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正文

卡门序曲教案教师评语

卡门序曲教案教师评语推荐阅读:

音乐剧《猫》的主题曲回忆怎么样,请赏析

1 戏剧内涵:

音乐剧《猫》在海外20年的狂潮不衰,除了作品本身的精纯以外,更多的还应该归功于《猫》剧所倡导的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与理念,和这种理念可以在生活中对应的人群。

猫的伶俐、猫的乖张、猫的自由的生活方式,如此新奇的吸引着人们,从猫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一个全新的自我定位,这是个奇特的发现过程,没有人愿意用自己的生活与一只猫咪的生活做比,但是从音乐剧《猫》中,从那些千奇百怪的小生灵身上,从他们梦幻般的生活中,我们却可以从生活以外的角度,审视自我和自我的生活。

就象下面的一段文字描述的那样:

在桀骜的独来独往中高贵着,在傲慢的灵性间我行我素的美丽着;智慧、敏锐而带着些许凌厉的心扉可以在永无止境的奔忙中悠然自若;放纵、忘我、酣畅淋漓的感受世界,享受着、付出着,肆无忌惮的生存;一群猫,造物的禀赋,让她们成为猫。

《猫》是一个舞台奇观,从该剧一开始,它就用开场音乐告诉观众这是一部非凡之作。

他巧妙的用猫的世界来隐喻人类的社会,这是一次关于世界观和人生态度的探讨。

2戏剧的表现形式

英国式芭蕾,古典乐,摇滚乐,爵士乐为主要表现风格。

a音乐《猫》中的舞蹈

《猫》中的舞蹈相当突出,这里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使全剧风格奔放,活力四射。

优美的舞姿、高难度的动作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纯洁无暇的美。

轻松活泼的踢踏舞体现了保姆猫风趣幽默的性格特征。

她非常具有亲和力,她总是忙忙碌碌,为猫族做一些慈善公益性的事业。

所以大家都非常喜欢她。

b音乐剧《猫》中的音乐

《猫》的音乐非常动人,前后四次出现的主题曲《回忆》更是一首百听不厌的金曲。

它传遍了全世界,成为当代的经典歌曲,多次获奖。

现在《回忆》已经和《猫》剧紧紧地连系在一起,成为该剧的招牌和象征。

c音乐剧《猫》中的戏剧。

韦伯非常注重音乐剧题材的选择,这是充分的考虑到音乐剧的另外一个要素:戏剧性。

音乐的写作对于表现剧情的戏剧性矛盾冲突有着天然的优势,当剧情需要表现人物内心激烈复杂的情感斗争而又不能通过言语或肢体来传达时,音乐就承担了这个任务。

在《猫》中,当衣衫褴褛的格里泽贝拉动情的唱出“回忆”(Memroy)时,那经典的旋律把这只饱受生活摧残,离群多年而又风光不在的老猫的内心世界表达的淋漓尽致,她对美好生活的那份憧憬和盼望回到猫家族中的向往,把整部剧推向了最

每当“回忆”的旋律响起,观众总是抱以热烈的掌声,仿佛自己也成为了杰里科猫的一员,来共同庆祝格里泽贝拉被选中升上九重天获得新生。

可见音乐为烘托剧情起到的巨大作用。

这些经典乐曲都在剧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并成为每部音乐剧的标志和象征。

\\\\

3 音乐的作用

此剧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还是那些美妙的音乐,正是这些风格各异而又高度统一的音乐才把剧情一次又一次的推向,让观众在惊喜和兴奋的同时完全融入到剧情当中,进入到曼妙的神话世界。

创造这个音乐神话的人正是当代音乐剧,英国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

这位声名显赫的音乐家身上有许多耀眼的光环,他曾四次获得托尼奖、四次Drama Desk奖、三次葛莱美奖以及五次劳伦斯•奥利弗奖。

他的《猫》更是成为世界上演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音乐剧,正如这部音乐剧宣传海报上所写着的“Now And Forever”现在和永远,这也许是它经典地位的最好表达,它会续写自己的神话,吸引更多的观众。

他开创了一个音乐剧的新时代,用他独特的音乐语言诠释着他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

音乐剧四大经典名作中竟有两部都是他创作的。

无论是剧中气势辉宏的交响乐乐段还是温柔倾诉的优美旋律都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

音乐剧中的音乐创作,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舞台表演艺术,有许多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则。

音乐是音乐剧中的灵魂,音乐标示了音乐剧的存在,而音乐剧也使得经典的音乐唱段得以流传经久不衰。

音乐的出色与否决定了一部剧作能否成为传世的经典。

让我们从音乐主题的选择、整体性、旋律性、戏剧性、多样性等几个宏观的方面来看韦伯音乐创作的特点:

一.主题的选择。

韦伯的音乐剧创作非常注重题材的选择,他喜欢选择一些具有严肃的社会意义、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引起人们内心普遍共鸣的主题。

因为这样的主题极具戏剧性、冲突性;这样,他的音乐创作就可以有很大的空间和自由度把戏剧性的剧情用音乐连接起来。

二.整体性。

音乐剧的创作非常讲究整体性。

这是什么意思呢

音乐剧讲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音乐是其中贯穿始终的线索。

序曲到幕间音乐直至剧终谢幕的音乐,都需要有体现其整体性的音乐把它们完美的联系起来,一气呵成,使观众产生完美的整体感,而不是一首首毫无关联的歌曲大联唱。

韦伯无疑具有这种过人的整体把握能力。

从他的音乐剧中不难看出,作品的风格是一致的。

韦伯的音乐是流行、摇滚和美声的综合体,使用不同的音乐语言不仅拓宽了音乐剧的表现手段及范围,还巧妙的让人们接受了严肃题材的音乐剧也可以用轻松活泼的轻音乐甚至是摇滚乐来诠释的观念。

在配器上,他打破了管弦乐的限制,将电声乐器引入到音乐剧中,同时加入具有古典风格的合唱来渲染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以此来加强作品的时代感和表现力。

要把这些不同风格的音乐语言统一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做的不好就是不伦不类。

然而,在观众听来,韦伯是很善于处理这不同“种类”的音乐的,在他的剧中,不同的乐段和不同的场景、剧情珠联璧合,古典的、流行的、甚至是激进的摇滚乐都在同一部剧中依次亮相。

我们感受到的这种结合是非常自然、统一的,并没有牵强的感觉。

从演出的效果来看,观众并没有对这种尝试提出什么异议,反而是为他喝彩,可见他把这种看似矛盾的问题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巧妙的解决了。

这不由的让人产生一份敬佩之情。

对于韦伯来说,那是一种游走于古典与流行中的自在与从容。

三.旋律性。

旋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歌曲的灵魂。

每一部成功的音乐剧必然有让观众难以忘怀的优美旋律。

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些经典的旋律才成就了剧作的不朽。

这一点在古典歌剧中的情况也是一样的,正如当提到《图兰多》人们马上会想到“今夜无人入睡”、说起《卡门》我们就会想起“斗牛士之歌”。

很多人也许对整部歌剧并不熟悉,然而说到其中的著名唱段,却是无人不知。

可见,好的旋律对作品的影响是多么巨大。

旋律的创作最能体现作曲家的天才,几乎在韦伯所有的音乐剧作品中,都有几首歌曲成为经典。

1978年上演的《艾薇塔》又一次引起了轰动。

提到这部音乐剧,我们马上会想到“阿根廷,别为我哭泣”这首著名的歌曲,歌曲情深意重,闻者无不为之动容,正是通过这首歌曲,人们知道了贝隆夫人的传奇故事。

无论是充满矛盾、斗争的场面,还是轻松欢快的喜剧氛围抑或是温柔缠绵的倾诉,都在他神奇的笔下妙笔生花。

听上去是那么的恰如其分。

出众的驾驭旋律的能力使他的作品总能让听者过耳难忘。

但他并没有因为讨巧的旋律而丧失创作的艺术水准,这正是他的大量作品得以成为经典和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

说到《猫》,这恐怕是国人最为熟悉的一部音乐剧了,作为世界四大音乐剧之一,它在全球巡演的历史可以说是一个奇迹,自1981年上演以来,一直到现在它还在继续自己的神话,它的足迹遍及世界的很多角落。

伴随这部音乐剧的是一首经典的歌曲“回忆”,这首歌曲可以说是韦伯的代表作,是一首超越语言和地域限制而传遍全球的名作。

它已经和《猫》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该剧的招牌和象征。

就在《猫》剧的现场,当“回忆”的旋律响起,包括笔者,全场的观众都情不自禁的长时间鼓掌,那是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

据统计,有超过200位的各类艺术家都录制过它,被录制达600多次,包括芭芭拉•史翠珊、娜塔莉•科尔和多明戈等。

当然,作为一位出色的音乐家,韦伯的音乐才能不仅体现在音乐剧领域,1996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主题歌“永恒的朋友”也出自他的手笔,莎拉•布莱曼和卡雷拉斯的倾情演唱为之增色不少,也使这首歌曲家喻户晓。

四.戏剧性。

在上面已经提到韦伯非常注重音乐剧题材的选择,这是充分的考虑到音乐剧的另外一个要素:戏剧性。

音乐的写作对于表现剧情的戏剧性矛盾冲突有着天然的优势,当剧情需要表现人物内心激烈复杂的情感斗争而又不能通过言语或肢体来传达时,音乐就承担了这个任务。

在《歌剧院的幽灵》中,韦伯创新的引进了“音乐戏剧性展开”的概念和方法,把歌曲插入到对话当中,使他们成为连接剧情的线索。

同时,在这样的剧情背景下,音乐剧中就包含了歌剧所有的要素,他不但大量的采用古典音乐的背景,用歌剧中的宣叙调,咏叹调来发展剧情,还使用一些大歌剧的片断,演员的演唱也必须用传统的意大利美声唱法。

其中的经典唱段和歌曲如“夜之歌”(The music of night),“想着我”(Think of me),“对你的渴求”(All I ask of you)等都极大的推进了剧情的发展。

《艾薇塔》中同样有“阿根廷,别为我哭泣”(Don’t cry for me,Argentina)这样的金曲,很好的完成音乐渲染剧情的任务。

这些经典乐曲都在剧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并成为每部音乐剧的标志和象征。

五.多样性。

这里主要是指韦伯创作风格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他有一种糅合各种音乐风格的能力。

通常来讲懂严肃音乐的人一般都是专业学习音乐的,他们没有写作流行音乐的经验,也写不出具有流行味的音乐作品来。

而懂流行音乐的人又往往缺少西方传统音乐需要的那种修养,没有驾驭大型戏剧音乐的能力。

但是,音乐剧恰巧是这两者的结合,缺乏任何一种能力都不可能成为杰出的音乐剧作曲家。

韦伯出生在英国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母是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和钢琴教师,他十九岁考入了皇家音乐学院学习管弦乐编曲,严格的音乐训练使他具备了良好的音乐素质,同时,年轻的他对那时在英国正大为流行的摇滚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合不同风格的音乐成为他一直追求的艺术目标,他成功的做到了这些。

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创作的时候没有觉的音乐剧和歌剧有什么不同;可能是因为我出生在20世纪,如果出生在18世纪,我可能就写歌剧了。

在他的音乐作品当中,音乐风格不拘一格,不受任何公式化模式的限制,他大胆的使用一切可能的音乐元素,音乐风格也越来越难以简单的给出定义,时而是古典音乐,时而又是爵士乐、摇滚乐、迪斯科拉丁舞曲等。

他的最新作品《孟买之梦》再一次体现了他不断创新的探索精神,与印度作曲家拉赫曼的合作是他试图将东方文明的魅力引入音乐剧的又一次大胆尝试,评论界对这部剧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评语,但一切都需要时间来检验。

我相信人们会给韦伯一个的评判。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一个素养全面、艺术视野开阔的音乐家,他并不固守某一种艺术趣味,而是大胆的借鉴,使用各种各样的音乐素材,只要是可以恰当的表达音乐剧作品的需要,就把他们融入其中。

这些都体现出韦伯作为艺术家全面的艺术修养和扎实的音乐功力。

韦伯不愧是一位音乐剧的革新者和,他为音乐剧开辟了宽广的艺术表现道路,并以自己的巨大成就开创了“现代派”的音乐剧流派。

为当时处于低靡状态的音乐剧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的成功崛起使英国音乐剧走向国际,和百老汇音乐剧分庭抗礼。

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使自己的艺术有了不断发展的动力。

这种不断推陈出新的精神和努力成为如今繁荣的英国音乐剧市场的重要基础。

由于他的作品受到大众的喜爱,客观上,还帮助音乐剧这种剧场艺术真正走入了大众的生活。

他的作品影响着与他同时代以及后来的无数音乐剧作曲家,为他们树立了一个典范,他们永远可以在韦伯的作品中找到新的素材,新的视角。

歌剧的形式有那些?

1、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

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

2、歌剧中的声乐部分包括独唱、重唱与合唱,歌词就是剧中人物的台词(根据样式不同,也可有说白);器乐部分通常在全剧开幕时有序曲或前奏曲,早期歌剧还间有献词性质的序幕(包括声乐在内)。

在每一幕中,器乐除作为歌唱的伴奏外,还起联接的作用。

幕与幕之间常用间奏曲连接,或每幕有自己的前奏曲。

在戏剧进展中,还可以插入舞蹈。

3、歌剧的音乐结构可以由相对独立的音乐片断连接而成,也可以是连续不断发展的统一结构。

歌剧中重要的声乐样式有朗诵调、咏叹调、小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等;其体裁样式有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小歌剧、轻歌剧、音乐喜剧、室内歌剧、配乐剧等。

关于古典音乐入门

我回答过太多类似这样的问题了.我本人比较偏向于循序渐进的方法。

任何事情都有不用太严谨的理由,但是循规蹈矩一步步来总是好的。

就像你自己也有体会,一个古典入门者欣赏交响乐作品是听不出所以然来的。

为什么呢

原因有二:没有形成良好的乐感 没有一定的乐理知识基础。

乐感要靠长期大量地欣赏作品来积累的。

良好的乐感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举一个比较具体的例子,当你听到一部新的、你没有接触过的作品时,无论它是什么体裁,你都能辨别出这是那个时期的作品,甚至能感觉到这是哪一位作曲家的作品。

乐理知识也是欣赏严肃音乐必不可少的。

也许在初期,你欣赏那些钢琴小品、器乐小品时认为不懂乐理也不会对你理解作品造成影响,但是一旦你开始欣赏长篇大作时,就会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了,更不会为作曲家在曲式上的巧妙安排和精彩构造而赞叹不已。

少了这些,还有什么趣味性可言呢

1L朋友的一个观点我比较赞同,那就是不要过于在意专业人士的评论,也就是那些乐评家的说词。

音乐是艺术,是感性的艺术,没有对与错,每人的理解会千差万别,有过不同经历的人、怀有不同心情的人听到同一部音乐作品时的感触绝对是不同的。

比如说尽人皆知的D大调卡农,网上的评论几乎清一色是说作品在歌颂爱情怎样怎样,也有很多爱乐者听出了爱情的元素。

可是欣赏严肃音乐已有许久的我却从来不这样认为,也许是因为我还太小没有经历过爱情的缘故,我从作品中分明感受到了对过去的缅怀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乐评家的哪些话对你有用呢

就是对曲式的分析,那些纯粹的理论上的分析,对你加深对乐理的理解,对作品的直观认识都会有帮助。

至于作品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还是自己去感悟吧

这也是一种乐趣阿

关于入门时应该看的书籍,我倒有不少可以推荐给你。

上电驴,http:\/\/www.verycd.com\/groups\/@g19043\/172099.topic 页面中的下载列表拉到最下方可以看到很多书,其中的“音乐史”、“乐理与音乐常识”和“伟大的西方音乐家传记丛书”比较适合你。

欣赏曲目。

因为我比较赞同循序渐进的观点,所以我认为无论是作曲家还是时期,都应该按一个科学的步骤来欣赏。

以下是我认为可行的方法:

刚入门的话,有一个总集不错“Masterpiece 100”。

VeryCD下载地址:http:\/\/www.verycd.com\/topics\/33477\/ 。

这个专辑的好处是,10CD,按照年代整理。

比如说前两辑几乎都是巴洛克时期的;三四辑开始是古典主义早期的,比如莫扎特的;接着是古典主义晚期,贝多芬的;浪漫主义早期,门德尔松等人的;浪漫主义晚期,德沃夏克、施特劳斯等人的。

总之按照这张专辑的顺序来欣赏,对于西方严肃音乐经历的时期会有一个大体上的认识,属于比较“科学”的入门方法。

然后可以集中欣赏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

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作品绝对是古典入门的最佳选择,浅显易懂、极致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

浪漫主义时期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标题性,施特劳斯家族属浪漫主义晚期,无论是波尔卡、进行曲还是圆舞曲,都带有标题。

这样无疑给理解作品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除了这些之外,还可以集中欣赏一下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

原因我之前说过,浪漫主义时期作品的标题性对于古典入门者理解作品有很大帮助。

你可以欣赏这些人的作品:

1.门德尔松

虽然听古典的时间很长,也欣赏过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克纳等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但门德尔松仍是我最喜欢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作品既不想施特劳斯家族的那样似乎过于肤浅,也不像布鲁克纳、等人的内涵深奥到入门者无法理解。

他的音乐特点概括起来只有一个字,美。

但也不是每一首都适合入门者,因为入门者一般都没有形成良好的乐感,对于作品中丰富细腻的情感和曲式上的巧夺天工都是感觉不到的。

推荐门德尔松的《无词歌》,甜美的钢琴小品集;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A大调第4交响曲“意大利”第一乐章;戏剧配乐《仲夏夜之梦》。

培养出一定乐感之后,再对于乐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欣赏他的《芬格尔山洞序曲》、A小调第3交响曲“苏格兰”、降E大调弦乐八重奏、弦乐四重奏专辑等。

2.肖邦 李斯特 舒曼 舒伯特

同属浪漫主义中晚期的四人,肖邦的21首夜曲和圆舞曲、波兰舞曲,李斯特的6首匈牙利狂想曲,舒曼和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都是入门的不错选择。

3.柴可夫斯基

老柴的作品旋律性很强,可以欣赏《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三部芭蕾舞剧的配乐。

最后给你介绍一下我自己认为科学的古典音乐入门步骤,供你今后参考。

以上推荐的那些音乐可以使你培养起不错的乐感,之后建议你去稍加学习一下乐理,这是你以后欣赏深奥、晦涩的作品所不可或缺的。

之后,按照浪漫主义-古典主义-巴洛克这样的时期顺序来欣赏严肃音乐。

之前回答的朋友有说不建议从巴赫开始,那是当然的了

如果一定要指明作曲家的话,我建议按照这样的顺序:

施特劳斯家族、柴可夫斯基、舒曼、舒伯特、肖邦、李斯特

门德尔松、海顿、莫扎特(早期作品)、拉赫玛尼诺夫

莫扎特(中晚期作品)、贝多芬(早期作品)、斯美塔那

贝多芬(晚期作品)、勃拉姆斯、亨德尔、维瓦尔第

巴赫、蒙特威尔第、布鲁克纳、、肖斯塔柯维奇

从作品的体裁上也有一定顺序,比如初期应该欣赏一些艺术歌曲、器乐小品;中期欣赏奏鸣曲、协奏曲;到了后期就可以欣赏交响曲、室内乐了。

至于详细的每一体裁应该听什么,你可以到我已回答过的问题中查找,我想会对你有不少帮助的。

前面还有朋友推荐学习乐器。

有时间和精力的话,学习乐器当然好。

当一部完整的作品从你的指间流淌出,你会切身体会到作曲家当时创作这部作品的心情和感情。

你想要一个系统的严肃音乐入门计划表

呵呵,那可是一两句说不清楚的事情。

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跟我邮件联系,对于欣赏严肃音乐你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问我,我会尽力解答的。

事实上这些事我也不是第一次做了,有很多朋友给我发过邮件询问相关事宜,说句玩笑话,再这样下去都该办个培训班了。

当然我也还有很多不了解的,我们可以一起学习交流。

作为一个不懂乐理的人 怎么听古典音乐

聆听古典音乐只不过是欣赏,所以不需要乐理知识,需要的是兴趣和品位

个人意见是先听比较容易入耳的,比如,卡门、天鹅湖和维也纳乐派的圆舞曲等等

以后可以听听天方夜谭、1812庆典序曲等等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

我还有一个星期就要考电子琴十级了,可是我还没练好,怎么办

我去年考的电子琴十级。

我也选了《卡门序曲)》【浏阳河】。

你不要紧张,老师们听一般是听前一部分,等他的评语写好了,你大概弹一半吧。

你的音阶如果可以的话,就多谈快一点,曲子各自减一点速度,联系时前面重点联系,后面的部分大致就好了,因为一般是不会听到的。

我是良好呢,你也要加油哦

如果实在不行的话还有以后呢

加油吧~

如何欣赏交响乐?

先查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一下。

然后将交响乐分为几个部分,分段欣赏。

听一下各部分均使用的什么乐器,最后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找朋友或老师交流一下意见

其实我也不是专业搞音乐的,只是喜欢欣赏而已,建议你先从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开始欣赏吧

施特劳斯家族的曲子比较简单,既不像古典时代的曲子那样严谨,又不像肖斯塔科维奇他们的曲子那样复杂。

当然,本人最喜欢的还是巴洛克音乐,尤其是巴赫的管风琴曲,还有维瓦尔第的协奏曲,感觉他们才说出了人生的真谛,但是这些曲子比较严谨,一开始不容易接受。

至于书嘛,我感觉如果不想当专业人士就没必要,就像如果不想专门研究英语语言学就不用看语法书一样。

主要还是要多欣赏,我有这样的感觉:有时偶尔回想起来几年前听过的一首曲子,就会忽然感觉全理解了,而当时无论怎样思考也是不管用的。

怎样欣赏交响乐

有些人认为交响乐高不可攀,无法理解。

殊不知,它象文章一样,也有深浅之分,只要懂得欣赏方法,入门是不难的。

因为它所反映和描写的毕竟是人类的生活和人类的思想感情,普通的人,入了门,就可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深到渐入佳境。

当然在欣赏较高深的交响乐时,需具备一定的、相应的生活经历和较高的文化水平,“必须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的积累去补充。

下面介绍几种不同的交响乐,简单地谈谈欣赏的方法:

交响乐中有一类叫“音画”的,以描写自然界及生活的景物为主要内容,比较通俗易懂。

如俄国的作曲家莫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中的图画》,鲍罗廷的《中亚细亚草原》,德国大作曲家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法国作曲家印象乐派创始人德彪西的《大海》,都可以说是这一类作品。

听《大海》乐曲,听者如处大海之滨,从黎明至中午,鉴赏着大海的色、光、声、形的变幻,时而感到狂风怒号,时而是拒浪拍岸,时而是波光浮动,时而又是浪花四溅,真是瞬息万变。

欣赏这些作品,加上丰富的想象,无形之中,就可得到概念性的联想—大自然多美好、生活多有趣,万物生长不息。

交响乐中有一类叫“舞曲”,它的民族风格极浓,乐曲比较短小,感情比较单纯,旋律也比较清楚,大多描写风俗性的节日欢乐活动,有载歌载舞的特点。

也有从舞剧中剪取片断成为单独的器乐曲。

此类交响舞曲,易于理解,很快地就能普及起来,如奥国的约翰·斯特劳斯的四百余首圆舞曲,法国拉威尔作的《波莱罗舞曲》,捷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德国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我国作曲家的《瑶族舞曲》等等,都属于交响舞曲。

在交响乐曲中,有一类有故事情节的,一般均有标题或每乐章有小标题。

此类乐曲大多取材于民间熟悉的、广泛流传的戏剧、诗歌、传说、神话、小说、故事等,如俄国里姆基基·考萨考夫的《天方夜谭》(组曲),是从阿拉伯神话小说《一千零一夜》取材;法国比才的《卡门组曲》根据同名歌剧的音乐剪辑;我国何占豪、陈刚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民间故事。

这些乐曲,并不象戏剧、文学、诗歌、曲艺、电影、电视那样,从视觉上、语言上为欣赏者提供具体的人物形象或情节,而是发挥音乐的功能,以抒发人物的细致内心感情为主要手段,让听者从心灵上去感受。

如果欣赏者事先了解它所描写的内容,在听乐时,随着音响,脑海中就会有所想象,就会进入乐曲所规定的特定意境,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在交响乐中,有一类无故事情节的,也不描写景色,但它通过音乐手段,反映了人们非常细腻的、丰富的、变化多端的感情起伏。

此类音乐无标题(有标题也不过几个字),反映的是某个特定的社会中,人们对社会的看法和希望。

如贝多芬的《英雄》《命运》《合唱》交响乐,柴可夫斯基的《第五》《悲怆》交响乐等等。

欣赏这类交响乐,听者必须对作曲者所处时代、环境、经历、遭遇、身世等等有所了解,同时还要了解他写作此曲时的动机、以及乐曲的基本内容(最好也了解一些音乐形式和手法等)。

如此,在听音乐时,听者就能随着乐曲感情的起伏变幻,而在内心得到一种讯号,随着乐曲之乐而乐,悲而悲,愤而愤,并转化成哲理概念。

当然,要得到这一步,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历。

如贝多芬(1770—1827)的著名交响乐《命运》,它通过贝多芬自己一生的甜酸苦辣的遭遇,并联系着当时与他同命运共呼吸的广大人民,抒发自己和命运之神作斗争的意志。

它反映了当时人民要求自由平等、解放人性的思想。

贝多芬写此曲时(38岁),正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作殊死斗争的年代。

《命运》交响乐所表现出来的,时而动荡不安,时而静思默想,时而积聚力量,时而激烈斗争,时而迈步前进,时而欢呼胜利,就是抒写他的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斗争,热烈的希望。

在欣赏交响乐时,假如欣赏者同时具备某些音乐上的基本资识,如曲体、调式、主题的变化和发民、配器、表现手法、调性色彩对比等等,那么,就可得到更丰富的知识和美的享受。

1 欣赏交响乐时心态的调整

交响乐的欣赏是需要一个适宜的心理环境的。

我们看到,许多人在没有较好的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去欣赏交响乐,总是觉得与音乐格格不入而没有什么收获,这便是心态没有调整好的结果。

首先,交响乐的欣赏主要由听觉系统来进行,因此特别需要一个“静态”的内外部环境。

无论你是去音乐会,还是听音乐,都需要仔细而安静地欣赏,尽管你的情绪在随着音乐的情绪波动,但却不能像欣赏流行音乐或喜剧那样为某一句,某一点而叫好。

你的听觉系统应保持一定的兴奋状态并集中在音乐中。

有的人一边看书,或一边做事情一边听音乐,有的人甚至参加音乐会时做其他事情,这些特别不利于对交响乐的欣赏,交响乐需要集中注意力于细部,特别是整体。

许多交响乐甚至需要我们一口气把几个乐章听完才知道它的意思,如果没有一个有利于欣赏交响乐的心态,势必影响欣赏的质量。

其次,欣赏交响乐时,不能过于理智,有的人总是认为欣赏交响乐后应该像欣赏一本小说或者是一部电影那样受到启迪,得到收获,结果往往相反。

欣赏音乐,特别是交响乐,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是高度抽象的,绝对不能将某一句非得说成是花,某一段非得说成是草,这里是太阳,那里是月亮,欣赏交响乐的过程是一个体力和精神的消耗过程,欣赏完一部交响乐后应该是较累的,在情绪情感上的感受,体会往往较多,而且这也应该是最重要的。

如果十分理智地去分析作家在这里想说什么,那里想说什么,或者这个乐团奏的怎么样,那个乐团奏的怎么样,反而会影响对音乐对作家的理解。

成功的欣赏应该是对作曲家,对音乐的美的赞叹而不是对其它的赞叹。

2音乐欣赏中音乐形象的把握

无论是传统的交响乐还是近现代的交响乐,绝大多数都有一个或多个主要的音乐形象。

主要的音乐形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多次出现在乐曲中。

主要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带有特征,有的是在旋律上,有的是在节奏上,有的是和声的序列或和弦的展开,有的还会通过某种特性的乐器表现出来。

在交响乐中,引子以后一般就要出现这个音乐形象,它或原样地重复或改头换面地重复,当经历一个较大的演变过程后,往往要进入原样重复的阶段,在最后的结尾部分,这个形象还会多次进行“闪现”。

在欣赏交响乐时,注意辨认这些形象,把握它的情绪特征,对音乐的理解也就十分容易了。

迷上了古典音乐,该怎么入门去听,去听懂一首音乐

如果想欣赏古典乐。

建议不要去买一些国内”权威”“写的叫《音乐欣赏入门》之类的书,这类书会把一首曲目解说得”清清楚楚”,至于作者是不是这个意思,他是不管的,我个人认为他只想把他一个人的思想强加给你。

这对入门有一点用,但是却把你的思想限制了,当欣赏一些纯音乐(如伯拉姆斯的作品),你就会不知所云了。

音乐界有一句名言,让音乐说话,让解说消失。

通你只需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和作者对作品的意见就好,其它人说的都是在作者。

所以一个好的解说者,只会告诉你作者创作这篇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想告诉听众的东西,至于音乐本身,通常只会告诉你几个主题,让你能注意就行。

至于怎样理解—这是你个人的事,除了作者别人都可能是错的,除了你。

你的任何理解对于你都是对的。

建议先买一本《辛丰年音乐笔记》,非常值得一读,深入浅出。

他在上面有十二篇关于古典乐欣赏入门的好文章。

有些书籍,能卖到书都可以买来看一看,对提高自己的音乐理解能力很有好处。

如:《管弦乐名曲解说》,唐.爱斯著,分上、中、下三册,共计不过几十元,不过写得又好又全,基本不用再买音乐欣赏类的书了;《西方音乐史》,保罗.朗多尔米著;或《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朗格著,二位兄台观点”奇特(落伍)”,不要全部认同。

还有一些音乐家的个人传记,如《勃拉姆斯》等,英国OMNIBUS经典版本,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还有如《古斯塔夫.》,布鲁诺.瓦尔特著等等(你喜欢谁就买谁)。

一句话,国内的权威人士写的就最好别买,被误导了不要来找我;至于什么音乐学校的欣赏课教材,更纯粹是误人子第+放P。

另外有两个刊物,《音乐爱好者》与《爱乐》,也可以订来看,尤其是《爱乐》。

如果有足够的兴趣,甚至可以卖一些讲乐理知识的书看,或者同时学一门乐器就更好了。

最简单的:口琴就好.好了,进入正题。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是入门的首选,优美动听,浅显易懂,可以从入门到精通(他也有相当多的非标题音乐,如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第一钢琴协奏曲),而且也适合发烧用,色彩极好。

他的作品中,最浅的大概是:《1812序曲》(乐曲是俄国人民反抗拿破伦入侵),比现在流行歌其实还容易懂。

紧跟着是《天鹅湖》,最好是听全剧,选段也不错,买一张DVD,边看跳舞边听更好了,里面每一支曲都极为优美,音效也好。

第三应为《胡桃夹子》,其它同天鹅。

关于版本问题,对这类通俗得比流行歌还流行的曲目,只要是一支像样的乐队演奏都差不多(除了那盘极发烧的孔泽尔的名盘外都行),只要录音好就行。

再后可以找《意大利随想曲》来听听,我一直觉得这是我听过的色彩最好、又优美动听的音乐。

SONY公司录制,费城交响乐团演奏,尤金.奥曼迪指挥的应该是最好的版本了,费城乐团本就是以色彩著称的,这个版本比卡拉扬的版本录音效果和演奏都好,第一推荐。

再后就较自由了,《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米尼的费朗西斯卡》、《弦乐小夜曲》、《曼弗尔德》等,一路往下听就行,为了方便理解,最好有一本老柴的传记。

接着讲,再后你可以听老柴的交响乐和纯音乐作品了,如《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等和他的6首交响乐,不过推荐从第6开始听,再听第5,反过来听。

第6的感染力最强,如果音响好,一个完全不懂音乐的人也会被振撼—这是真正发自内心,真达心灵深处的音乐,你只需知道这是老柴个人的经历的悲剧和悲怆的感想就行了。

而第5中的忧郁、哀愁,同样会深深的打动一个完全不懂音乐的人。

第四我个人认为很难懂,而1、2、3,本人都没有啃过,不作评价,有机会可以听听。

当然,如果你喜欢室内乐的话,老柴的《四季》、《费罗伦萨的回忆》、《弦乐四重奏》不可不听。

第6的版本我听过至少5个,最好的又是费城的那个版本,尽管没有卡拉杨的录音好,但音乐感染力却是最好的,卡拉杨的还不如伯恩斯坦的版本。

经常听到别人都是推荐听贝多芬来入门,但如从老柴入门应该更好。

听。

推荐听完老柴后可以选贝多芬的第九中的第五乐章来听听,第三中的第四乐章,第五中的第一乐章,第六可以全部听。

好了,可以了,等你精通了再回来听就可以了,否则会让你刚入门又被赶出来的。

其实,他的几部序曲倒可以仔细的听一听,作为爱乐者的话,多听贝多芬是没错的。

推荐的版本是卡拉杨的,据说伯恩斯坦指挥柏林爱乐乐团1990年的第九的版本相当不错,托斯卡尼尼的也很好。

以下曲目都是好东东,大家可以随机缘听:里姆斯基的《天方夜谭》(又名《舍赫拉查得》或《一千零一夜》)和《西班牙随想曲》,雷斯皮基的《罗马的喷泉》,比才的《卡门组曲》,圣桑的《天鹅》,萨提的《流浪者之歌》等。

这类型的小品还有很多,都是色彩又好,又浅显易懂的好曲目。

如果想爆棚,理查.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段描写日出的音乐不错(烧了音响不要来找我),其它段都是高深莫测,还是别听为妙。

不过此君的《唐璜》倒值得一听。

再下面有个人的值得一听,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典,新世界》,个人认为,这是最深入浅出、优美动听的交响乐作品之一。

另外他的第八也可一听,还有一些,如节日序曲,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和些室内乐作品也可一听。

他的作品,总听来说,优美动听,浅显易懂,色彩也不错,用他入门也可以,只是他的名气不如老柴,也就不是那么容易买到。

说起大提琴协奏曲,有一首是笔者喜欢的,就是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个人感觉比德沃夏克的这首还好听。

再下面就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听了,只提几个人就可以了。

瓦格纳,此位仁兄的音乐着实好,起码《指环》中的音乐,《汤豪舍序曲》是该听的。

他的音乐色彩和以上的诸位不一样,怎么说呢,他是主要以一种音乐的色彩(即和弦的色彩)而不是音响的色彩来描绘,不过音效也很好哦。

他的音乐很容易抓住人,此人又才华横溢,他的所有作品,全是自己作诗(剧本),自己作曲、配器,场景也自己搞。

甚至自己设计修了一座音乐厅(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专演自己的歌剧,音效全球最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怎么样,找来听听吧。

,此人的音乐宏大、深奥,不过他的《第一交响乐》还是很好懂的,听第一时对比他的旅伴之歌来听理解得更好(以后有机会我这部作品来讲);第二也行,可以听一听。

不过其人的第八,要动用近千人的乐队及合唱队,想试音响的爆棚效果肯定不错。

柏辽兹,此兄台的《幻想交响曲》,可以好好听一听,尤其是其中的刑场的一段(葬礼进行曲),他的音乐都是些极爆棚、色彩又好的作品。

J.S.巴赫,许多人认为他的音乐很难懂,其实未必,他的音乐动听,很好懂(都是一些纯音乐的作品)。

维瓦尔第,他的《四季》很值得一听哦,此人应属于浪漫主义的作品。

莫扎特和舒伯特,他们的音乐就是音乐,你要听的是音乐本身,任何的音效反而会让人分散注意力。

莫扎特的钢琴,经历过一此沧桑的人会真正喜欢这部作品的。

伯拉姆斯,此人的第一、第四、悲剧序曲、海顿主题变奏曲与命运之歌本人听过,听听吧,求你们了,就听一下吧。

不过他的作品要听多遍才能听出其中味来,对我辈来说,只需了解有这样的音乐作品就可以了。

他的室内乐很值得一读,喜欢室内乐的朋友可以多听一些。

其实吉它中有一些好曲目,随便找一典吉它的都差不多。

但有一首值得一提,罗德里哥的《阿兰祖兹吉它协奏曲》,第二段相当不错。

最后,有一句名言:你喜欢的,就是好的;你的见解,永远是对的!

长江之歌的教案

教材分析

[题 解]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

“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

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

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

[结构分析]

这首诗歌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全诗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

第二部分(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这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进而升腾起对祖国

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要求]

1.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了解多少呢?4.放录音。

《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8个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洗涤。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交流。

三、指导写字

1.指导写字。

乳: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些。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

《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出示: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引读。

3.自由读,说说读了诗句想了解什么

4.交流、讨论。

5.精读第一节: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资源

(2)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端,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的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3)默读第一小节,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比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感情。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深情。

6、精读第二节。

(1)听录音,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①“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②“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一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①“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②“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

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4)指导朗读第2节。

(5)指导背诵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五、学唱歌曲

精彩片断

生:(举手)老师,我有一个地方很不明白。

师:(微笑地)噢,请讲。

生:(读课文)“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这里,“巨浪荡涤着尘埃”,“涛声回荡在天外”我感觉太深奥,怎么也搞不明白!师:(忍不住笑了)是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呀!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它。

大家自由读读这一句,四人小组再讨论讨论,等会儿把你不懂的和读懂的都说出来。

(众生品读,讨论)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老师,“荡涤”是什么意思?生:“荡涤”就是“洗”的意思。

生:我知道“巨浪荡涤着尘埃”的意思。

“巨浪”就是指浪很大,巨浪把尘埃全部洗掉了,长江水就一定很清澈了。

(众生笑)

师:(微笑着)是这样吗?有不同的意见吗?再换个角度想一想。

生:我觉得不是这样,我认为长江荡涤的尘埃,应该是长江两岸景物上的尘埃,长江一路走来,将一路的景物洗刷一新,让人感觉到处是清新的,充满了生机。

生:我同意他说的,因为文中说“我们赞美长江”,为什么要“赞美”,就是因为长江是为别人服务的,它让一切充满了生机。

(众生听得聚精会神)

师:同学们的思考很有深度,老师佩服你们,你们还读懂些什么呢?生:老师,我现在已理解了“涛声回荡在天外”这一句的意思,这是说“涛声很大”。

生:老师,这一句我是这么理解的。

长江向未来奔去,声音响亮,充满力量,无所畏惧地勇往直前。

师:你们说得太好了,大家联系第1节,长江的这种精神、这种力量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什么?生:(争先恐后地)这就是长江的丰采与气概!师:是啊,长江正是有这样的丰采与气概,才值得我们赞美它,崇敬它,长江不愧是一条伟大的河流,让我们读好这一句吧!(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殷晓燕)

[评点]学生提出疑问,教者并不回避,也不直接灌输答案,而是抓住疑点,启发思考,把主动权留给学生。

当学生说出并不正确的答案时,教者不立即否定,而是耐心启发其他同学深入思考,各抒己见,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教者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体现得很充分。

当学生基本读懂后,教者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揭示精髓,使学生获得认识.上的升华,实在是教学到位了。

(殷高富)

参考资料

《长江之歌》: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

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沿途汇人许许多多支流,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系。

全流域的面积超过.180万平方公里。

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

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长江,无论就长度、流域面积或水量来说,都可称得上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

海莉·韦斯特娜的演艺经历

Northlands Mall冠军

今时今日,城不同的购物商场会举行各种比赛,其中包括才艺比赛(talent quests)。

有一次,Hayley 决定要参加才艺比赛,希望可以做到最好。

Jill 帮她选择适当的歌曲,期望找到一首突出 Hayley天籁之声的歌,当然两母女有时候意见分歧,但 Hayley 表演时父母一定在场。

这次表现有一点儿意外,Hayley 唱第一部份时因为唱错了调,显得有点不知所措,但聪明的 Hayley 在唱第二部份时改正过来。

但可惜的是,Hayley 无缘晋身准决赛。

Jill 不太相信 Hayley 的美妙歌声是天赋的,常常询间其他人的意见

Hayley 表演时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她表演得太完美,评判可能没发觉她是多么用心,但 Hayley 渐渐学得如何取悦观众。

而在每次比赛后,她们家会有一个赛后检讨。

在参加了两年的比赛后,Hayley 终于凭着演唱 Mists of Islay,在 Northlands Mall 的比赛中获得冠军。

录制《Walking in the Air》

'12 岁时,海莉去了一间专业的录音室录制了《Walking in the Air》。

这是一张分发送给家人朋友的纪念唱片。

当时仅仅制作了 1000 份副本(如今已成为海莉迷们心目中的无价藏品)。

街头卖唱

在录完那张唱片后,Hayley 就和她的妹妹一起去城的街头演唱。

Hayley 第一次街头卖唱时还在念 intermediate school。

她在 Christchurch Arts Centre 演唱,但因为没有钱买午餐,于是她走到街头卖唱。

自此以后,她和妹妹每逢周末都到街头演唱。

城是新西兰的卖唱之都,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每天云集。

卖唱是艰辛的工作,因为不能保证有观众,也不能保证有人会停下来看,但 Hayley 表现出色,引起途人围观,惊叹一个小小的身躯居然可以发出那么强而有力的声音。

卖唱令 Hayley 学到表演时应注意什么,但有一样东西她不用学,那就是自信。

卖唱时所唱的歌曲有很多是由她母亲选择的,虽然 Jill 有点儿担心人们会以为是她叫 Hayley 出来赚钱,但她觉得最重要的是她在现场替 Hayley 打气。

如果 Hayley 从来没有到街头卖唱,那 Hayley 就不是今天的 Hayley。

《Walking in the Air》环球关注

Hayley曾经把 Walking in the Air 寄到不同的唱片公司,但没有什么回音。

不过,听过 Hayley 的唱片的 Gray Bartlett MBE 则认为 Hayley 的才能十年难得一见。

他致电 60 Minutes 的记者 Mike Valintine,叫他听Walking in the Air,Valintine 听完后答应替 Hayley 做一个专访。

这十五分钟专访对 Hayley 的影响不容忽视。

Bartlett 替 Hayley 安排跟环球唱片公司的高层 Grant Kearney 在悉尼见面。

Kearney 表示 Hayley 要灌录唱片,会影响她的学习。

他也表示欣赏 Hayley 的歌声。

而环球唱片公司上上下下亦表示喜欢 Hayley 的歌声。

出唱片,其中一个计划是用 Walking in the Air 做一个基本,提高音质,但由于技术上和法津上这难以做到,所以需要灌录一张全新的唱片。

Hayley 重新灌录部份歌曲,亦灌录了毛利语版本的 God Defend New Zealand。

有专家的协助,Hayley 感到放心,而摄影师表示 Hayley 非常上镜,亦令 Hayley 感到非常欢慰。

对于音乐界来说,第一张正式推出的唱片,名字当然最好与歌手相同,所以这张唱片就叫做 Hayley Westenra,而唱片亦赶及在母亲节推出,希望可以吸引母亲们及儿童的注意。

60 Minutes 的访问在唱片推出一星期后播出,人们争相抢购 Hayley 的唱片,在头两个星期已经售出四万五千张。

紧接着又发行了一张圣诞大碟《My Gift to You》。

首张专辑大卖

尽管海莉在新西兰国内已经十分成功,可是她在国际上成名则是在签约迪卡(Decca)唱片公司(环球唱片子公司),发行了《纯》(Pure)这张熔古典、轻流行和毛利族传统曲风的唱片之后才开始的。

在 Hayley Westenra 的第一张专辑发行后很短时间内,这个 16 岁,来自于 Christchurch 的新西兰女孩已经在音乐业界创造了历史。

单单在发行的第一周《纯》便获得 19068 张的销量,飙升至英国古典音乐榜的首位,这张唱片成为了英国古典音乐榜历史上销量增长最快的处女专辑。

并进入到英国流行音乐榜上第八名的位置。

迄今,《纯》已经卖出了 200 万张。

在海莉的家乡新西兰,《纯》已经被授予 10 白金的荣誉,这也使得海莉成为该国历史上所有音乐流派中唱片销量最好的歌手。

在发行了《纯》之后,海莉和她的家人移居至了英国伦敦。

在 2006 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海莉都在为她的唱片推广作巡回演出。

她的父母后来又回到了家乡城。

海莉每有空闲即尽可能的回乡探访。

为政要献艺

海莉曾经在一次演唱会上为布莱尔首相、布什总统和英国女王献艺。

之后有人问到她印象最深的演出经验,她总是向人说是“BBQ”啊,众人错愕之余,才了解 BBQ 就是当今世界领袖的美国总统布什(Bush)、英国首相布莱尔(Blair)和英国女王(Queen)。

迪士尼主题曲

海莉为迪士尼电影《花木兰 2》录制了主题曲。

首次银幕出演

她的首次银幕演出是在全国广播公司(NBC)电视剧《American Dreams》第 46 回里扮演一名酒吧里的歌手。

剧中海莉手弹吉它唱着《Who Painted the Moon Black?成名世界各地

美国公共电视网(PBS)的节目《Great Performances》也作过一次她的特辑。

这一特辑的题目是海莉·薇思特拉:新西兰现场(海莉的第一次个唱:新西兰演唱会)。

2004 年沃达丰杯新西兰音乐奖之新西兰最高销量唱片奖和国际成就奖的得主。

她还赢得过两个日本格莱美奖(年度单曲《奇异恩典》(Amazing Grace)和年度唱片《纯》)。

同样在 2004 年,她开始了她在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和英国的世界巡演。

她在雪梨歌剧院演出之时,全场座无虚席,场面极为罕见。

2004 年的最后一场巡演海莉应邀与波士顿交响乐团共同演出,至此海莉成功地以一场圣诞演出在美国东海岸结束了她 2004 年的巡演。

2005 年,海莉为电影威尼斯商人录制演唱了歌曲《Bridal Ballad》。

同年,海莉发行了一张全新的专辑《Odyssey》(《奇幻历险》),寓意其成功的音乐之路。

这张专辑熔合了古典、流行、凯尔特传统和新世纪等流派。

海莉又亲自重写和编排了其中的几首歌,并于 10 月 18 日发行了美国版。

最近的一个版本是2006 年 4 月 10 日发行的英国版,其中添加了几首最初版本里没有的新歌。

2005 年 12 月 18 日,海莉出现在全国广播公司的 Kurt Browning 溜冰表演节目上,并同安德烈·波切利(Andrea Bocelli)共同演出。

2006 年,海莉又在电影《新大陆》(The New World)的原声碟里演唱了《听风》(Listen to the Wind)这首歌。

她在 2006 年将许多时间都花在了同流行歌剧四重唱美声男伶(Il Divo)组合一起的世界巡演上。

在 3 月份的时候,她在美国也有过一些自己的专场演出。

这次巡演原定结束时间是 6 月,可却又延迟了 6 天时间,为此海莉失去了一次回家乡新西兰的机会。

她正安排在夏季结束前在英国和德国举办几场演唱会。

2006年8月,海莉加入了爱尔兰民乐美声女子组合—凯尔特女人(Celtic Woman),并出现在了她们的第二张主要 DVD\/CD大碟《Celtic Woman-A New Journey:Live at Slane Castle》里。

9月5日,海莉被《Junior Chamber International》杂志评为“2006年度全世界十佳年轻人”奖项,成为新西兰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

10月27日,海莉和英国男高音歌唱家艾尔菲(Alfie Boe)在英国中世纪宗教圣地—坎特伯雷大教堂举办演唱会。

11月13日,海莉代表新西兰参加了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二次世界大战的纪念活动,她的三位叔祖父代表英联邦服役此战,其中一位不幸牺牲。

同年圣诞节期间,海莉在英国威尔士千喜年中心(the city's Wales Millennium Centre),与 Cardiff Howell's Junior School 青少年和儿童唱诗班同台演出圣诞颂歌节目,此演唱会在ITV实况转播.

2007年3月,海莉在美国推出新专辑《凯尔特宝贝》(Celtic Treasure),于美国纽约献唱。

5月6日,海莉在美国水晶大教堂献唱赞美歌”主与我同在”(Abide With Me)。

7月,她参与录制了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的大作—伟大的音乐剧西区故事的50周年重录,该专辑被提名第50届格莱美奖。

年底,海莉在日本的福冈,札幌,东京,仙台,名古屋,横滨,广岛,大阪等城市成功举行了“宝贝”系列演唱会。

2007 年发布个人专辑《Treasure》。

2008年6月,海莉在日本推出新的亚洲地区专辑《Hayley sings Japanese Songs》。

10月,海莉在英国和新西兰推出一张精选专辑《River of Dreams》。

11月,海莉在英国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举办的英国皇家军队纪念日的演唱会中,演唱了 River of Dreams 并且与英国男高音乔纳森(Jonathan Ansell)合唱了Today Won't Come Again。

11月,海莉作为世界闻名的女高音在英国Trafalgar Square举办的纪念英国皇家军队第90周年的停战日献唱。

2009年3月,海莉在日本推出另一张亚洲地区专辑《Hayley sings Japanese Songs 2》。

5月23日,海莉在苏格兰”格拉斯哥皇家大会堂“(Glasgow Royal Concert Hall)举行演唱会。

7月16日,海莉为台湾”高雄世运会“开幕献唱,她用英语演唱了经典名曲奇异恩典(Amazing Grace),用英语与众明星合唱了We Are The Champions,用意大利语合唱了The Prayer,用新西兰的毛利语合唱了Pokarekare Ana,用日语演唱了Nada Sousou,用中文合唱了月亮代表我的心,全场约4万5千观众被她美妙的歌声所轰动。

10月3日,海莉中秋节时在台北国家戏剧院演唱Ave Maria(万福玛丽亚),A Thousand Winds(化作千风),Danny Boy(丹尼男孩),Hana,Hine E Hine(女孩啊,女孩).等曲目,并再次演唱月亮代表我的心,泪光闪闪,Pok arekare Ana,The Prayer。

10月,海莉还在日本东京,神户,名古屋,埼玉县,横滨成功举行演唱会。

2009年圣诞节节期,海莉在英国成功举行魅力冬日(Winter Magic)演唱会。

2010年7月7日至8月2日,海莉做为英国的皇家军队的爱心大使参加了英国战役70周年纪念活动和巡回演出。

10月27日和11月1日,海莉分别在台湾高雄,台北举办演唱会,仅高雄演唱会就有近1.5万观众参加,场面空前壮观。

海莉从忙碌的英国伦敦,意大利日程中安排了这次东方之行。

10月30日,海莉在上海大剧院成功举行演唱会,她演唱了海莉商标式的赞美歌奇异恩典(Amazing Grace),祈祷(Prayer),斯卡堡集市(Scarborough Fair)等经典曲目,当她用标准的中文演唱完第二次谢幕的中国传统民歌月亮代表我的心,全场观众起立喝彩。

2010年圣诞节节期,海莉还在曼彻斯特(Manchester Bridgewater Hall),格拉斯哥(Glasgow Royal Concert Hall),伯明翰(Birmingham Sun),伦敦(London – Barbican)举行圣诞节的祝愿巡回演唱会。

2010年,海莉在意大利罗马与世界著名作曲家恩尼奥·莫里科内合作了一张新的国际专辑。

恩尼奥·莫里科内不仅为此专辑谱写新歌和他的成名作品,还安排他在罗马的管弦乐队为此专辑配乐,他高度评价海莉是当今世界乐坛罕见的人才,非常赏识她的歌唱天赋和语言天赋。

2011年10月23日,在新西兰奥克兰举行的2011年橄榄球世界杯(Rugby World Cup)决赛中为新西兰队演唱国歌《天佑新西兰》(God Defend New Zealand)

2012年4月,海莉,英国皇家爱乐交响乐团和众多世界级艺术家被邀请参加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季电影音乐会及闭幕式音乐会的演出。

2012年5月27日,海莉将在[[根西岛]]和国家交响乐团以及当地艺术家同台演出来庆祝伊丽莎白二世登基钻禧纪念

2009 年 10 月 3 日,海莉于中秋节时在台北国家戏剧院演唱,曲目为:

Pokarekare Ana

Ave Maria

Scarborough Fair

Nada Sousou

化作千风

Prayer

月亮代表我的心

Shenandoah

Danny Boy

Hine E Hine

[安可]Sancta Lucia

2010 年10月 27 日,海莉高雄巨蛋演唱会。

曲目为:

上半场

Prayer

Scarborough Fair

Ave Maria

Cavalleria Rusticana(乡间骑士)间奏曲,由高雄市交响乐团独自演奏

Never Say Goodbye

Amazing Grace

Santa Lucia

Danny Boy

May It Be

下半场

Les Toreadors Carmen Suite 1(卡门序曲),由高雄市交响乐团独自演奏

雨夜花(海莉用台语演唱)

Lascia Ch'io Pianga

River Of Dreams

Pokarekare Ana

Music Of The Night

月亮代表我的心(海莉用中文演唱)

My Heart Belongs To You

化作千风

Hine E Hine

两首安可:

泪光闪闪

River

2010 年10 月 30 日,海莉上海大剧院演唱会。

曲目为:

上半场

Prayer

Scarborough Fair

Songbird

化作千风 Thousand Winds

W.A.Marzart:Violin Sonata in G major,KV.301(Instrumental)

D.Shostakovich:Prelude and Waltz from Three Violin Duets(Instrumental)

The Mummer's Dance

雪花Yuku No Hana

Danny Boy

Amazing Grace

下半场

Gerardo Matos Rodriguez:La Cumparsita...

古典音乐怎么欣赏

如果你说的是西方古典音乐的话…

我觉得音乐的理解过程也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的,就像我们谁都不是生下来就能读懂古诗,即便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却并不能说理解了它。

况且古典音乐是复杂而且篇幅和深度都不可小觑,不像流行音乐一样雅俗共赏。

但直接去接触它你又无法体会得了。

比方说我,我从初中的时候就开始听世界名曲,听了很多年,几乎所有那些著名曲子我都耳熟能详,能背下来它的旋律,但是我不懂,那时只能算是喜欢,但没有被真正感动。

后来自己也成熟了许多,接触过不少音乐相关的文学影视作品,虽然刚开始可能比较小儿科,比如动画的《交响情人梦》《金色琴弦》《钢琴之森》电影《八月迷情》《冬日的心》《巴赫灵感》《她比烟花寂寞》《歌剧魅影》《想飞的钢琴少年》《柴可夫斯基》《放牛班的春天》书《女钢琴师的心灵之旅》《音乐课》等等等等,当我自己不懂得如何去感受时,我可以去借助那些有灵感的人的见解,电影也好书也好动画也好,这些作品里都有他们对音乐的感悟,对古典的见解,渐渐被他们带动之后,我再去听古典,就不止停留在表层的音符上,而是深入进每段旋律的细节所呈现的作者的感情和演奏者的表现方式。

即便是我听过七八年的能背下来旋律的曲子,每次听还是有不同的感悟。

何况,同一支曲子,不同的乐团不同的演奏家表达出来的意境真的截然不同,力度速度,这些都会影响到一个曲子的基调。

同一只曲子,当你在广告背景音乐里听到它时,跟你看到黑白录影里年过八旬的钢琴家用苍老的手去演奏感动得几千人热泪盈眶时,那感受是不一样的,音乐需要氛围,需要你全身心地投入,不论你去欣赏什么,你首先要交出你自己。

综上所述,我能提供的意见就是:你可以先找一些世界名曲来听一听,然后找一些音乐相关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纪录片,访谈等等去深层去了解。

然后再去重新听,去感受,然后如果有时间和精力可以再去对比不同版本的古典音乐的不同表现。

说了一堆,希望有点儿用处(笑)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29/64798.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