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吾国与吾民优美句子,吾国与吾民 句子迷

吾国与吾民优美句子,吾国与吾民 句子迷推荐阅读:

1. 吾国与吾民中的名句

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

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众,因为我并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涂脂抹粉。

她会再一次恢复平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 但是中国人的圆熟非自书本中得来,而出自社会环境,这个社会见了少年人的盛气热情,会笑出鼻涕。

中国人有一种轻视少年热情的根性,也轻视改革社会的新企图。他们讥笑少年的躁进,讥笑“天下无难事”之自信,所以中国青年老是被教导在长者面前缩嘴闭口,不许放肆。

忍耐为中国人民之一大美德,无人能猜想及有受批驳之虞。实际上它所应受批驳的方面,直可视为恶行。

不妨随便谈谈,中国人最富性的品性是什么?一时找不出适当的名词,不如称之为“老猾俏皮”。这是向西方人难以导传而最奥妙无穷的一种特性,因为它直接导源于根本不同于西方的人生哲学。

孔子设教,以仁义为基本德行。老子却轻蔑地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孔子学说的本质是都市哲学,而道家学说的本质为田野哲学。

2. 关于《吾国与吾民》的问题,不要粘贴一大堆资料,简短就好

1、《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名《中国人》,著于1934年春夏秋三季。

2、20世纪30年代

3、留学5年,另外国外还有30多年。。。 这是我算的。具体你看下边的内容。

林语堂(1895年10月3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3. 林堂语《吾国与吾民》之“南方与北方”读后感

总的来说林老书写得非常细腻,书中人物的内心活动,性格,情绪的起伏变化,周围的小环境、大环境都写得都很细致。

美中不足的是,有些句子实在翻译的过于冗长,可能我看的中文版吧,句子读完还有些不知所云,书中有些对话,有时也闹不清是谁说的,如果翻译的能像傅东华翻译的《飘》就好了。

书中的男女主人公我就不做评论了,而桑顿先生的母亲却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作者将一个深爱自己儿子的母亲刻画的淋漓尽致。我很喜欢这个妈妈,她个性很鲜明,坚强、高傲,聪明,对自己的儿子引以为豪。虽然她常常表现的很冷漠、强硬,有时还不近情理,但在她的外表下却有着一颗善良仁慈的心。

总之,原著非常值得一读,我很喜欢。个人评分4.5分。推荐你读原版。

4. 《吾国与吾民到底写于什么时候

《吾国与吾民》一书,又名《中国人》,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作,同 林语堂故居 时也是他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

原书是作者用英文创作的,书名为"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后来经郝志东、沈益洪二人将全书翻译为中文,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

这部全译本《吾国与吾民》补上了原著中的一些重要而颇有争议的篇章,有《蒋介石其人其谋》、《收场语》(初版)、《我们的出路》、《领袖人才的要求》等。在保持原著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译者的附记、索引等内容,使得整部书的思想及内容更为完备。

《吾国与吾民》一书的主体内容,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 包括了《中国人》、《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心灵》、《人生的理想》四章。

在阅读此书之前,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当时的写作动机和所处的时局。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动荡的、混乱的,一个庞大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显得模糊而朦胧,让人无所适从。

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正在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家”。(赛珍珠序)林语堂也是这批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他看到当时的中国“无疑是这个地球上最混乱、最受暴政之苦、最可悲、最孤弱、最没有能力振作起来稳步向前的国家”。

当时从个人和周围人群对中国命运的焦虑和担忧中,林语堂却又以崭新的理论,探究了潜在和必然的希望,断言了中国是伟大而不会轻易分解的。 研究中国问题的人比比皆是,而且在当时也出现了宣传和介绍中国人的著 外国教会在华创办的学校 述。

那么林语堂为什么还要提笔撰文,洋洋洒洒地写出一部不算薄的《吾国与吾民》呢?他的动机何在?据作者本人说“只是表达了一下自己的观点”,当然这是林语堂的谦词,事实上并没有那么简单。 介绍中国的文章固然不少,但是即使是所谓的“老中国通” (英文缩写为 OCH)们,他们了解中国也仅仅局限于一些表面的事物。

他们虽然长期生活在中国,并被视为是中国问题的权威。但是他们在本质上和中国这个民族存在着一层捅不开的隔阂,因为不能从根本上理解中国,因此也暴露出他们对中国的疑惑、恐慌,进而远远地避开。

将这样的人推举为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是个不能容忍的错误。更有甚者,在仅有的几篇个人对中国问题的著述基础之上, 一再强化对中国简单而呆板的论调。

诚挚的民族感情驱使着林语堂,让他迫切地感到有必要澄清淤积的历史偏见,主动担负起了客观评价中国的重大责任。 从客观公正这个意义上来讲,林语堂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摆脱主观意识、既成观念,不受武断思想的左右,排除西方观点以及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的干扰,完全“像感觉自己心脏的跳动那样去感觉事物,用自己心的眼睛去观察事物”。

在《吾国与吾民》一书的自序中,作者说道:“然而我欢迎人们为我辩护,也随时准备接受人们对我的批判”,可见作者创作此书的态度是相当坦诚直率的,既要揭露内在的真相,难免会触怒某些表面意义上的爱国主义者们虚伪的神经,让他们在被揭开伤疤后的灼痛中引发羞耻。 然而, 《吾国与吾民》真的是在亵渎吗?持这种看法的人可能是理解力肤浅,或者是要哗众取宠,再或者有其他的不可告人的缘故。

我们应当看到,作为一个学者,作者既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同时又接受过西方高等教育,他是中国的林语堂,也是世界的林语堂。这就是他为什么可以从两种“对立的忠诚”,即“对古老中国的忠诚”和“对开明与智慧的忠诚”的挣扎中跳出来,站在公正的高度上审视和评价中国及中国人的原因。

赛珍珠在为该书所做的序中这样评价《吾国与吾民》:“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的骄傲,写的幽默,写的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

假意的吹嘘和追捧才是对中国真正的亵渎,这种做法看似隐蔽却又的确丑恶得昭然。 林语堂在书中,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弊端和流毒,将旧中国压在箱底的老古董都抖了出来,放在阳光下翻晒、筛选、杀毒。

林语堂在书中追溯了中华民族曾经的辉煌,他看到这是一个一度雄视世界的强大国家,并为全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艺术文化和生活领域,过去的中国是遥遥领先的,令许多国家不能望其项背。

然而在国内战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中,这个曾经充满活力与斗志的民族却显得异常的漠然。整个国家的漠然引发了作者的思考,力求探究中国的前途,寻找中国 “成功地生存下去”的条件。

在该书的《中国人的性格》一章中,作者从民主性的角度粗略地勾勒了中华民族的特点,这些特点既包括了好的品质也包括了一些很糟糕的东西。 而且有些特点粗略看来并无大碍,甚至会被误认为是优点,但很值得细细的探究。

依照林语堂的看法,中国人公认的“遇事忍耐”、“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思想就很要不得。在中国人中,这种品质被过分的发展了,从而演变成为一种“恶习”,对暴政的屈服和逆来顺受的普遍心理,将中国引入了一个更为痛苦和艰难的境地。

“遇事忍耐”之所以会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主导思想,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传统的家族制度,在当时“。

5. 求《吾国吾民》故事概要

《吾国与吾民》是一本纯粹关于中国的书。

这本书是一个中国作家或者说中国知识分子试图去描述中国为何物、生活在中国的人又是怎样的书。在自序中,林语堂说自己是在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祖国,也知道这本书,势必冒犯很多阐述中国的作家。

这是必然的,所有想要将一件事情说清楚的人,必然会招来许多自以为深深知道这件事情的人的指责。 这本书的论述范围既然为“吾国与吾民”,自然就无所不包的从中国人内在的心灵、德性论述到中国人对于公共事物的态度、男女地位的差距、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然后再到非常具体的中国文学、艺术、生活、建筑。

林语堂对笔下的中国和中国人大抵态度是端正的,并没有带有一些揭示民族劣根性作家所有通有的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心境。他是平和而风趣的。

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而尤能做到平和而风趣,这对于一个中国知识分子而言,是非常不容易的。 林语堂所认为的中国人,自然亦有南北之分,南人和北人只有各自的特征,这点中国作家论述非常多。

这样一个大民族的形成,其实是无数次的与反应的结果,每每当这个民族的既有成分已经疲惫而慵懒之时,就会有新的血液加入混合,这种加入有时是通过异常残忍的方式来进行的,比如蒙古的入侵和清军的入关,必然伴随着针对原有民族的无数血腥的屠杀,而其后的通婚则使新的血液和得以注入一个古老的民族。维系这样一个老大民族的,自然是那种无数次血液混合之后,仍然没有消逝的文化。

这种文化以儒家学说的教育为基础。这也是无数作家和历史学家津津乐道的文化同化。

这种文化的根基是复杂的。它也造成了中国人的宗教观的混乱。

这种文化并非单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它混杂了法家的治国术、道家的无为清休之术和唐时进入中国的佛教的轮回报应学说。林语堂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大概在得以的时候,都是儒家和法家的实用主义,讲求入世,而失意的时候,则都是道家或者佛家的信徒,讲求出世。

这种混合的文化下产生了他所论述的中国人的德性和心灵:处世圆滑,讲求忍耐,缺乏原则,无可无不可,容易满足而缺乏上进心,从而非常保守;而在思维方式上,则由于长期文学和伦理的教育而崇尚直觉,缺乏逻辑——林语堂称之为女性型思维,中国人则大都是女性型思维。 中国人对于公共生活的热心程度也和此种文化有关。

遵从儒家学说的教导,中国人培养起了对家庭的异常重视——奇怪的是,儒家也有强调公共精神的一面,却被另一面的强大所淹没。中国人是一盘散沙。

但是每一粒沙粒都不是个人而是一个家庭。这是一种奇怪的中国精神,一种集体主义的个人主义。

这位博学的作家的论述几乎无所不包,我的知识范围几乎难以跟得上他的写作,从中国的散文、中国的文字、中国的戏剧、诗歌、绘画、书法一直到中国的建筑、饮食、家居布置等日常生活习性。 不过很显然,他不是他书中所描述的典型的中国作家。

这些“中国名家作品的集子中,所受的材料总是宝石样的短诗,精细小品文,替有人著作捧场之短序、墓志铭、简短游记等等”。

6. 诗经中的优美句子

《诗经》经典名句集锦(43句)

001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002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003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诗经·周南·兔罝》

004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

005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诗经·召南·草虫》

006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邶风·柏舟》

007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008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经·邶风·绿衣》

009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010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诗经·邶风·凯风》

011 胡为乎泥中!《诗经·邶风·式微》

012 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经·邶风·北门》

013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经·邶风·静女》

014 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诗经·鄘风·君子偕老》

015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016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017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018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019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经。卫风。氓》

020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木瓜

021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022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023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经·郑风·将仲子》

024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

025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026 河水清且涟猗。《诗经·魏风·伐檀》

027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028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029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

030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

031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032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

033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034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诗经·小雅·天保》

035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036 乐只君子,万寿无疆。《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037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鹤鸣》

038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039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小雅·斯干》

040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041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042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043 天步艰难,之子不犹。《诗经·小雅·白华》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222/105964.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