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爱情唯美的句子,论语中表达爱情的句子推荐阅读:
1. 论语中关于爱情的语句
节用而爱人。
泛爱众。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子曰:「爱人。」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
君子学道则爱人。
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
注意:《论语》中孔子所讲的“爱”往往不单纯是爱情,而是爱所有人,爱父母兄弟,爱亲人,等等。是博爱。若说要从《论语》中找出很浪漫的爱情语句,那是不可能的。楼主不妨在《论语》中体悟一下孔子之博爱吧!
2. 谁知道论语中或者是古文中有哪些关于爱情的句子哦
我愿与君相知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汉 ;卓文君〈白头吟〉
得成比目何辞死
愿作鸳鸯不羡仙。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白居易〈长恨歌〉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唐;元稹〈离思〉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 ;刘禹锡《竹枝词》
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 唐;李商隐〈无题〉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赠别〉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颉,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 杜秋娘〈金缕衣〉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李白《清平调之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凤栖桐》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李煜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李煜 《更漏子 金雀钗》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朱淑真〈山查子〉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司马光〈西江月〉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玉楼春〉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生〈千秋岁〉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多情自古伤离别。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虞美人〉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云案*元夕〉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幕幕。 秦观〈鹊桥〉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元徐再思《蟾宫曲*春情》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清;史清《溪佚题》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 黄増《集杭州俗语诗》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曹雪芹《红楼梦》
人生自古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宋;欧杨修《玉楼春》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3. 《论语》中(颜渊)”有关爱情的语句一定要是所有的
颜渊中没有关于爱情的额。
下面是全文。【原文】 12•1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注释】 (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
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
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
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评析】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原文】 11•2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注释】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
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评析】 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
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原文】 12•3 司马牛(1)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2)。”曰:“其言也讱,斯(3)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注释】 (1)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
(2)讱:音rèn,话难说出口。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
(3)斯:就。【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评析】 “其言也讱”是孔子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
“仁者”,其言行必须慎重,行动必须认真,一言一行都符合周礼。所以,这里的“讱”是为“仁”服务的,为了“仁”,就必须“讱”。
这种思想与本篇第1章中所说:“克己复礼为仁”基本上是一贯的。【原文】 12•4 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
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评析】 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
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
所以这一章里,孔子回答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君子的问题,这是有针对性的,即不忧不惧、问心无愧。【原文】 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评析】 如上章所说,司马牛宣布他不承认桓魋是他的哥哥,这与儒家一贯倡导的“悌”的观念是相违背的。
但由于他的哥哥“犯上作乱”,因而孔子没有责备他,反而劝他不要忧愁,不要恐惧,只要内心无愧就是做到了“仁”。这一章,子夏同样劝慰司马牛,说只要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那就会赢得天下人的称赞,就不必发愁自己没有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原文】 12•6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1),肤受之愬(2),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3)也已矣。”
【注释】 (1)浸润之谮,谮,音zèn,谗言。这是说像水那样一点一滴地渗进来的谗言,。
4. 论语有关仁爱的句子
于丹《论语》感悟——仁爱之道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
孔子不仅是一个仁爱的宣传者,同时也是一个仁爱的实践者。孔子提出,人只要能做到恭、宽,信,敏、惠这五点,就可以称之为志士仁人。
那么,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应该如何理解仁爱?于丹教授又会给我们哪些建议呢? 今天我们来聊聊《论语》的仁爱之道。其实两万多字的《论语》翻下来,“仁”这一个字被提到前后有109处,可以说仁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里,基石下的基石,重点中的重点,那究竟什么是仁爱呢?说起来简单,学生问什么是仁?老师只回答两个字,爱人。
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但就这两个字,体会起来有很深很深的道理。
民间有个说法,叫做二人成仁。什么意思呢?就是仁爱,它从来不是一个单立人状态下自我的状态,孤独的、自我的、封闭的这个环境下,是谈不到仁爱的,仁爱一定是你旁边还有一个别人,俩人在一起的关系中,能看出来是否仁爱。
仁爱,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这一思想,也贯穿于他的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的诸多方面,尤其是在做人的问题上,在孔子看来,仁爱是做人的根本。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志士仁人?于丹教授认为,仁爱不仅是一种人格情怀,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具体的行为方式。
这样的一种大气度、大智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提升自己的修养,并逐渐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呢?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为我们讲《仁爱之道》。
今天我们来聊聊《论语》里的仁爱之道,两万多字的《论语》里,仁这个字,被提到109次。 仁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里基石下的基石,重点中的重点。
那么,究竟什么是仁爱呢? 学生问什么是仁?老师只回答了两个字:爱人。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
但这两个字,体会起来有很深的道理。 民间有个说法,别看仁这个字只有四画,单立人一个二,叫二人成仁。
就是说,仁爱,从来不是一个单立人状态下的自我状态。在孤独的,自我的,封闭的环境下,是谈不到仁爱的。
仁爱一定是你旁边还有一个别人,俩人在一起时,才能看出是否仁爱。 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个盲人,这个盲人只要是夜里出门,他一定要打一盏灯笼。
村里人夜里出来,唯一看见有灯笼的地方,就知道是这个盲人出来了。外地来的人看到这一点,就唏嘘感慨,说你们这儿瞎子的品德太好了,他自己是没有光明黑暗之分的,你看他深更半夜出来,总要操心别人能不能看见亮,为别人打一盏灯笼。
就跟盲人说,你真了不起!瞎子淡淡地说了一句:因为我是瞎子,我不希望别人撞到我,我打灯笼也是为我自己。 我们大家想想,其实,这就是人行走于这个世界上的道理。
打一盏灯客观上是给别人照亮路,主观上也给自己规避了很多风险。在这个布满苍茫的世界上,我们都是明眼人吗?我们都能洞悉一切事项,规避一切风险吗?有时,为了让别人方便,打着灯笼为别人照亮,别人可以躲开你,你自己的风险,也就没有了。
仁爱是什么?有时候,仁爱是一种身体力行,一种点点滴滴身边的行为。仁爱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这一思想,也贯穿了他的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的诸多方面,尤其是在做人的问题上。
在孔子看来,仁爱是做人的根本,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志士仁人呢?孔子有些解释很平实,他可以直截了当告诉你,怎样做到仁爱。 子张问老师,怎么能做到仁? 孔子说,有五者行于天下,有五点你要做到了,仁就算做到了。
哪五点呢? 老师说:恭,宽,信,敏,惠。 第一个是恭敬的恭,恭则不侮,翻译出来就是,一个人对世界,对他人,保持必恭必敬的态度,那他的生命,就不会轻易招致侮辱。
我们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真正的恭,永远与敬相连,也就是说,能够对别人恭的人,他是一种松弛的,柔软的。 比如你到弓箭店去买一把弓,有人会看到橱窗里那把最漂亮的良弓,那弓永远是拉开的,非常漂亮,撑在那儿。
其他的都一把一把地挂在墙上,不拉开就不漂亮。老板,我一定要买橱窗里的那把展品。
老板说,你别要那个展品,那张弓它天天绷着,你真要买回去一拉,顶多能射40米。墙上那些弓看上去很松弛,但你用同样大的力气,可以射出90米,因为它们不绷着。
我们的生命也一样,有些人为标签活着,要别人的那种尊重,有时候表现为一种攻击性,老是绷出一副完美的恣态。这样的人,有时候反而会容易招致一些攻击,甚至是羞辱。
因为我们过于挑剔,不用说在一个团队,就是你回家,比如你劳累了一天,晚上进家门,家人在厨房炒菜,看见你回来了,高高兴兴地端上一盘菜,让你尝尝。你可能是一个很挑剔的人,吃了一口,很不高兴,怎么这么咸,打死卖盐的了?家人会咯噔一下,人家忍一下,没说什么。
端出第二盘菜,你又吃了一口,今天这个菜炒老了!以后等我进门再炒。又端上来第三盘菜,你还没拿筷子,这俩菜怎么搭配在一起,炒错了吧?如果你对每一盘菜都这么挑剔,脾气再好的人,再是你的亲人,最后,只有把围裙一甩,这顿饭你别吃了。
这样绷着的人,一定会换。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211/88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