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正文

形容舞狮舞龙优美的句子,描写舞龙的优美句子

形容舞狮舞龙优美的句子,描写舞龙的优美句子推荐阅读:

1. 急求描写舞龙舞狮的句子

舞龙

舞龙也叫“耍龙灯”、“龙灯舞”,从春节到元宵灯节,许多地方都有舞龙的习俗。龙在中华民族代表了吉祥、尊贵、勇猛,更是权力的象征。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潢,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还有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时至今日,舞龙经过不断发展和改进,经常成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竞赛运动。舞龙的动作千变万化,九节以内的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十一节、十三节的龙,侧重于动作表演,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飞;中云端,时而入海破浪。再配合龙珠及鼓乐衬托,成为一种集武术、鼓乐、戏曲与龙艺于一身的艺术样式。

舞狮

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神态多变,民间有许多不同的传说,一时变作神话,一时拉上历史,为舞狮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亦令它更加深入民心。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够带来好运,所以每逢春节或其它一些庆典活动,都会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舞狮助庆祈求吉利。一件花团锦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刘宋的军队,后来传人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

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

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样如意,事事平安。簇的艺术品,加入了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各种神态,舞动起来,就变成一头活生生的狮子,几个大狮子欢腾跳跃,辗转腾挪,为节日平添了许多喜庆和热闹。

2. 描写舞龙舞狮的句子有什么

1、铿锵有力、热闹非凡的锣鼓阵阵响起,一条条锦色长龙在会场上翻腾起舞,带动了会场的欢腾。

2、他们穿着艳丽的龙装,手舞长龙、蛟龙出海、穿梭前进、龙游四海,腾飞云霄,不是真龙胜似真龙。

3、锣愈击愈紧,鼓愈敲愈密、人愈翻愈险、狮愈跳愈高,观众随表演而起伏,踢跳翻蹬、立卧滚抖、勇猛憨厚、惊险逗趣的北狮表演,赢得满堂喝彩。

4、在22个高低不等的金黄桩木上,耀武扬威的雄狮在奋力的采青,激扬的鼓乐阵阵响起,雄师见青、喜青、望青、探青、采青、吐青……静如灵猫伺鼠出穴,动如猛虎擒羊敏捷。

5、狮庄重雍容、保留着唐室皇族气派,体现着机智灵敏、无畏勇敢、憨厚、贪玩逗趣的形象,擅长在桌凳间施展绝技。

扩展资料

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

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狮龙来祈祷狮子的保佑。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神态多变,民间有许多不同的传说,一时变作神话,一时拉上历史,为舞狮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亦令它更加深入民心。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够带来好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舞龙舞狮

3. 描写舞狮动作的句子

舞狮

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神态多变,民间有许多不同的传说,一时变作神话,一时拉上历史,为舞狮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亦令它更加深入民心。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够带来好运,所以每逢春节或其它一些庆典活动,都会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舞狮助庆祈求吉利。一件花团锦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刘宋的军队,后来传人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

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

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样如意,事事平安。簇的艺术品,加入了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各种神态,舞动起来,就变成一头活生生的狮子,几个大狮子欢腾跳跃,辗转腾挪,为节日平添了许多喜庆和热闹。

4. 描写舞龙灯的时候的句子

好大的两条龙。

那龙头硕大而威严,龙须飘动,目光如炬,真有一种“神龙”的感觉。两条龙都有二十几米长,舞龙的叔叔都身强体壮。

他们身穿黄色对 襟衣,灯笼裤,腰扎红色绸带,头裹黄布,高举舞龙杆,兴高采烈地舞动着,看得我们眼花缭乱。 元宵之日,街上舞龙舞狮,热闹非凡。

我和爸爸漫步在蒸湘北路,只见到处挂满了彩灯,五彩缤纷,耀人眼目。忽然一阵“冬冬”的锣鼓声传来,抬头一望,只见两条蛟龙从远处向神龙大酒店奔腾而来。

紧接着,,周围的人潮水般地向“龙”拥来。好大的两条龙。

那龙头硕大而威严,龙须飘动,目光如炬,真有一种“神龙”的感觉。两条龙都有二十几米长,舞龙的叔叔都身强体壮。

他们身穿黄色对襟衣,灯笼裤,腰扎红色绸带,头裹黄布,高举舞龙杆,兴高采烈地舞动着,看得我们眼花缭乱。随着密集的鞭炮声,有节奏的鼓点声,两条巨龙上下翻飞,瞬息万变,时而“蜻蜓点水”,时而“金龙盘玉柱”,时而“双龙祝福”。

这时只听见轰轰的几声,街道的烟花爆竹四起,焰火四射,两条龙在万点火花之中,金灿灿的,犹如遨游在霞光云海之中,翻江倒海,活灵活现。片刻工夫,两条龙一齐跃起,旋转着,摇着尾,在爆竹声中为大家拜年祝福。

龙啊,你这新千年的龙,带着我们腾飞吧!我为你自豪,我为你喝彩。

5. 求关于舞龙的古代诗句、诗词

1、青玉案·元夕——宋代: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焰火像是东风吹散了的千树繁花,纷纷落下仿佛星星如雨般坠落。豪华的马车满路飘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2、女冠子·元夕——宋代: 蒋捷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译文:蕙兰花散花出阵阵幽香,雪后的晴空,辉映着池沼馆阁犹如画景风光。春风吹到精美的歌楼舞榭,到处是笙箫管乐齐鸣。琉璃灯彩光四射,满城都是笑语欢声。而今随随便便挂上几盏小灯,再不如昔日士女杂沓,彩灯映红了尘埃迷天漫地,车水马龙,万众欢腾。何况近年来我已心灰意冷,再也没有心思去寻欢逛灯。

江城冷落人声寂静,听鼓点知道才到初更,却已是如此的冷清。请问谁能向天公,再度讨回以前的繁荣升平?我剔除红烛的残烬,只能在梦境中隐隐约约重见往年的情景。人来人往,车声隆隆,手持罗帕的美女如云。我正想用吴地的银粉纸,闲记故国元夕的风景,以便他日吊凭。我笑叹那邻家梳着黑发的姑娘,凭倚窗栏还在唱着“夕阳西下”!

3、十五夜观灯——唐代: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译文:在色彩华丽的灯光里,夫妻举办芳宴玩乐庆祝,精致的灯具下,年轻人显得更加光鲜艳丽。

灯光绚丽的色彩遥遥看来好像分开了大地,繁多的灯火远远的点缀着天际。

连接天河的灯光烟火好像是星星坠落下来,靠着高楼的灯似乎月亮悬挂空中。

还有美丽女子的美好笑容映照在九枝的火光下。

4、正月十五夜灯——唐代: 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译文:元宵佳节,千家万户走出家门,街上亮起无数花灯,好像整个京都都震动了。

无数宫女尽情的欢跳连袖舞,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

5、上元夜——唐代: 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译文:玉漏和银壶你们暂且停下不要催了,宫禁的城门和上面的金锁直到天亮也开着。

谁家看到明月还能坐着什么都不做呢?哪里的人听说有花灯会不过来看呢?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303/122141.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