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拈连的优美句子,关于故乡的优美句子

拈连的优美句子,关于故乡的优美句子推荐阅读:

1. 带有拈连句子的影视剧

摘引4个例句:

“弄走了一个侯处长,上面又会派来一个马处长牛处长。"(由候处长的谐音字“猴”的发音,拈连出“马“处长“牛处长")一一人民的名义台词

“休看我戴铁镣锁铁链,锁得住我双手和双脚,锁不住我雄心壮志冲云天”(后面一个锁,是前面的“锁”字的拈连修辞。)一一京剧《红灯记》,电影《红灯记》李玉和的台词

“我的背罗锅,可人不罗锅。”(后面一个罗锅,是前面一个罗锅的拈连) 一一《宰相刘罗锅》刘罗锅的台词

“我不管他什么柴大官人,还是米大官人。"(柴大官人指柴进,有财的发音,拈连出米的发音)一一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李逵的台词

2. 请帮帮忙,找一下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

二、常用辞格举隅(一)比喻1.定义:比喻,俗称“打比方”。

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2.比喻有四个要素:本体,即所要说明的事物;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标志比喻关系的词语;相似点,也叫喻解,指本体同喻体的相似之处。

3.比喻的构成必须具备两个特点:(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2)本体和喻体必须具备相似点。

4.比喻的常见类型有:(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常用喻词“像、如、似、仿佛、一般、一样”等,如:“泉水澄清碧绿,象泻玉泼翠一样。”(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常用喻词“是、变成、等于”等,如:“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3)借喻: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和喻词,如:“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比喻的变式——引喻(讽喻)、较喻(强喻)、反喻(否喻 / 撇喻)、博喻。 变式 形式 成分 引喻 平行句式 本体、喻体(无喻词) 较喻 甲不如乙 本体、喻体、喻词 甲比乙还 (不如、不及、比、还) 反喻 甲不像乙 本体、喻体、喻词 甲不是乙 (不像、不是) 博喻 甲(像、是)乙、丙、丁……分别举例如下: a.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者,写文章能不看读者吗?b.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窗一桩、一桌一椅都是那种比酒还浓,比花更美的友情的忠实见证。

c.鸿渐的心不是雨衣材料做的,给她的眼泪浸透了。d.何等动人的篇章,这些是人类思维的花朵,这些是空谷幽兰,老林中的人参,雪岭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抽象思维的牡丹。

5.比喻的运用(1)比喻要贴切、通俗、新颖。(2)要注意区分比喻和非比喻:a.社会呼吁给小学生松绑,他们的作业负担太重了。

b.你看她今天老板着脸,好像有什么不高兴的事。c.王大爷七十多了,每天上山下山噔噔地,一点不显累,就像三十来岁的人。

例a是运用多义词的比喻义。“松绑”这个词原指解开捆绑在身上的绳索,由此转化喻指放宽约束限制,成为该词的义项之一。

所以这里说“松绑”,不是临时性的打比方,不是运用修辞手法“比喻”。例b“好像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是猜度。

例c像三十来岁的人”是同类比较。(二)比拟1.定义: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2.构成:本体+拟体3.比拟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拟人。即把物当作人来写。

如:“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2)拟物。

即把人当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前者如:“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后者如:“送粪的大车,在大道上,穿梭似的来往,人喊马嘶,鞭子在天空里呼啸。”4.比拟和比喻辨异比拟和比喻都是两事物相比,从而增强语言表达的形象化。

但它们又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比喻是以彼喻此,重在喻,即形象描绘;比拟是以此拟彼,重在拟,即模拟。第二,比喻中“本体”有时可以省去,“喻体”一般不能省;比拟则相反,“本体”一定要出现,“拟体”则一定不能出现。

第三,比喻的运用在把握本体和喻体不同类而有似同点,比拟的运用关键在于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这种交融是说写者的主观感受赋予的。(三)借代1.定义:借代,也叫换名,指的是不直说本名,而借相关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本名的一种修辞格。

构成成分“本体”和“借体”。2.借代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特征、标志代本体。

如:“有时我到北海公园散步,看到一群又一群蹦蹦跳跳的红领巾。”(2)部分代整体。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群众对我拥护又喜欢。”(3)专名代泛称。

如:“苏州的公交系统也涌现了一批李素丽。”(4)具体代抽象。

如:“何知县说话向来小心翼翼,唯恐丢了乌纱帽。”3.借代的运用要注意代表性;关系要明确;褒贬要分明。

4.借喻和借代的区别借喻和借代的共同特征均是本体事物不出现,借另一事物来代指本体事物, 但二者又有显著的区别:(1)形成基础不同:借代借事物的“相关性”形成,借喻借两事物的“相似性”形成。(2)作用不同:借代重在“代”,借喻重在“喻”,借代只起代称作用,借喻既起代的作用,又能起描写的作用。

(3)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某些共同的属性或特征,以此喻彼,因此一般都能转换成明喻;而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仅仅是相互有关的事物,以此代彼,不能够改成比喻。(四)拈连1.定义: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又叫“顺拈”。

甲事物一般是具体的,多数在前;乙事物一般是抽象的,多数在后。2.拈连的分类(1)全式拈连:甲乙两事物都出现,拈连词语不可少。

例如:母亲把父亲从干活儿的地方背回家,也背回抚养全家的责任。动词“背”和“责任”宾语看来是不合逻辑的,但是由于“背”是承上文顺势拈来,也就合理了。

(2)略式拈连:省略甲事物或甲事物中的拈连词语省略,乙事物必须出现。例如:用小烟锅在羊皮烟包里挖着、挖着,仿佛要挖出悲惨生活的原因,挖出抗拒生命的法子。

(省略了甲事物“烟”)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罗瀑布不只在我眼前。

3. 修辞手法中的拈连、起兴都是什么

拈 连

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於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拈连。

运用拈连,可以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自然,表达生动深刻。

例子(1):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

例子(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李煜

例子(3):你别看我耳朵聋,我的心并不聋啊。

起兴:又叫“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咏之词也”。就是说,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有起情,创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下文关系等的作用。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

如传统山歌:

门前喜鹊叫喳喳,

唔知阿哥哪日来;

妹好炖好接风酒,

妹好煎好迎春茶。

新山歌如;

一树金桔滚滚圆,

如今农家生活甜,

食衣住行样样好,

闲暇旅游逛乐园。这两首头一句都是“起兴”的。在这里与所说的事物虽没有明显相似、相关的关系,但却隐有某种联系,这是起兴最一般的用法,放在诗章的开头,在结构上起了转接作用,这种转接作用,是通过起兴句,借合于诗人感觉或意识到的外界其他事物先开一个头,而后才引向要说的主体事物。象第一首和第二首开头都先描写歌者或诗人所见景象,而这景象又暗合诗意,“喜鹊”本是喜事的象征,暗合了主人公阿妹的盼望喜到来(郎上门来)的心理;而后首头句却是丰收景象的描绘,既然丰收,哪个不乐,谁个不喜?金桔本身是甜的,但此时却甜到了农家主人的心窝里,人逢喜事精神爽,于是就有了闲暇旅游的风情了。

4. 拈连与移就的区别

理论性的东西就不多说了,就拿例子举一下:

拈连:

例:冻坏了皮肉,冻不坏俺们杀敌敌复仇的决心.

句子中,"冻"本是用来描写"皮肉"的,在下一句就势顺连拿来拿来和"决心"搭配,倘若没有前半句的语境,光有后半句,那么这句话就读不通了.

再如:她搂起茅草,搂起豆茬,搂起少吃缺烧的日子.同样,”日子”是不能”搂”起的,因为在这个句子中所以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移就:

例:1.愤怒的葡萄\2.燃烧的心\3.蓝色的幽静

1中,葡萄不应该用愤怒形容,这就是把人的感情移用到葡萄上了.这是移就中的”移人于物”.

2中,心无法燃烧,这是把火的燃烧移用到”心”上了,是移就中的”移物于人”.

3中,幽静是一种状态,不应该用蓝色形容,这是把物的颜色移用到”幽静”这种状态上了,也就是”移物于物”.

5. 什么是 比拟 移就 拈连

比拟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的描写方法。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这是最常见的比拟形式。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天空,去迎接那雷声。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者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a把人写作物的,如“那宽大肥厚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b把甲物写成乙物的,如“两个人都没有说话,有滋有味地咀嚼着一秒一秒流来的时间”。

拈连是在叙述甲乙两个关联的事物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用于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格。如“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思想这个东西,用绳子是捆不住的”。它使语言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富于表现力。同时又巧妙地连接上下文,完成语义跳跃,具有简洁、明快、使语句连贯的功效。拈连的运用大都为了发人深思。

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这叫移就。如:战士们向敌人射出仇恨的子弹。如果描写感觉的转移,即把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感官上,这种移觉叫通感。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6. 摘抄带有修辞手法的好句好段

1.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2.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3. 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4. 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5. 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6.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7. 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8. 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9.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10.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

11.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12.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13.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14.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15.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16.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17.在藏语中,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18.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

19.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20.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2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2.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23.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

24.读一本好书等于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25.选书应和交友一样谨慎。因为你的习性受书籍的影响不亚于朋友。

26.书是智慧的钥匙。

27.政治家说:"书是时代的生命" 。

28.经济家说:"书是致富的信息" 。

29.文学家说:"书是人类的营养品" 。

30.学生们说:"书是不开口的老师" 。

31.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30/66982.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