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赞美庄子的优美句子,赞美樱花的优美句子

赞美庄子的优美句子,赞美樱花的优美句子推荐阅读:

1. 急求关于庄子的美文

论庄子的人生理想 1.庄子哲学的基本课题:人的精神家园 庄子生活于战国时代。

这是一个战祸频仍的年代,各国间的战事连年不断。面对频繁的社会政治危机,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

孔子以兴仁扬义为救世之方,孟子以仁政爱民为治国之道,墨子以兼爱非攻为平乱之术。然而这一切,实际上只有远益而无近利,并不能解决在位君王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所以孔子周游列国而到处碰壁,孟子之言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墨子之言,虽然在当时具有很大影响,但却未曾见用于世。

当时所看重并所见用者,唯兵家、法家与纵横家之术,即司马迁所谓“以攻伐为贤”。然而兵家、法家与纵横家只可争得一时之利,并不能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

何以知其然也?庄子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回答了这个问题。庄子认为:“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

(《天地》)“人虽有知,无所用之”(《缮性》)“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悬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事,归于利不可止也。”(《马蹄》)“举贤则民相轧,任知则民相盗。”

(《庚桑楚》)儒家以兴仁扬义为治世平乱之道,岂不知好知、尚贤正是天下祸乱之根。以兴仁扬义为治世平乱之道,不仅于事无补,且犹“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人间世》)因为“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之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胠箧》)故此,“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同上)“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同上)“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同上) 绝圣弃知,攘弃仁义,恢复素朴,是谓“在宥”。

“在宥”的要义在于民性归朴,民德归素。此乃庄子之救世之方. 在庄子之前,无论是儒家之孔、孟,还是道家之老子,抑或是墨家、法家,都只是从整体的意义上来探讨人、说明人、把握人,而从没有真正关心人的个体生命、个体意义、个体价值。

从个体上关心人、把握人,在中国是由庄子开其始的。 2.庄子的人生理想:精神的自由与静泊 在庄子看来,人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就是人的最高的目的。

如果离开这一最高目的而片面追求功名利禄,都只能是对人的无情的损伤和遭践。如其所言:“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然其伤性以身为殉,一也。”(《骈拇》)天下自小人以至君子,都只对自己的生命作工具性的对待,都对自身的生命作了无情的遭践,都使自身成为某种外在于自己的东西的奴隶。

君子、小人、伯夷、盗跖,在世人眼里,有天壤之别,而在庄子眼里,他们并不存在差异之分。“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

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天下尽殉也。

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

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骈拇》)不管是死于名,还是死于利,都是“残生伤性”;不管是殉利,还是殉名,还是殉家,以至殉天下,都是“伤性以身为殉”。在“残生伤性”、“以身为殉”方面,上述人等是没有任何差别的。

君子之行亦是小人之行,俗之所谓君子,实际上亦不过是小人。[4]正所谓“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大宗师》)殉名并不比殉利显得高尚,其行为亦不值得提倡。 康德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不过是工具或手段;只有人,方才是唯一的目的。

“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任意利用的工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探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42页)只有人才是目的,这种思想,庄子早已有之。

在庄子看来,个人生存的意义与目的,显然不在于任何外在于人的东西。个人并不是被随意驱使的工具,不仅不是他人随意驱使的工具,甚至亦不是自己情欲或意志的工具。

个体生命本身即具有圆满自足性。个人的存在不是为了他人的存在,也不是为了某一集体或社会的存在,更不是为了生前的利益或死后的名声。

个体本身即具有独立的价值与意义,存在本身即是存在的最高价值。人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就是人的最高目的,就是人生的终极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庄子最早发现并确立了个体存在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而个体意识的混沌,个性的匮乏,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它的顽症和它的惰性。

[5]相比而言,庄子突出个性,突出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以存在本身为存在的价值,此可谓取于内。

然而这种内,这种自我、自身,绝不是杨朱的“为我”。为我者逐于利。

君子求名,小人逐利。求名逐利,只会导致为物所役而不得解脱。

所以这种内,这种自我,只能理解为精神上的自我。这种精神上的自我,就是个体人格的自在、自由与洒脱,就是个体精神的逍遥无羁。

而求名逐利,残生伤性,必为外物所役,。

2. <庄子>经典句子

湖泊干涸了,原先在水中嬉戏的鱼都被搁浅在了陆地上。它们快要了,相互之间吹出湿气河护着,吐出唾沫湿润着,多么友爱!多有亲情!可是谁都不愿意这样,在它们看来,与其在干涸的陆地上如此友爱亲情,还不如在江湖水中各自游走、相互忘去。

也就是说,当它们相互牵挂,相互怜悯的时候,也就是处在最不适宜、最为危险的境地的时候。一旦脱离了不适和危险的境地,它们就忘记了对方,甚至也就忘记了自己。而当它们忘记了对方,忘记了自己,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知的时候,它们也就完全回归到了自然而然、自由自在的境界。这种境界也是最符合它们真性、它们最为适宜的境界。所以庄子说,鱼儿相濡于陆地,不如相忘于江湖。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226/114230.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