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人物事迹性格优美句子推荐阅读:
1. 聊斋故事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
先说〈叶生〉。
此篇为人熟悉,凡看过《聊斋》的人,必读此篇。它篇幅虽小,然而其情感委曲婉转,叫人看尽风云幻变。
本篇的布局结构精密而巧妙,其情节、环境、人物等都配合得恰到好处,秉承了《聊斋》一贯的作风 ── 奇异怪诞后那娓娓道来的悲凉气氛。故事的场景亦切合了故事的本身。
既然故事的主题是围绕官仕、举人,场景离不开家中的院子和京城。本篇以人物开展了故事情节。
众所周知,情节是故事的骨干。有了一副好骨干,故事才能完完全全的「站」起来。
〈叶生〉的情节充分地演绎了起 (开端)、承 (发展)、转 ()、合 (结局)。作者舍弃了平铺直叙,死气沉沉的刻板情节,令整篇不致沦落为一个书生中举这平平无奇的故事。
它可是精彩绝伦得多。由介绍一位书生,到他遇上贵人帮助,再由妻子揭露他已死的真相,至悲调收笔,无一处不教人拍案叫绝。
故事不单有紧针密线式的推进,而且层层递进。叶生多翻的失意,都是作者刻意铺塾的。
当中所描写的情节亦很集中,以固定的叙事观点向读者一一交代 〈叶生〉脉络分明,有主有客,有主线,有伏笔,错落有致。故事表面上写叶生穷困不济的一生。
但一些暗涌,如叶生的病倒、赴考多年仍未中榜的厄运,统统都推动作者笔下波澜。全篇最出色的地方,莫过於是篇末扑朔迷离,凄婉哀艳的结局。
作者打破大团圆结局的惯例,脱离公式化,创造出不同凡响的结局。当读者认为故事即将结束时,想不到一个出人意表的结局正在不远处。
这是个反的所在。读者被引导到一个未知的境界,时时有所期待,有所蠡测,没有一处喘息的逢隙。
岂料当时的情景突然变成「妻携簸具以出,见生,掷且骇走。」短短的十二个字,令情节何等急逼。
当妻子指出叶生已死,气氛立时变得更深刻与沉痛。巧妙的欲擒先纵,曲折翻腾的结尾手法,使情节更为丰富,整篇故事蔚为奇观,化腐朽为神奇,耐人咀嚼,叫人目不暇接。
又因情节几经顿挫,惊与喜不断交替,福与祸的互相转化,形成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效果。其变化、速度、张力,起伏陡峭,反映出蒲松龄对故事布局的讲究。
读者心情的起伏,完全被情节牵引著。当然,要令故事结构更严谨,还得人物角色的配合,才不致松散。
〈叶生〉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有侧面及正面的写照。如从丁公的话可见叶生的善良。
另外,角色也是从矛盾中出来的。穷书生多次考科举,屡败屡试。
这都是耐人寻味的一点。作者匠心独运,全篇的主线是紧紧扣住主人公命运的变化而运行。
首尾呼应也是这篇故事的特点。篇首叶公教丁公的儿子造文章,与篇末丁公的儿子教叶生的儿子读书,是冥冥中有关连的。
这种前后的对应,令整篇更趋完美。主题也呼之欲出,表达出个人与社会制度的矛盾。
又,作者用心经营的结构特式,在此表露无遗。除了〈叶生〉,同样具讨论价值的是〈促织〉。
〈促织〉揭露了封建朝廷征收蟋蟀给百姓带来的祸害。这样富现实性的题材,普遍都被认为不会有什麽奇异情节,但它仍然出现了成名儿子幻化成蟋蟀的情节,迷离诡谲。
蒲松龄可谓尽了情节曲折,布局巧妙之能事。此篇与〈叶生〉不同之处是蟋蟀成为了整篇的主导。
故事的发展离不开蟋蟀的得失这条主要线索。所以读者的心弦也随著蟋蟀而忽弛忽张,起伏跌宕。
此处可见情节的紧凑。首先成名因捕不到蟋蟀被官府杖责,读至此处,读者会因成名的愤闷欲死产生同情;及后他捕到一只「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蟋蟀,我们总会暗暗替他欢喜;后来蟋蟀被儿子杀掉,换来的是读者阵阵的叹息;而儿子畏罪自杀,成名呼天抢地,悲恸欲绝,又大大感动了读者;在儿子待救后出现一丝气息,心情便稍慰;但见蟋蟀笼子空了,又溢出淡淡的婉息。
到这里,作者笔锋一转,写成名捉到一只「其貌不扬」的小蟋蟀。最后揭示那是儿子的灵魂所变,一家终於团圆。
全篇不过一千五百字。写主人公由悲到喜,喜极生悲,悲极复喜。
当中的悲喜交杂,祸福环生,形成了波澜起伏,叠起的格局。情节的推动不是开门见山,更是引人入胜。
其精彩之处,大概是所凝造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神态。在结构方面,〈促织〉绝不比〈叶生〉逊色。
此篇结构布局巧妙之处,是建於那悬而未决的冲突,又称悬念。透过错综复杂的矛盾,有助情节有更戏剧性的发展。
或许应该留意的是,在出现之前,作者设置了若干个悬念。例如成名如何找蟋蟀去?成名在儿子死后有什麽反应?蟋蟀还是儿子较重要?那「其貌不扬」的小蟋蟀又有什麽把戏?在解决一个危机的同时,另一个危机又呈现,使故事的进展的紧张气氛逐步加强。
而悬念之间的相互作用又造成故事环环相扣,一浪接一浪,令故事写得笔酣墨饱。悬念不但是眩人耳目的疑团,也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还令结构更加连贯。
惊人哉!蒲松龄不遗馀力之作,实在令人心悸魄动。难怪鲁迅形容《聊斋》:「 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变幻之状,如在目前……」 是为绝代佳作也! 你自己看看又能用的不?摘抄一下拉。
2. 聊斋志异 讲述其中的故事概括及其中的人物性格分析 30$
小倩 宁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
每对人言:“生平无二色。”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
寺中殿塔壮丽,然蓬蒿没人,似绝行踪。东西僧舍,双扉虚掩,惟南一小舍,扃键如新。
又顾殿东隅,修竹拱把,阶下有巨池,野藕已花。意甚乐其幽杳。
会学使案临,城舍价昂,思便留止,遂散步以待僧归。日暮有士人来启南扉,宁趋为礼,且告以意。
士人曰:“此间无房主,仆亦侨居。能甘荒落,旦暮惠教,幸甚!”宁喜,藉藁代床,支板作几,为久客计。
是夜月明高洁,清光似水,二人促膝殿廊,各展姓字。士人自言燕姓,字赤霞。
宁疑为赴试者,而听其音声,殊不类浙。诘之,自言秦人,语甚朴诚。
既而相对词竭,遂拱别归寝。 宁以新居,久不成寐。
闻舍北喁喁,如有家口。起,伏北壁石窗下微窥之,见短墙外一小院落,有妇可四十余;又一媪衣绯,插蓬沓,鲐背龙钟,偶语月下。
妇曰:“小倩何久不来?”媪曰:“殆好至矣。”妇曰:“将无向姥姥有怨言否?”曰:“不闻;但意似蹙蹙。”
妇曰:“婢子不宜好相识。”言未已,有十七八女子来,仿佛艳绝。
媪笑曰:“背地不言人,我两个正谈道,小妖婢悄来无迹响,幸不訾着短处。”又曰:“小娘子端好是画中人,遮莫老身是男子,也被摄去。”
女曰:“姥姥不相誉,更阿谁道好?”妇人女子又不知何言。宁意其邻人眷口,寝不复听;又许时始寂无声。
方将睡去,觉有人至寝所,急起审顾,则北院女子也。惊问之,女笑曰:“月夜不寐,愿修燕好。”
宁正容曰:“卿防物议,我畏人言。略一失足,廉耻道丧。”
女云:“夜无知者。”宁又咄之。
女逡巡若复有词。宁叱:“速去!不然,当呼南舍生知。”
女惧,乃退。至户外忽返,以黄金一锭置褥上。
宁掇掷庭墀,曰:“非义之物,污我囊囊!”女惭出,拾金自言曰:“此汉当是铁石。” 诘旦有兰溪生携一仆来候试,寓于东厢,至夜暴亡。
足心有小孔,如锥刺者,细细有血出,俱莫知故。经宿一仆死,症亦如之。
向晚燕生归,宁质之,燕以为魅。宁素抗直,颇不在意。
宵分女子复至,谓宁曰:“妾阅人多矣,未有刚肠如君者。君诚圣贤,妾不敢欺。
小倩,姓聂氏,十八夭殂,葬于寺侧,被妖物威胁,历役贱务,腆颜向人,实非所乐。今寺中无可杀者,恐当以夜叉来。”
宁骇求计。女曰:“与燕生同室可免。”
问:“何不惑燕生?”曰:“彼奇人也,固不敢近。”又问:“迷人若何?”曰:“狎昵我者,隐以锥刺其足,彼即茫若迷,因摄血以供妖饮。
又惑以金,非金也,乃罗刹鬼骨,留之能截取人心肝。二者,凡以投时好耳。
”宁感谢,问戒备之期,答以明宵。临别泣曰:“妾堕玄海,求岸不得。
郎君义气干云,必能拔生救苦。倘肯囊妾朽骨,归葬安宅,不啻再造。”
宁毅然诺之。因问葬处,曰:“但记白杨之上,有乌巢者是也。”
言已出门,纷然而灭。 明日恐燕他出,早诣邀致。
辰后具酒馔,留意察燕。既约同宿,辞以性癖耽寂。
宁不听,强携卧具来,燕不得已,移榻从之,嘱曰:“仆知足下丈夫,倾风良切。要有微衷,难以遽白。
幸勿翻窥箧襆,违之两俱不利。”宁谨受教。
既各寝,燕以箱箧置窗上,就枕移时,齁如雷吼。宁不能寐。
近一更许,窗外隐隐有人影。俄而近窗来窥,目光睒闪。
宁惧,方欲呼燕,忽有物裂箧而出,耀若匹练,触折窗上石棂,飙然一射,即遽敛入,宛如电灭。燕觉而起,宁伪睡以觇之。
燕捧箧检征,取一物,对月嗅视,白光晶莹,长可二寸,径韭叶许。已而数重包固,仍置破箧中。
自语曰:“何物老魅,直尔大胆,致坏箧子。”遂复卧。
宁大奇之,因起问之,且告以所见。燕曰:“既相知爱,何敢深隐。
我剑客也。若非石棂,妖当立毙;虽然,亦伤。”
问:“所缄何物?”曰:“剑也。适嗅之有妖气。”
宁欲观之。慨出相示,荧荧然一小剑也。
于是益厚重燕。 明日,视窗外有血迹。
遂出寺北,见荒坟累累,果有白杨,乌巢其颠。迨营谋既就,趣装欲归。
燕生设祖帐,情义殷渥,以破革囊赠宁,曰:“此剑袋也。宝藏可远魑魅。”
宁欲从受其术。曰:“如君信义刚直,可以为此,然君犹富贵中人,非此道中人也。”
宁托有妹葬此,发掘女骨,敛以衣衾,赁舟而归。宁斋临野,因营坟葬诸斋外,祭而祝曰:“怜卿孤魂,葬近蜗居,歌哭相闻,庶不见凌于雄鬼。
一瓯浆水饮,殊不清旨,幸不为嫌!”祝毕而返,后有人呼曰:“缓待同行!”回顾,则小倩也。欢喜谢曰:“君信义,十死不足以报。
请从归,拜识姑嫜,媵御无悔。”审谛之,肌映流霞,足翘细笋,白昼端相,娇丽尤绝。
遂与俱至斋中。嘱坐少待,先入白母。
母愕然。时宁妻久病,母戒勿言,恐所骇惊。
言次,女已翩然入,拜伏地下。宁曰:“此小倩也。”
母惊顾不遑。女谓母曰:“儿飘然一身,远父母兄弟。
蒙公子露覆,泽被发肤,愿执箕帚,以报高义。”母见其绰约可爱,始敢与言,曰:“小娘子惠顾吾儿,老身喜不可已。
但生平止此儿,用承祧绪,不敢令有鬼偶。”女曰:“儿实无二心。
泉下人既不见信于老母,请以兄事,依高堂,奉晨昏,如何?”母怜其诚,允之。即欲拜嫂,母辞以疾,乃止。
女即入厨下,代母尸饔。入房穿榻,似熟居者。
3. 聊斋中比较有情节的故事 最好跌宕起伏一点的,求三个故事
《香玉》这个故事名叫香玉,但我认为蒲松龄写的女主角却是绛雪,香玉是一株牡丹,因为武则天让百花齐放,独牡丹不开,武则天一怒之下把花逐出皇宫,绛雪是耐冬(山东叫耐冬,蒲松龄是山东人~耐冬就是茶花)她和香玉情同姐妹,后来香玉和书生相爱了,但是牡丹(香玉)被人偷掘,香玉亦失踪,书生终日恸哭,凭吊时又遇山茶花所化的红衣女绛雪,与之一同哭吊香玉,花神终于感怀动容,便使香玉复生。黄生死后变成牡丹花下的一株赤芽,无意中被小道士砍斫而去。白牡丹和山茶花于是也相继死去。
《花姑子》贡生安幼舆从猎人手中救下一只香獐。后安生山中迷路,被香獐化身的老者邀请款待。安生对其女花姑子心生爱怜,私下相好。岂料花姑子要举家南迁,安生不舍,在追寻途中误入蛇洞,被蛇精假冒的花姑子害死。花姑子与其父舍弃道行搭救,并指点安生杀死蛇精。二人终是有缘无分,从此天各一方。
《骂鸭》有人(蒲松龄都不愿给他起名,原著是某)偷了老汉的鸭子,长了一身鸭毛,神在梦中告诉他只有被偷的人骂他他才会恢复正常,小偷在暗处让老汉骂自己,但是被偷的老汉有涵养,不骂,最后小偷说出实情,老汉骂完,他就好了
4. 求一篇关于《聊斋志异》里其中一个故事的读书笔记
聊斋志异》读书笔记之聂小倩
每当读到《聂小倩》我都会想起电影《倩女幽魂》,这大约是她们都很经典吧,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塑造了一个美丽而且正直的女鬼——聂小倩。
不同于《聊斋志异》中其他美女的出场方式,聂小倩是先从别人的口中带出,来表现她的性格,书中说“妇曰:‘小倩何久不来?’媪曰:‘殆好至矣。’妇曰:‘将无向姥姥有怨言否?’曰:‘不闻;但意似蹙蹙。’妇曰:‘婢子不宜好相识。’”在两妇的谈论中我们得知聂小倩的性格并非好驱使。然后小倩才出场,一样的漂亮,“有十七八女子来,仿佛艳绝”,“仿佛艳绝”这是多美丽啊?我想象不出来,也许倾国倾城吧。
然后才是宁采臣与小倩的相见,也非同一般。“宁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每对人言:‘生平无二色。’”宁采臣本来就是性格慷慨豪爽的人,并且是君子,正直而不近女色,因此当小倩奉姥姥之命来诱惑宁采臣时,宁采臣说“卿防物议,我畏人言。略一失足,廉耻道丧。”小倩美人计不成,又使出钱财来诱惑,宁采臣同样以“非义之物,污我囊囊”来拒绝,这是何等的端正自重啊,世人无不好权、贪财、好色,然而宁采臣却理都不理,这是小倩敬重宁采臣的最主要原因吧。于此作为对照的是,同样在兰若寺东厢房居住的兰溪县考书生以及其仆俱暴死,应为女鬼所害。
然而在《倩女幽魂》中由张国荣饰演的宁采臣却非书中宁采臣那样,是一痴情的书生,他被兰若寺旁的宅院中的聂小倩(王祖贤饰)的琴声所吸引,见到了聂小倩,小倩欲加害宁采臣,被午马所饰的燕赤霞所救,影片由此来展开故事,此处不提。
在书中聂小倩诱惑宁采臣不成,对宁采臣产生爱慕之情,于是就对宁采臣和盘托出姥姥的整个阴谋,以及她被逼迫替姥姥诱惑男人来吸血,书中写道“妾阅人多矣,未有刚肠如君者。君诚圣贤,妾不敢欺。小倩,姓聂氏,十八夭殂,葬于寺侧,被妖物威胁,历役贱务,腆颜向人,实非所乐。今寺中无可杀者,恐当以夜叉来。”然后又教宁采臣到同住的异人燕赤霞处寻求庇护,最后她又许身与宁采臣,说:“妾堕玄海,求岸不得。郎君义气干云,必能拔生救苦。倘肯囊妾朽骨,归葬安宅,不啻再造。”从这些对话中可以看出聂小倩并非甘心被妖所驱使,而是时刻准备逃脱约束,只是她长久都等不到一位正直的男人,此前碰到的莫不是贪财好色之徒,也许她时刻就是这样想的,因此才会出现开头那两妇的对话吧。
第二天,宁采臣找到小倩的尸骨,带着一起回到家,并葬在他的书房外面,书中说宁采臣祝祷说:“怜卿孤魂,葬近蜗居,歌哭相闻,庶不见凌于雄鬼。”也是情深意切,只是碍于人鬼殊途,宁采臣也无能为力,然而在接下来却峰回路转。小倩突然出现并请求宁采臣“请从归,拜识姑嫜,媵御无悔。”想来读者也是高兴故事还有发展。果然当小倩到宁家后白天操持家务,夜里既隐去(宁母怕对儿子不利),然而时间一长,宁母“日渐稔,亲爱如己出,竟忘其为鬼,不忍晚令去,留与同卧起”,后来又听从小倩的劝告将小倩许配宁采臣,当举行婚礼时小倩“慨然华妆出,一堂尽眙,反不疑其鬼,疑为仙”,这是蜕变啊,作者在此处点出了由鬼到仙的升华。
聂小倩,本是一被恶鬼驱使,靠美色来诱骗男人夺取性命的鬼,但当她被宁采臣这样一个有着侠义心肠的君子所救之后,靠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升华,并最终实现了由鬼到仙的转变,这种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这些终日碌碌无为的人来学习。
5. 《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概括故事内容,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促织》讲述了一户普通人家向朝廷进贡蟋蟀引起的大喜大悲的故事。
国家博物馆藏。 第一类是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
这类故事在《聊斋志异》里为数最多,也是最能引起读者的兴趣的,如《婴宁》、《青凤》、《连琐》、《连城》、《鲁公女》等。此类故事情节大多为富有才情的书生或公子在打发孤独寂寞的读书生活过程中,偶遇由鬼怪狐妖幻化成的美貌女子。
两人一见钟情后,由于各种原因又暂时分别,此后历经磨难,有情人终成眷属。有学者指出,联系蒲松龄的个人生活情况,有理由认为这正是由他自身孤独寂寞的际遇而生发的幻想。
蒲松龄大半生都是离妻别子,孤身一人在缙绅之家坐馆教书。他在长期寂寞孤苦的独身生活中产生了希求艳遇的幻想。
然而他的这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他便假借鬼狐故事聊以。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故事虽然在情节上大致相仿,但塑造的人物形象却各有千秋。
婴宁天真无邪,青凤温柔羞涩,连琐才华出众……均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她们一般都是鬼狐仙怪,却无妖鬼之气,而是“多具人情,和易可亲”。
在她们身上寄予了作者对于理想女性和理想爱情的向往。她们不外乎都是才貌双全,温柔良善,坚贞而痴情,具有女子优良的品行。
她们选择爱人,也不以身世门第论高低,而是重在以才德取人。最重要的是,她们能够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作自我牺牲,冲破现实的层层阻隔,最终和爱人团圆。
第二类是人与人或非人之间的友情故事。友情故事也是蒲松龄看重的一部分,如《叶生》、《田七郎》、《娇娜》、《蛇人》等。
第二类故事无论在风格上还是内容上都各有不同。《叶生》在很多学者看来是一篇作者感怀身世的自况之作。
同时,这个故事也讲述了叶生报答知遇之恩的故事。《田七郎》报的不是知己的知遇之恩,却是朋友的扶助之义。
《娇娜》故事中尽管也有爱情故事,但是友情故事也是一条主线。这是一种有别于同性情谊又异于夫妻情爱的男女之间的友谊。
而《蛇人》则是人与蛇、蛇与蛇之间的友情,以人与蛇、蛇与蛇之间的深厚情谊来反衬出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第三类故事是不满黑暗社会现实的反抗故事。
这类故事虽然多写鬼怪狐妖,但实是借此来反映广阔的社会内容。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抨击朝廷腐败黑暗,豪强仗势欺人,民冤深重而不得伸,最后只能采取极端手段或是借助鬼狐仙怪的法力或是以牺牲复仇者生命为代价,才使善恶得果报,如《席方平》、《梦狼》、《红玉》、《商三娘》等。
《席方平》写了席父得罪了富豪羊某,羊某死后买通阴间官吏,将席父掠至阴间。席方平赴阴间为父伸冤,连告三级,均以失败告终。
原来冥间官吏早已被买通,他们贪赃枉法、狼狈为奸,毒打含冤未白的席方平。虽讲的是阴间的故事,但是影射当世之意相当明显。
《梦狼》则深刻揭示了当时官员冷酷凶残的虎狼本相。而《红玉》讲述了一个叫红玉的狐女帮助自己爱人惩罚恶人的故事。
至于《商三娘》则更为惨烈,是一个弱质女流为了复仇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故事。二是揭露科举弊端和科场腐败,也表达了科举失意的无奈和不平,如《司文郎》、《贾奉雉》、《王子安》、《续黄粱》等。
此类故事多以讽刺的手法来表现。《司文郎》、《贾奉雉》均以戏谑的方式讽刺主考官昏聩无能。
而《王子安》、《续黄粱》等则展露了屡试不第的读书人,连在梦中及第都不得的可悲可怜,最后也许只能像《罗刹海市》中所说“显荣富贵,当于蜃楼海市中求之耳”。 《画皮》讲述了厉鬼披上人皮伪装成为美妇来吃人的故事。
国家博物馆藏。 第四类是讽刺不良品行的道德训诫故事,如《崂山道士》、《画皮》、《骂鸭》、《雨钱》等。
此类故事教育训诫的意味很浓,但是总体看来却不流于僵化的说教,而是寓庄于谐、发人深省。《崂山道士》嘲笑了一些人得了一点小利便贪得无厌、有恃无恐,变本加厉以至“触硬壁而颠蹶不止”的丑态。
《画皮》则讽刺了因贪图美色而是非不明、忠奸不辨的愚人。 单从《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来看,并不足以说明该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若将《聊斋志异》放置在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发展的脉络上来考察,情况则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小说大体分为文言和白话两类。
宋代以前,除了敦煌变文所保存的少数几部接近白话的小说之外,基本都是文言小说,而且主要都是文言短篇小说。文言小说如果追溯其渊源可以到达先秦时期,在一些有一定故事情节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中孕育了小说的某些因子。
例如《山海经》中的部分篇目和《庄子》中的寓言故事等。接下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志怪的作品盛行一时,也出现了较多辑录此类作品的集子,如《搜神记》、《幽明录》、《拾遗记》等。
在这些志人志怪的作品中,有较为完整的情节和某些性格的刻画,而且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日趋成熟。然而,这离真正的小说仍然相距甚远,对作品虚构的能力很弱,同时也缺乏艺术创作的自觉。
事实上,这些奇异怪诞的作品在当时人看来仍然是具有真实性的,是实录。直到唐传奇的出现,才有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意义的小说。
成为小说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有意为。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302/119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