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正文

长恨歌王安忆优美句子,长恨歌优美句子赏析

长恨歌王安忆优美句子,长恨歌优美句子赏析推荐阅读:

1. 王安忆《长恨歌》的精彩章回欣赏

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的短暂与宇宙的永恒)

这是此诗最具创造性的诗意,用屈原《天问》似的追问,表达了对生命的追问,宇宙意识的觉醒

闻一多在名篇《宫体诗的自赎》中有一段很著名的分析,

成为春江花月夜的必读段落:

洛阳城东桃李花,

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

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

明年花开复谁在!……

古人无复洛城东,

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相传刘希夷吟到“今年花落……”二句时,吃一惊,吟到“年年岁岁……”二句,又吃一惊。后来诗被宋之问看到,硬要让给他,诗人不肯,就生生地被宋之问给用土囊压死了。于是诗谶就算验了。编故事的人的意思,自然是说,刘希夷泄露了天机,论理该遭天谴。这是中国式的文艺批评,隽永而正确,我们在千载之下,不能,也不必改动它半点。不过我们可以用现代语替它诠释一遍,所谓泄露天机者,便是悟到宇宙意识之谓。从蜣螂转丸式的宫体诗一跃而到庄严的宇宙意识,这可太远了,太惊人了!这时的刘希夷实已跨近了张若虚半步,而离绝顶不远了。

如果刘希夷是卢、骆的狂风暴雨后宁静爽朗的黄昏,张若虚便是风雨后更宁静更爽朗的月夜。《春江花月夜》本用不着介绍,但我们还是忍不住要谈谈。就宫体诗发展的观点看,这首诗尤有大谈的必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潋滟随

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 见。

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它超过了一切的宫体诗有多少路程的距离,读者们自己也知道。我认为用得着一点诠明的倒是下面这几句: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

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

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从前卢照邻指点出“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时,或另一个初唐诗人——寒山子更尖酸地吟着“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时,那都是站在本体旁边凌视现实。那态度我以为太冷酷,太傲慢,或者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带点狐假虎威的神气。在相反的方向,刘希夷又一味凝视着“以有涯随无涯”的徒劳,而徒劳地为它哀毁着,那又未免太萎靡,太怯懦了。只张若虚这态度不亢不卑,冲融和易才是最纯正的,“有限”与“无限”,“有情”与“无情”——诗人与“永恒”猝然相遇,一见如故,于是谈开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对每一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于是他又把自己的秘密倾吐给那缄默的对方: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因为他想到她了,那“妆镜台”边的“离人”。他分明听见她的叹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他说自己很懊悔,这飘荡的生涯究竟到几时为止!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

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他在怅惘中,忽然记起飘荡的许不只他一人,对此清景,大概旁人,也只得徒唤奈何罢?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

月凡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至于那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下了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

卅(1941)年八月廿二日

这种对月的“天问”,后起的诗人多有仿作和创新

2. 王安忆长恨歌

读王安忆长恨歌感 林花儿谢了春红,太匆匆,自是人生长恨水常东! 初读<<长恨歌>>时,真的不明白作者为何要将之命名为长恨歌,读完之后细细回味,在感慨繁华上海小家碧玉的命运时,何尝不感慨时光岁月、光阴变幻的无奈,何尝不感慨世事的无常和捉弄人,又何尝不感慨生命的脆弱、人生的虚空,若一种人生如梦的恍忽与好似有命中注定无可抗争一说的迷信。

从王绮瑶在片厂的经历,房间的那盏灯、那张床和床上那死去的女人,这是片子里面的景,却让她有种起腻的熟,就像是旧景重现,却想不起是何时何地的旧景。是梦?是真?还是一种预示?直到王绮瑶住进爱丽丝公寓的香巢时,看到房间里的床、灯,这情景就好像似曾相识,心里忽然有了一股陈年老事的感觉,是往下掉的。

到这个时候她似乎对以前的虚幻意识有了清晰现实的认识,但究竟是真是幻,却还是莫名! 人生中,我们偶尔会发现某时的情景好似发生过,只是记不清何时何地也记不清梦里还是现实,而这样的恍忽总是不解之谜,一如王绮瑶,也只能是在最后的结尾,在长恨歌合上书页时,才明白,原来对她这是一种预示,可谁能想到这种似曾相识却是她最终的结局?而她更没想到她的最终下场是她早就看到了的! (一)感生命的脆弱、亲友的远离 当儿时的旧友吴佩珍在离沪前来道别,而后第二日便离开了,她走的时间里,王绮瑶似乎就可以听到轮船离岸的汽笛声,她的走带走了王绮瑶旧时的记忆,也带走了王绮瑶忆旧的心。正如现实中我们身边的朋友,一个人代表一段时期,一段历史,一段记忆,而朋友的离开,她将那记忆一段一段的抹去,让那可以回味的变成了空白,不再有味。

之于李主任,在相离的日子里,王绮瑶是一心一意的等的,可等来的却是失之交臂,而后不久,北平至上海的飞机失事,遇难者中便有李主任。没想到那次的失之交臂,那次的擦肩而过竟是最后一面。

只是王绮瑶却连最后一面都在她的焦虑寻找中错过。用心的总也得不到。

王绮瑶生命的印迹中还有重要的两个人:蒋丽丽和程先生。 蒋丽丽一直都与命运抗争,嫁与不爱的人,有一大堆不爱的孩子。

她的命运似乎已成了定局,该做个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可她不甘心,拼命工作,像是在抗争更像是在折磨自己,而她最终在这无力的抗争中绝症而亡。王绮瑶的命是对现实的妥协,蒋丽丽则是不甘,想努力改变,对于现实她的努力却又苍白无力。

生活中的人们又何尝不是这样! 程先生的死!读到这里悲叹他痴情等待守护而孤独一生的时候,不由得不去憎恨那个年代,混乱恐怖、人心慌慌的年代。于他自杀也许是一种最好的解脱。

蒋丽丽与程先生相继离去,让王绮瑶成了孤零零的一个人。“此地空余黄鹤楼”,他们的离去带了王绮瑶的全部记忆,也带走了繁华上海的一段历史.她的一生中,程先生是个时间标志性的人物,孤独无依的王绮瑶幸而还有点安慰,那便是她的女儿薇薇。

可薇薇最后却去了美国。薇薇是王绮瑶在矛盾中的决断,在她一颗心灰到底时看到的一丝亮处。

这也是她唯一拥有的,可薇薇最后也随夫迁到了美国,使她真正成了一个无依的人,何况此时的她已不再年轻,这老来的孤独怎能让人不心生怜悯。看到王绮瑶最后的一丝亮处也破灭时,一种心酸油然而生,有悲怜、有叹息,更多的是无奈。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二)感光阴如梭、红颜易逝 从头到尾一直都对王绮瑶的年龄有着详细的记录说明。从十多岁写到六十多岁,从年龄的增长中,可以看到王绮瑶从少女到到老妪的全部过程。

从这些记录更岁的文字中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时光将人一天一天的催老。人生只不过短短几十年,而青春更是有限,从细微处描写明光流逝最让人伤感的无非是王绮瑶在爱丽丝公寓等李主任的那一段和王琦瑶见到严家师母时的感慨。

爱丽丝公寓本身就是用闲置的青春和独守的更岁作代价的人间仙境,王绮瑶等李主任,她不数日子,却数墙上的光影,多少次从这面墙移到那面墙,她想:光阴这个词其实该是光影啊!谁说时间是看不见的呢?分明历历在目。 第一次见到严家师母时,王绮瑶想到青春不觉哀从中来。

她看见她二十五岁的年纪,在苍白的晨曦和昏黄的暮色中流淌,她是挽也挽不住,抽刀断水水更流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

更让人无奈悲叹不忍卒睹的还有王绮瑶死去时的鸡皮鹤发,想她从沪上淑媛变成如此老妪,教人如何不去憎恨时光的无情,青春的短暂呢? (三)感妥协人生 人生如戏,都有该妥协之时妥协之事。 王绮瑶跟李主任正是一种妥协,对人生的妥协,而王绮瑶对自己的妥协是寄托在她和康明逊的关系里的。

他们都有些自欺欺人,避难就易,因为坚持不下去,彼此便达成妥协。她们这两个男女,一样的孤独、无聊,没前途,相互不乏吸引,还有着一些真实的同情,是为着长远的利益而隔开,其实不如抓住眼前的欢爱。

虚无就虚无,过眼就过眼,人生本来就是攒在手里的水似的,总是流逝,没什么千秋万代一说。从此她们不再去想将来的事,将来本来就是渺茫了,再怎么架得住眼前这一点一滴的侵蚀?使那实在的更实,空的更空。

他们也不再想夫妻的名份,夫妻名份说到底是为了别。

3. 求一些王安忆写的《长恨歌》的评析

个动荡不安的世界,一个美丽女人的一生,一段几十年来的历史。作者用了细腻的笔法,兼用了散文的写法,把这一段历史通过一个女人的悲剧性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出来。

《长恨歌》一开篇是对上海弄堂的描写,作家用了一万多字细腻的描写了弄堂的景色、弄堂里的流言、闺阁、鸽子还有弄堂的女儿,就像用细工笔似的,把弄堂里的一切都勾勒出来,整幅画栩栩如生。随着开篇的铺叙,我们可以看出《长恨歌》里的故事就是弄堂的故事。女主角王琦瑶这个名字,最初是以复指的形式出现的,她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书中介绍了她的家庭情况、喜好、性格等,从而就给小说主角奠定了一个普遍性,同时也留给读者一个阅读期待。弄堂里深埋的封建思想残余也成为了王琦瑶悲剧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王琦瑶的故事是从第一部的第二章正式开始的,她的温婉美丽使她上了《上海生活》的封面,此次在众人面前的亮相也为她在“上海小姐”比赛中获得“三小姐”称号奠定了基础,就这样,王琦瑶成为了上海生活的代言人。悲剧也因此展开了,成为了三小姐的王琦瑶的美丽不在是被隐藏的,那是展示在众人面前被人欣赏的了,也因为这样,她出乎意料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前要员李主任的情妇,住进了安静的“爱丽丝”公寓,并因李主任在淮海战役拉开帷幕,黄金价格暴涨,股市大跌等纷乱中由于飞机坠毁死亡后离开了那里,最终安定在平安里。

第二部中故事看似在曲折中要走入平静了,然而严家师母、康明逊与萨沙的出现又给了她另一个悲剧性的故事。王琦瑶一天天大起来的肚子逃不过平安里的眼睛,她是爱孩子的父亲康明逊的,可是封建传统的等级观和世俗观却不允许她妄想,孩子出生了,王琦瑶就成为了一个未婚母亲。一个未婚母亲在当时的社会却是被看不起的,是被鄙视的,是不被理解的,这也是这个社会给王琦瑶的另一个悲剧性情节。

第三部写到了王琦瑶的结局,通过对前面故事的阅读,我也试想过小说的结局,王琦瑶不是那种虚构的空洞的不现实的人物,她是属于我们平凡生活中的一员,因此,平凡的最后应该也是一个平凡的结局,头发花白,孤单一人坐在那弄堂里的昏暗一角,继续着她的故事,她的生活,也就是说故事的结局应该留下一个供人们回味,继续想象的结局。然而,当我看到作者安排的结局时,我感到了震撼,一个上海生活的代言人,最终死在了一个窃贼的手上。神化了的美丽最终还是战胜不了那些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被污染的灵魂,这也就成为了作者安排的最后一个悲剧。而我觉得这样的结局并没有达到作者预先所想达到的加强悲剧性色彩,增加苍凉感的目的,反而来得太仓促了。我认为王琦瑶的悲剧色彩和苍凉感是靠她活着来体现的,如何活下去来表现的,因而这“死”得仓促且有点莫名其妙,同时也在这本本来沉重的书,加上了稚嫩、滑稽的一笔,反而减低了整部小说的悲剧性,这也是我认为作者在写这本书中的一大疏忽之处。

一声长叹,几多悔恨!悲剧的一生,充满了几多叹息,几多无奈!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308/129938.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