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香菱学诗中优美句子赏析

香菱学诗中优美句子赏析推荐阅读:

1. 香菱学诗的词句解析,急

刘品毅论香菱诗咏月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蛾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香菱的第三首诗,用的仍然是七言律诗平起第一式(“一”、“白”、“笛”、“博”、“得”诸字皆为入声字,“倚”上声。惟“圆”是下平一先韵,不是上平十四寒韵)。

不但形式完美,而且诗中有“我”,情景交融,清新巧妙,意趣横生,博得众人齐声赞赏。 下面,我们试用靳极苍老先生创建的以“三体会”(体会作者、体会作品、体会形象)、“三解释”(解释字词的基本意义、使用意义、特殊意义)、“四分析”(分析作品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突出主题)为主体的注释学原理,对香菱的这首成名之作予以解释分析。

精华欲掩料应难——精华,本义指事物中的最好部分。“众阴之精,月也”(王充《论衡·顺鼓》),此处即代指月亮。

《汉书·李寻传》“月者,众阴之长……妃后、大臣、诸侯之象也”,亦女性之象也。曹雪芹之所以借黛玉之口命香菱咏月,乃其借以吟咏女性也,亦香菱所以自况也。

“精华欲掩料应难”是一个缺省主语的倒装句,其逻辑意义的语序应为“欲掩精华料应难”,意思是想要遮掩月亮,料想应该是很难的,其象征意义是对男性压迫女性的质疑。于此等细微处,也体现了《红楼梦》之宗旨。

就香菱而言,是不甘命运捉弄之意。她本来出身高贵,“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岂甘居下游?其苦心学诗,正体现了她高贵的精神追求。

影自娟娟魄自寒——为什么想要遮掩月亮,料想应该是很难的呢?因为月亮清光辉映的本质,是那样的自然天成;月亮皎洁美好的形象,是那样的自在天然。两个“自”字,是强调月亮的主体自我意志。

影,指形象,如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又,倩影、背影等皆此意。娟娟,本义指婵娟的好姿态,引申为美好貌,如杜甫《狂夫》有“风含翠筱娟娟净”句。

魄,本义指月体黑暗处。《尔雅》“魄,间也”,郝懿行义疏“月之空缺,阴映蔽光,谓之为魄”,张衡《灵宪》曰“月者,之宗,积成为兽,象兔形”,所谓“玉兔”,即月体黑暗处的形状。

又,日之精谓魂,月之精谓魄,故月魄者,月之本质也。寒,本义为冻,是冷之极也,喻指阴气。

此处指阴气凝结为寒, 体现月亮清光辉映的本质。 一片砧敲千里白——一片明月初升,照耀千里,也照耀着敲砧洗衣的女人们。

此句是化用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而艺术性更高。似乎明月临空照耀,乃是女人们敲砧呼唤而出。

这是月亮未被遮掩的团圆之时,这是女人们快乐地为丈夫孩子洗衣劳作之景。 半轮鸡唱五更残——可惜鸡叫五更拂晓之时,月亮到底还是被遮掩了,只残留半轮。

绿蓑江上秋闻笛——秋雨潇潇秋夜寒,人在旅途江上飘。一轮明月浑不见,夜不成寐笛声高。

那穿着绿蓑衣的行人啊,念团圆,魂欲销。这是月亮完全被遮掩之时,这是人间离愁最悲凉之景。

绿蓑,亦可直接指代行人,如下文“红袖”之代指年青的女子。 红袖楼头夜倚栏——男人远行了,女人孤独了。

睹物思人,空楼难耐。夜倚栏杆,举头望月。

有月?无月?满月?缺月?但愿一见团圆月! 博得嫦蛾应借问——见月之盈亏关乎人间悲欢离合,想月中仙子应借问-- 缘何不使永团圆——此语双关,即问是什么原因不让月亮天天圆满?又暗示人间骨肉为何常分离? 通过上面的分析解释,我们看到,香菱的第三首咏月诗,从一个判断句“精华欲掩料应难”“判月”开始,在以“影自娟娟魄自寒”“释月”之后,中间层层递进,写了“满月”之景、“残月”之时、“无月”之悲、“盼月”之苦,最后以“问月”作结,提出了一个既是童心未泯、又是大悲大悯的疑问--为什么月亮不能天天圆呢?所以众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所谓“新”,即前人没有此等写法,这可以从邓国光等编的《中国历代咏月诗词全集》所收1354人的3661首咏月诗得到证明。

所谓“巧”,即“判月”-- “释月”-- “满月”--“残月”--“无月”--“盼月”--“问月”布局之巧。所谓“有意趣”,如“一片砧敲千里白”的艺术表现力、“缘何不使永团圆”的双关语义,均意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

当然, “《红楼梦》写香菱学诗,进步相当快,这是小说,适应读者的趣味和耐心,不好拖拖拉拉;移到现实,至少就常人说,就不能这样快。原因之一是,提高要以由读和思来的逐渐积累为资本,这时间越长越好”(张中行《诗词读写丛话》)。

5.浅谈香菱的咏月诗(田秋英) 从诗词来看,《红楼梦》里的诗有其独特之处。不仅内容丰富多彩,格调各式各样,而且能与吟咏者的气质、生活态度、所咏之物相暗合,使之适合人物各自的个性、修养、特点,具有鲜明的个性化,一看便知出自谁人之手。

第四十八回中,“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写香菱学诗,是曹雪芹别具一格的艺术创新。他借具有独特身份和处境的香菱之口,把自己论诗、写诗的体会故事化,描写了初学写诗者在不同阶段中的写作真貌,更流露了作者对香菱的满腔同情。

因此。

2. 香菱学诗,中的一首诗赏析

手头的资料,如下,谢谢:

香菱在学习中经过几次挫折,找到了门径,第三首面目就大不一样。首句起得很有势头,恰似一轮皓月破云而出,精华难掩,将自已才华终难埋没、学诗必能成功的自信心含蓄地传出。因知道寄情于景,第二句就像是自我身世的写照:顾影自怜,吐露了自已精神上的寂寞。颔联用修辞上的特殊句式抒发内心幽怨,笔法老练。颈联拓展境界,情景并出。至此,为末联已作好了层层铺垫。结句的感喟本是作诗者自己的,偏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诗意曲折,又紧扣咏月诗题;“团圆”二字将月与人合咏,自然双关,余韵悠长。所以众人看了都称赞说:“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小说还借俗语作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作者的用意十分清楚。

3. 香菱学诗中三首诗的鉴赏~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但联系香菱的一生遭际来看,这个插曲的描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

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

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

香菱是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后四十回写她死于难产,并不符合曹雪芹原来的设计。

在情榜当中,香菱位居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

这样,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三个步骤。

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泊成篇。

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

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

香菱的第三首诗是这样的: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首诗是成功的。

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

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它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

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香菱的成功,一方面说明了她自己的聪明与优雅素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小说四十九回写众人看了她第三首诗所说的“无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如此,香菱住在大观园里更为名正言顺,她做副册第一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红楼梦》中有许多诗词,这是今天读者的阅读难点之一。

许多人草草看过,以为作者无所用心,这是可惜的。书中诗词,往往是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的,每个人的诗作都有自己的特点,表现了不同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

有些诗作,还点明了人物的处境与命运归宿。如上引香菱诗第三首中的“精华欲掩料应难”,实际就是在说香菱目前的情况。

因此,仔细品味书中诗词,也是欣赏《红楼梦》的乐趣之一。 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还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

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这是一种通脱明达的认识。从课文中,读者还可以了解到作者比较欣赏唐人诗作,如王维、杜甫、李白等都是曹雪芹心仪的优秀诗人。

香菱要学诗,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去找黛玉,这也是合乎小说情理的一笔。宝钗博学多才,诗也写得不错,但她并不看重这个,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

而且,宝钗生性沉稳,不喜欢太麻烦的琐事,所以香菱是不便向她学诗的。黛玉虽然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却也有热情大度的一面。

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所以香菱才能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黛玉的这种表现,是她性格中另一侧面的反映。

从某种角度说,黛玉比宝钗其实更容易相处,也更同情弱者。 课文中写到的其他人物,如探春、湘云、宝玉等,着墨不多,都是陪衬人物。

但作者轻点淡染,也颇见精神。如写湘云健谈、探春机敏,就符合她们一贯的表现。

4. 香菱学诗时如痴如醉的句子

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

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入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

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一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

5. 香菱学诗的分段和每一段的赏析,短一点

第一段分到: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

写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刻苦读诗。 第二段分到最后;写香菱苦志练诗,终于取得成功。

第一段赏析;交代了香菱向黛玉说明了求救之意。 第二段赏析;写黛玉检查了香菱对王诗的理解程度。

第三段赏析;写黛玉在本段中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作用,又把陶诗的诗句翻出来给香菱看,启发他认识了托化前人诗句的道理。 第四段;写香菱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的情况下经过苦思写成了一首诗宝叉简单地给予否定,而黛玉则指出了香菱的不足,并指示她该如何作。

第五段赏析香菱学诗已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这也引来了众人的注意和评说。 第六段赏析对于香菱的第二稿,黛玉,宝叉又都提出了各自的意见。

第七段赏析众人引香菱来到惜春处,欲使其清醒过来 第八段赏析香菱最后在梦中将诗作成,写下来之后马上去找黛玉。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224/109760.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