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通感形容波光的优美句子推荐阅读:
1. 关于通感的句子有哪些
关于通感的句子有: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仿佛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4、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
5、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
6、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7、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时飞球满路旁。
8、冬天像一个冬姑娘,在雪上飘来飘去,是多们的美丽,是多么的美丽!
9、夜晚的彩灯亮,这边红、那边绿,这边明、那边暗,整个城市奏响了一曲欢腾的乐曲。
10、那些芦苇高高低低地晃动着,如同鼓点有节奏的击打。
11、歌声,象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
12、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犹如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
13、我的忧郁也明亮起来、辉煌起来,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绿叶,和不再枯黄凋谢的的花朵。
14、我的忧郁也明亮起来、辉煌起来,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绿叶,和不再枯黄凋谢的的花朵。
1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 关于通感的句子
《荷塘月色》中有两句经典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仿佛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还有其他作品中的:
朱自清 《春》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
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
其他:
1.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
2远处隐约飘来阵阵香味,似有似无,如有悠扬的乐声,时断时续。
3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闪闪亮亮的,特别闹。
4她大大的眼睛忽闪忽闪的,我对她说:“你的眼睛真闹啊,别眨了。”
5夜晚的彩灯亮,这边红、那边绿,这边明、那边暗,整个城市奏响了一曲欢腾的乐曲。
6那些芦苇高高低低地晃动着,如同鼓点有节奏的击打。
7歌声/象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
8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犹如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
9月光下,那低头思故乡的离愁,已被古老的潮水年复一年的打磨得光滑如许了,在湖边浅水里静泊成一叶沉思的小舟。
10我的忧郁也明亮起来、辉煌起来,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绿叶,和不再枯黄凋谢的的花朵。
3. 什么是通感
通感:1、今天晒了被子,晚上睡觉感觉时被子里充满了阳光的味道.(“味道”这种感官,用“阳光”的温暖来形容)2、握着她的手,传来一阵甜甜的喜悦.(“喜悦”这种心理感受,用“甜甜”这个味觉的感受来描写)排比:1、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归雁的行列中,我读出了集体的力量;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穿石的滴水中,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从蜂蜜的浓香中,我们读出了勤劳的甜美.2、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朋友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热情的将你引向阳光的地带;朋友是失败苦闷中的一盏明灯,默默地为你驱赶心灵的阴霾.比喻:1、那个人骨瘦如柴 .2、这个人壮硕如牛.拟人:1、花儿在风中笑弯了腰.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特别是通感要自己细心的体会这种修辞手法的.。
4. 通感的句子
一、通感的含义及其存在基础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官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它的存在有它的心理基础。作家通过描写外界景物来抒感,似乎是景物决定了情感的表达,实际上并非如此,外景的作用是由主观心理限制的。比如同样是菊花,陶潜见之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豁达而无拘束;黄巢见之说“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是一种豪迈中带有杀气;“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西北风”,又是一种至死犹香的孤傲。作者的情感是固定已有的,菊花不过起了一种引发作用。也许还有别的物象照样能引发这种情感。因而,人的心理状况是有定的、可领会的,表达方式却是无定的、多样的。
二、从发展过程看通感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文人学者很早就意识到通感的存在,从春秋到晚清代代有佳作。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季札论乐云:“为之歌《大雅》,曰:‘曲而有直体’。”评价《大雅》之乐,就物之曲中有直,是听觉、视觉、触觉相通。
唐李白有诗云:“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诗人把“雪花”和“春风”联系起来,在他眼里的雪花,已像春风中的“千树万树梨花开”,将雪说成春风中的花,当然就香了。这是视觉通于嗅觉,从而写出了层次丰富、内涵深厚、令人玩味的立体意境。
明代《永乐大典》载体东美《西湖亭》诗:“避鸟声如剪,隔岸厅花燃。”前一句写鸟语之快犹如剪刀,由此听觉与视觉沟通,无形化为有形。后句写花燃,是说花色浓艳,像要燃烧,视觉向触觉挪移,这两句诗不过写了鸟声和花色,却使人觉得听之有声音、视之有形色、触之有温度,其形象之具体,因三种感觉两两沟通,联合作用而获得充分的确证,情景的交融又形成令人愉悦的意境。
这几个例子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可以说只是沧海一粟。从这些例子看出,通感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往往可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它能准确表达,含义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三、通感的构成方式
由例句分析,从语言的角度看,通感这种修辞方式大体有这样几种构成法。
第一种,直觉借助感觉的互通转移。如曹操《苦寒行》:“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风声能悲,是听觉通于意觉。
第二种,兼有比喻的通感。即借助比喻手法去写事、抒情、状物,但它只限在感觉挪移的范围之内。
第三种,兼有拟人的通感。通感有时与拟人手法结合起来,很难分开。不过,两者仍不能等同,尽管通感兼有拟人,却也是限定在感觉挪移的范围之内。比如宋代王质《山行即事》:“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苹风吹袖清。鸡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醉三日醒。”开头两句说浮云时聚时散,仿佛在讨论要不要下雨。“议”字既是拟人,同时又把视觉移向听觉。末尾两句“山色不言语”实际上是说它有言语,因为它“唤”字将山色拟人化,也沟通了视觉与听觉。由于一前一后运用了兼有拟人的通感,于是无情之物移注了情,无声之物发出了声。形态活泼,声情并茂,山行道中无限情趣,山景之中一片生机。运用拟人的通感,使具体物象有了人的灵性,形成物我交融的理想境界。
第四种,有夸张的通感。这类通感,既有“增一至十,增十至百”的艺术表现力,又能多感觉多角度地刻画,使事物毫发毕现。如李白的《劳劳亭》:“春风知别苦。”这是移情,拟人化。别苦即离愁,不言愁而说苦,是将视觉、意觉通于味觉。
总之,通感的构成方式是极其灵活的,其共同点是各种感觉的相通,各种感受的挪移。不论哪一种通感,都可起到别的语言方式无可替代的表达作用。
5. 运用通感来描写春天的句子
春风暖,吹绿了北国。这幅瑰丽的画卷,它是春天的杰作。春天是个魔术师,阳光是她的画笔,大地是她的画板,蘸着浓浓春色,她不停地画呀画呀,山青青,水碧碧,杨柳绿了,桃花红了,人心暖了。一笔一笔点染人间繁花似锦,一笔一笔令江山溢彩流韵。
春水涨了,在山间轻歌曼舞、浅斟低唱;枝头青了,让那春天的意气四处飞扬。柳笛儿很嫩,很悠扬;牧鞭很柔,脆生生地响。谁家的少年,在煦暖的阳光下捧一卷书,诵读着春天的华章!
春天,各种花朵散发出清香,让我感到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是美妙的。小草也冲破泥土,长得无比茂盛。春天把冬天的寒冷带走了,带来了温暖,让小溪叮当,让万物复苏。我爱春天的百花齐放,爱春天的无边的绿色。在花园里,我仿佛看(到)花儿的笑脸,我走过,细细地闻到那种不同的味道。啊!春天,你的付出,没有白辛苦,如果你是园丁你带来的是一片繁荣。如果你是魔法师,你把冬天的寒冷变成春天温暖。如果我是春天,我会不辞劳苦的改变冬天,变得欣欣向荣。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213/91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