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正文

中国人的待客之道优美句子,赞美中国人的优美句子

中国人的待客之道优美句子,赞美中国人的优美句子推荐阅读:

1. 中国人的待客之道

中国人的待客之道

中国人请客吃饭,往往要一桌子菜,七大碟八大碗的,结果剩下一大半。一是中国人特好客,生怕客人吃不好,如果客人把饭菜全部吃光了,就会很不安,认为没招待好客人,所以宁可把饭菜剩下倒掉;二是给自己不够自信,怕人家说自己穷,说自己小气。其实,这一待客之道,也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产物。

从前,中国的老百姓很穷,但很好客。主人待客的心理是以客人常年吃不饱、吃不好为前提,所以一定要丰盛。对于主人来说,饭菜丰盛也是一种面子,说明自己大方,经济条件好。为了摆阔气,有的主人就在红烧萝卜上面盖一层红烧肉,冒充一碗肉;有的主人将上次吃过的鱼翻一个身,让未吃残的一面朝上,冒充一条完整的鱼;吃面条或者粉丝时,如果里面卧了两个鸡蛋,一定要剩一个在里面,如果只有一个,最好也剩下,因为主人家的孩子可能等着这一枚鸡蛋呢;有的在炒鸡蛋时,把揉碎的馒头加在鸡蛋里,冒充鸡蛋;有的地方干脆流行装饰性的假菜,就是用木头雕成鱼肉模样,上了油漆,十分逼真。客人心里也有数,一般不会多吃,只是非常优雅地动几筷子,免得主人家露馅,脸上无光。如果主人家经济上还过得去,则待客一定要丰盛,让客人酒足饭饱。即使如此,客人也不要将饭菜吃得一干二净,这会使主人心里不安,以为饭菜数量不足,客人没有吃好。

其实,中国人的这种待客习惯一点都不好。这方面,应该学习西方的待客之道。西方最高级的宴会也只有4道菜,还包括汤在内。一般不会有剩的。那些大资本家、大政治家,会用面包将流出来的鸡蛋黄擦得干干净净,一点东西都不让浪费。他们有这个自信,不怕人家说他穷。

现在中国的经济发达了,生活条件也好了,温饱问题已经解决。那么我们也应该有这个自信,不要怕别人说什么,不要怕人家说你穷。穷不穷不是饭菜多少能体现出来的,中国是一个节约型的社会,该省的要省,省下的就是财富,没人会说你穷的。

2. 中国人的待客之道

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风味多样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注重情趣

中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食医结合

中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309/133045.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