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弄堂的优美句子,描写弄堂的优美句子推荐阅读:
1. 描写弄堂的句子
1. 黑暗中你沉重的呼吸是清晨弄堂里熟悉的雾。 你温热的胸口。 缓慢流动着悲伤与寂静的巨大河流。
2. 穿梭在纵横交错的弄堂,他在这里度过轻狂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代,陪着他的,是一个丑丑的黄毛丫头。
3. 弄堂像青梢蛇的尾巴,延伸着湿滑腻腻的青石板小路,落下的木屐,噼噼啪啪的响了整个夏季。清凉如水的弄堂风,在夏夜清空中吹开一条裂缝,剪出了一片素色的轻音乐一般的低吟。
4. 风吹过弄堂,带走了他余留的味道。
5. 奶奶还住在弄堂里,那种弄堂里的老房子。李莎莎骑着车在弄堂里穿行的时候,一直看见灰白的墙,上面布满了青苔的绿印子,被太阳晒淡了,成了淡青色,略微带了点蟹子黄,三种颜色糅合在一起像一幅抽象的油画。临街的墙上一式的开了两个窗子,一上一下,住在楼上的人可以从窗户里挑出一根竹竿,旁若无阻地伸到对面的屋檐上,上面挂满衣服,悬空地,看底下人走来走去。
6. 弄堂里弥漫起来的晨雾, 被渐渐亮起来的灯光照射出一团一团黄晕来。 还没有亮透的清晨, 在冷蓝色的天空上面, 依然可以看见一些残留的星光。
7. 她习惯了走那条窄窄的弄堂,橘黄色的路灯,昏暗的却奇异地带着静谧和温暖。
8. 上海弄堂里的闺阁,说不好就成了海市蜃楼,流光溢彩的天上人间,却转瞬即逝。
9. 当你走近幽深的小巷,当你踱进窄长的弄堂;当你闲坐石桥仰望天空,当你信步河边俯首波光,名人总会与你不期而遇,于是这小巷里便多了一种神采,这弄堂里便有了一种厚重,这天空便多了一种浩茫,这波光便多了一种深邃。
10. 想听见夏季风吹动竹叶的响声。想听见弄堂里妇女琐碎的抱怨。
11. 闺阁还是上海弄堂的幻觉,云开日出便灰飞烟散,却也是一幕接一幕,永无止境。
12. 老旧的弄堂 ,巷子深处的小吃店 ,桌子上满积的油渍 ,还有随处可见穿梭在屋角下的猫。
13. 一抹颜色,淡淡石墙,历尽了 经年风霜。一弯圆月,又照弄堂,夜色里,陈年的古巷。
14. 还是那阴暗的弄堂, 还是窄窄的小窗, 焦躁了一路的黄昏再不见原来的一缕阳光。.
15. 这种弄堂的房屋看上去是鳞次栉比,挤挤挨挨,灯光是如豆的一点一点,虽然微弱,却是稠密,一锅粥似的。
2. 上海的弄堂的描写
弄堂,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曾经与千千万万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多少个故事,多少个典故,多少个名人,多少个记忆,与石库门,与亭子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更没有上海人。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特色;弄堂构成了千万普通上海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地方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份。
弄堂,上海人对里弄的称呼,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国江南民居,也不同于任何一种西方的建筑形式。然而,它又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痕迹,又或多或少地带有外来的建筑景响。
它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它也是近代上海历史的最直接产物
还有一篇很好的参考文章:上海的弄堂风情
.cn/gb/paper20/30/class002000004/hwz175336.htm
3. 描写弄堂的句子
黑暗中你沉重的呼吸是清晨弄堂里熟悉的雾。
你温热的胸口。 缓慢流动着悲伤与寂静的巨大河流。
穿梭在纵横交错的弄堂,他在这里度过轻狂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代,陪着他的,是一个丑丑的黄毛丫头。弄堂像青梢蛇的尾巴,延伸着湿滑腻腻的青石板小路,落下的木屐,噼噼啪啪的响了整个夏季。
清凉如水的弄堂风,在夏夜清空中吹开一条裂缝,剪出了一片素色的轻音乐一般的低吟。风吹过弄堂,带走了他余留的味道。
奶奶还住在弄堂里,那种弄堂里的老房子。李莎莎骑着车在弄堂里穿行的时候,一直看见灰白的墙,上面布满了青苔的绿印子,被太阳晒淡了,成了淡青色,略微带了点蟹子黄,三种颜色糅合在一起像一幅抽象的油画。
临街的墙上一式的开了两个窗子,一上一下,住在楼上的人可以从窗户里挑出一根竹竿,旁若无阻地伸到对面的屋檐上,上面挂满衣服,悬空地,看底下人走来走去。弄堂里弥漫起来的晨雾, 被渐渐亮起来的灯光照射出一团一团黄晕来。
还没有亮透的清晨, 在冷蓝色的天空上面, 依然可以看见一些残留的星光。她习惯了走那条窄窄的弄堂,橘黄色的路灯,昏暗的却奇异地带着静谧和温暖。
上海弄堂里的闺阁,说不好就成了海市蜃楼,流光溢彩的天上人间,却转瞬即逝。当你走近幽深的小巷,当你踱进窄长的弄堂;当你闲坐石桥仰望天空,当你信步河边俯首波光,名人总会与你不期而遇,于是这小巷里便多了一种神采,这弄堂里便有了一种厚重,这天空便多了一种浩茫,这波光便多了一种深邃。
想听见夏季风吹动竹叶的响声。想听见弄堂里妇女琐碎的抱怨。
闺阁还是上海弄堂的幻觉,云开日出便灰飞烟散,却也是一幕接一幕,永无止境。老旧的弄堂 ,巷子深处的小吃店 ,桌子上满积的油渍 ,还有随处可见穿梭在屋角下的猫。
一抹颜色,淡淡石墙,历尽了 经年风霜。一弯圆月,又照弄堂,夜色里,陈年的古巷。
还是那阴暗的弄堂, 还是窄窄的小窗, 焦躁了一路的黄昏再不见原来的一缕阳光。.这种弄堂的房屋看上去是鳞次栉比,挤挤挨挨,灯光是如豆的一点一点,虽然微弱,却是稠密,一锅粥似的。
4. 上海的弄堂的描写
像北京的四合院,姑苏的小巷子,上海弄堂作为城市史上的异数,不仅记载着城市历史文化片断,更是以其建筑特质增添引人怀旧的魅力。
上海弄堂大约有150年历史。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全市共有各式弄堂9214条,各式里弄住宅20万幢,占全市传统建筑总面积约58%,至少容纳全市70%以上人口。
弄堂是由相连小弄组成的住宅群。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县城内的居民大批避入租界,外国商人趁机搭建一些联排式木板屋出租牟利,这就是上海最早的弄堂。
据称,那时的弄堂住宅大多分布在黄浦江以西,泥城浜以东,苏州河以南,旧城厢以北,即今日黄浦区范围内。 随着上海人口日增,石库门弄堂发展产生分化。
大约上世纪10年代,结构和设施较好的新式石库门住宅和比老石库门还低矮密集的广式里弄开始出现。这些弄堂的规模比以前增大,单元占地面积小,平面紧凑,采用大量单开间,双开间平面。
建筑结构也多以砖墙承重替代老式石库门住宅中常用的传统立贴式,墙面多为清水的青砖或红砖。 第一次世界大战间,上海房地产业进入黄金期。
到30年代,由于地价上扬,建筑向高发展,传统的两层高的石库门住宅开始向三层发展,室内不仅有卫生设备,更有煤气、取暖设施。且弄内排列整齐,间距宽敞,有轿车可通行无阻的回车道和绿化带。
同时,在新式石库门大量建造基础上,又从中演变出花园里弄住宅和公寓里弄住宅。这些住宅由长条式变成半独立式,室内布局和外观接近独立式私人住宅,风格多为西班牙或现代式。
上海弄堂是一个档案库。它维系着上海的芸芸众生,它记载着流逝的历史。
据考证,中国历史大变动中的第一弄当推新老渔阳里。作为最早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团中央机关所在地,老渔阳里建于1912年,建筑面积1542平方米,共有两层住宅楼8幢,砖木结构,新渔阳里建于1917年,建筑面积4005平方米,共有两层住宅33幢,砖木结构。
其中老渔阳里2号和新渔阳里6号与中国共产党诞生及初期活动紧密联系。日前该弄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云深处是人家”。浓浓的弄堂情结还连缀着文化名豪。
建于1925年的景云里,占地面积1650平方米,共有砖木结构石库门三层楼住宅32幢。20年代末,鲁迅、茅盾、叶圣陶、柔石等文化名人都曾在此居住过。
他们筹组左联,创办刊物,撰写了许多极有影响的名著。 老弄涅盘。
曾经居住过中共妇女运动领袖向警予、杨之华的宝康里是上海的一条著名大型弄堂。这里有两条南北直弄和三条中西横弄,共有120幢立贴式旧式里弄楼;这里百业纷呈,里里外外有商店31家,当铺2家,诊所5家,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医院、小厂各1家。
可惜,宝康里衰老的脊梁无法承担历史重任,随着1994年淮海中路东段街坊的开发,宝康里全部拆除。目前,在宝康里旧址上矗立的是瑞安广场。
讲述弄堂,怀恋邻里温馨。这里,让我们永远记着经典上海弄堂的名字——万宜坊、梅兰坊、嵩山弄、唐家弄和亨昌里……。
5. 上海的弄堂
1,因为走进上海人的弄堂里,才算得上是开始看上海的生活,商业大街、灯红酒绿、人人体面后面的生活。弄堂是上海最多的建筑,代表了上海最大多数人的生活现状。
2,分别描写了弄堂里的5种人,弄堂里的家庭主妇,洗头发的小姐,修鞋师傅,修鞋女人及弄堂里的老人,通过对弄堂里不同人物的描写,生动地描写出了弄堂里的生活。
3,安详实用,不卑不亢,不过分地崇尚新派
4,不能删除。第一段中其余的部分是对上海整个生活的描写,从发现弄堂,到对上海弄堂的概括,都是为下文提出观点的铺垫,符合逻辑,不能删除。
6. 谁知道关于上海弄堂的诗(原创)
符号 2007-02-24 21:37 弄堂起风 起风了——起风了—— 人也变了 那条曲曲的小弄堂变化了 可惜了 可惜了 ——她走了 为她的男人进了牢房 感叹呀 感叹呀 为谁不能,为她伤心了 起风了——起风了—— 他们各自纷飞了 那人也被吹瘦了 哎呀 哎呀 他被人坑了 连肚子也忘了吃饭了 好想死!!! 神经病—— 他们说——你是神经病 为谁不好,为她死了 王安忆的《长恨歌》里第一章就是写上海弄堂的,而且写的相当精彩,很概括,也很有诗意,你可以参考以下,断章取义,就可以组成一首相当不错的诗了 现送上。
供参考。 站一个制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
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街道和楼房凸现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中称为皴法的那类笔触,是将空白填满的。
当天黑下来,灯亮起来的时分,这些点和线都是有光的,在那光后面,大片大片的暗,便是上海的弄堂了。那暗看上去几乎是波涛汹涌,几乎要将那几点几线的光推着走似的。
它是有体积的,而点和线却是浮在面上的,是为划分这个体积而存在的,是文章里标点一类的东西,断行断句的。那暗是像深渊一样,扔一座山下去,也悄无声息地沉了底。
那暗里还像 是藏着许多礁石,一不小心就会翻了船的。上海的几点几线的光,全是叫那暗托住的,一托便是几十年。
这东方巴黎的璀璨,是以那暗作底铺陈开。一铺便是几十年。
如今,什么都好像旧了似的,一点一点露出了真迹。晨曦一点一点亮起,灯光一点一点熄灭。
先是有薄薄的雾,光是平直的光,勾出轮廓,细工笔似的。最先跳出来的是老式弄堂房顶的老虎天窗,它们在晨雾里有一种精致乖巧的模样,那木框窗扇是细雕细作的;那屋披上的瓦是细工细排的;窗台上花盆里的月季花也是细心细养的。
然后晒台也出来了,有隔夜的衣衫,滞着不动的,像画上的衣衫;晒台矮墙上的水泥脱落了,露出锈红色的砖,也像是画上的,一笔一画都清晰的。再接着,山墙上的裂纹也现出了,还有点点绿苔,有触手的凉意似的。
第一缕阳光是在山墙上的,这是很美的图画,几乎是绚烂的,又有些荒凉;是新鲜的,又是有年头的。这时候,弄底的水泥地还在晨雾里头,后弄要比前弄的雾更重一些。
新式里弄的铁栏杆的阳台上也有了阳光,在落地的长窗上折出了反光。这是比较锐利的一笔,带有揭开帷幕,划开夜与昼的意思。
雾终被阳光驱散了,什么都加重了颜色,绿苔原来是黑的,窗框的木头也是发黑的,阳台的黑铁栏杆却是生了黄锈,山墙的裂缝里倒长出绿色的草,飞在天空里的白鸽成了灰鸽。 上海的弄堂是形形种种,声色各异的。
它们有时候是那样,有时候是这样,莫衷一是的模样。其实它们是万变不离其宗,形变神不变的,它们是倒过来倒过去最终说的还是那一桩事,千人千面,又万众一心的。
那种石库门弄堂是上海弄堂里最有权势之气的一种,它们带有一些深宅大院的遗传,有一副官邸的脸面,它们将森严壁垒全做在一扇门和一堵墙上。一旦开进门去,院子是浅的,客堂也是浅的,三步两步便走穿过去,一道木楼梯挡在了头顶。
木楼梯是不打弯的,直抵楼上的闺阁,那二楼的临了街的窗户便流露出了风情。上海东区的新式里弄是放下架子的,门是镂空雕花的矮铁门,楼上有探身的窗还不够,还要做出站脚的阳台,为的是好看街市的风景。
院里的夹竹桃伸出墙外来,锁不住的春色的样子。但骨子里头却还是防范的,后门的锁是德国造的弹簧锁,底楼的窗是有铁栅栏的,矮铁门上有着尖锐的角,天井是围在房中央,一副进得来出不去的样子。
西区的公寓弄堂是严加防范的,房间都是成套,一扇门关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墙是隔音的墙,鸡犬声不相闻的。房子和房子是隔着宽阔地,老死不相见的。
但这防范也是民主的防范,欧美风的,保护的是做人的自由,其实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谁也拦不住的。那种棚户的杂弄倒是全面敞开的样子,油毛毡的屋顶是漏雨的,板壁墙是不遮风的,门窗是关不严的。
这种弄堂的房屋看上去是鳞次栉比,挤挤挨挨,灯光是如豆的一点一点,虽然微弱,却是稠密,一锅粥似的。它们还像是大河一般有着无数的支流,又像是大树一样,枝枝杈杈数也数不清。
它们阡陌纵横,是一张大网。它们表面上是袒露的,实际上却神秘莫测,有着曲折的内心。
黄昏时分,鸽群盘桓在上海的空中,寻找着各自的巢。屋脊连绵起伏,横看成岭竖成峰的样子。
站在制高点上,它们全都连成一片,无边无际的,东南西北有些分不清。它们还是如水漫流,见缝就钻,看上去有些乱,实际上却是错落有致的。
它们又辽阔又密实,有些像农人撒播然后丰收的麦田,还有些像原始森林,自生自灭的。它们实在是极其美丽的景象。
上海的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肤之亲似的。它有着触手的凉和暖,是可感可知,有一些私心的。
积着油垢的厨房后窗,是专供老妈子一里一外扯闲篇的;窗边的后门,是供大小姐提着书包上学堂读书,和男先生幽会的;前边大门虽是不常开,开了就是有大事情,是专为贵客走动,贴了婚丧嫁娶的告示的。它总是有一点按捺不住的兴奋,跃跃然的,有点絮叨的。
晒台和阳台,还有窗畔,都留着些窃窃私语。
7. 上海的弄堂原文
要是一个人到了上海而没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应该要觉得很遗憾。
下午时 候,趁上班上学的人都还没有回来,随意从上海的商业大街上走进小马路,马上就 可以看到梧桐树下有一个个宽敞的入口,门楣上写着什么里,有的在骑楼的下面写 着1902,里面是一排排两三层楼的房子,毗临的小阳台里暖暖的全是阳光。深 处人家的玻璃窗反射着马路上过去的车子,那就是上海的弄堂了。
整个上海,有超过一半的住地,是弄堂,绝大多数上海人,是住在各种各样的 弄堂里。 常常在弄堂的出口,开着一家小烟纸店,小得不能让人置信的店面里,千丝万 缕地陈放着各种日用品,小孩子吃的零食,老太太用的针线,本市邮政用的邮票, 各种居家日子里容易突然告缺的东西,应有尽有,人们穿着家常的衣服鞋子,就可 以跑出来买。
常常有穿着花睡衣来买一包零食的女人,脚趾紧紧夹着踩塌了跟的红 拖鞋,在弄堂里人们是不见怪的。小店里的人,常常很警惕,也很热心,他开着一 个收音机,整天听主持人说话,也希望来个什么人,听他说说,他日日望着小街上 来往的人,弄堂里进出的人,只要有一点点想象力,就能算得上阅人多矣。
走进上海人的弄堂里,才算得上是开始看上海的生活,商业大街、灯红酒绿、人人体面后面的生活。上海人爱面子,走在商店里、饭店里、酒吧里、公园里,个 个看上去丰衣足食,可弄堂里就不一样了。
平平静静的音乐开着;后门的公共厨房里传出来炖鸡的香气;有阳光的地方, 底楼人家拉出了麻绳,把一家人的被子褥子统统拿出来晒着,新洗的衣服散发着香 气,花花绿绿的在风里飘,仔细地看,就认出来这是今年大街上时髦的式样;你看 见路上头发如瀑的小姐正在后门的水斗上,穿了一件缩了水的旧毛衣,用诗芬在洗 头发,太阳下面那湿湿的头发冒出热气来;还有修鞋师傅,坐在弄口,乒乓地敲着 一个高跟鞋的细跟,补上一块新橡皮,旁边的小凳子上坐着一个穿得挺周正的女人, 光着一只脚等着修鞋,他们一起骂如今鞋子的质量和那卖次品鞋子的奸商。 还有弄堂里的老人,在有太阳的地方坐着说话。
老太太总是比较沉默,老先生 喜欢有人和他搭话,听他说说从前这里的事情,他最喜欢。 弄堂里总是有一种日常生活的安详实用,还有上海人对它的重视以及喜爱。
这 就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自从十八世纪在外滩附近有了第一条叫“兴仁里”的上海 弄堂,安详实用,不卑不亢,不过分地崇尚新派就在上海人的生活里出现了。 19世纪50年代,由于上海小刀会在老城厢起义,上海人开始往租界逃跑, 在租界的外国人为了挣到中国难民的钱,按照伦敦工业区的工人住宅的样子,一栋 栋、一排排造了八百栋房子,那就是租界弄堂的发端,到1872年,玛意巴建起 上海兴仁里,从此,上海人开始了弄堂的生活。
上海是一个大都市,大到就像饭店里大厨子用的桌布一样,五味俱全。从前被 外国人划了许多块,一块做法国租界,一块做英国租界,留下一块做上海老城厢, 远远的靠工厂区的地方,又有许多人住在为在工厂做事的人开辟出来的区域里,那 是从前城市的划分,可在上海人的心里觉得这样区域的划分,好像也划分出了阶级 一样,住在不同地方的人,彼此怀着不那么友好的态度,彼此不喜欢认同乡,因此 也不怎么来往。
这样,上海这地方,有时让人感到像里面还有许多小国家一样,就 像欧洲,人看上去都是一样的人,仔细地看,就看出了德国人的板,法国人的媚, 波兰人的苦,住在上海不同地域的人,也有着不同的脸相。所以,在上海从小到大 住了几十年的人,都不敢说自己是了解上海的,只是了解上海的某一块地方。
从早先的难民木屋,到石库门里弄,到后来的新式里弄房子,像血管一样分布 在全上海的九千多处弄堂,差不多洋溢着比较相同的气息。 那是上海的中层阶级代代生存的地方。
他们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有温饱的生 活,可没有大富大贵;有体面,可没有飞黄腾达;经济实用,小心做人,不过分的 娱乐,不过分的奢侈,勤勉而满意地支持着自己小康的日子,有进取心,希望自己 一年比一年好,可也识时务,懂得离开空中楼阁。他们定定心心地在经济的空间里 过着自己的日子,可一眼一眼地瞟着可能有的机会,期望更上一层楼。
他们不是那 种纯真的人,当然也不太坏。 上海的弄堂总是不会有绝望的情绪的。
小小的阳台上晒着家制干菜、刚买来的 黄豆,背阴的北面亭子间窗下,挂着自家用上好的鲜肉腌的咸肉,放了花椒的,上 面还盖了一张油纸,防止下雨,在风里哗哗地响。窗沿上有人用破脸盆种了不怕冷 的宝石花。
就是在最动乱的时候,弄堂里的生活还是有序地进行着。这里像世故老 人,中庸,世故,遵循着市井的道德观,不喜欢任何激进,可也并不把自己的意见 强加于人,只是中规中矩地过自己的日子。
晚上,家家的后门开着烧饭,香气扑鼻,人们回到自己的家里来,乡下姑娘样 子的人匆匆进出后门,那是做钟点的保姆最忙的时候。来上海的女孩子,大都很快 地胖起来,因为有更多的东西可以吃,和上海女孩子比起来,有一点肿了似的。
她 们默默地飞快地在后门的公共厨房里干着活,现在的保姆不像从前在这。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211/86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