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评语,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简介推荐阅读: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为什么长孙无忌第一
秦琼最后
是根据什么确定的排名
一、长孙无忌排第一的原因:长孙无忌在所有人中官位最高,为司徒正一品。
二、秦琼排最后的原因:
1、他官位低,仅为正三品,是二十四功臣里最低的。
2、秦琼没有直接参与“玄武门之变”,《旧唐书》中没有直接写他参与玄武门事变,而是写“从诛建成、元吉”,李世民登基后封赏大臣:
贞观元年,拜右武候大将军,赐爵吴国公,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四人并食实封千三百户。
《旧唐书 列传第十八》
而对于秦琼:
六月四日,从诛建成、元吉。
事宁,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
《旧唐书 列传第十八》
可以看出他的功劳没有直接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几人大。
三、二十四功臣的座次排序原则
1、按照官职从高到低排序,亡者以赠官官职为准。
2、相同官职者,按照爵位大小排序;相同爵位则按照年龄大小。
3、爵位官职都相同者,已故者在在生者之前;同为已故者,按生前官职排序。
4、光禄大夫以下文散官不作为排班依据,以本身职事官高低排班。
扩展资料
一、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序及官爵
1、赵公长孙无忌:司徒。
2、赵郡元王孝恭:赠司空、扬州都督。
贞观十四年卒。
3、莱成公杜如晦:赠司空。
贞观四年卒。
4、郑文贞公魏征:赠司空、相州都督。
贞观十七年卒。
5、梁公房玄龄:司空。
以上为正一品。
6、申公高士廉:开府仪同三司。
7、鄂公尉迟敬德:开府仪同三司。
以上从一品。
8、卫公李靖:特进。
9、宋公萧瑀:特进。
10、褒忠壮公段志玄:赠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
贞观十六年卒。
11、夔公刘弘基:辅国大将军。
以上正二品。
12、蒋忠公屈突通:赠尚书左仆射。
贞观二年卒。
13、郧节公殷开山: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
武德五年卒。
14、谯襄公柴绍:赠荆州都督。
贞观十二年卒。
15、邳襄公长孙顺德:赠荆州都督。
卒年不明,当在贞观十三年长孙顺德改追封邳公之前。
16、郧公张亮:洛州都督。
以上从二品。
17、陈公侯君集:光禄大夫、吏部尚书。
18、郯襄公张公谨:赠左骁卫大将军。
贞观六年卒。
19、卢公程知节:左领军大将军。
20、永兴文懿公虞世南:赠礼部尚书。
贞观十二年卒。
21、渝襄公刘政会:赠民部尚书。
贞观九年卒。
22、莒公唐俭:光禄大夫、民部尚书。
23、英公李世勣:光禄大夫、兵部尚书。
24、胡壮公秦叔宝:赠徐州都督。
贞观十二年卒。
以上正三品。
二、凌烟阁不止二十四功臣
事实上,太宗以后的皇帝有不少还是有陆陆续续将功臣绘入凌烟阁,以致最后共有一百多人入阁;甚至也有像程元振、鱼朝恩这样的宦官入阁。
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入选原则
那就是这个名单既要涵盖大多数的功臣,又不能辜负跟着李世民忠心耿耿的心腹,还要兼顾那些为国出力但不是自己心腹的人。
因此这二十四名功臣也就分了三类:
1、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心腹
参与玄武门之变的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高士廉、张公谨、侯君集、尉迟敬德、段志玄、程知节、屈突通等10人。
2、中立的唐太宗手下
李靖、李绩、秦琼,这三人并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
秦琼是否参与玄武门之变还有争议,旧唐书说他参与了,但是其他史料均没有记载,
而李靖则是一个非常谨慎而低调的人,不参与朝堂政治,而且李靖的军功很大,可以跟李世民相比,他只忠于皇帝,谁是皇帝他忠于谁。
而李绩则是因为自己的经历非常复杂,所以参与这些政治活动很敏感。
3、其他各个势力
其他各个功臣有魏征、刘弘基、殷开山、虞世南、刘政会、唐俭、张亮。
像魏征就是李建成的谋臣,其他的人或者跟李世民关系很好,或者很早就跟着李渊起兵,虽然并非李世民心腹,但是对大唐建立都有很大的功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凌烟阁24功臣排名第一位的是谁
二十四位功臣依次排名: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和秦琼。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高氏为汉族,文德皇后同母兄。
长孙无忌出身于河南长孙氏,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后又结为姻亲。
唐高祖起兵后,无忌前往投奔,并随太宗征战,成为其心腹谋臣,后参与策划玄武门事变。
贞观年间,无忌历任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
他在立储之争时支持高宗,后被任为顾命大臣,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永徽年间,长孙无忌在《贞观律》基础上主持修订《唐律疏议》,后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
显庆四年(659年),无忌被许敬宗诬陷,削爵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死。
上元年间。
扩展资料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和秦琼。
排列第一的是赵国公长孙无忌(约597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
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
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
长孙无忌非常好学,“该博文史”。
隋朝义宁元年(617年),李渊起兵太原。
无忌进见,渊爱其才略,授任渭北行军典签。
自此辅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权,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
武德九年(626年),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是李世民夺得皇位最坚定,也是最重要的支持者,故而为“凌烟阁功臣第一”。
历任尚书仆射,司空。
为人谨慎,改任司徒。
贞观十一年(637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
贞观十七年,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居第一。
唐高宗即位,册封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永徽二年(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宋以后称《唐律疏议》)30卷。
在李世民晚期,原本储君乃长子李承乾,后李承乾因荒淫无道,被削去储君之位,当时,李世民举棋不定,较喜爱另一子魏王李泰,但长孙无忌推荐九子晋王李治(即后来唐高宗),协助他成为储君。
唐高宗时期,长孙无忌由于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以及武后趁高宗体弱擅权,与武氏结怨。
后遭武氏宠臣许敬宗以谋反罪名诬陷,全宗族或杀或流放,长孙无忌本人削爵,遭流放至黔州(今重庆市武隆县),不久被迫自缢身亡,有诗三首存世。
太宗评语: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古人不过;而总兵攻战非其所长。
长孙无忌的先祖,出自北魏皇族拓跋氏,因有殊功,改姓长孙氏。
长孙氏是北魏以来的士族高门,属于军事贵族。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人物生平
长孙无忌
贵戚豪族,英冠人杰—赵国公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约597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
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
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
长孙无忌非常好学,“该博文史”。
隋朝义宁元年(617年),李渊起兵太原。
无忌进见,渊爱其才略,授任渭北行军典签。
自此辅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权,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
武德九年(626年),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是李世民夺得皇位最坚定、也是最重要的支持者,故而为“凌烟阁功臣第一”。
历任尚书仆射、司空。
为人谨慎,改任司徒。
贞观十一年(637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
贞观十七年,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居第一。
唐高宗即位,册封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永徽二年(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宋以后称《唐律疏议》)30卷。
在李世民晚期,原本储君乃长子李承乾,后李承乾因荒淫无道,被削去储君之位,当时,李世民举棋不定,较喜爱另一子魏王李泰,但长孙无忌推荐九子晋王李治(即后来唐高宗),协助他成为储君。
唐高宗时期,长孙无忌由于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以及武后趁高宗体弱擅权,与武氏结怨。
后遭武氏宠臣许敬宗以谋反罪名诬陷,全宗族或杀或流放,长孙无忌本人削爵、遭流放至黔州(今重庆市武隆县),不久被迫自缢身亡,有诗三首存世。
太宗评语: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古人不过;而总兵攻战非其所长。
长孙无忌的先祖,出自北魏皇族拓跋氏,因有殊功,改姓长孙氏。
长孙氏是北魏以来的士族高门,属于军事贵族。
李孝恭
宗室名王,独称军功—河间王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唐初大将,高祖从侄,祖父是李蔚,就是李虎的第七个儿子(李世民的祖父李昺是李虎第三子)李渊自太原起兵,负责经略巴蜀。
武德四年(621年)任夔州总管,大造战舰,练习水军,得李靖之助,灭萧铣,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任行军元帅,率李靖等诸将,镇压辅公祏,破广陵、丹阳,平定江南。
拜扬州大都督。
籍没妻、子。
其后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
贞观初任礼部尚书,改封河间郡王。
玄武门之变保持中立。
遂不得李世民宠信,逐渐退出权力核心,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娱。
贞观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
杜如晦
贤辅谋深,遭逢明主—莱国公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西安市长安区)人,唐朝初期大臣。
他是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之治中的主要谋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
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书,其父杜咤为隋朝昌州长史。
杜如晦自少聪悟,好谈文史,是个典型的彬彬书生。
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时,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
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对杜如晦非常忌讳,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可惮之人,惟杜如晦与房玄龄耳。
被外调出秦王府。
玄武门之变后,被拜为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
贞观四年病重而死,年仅四十六。
赠司空,徒封莱国公,谥曰成。
时称“房谋杜断”中的“杜”就是指杜如晦。
魏征
智者尽言,青史美臣—郑国公魏征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
唐巨鹿曲城(今河北巨鹿县,又说河北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
少时贫困,隋朝末投奔瓦岗军,兵败,归唐。
后为窦建德俘获,念才而收之。
建德兵败,复归唐。
官至太子洗马,乃李建成近臣。
玄武门之变后建成死,唐太宗以其耿直,升谏议大夫,后迁秘书监、侍中等职。
犯颜直谏太宗二百余次。
卒时,太宗悲恸之极,谓侍臣:“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资治通鉴》卷一九六)。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魏征死后,唐太宗亲自赋诗一首,追忆故人。
太宗对魏征的特殊礼遇与尊宠引起了某些人的妒嫉,经魏征举荐入相的杜正伦、侯君集或以罪被黜免,或以叛逆受诛,因指摘魏征有朋党;又扬言魏征将前后谏诤之语抄录给史官褚遂良,太宗信以为真,很不满意,遂终止了衡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事,并下令推倒了亲自书写的纪念碑。
直到贞观十九年(645年),太宗亲征高丽,战士死伤数千人,战马损失十分之七八,他深深悔恨这一举动,不禁慨然叹息说:“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于是立命驰驿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征,又重立纪念碑。
房玄龄
命世之才,善建嘉谋—梁国公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名乔,字玄龄。
齐州临淄(今山东临淄)人。
唐朝初年名相。
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
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秦王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是秦王得力的谋士之一。
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十一年(637年)封梁国公;十六年(642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逝。
因房玄龄善谋但有些优柔寡断,而杜如晦处事果断不善谋略,因此人称“房谋杜断”。
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高士廉
才高望重,社稷之臣—申国公高士廉 高士廉(575年-647年),名俭,字士廉,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唐代开国功臣。
长孙皇后的舅父,曾多次照顾年幼时的长孙氏兄妹,官至尚书右仆射。
贞观十二年(638年)与黄门侍郎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葇、中书侍郎岑文本撰编《士族志》一百三十卷。
有一子高真行。
太宗评语: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
尉迟敬德
夺槊陷阵,智勇双全—鄂国公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585年—658年),隋末唐初名将,名恭,字敬德,鲜卑族,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城区)人。
唐朝大将,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
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
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
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
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础。
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曾于宴会之上因议论军功打伤某宗室将领。
晚年闭门不出,炼制丹药自服,最终得享天年。
传说其面如黑炭。
尉迟恭与秦琼为两位传统门神。
李靖
南平吴会,北定沙漠—卫国公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字药师,京兆府三原(今属陕西)人,唐朝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
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
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
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并抚摩着他说:“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其兄李端,字药王,隋将(按照李氏族谱,李端为唐代中期名将李晟、李诉之祖)。
其舅韩擒虎为隋朝名将。
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著有数种兵书,惟多亡佚。
李靖是诸多将领中唯一可以和李世民媲美军功的人,其人善于明哲保身,故而终生无大患。
但是由于玄武门之变保持中立,且军事能力过高遭人疑忌,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直到老死。
萧瑀
骨鲠大儒,直言不隐—宋国公萧瑀
萧瑀(575年—648年),字时文,其祖父是后梁宣帝萧察。
与唐朝争地的萧铣还属他的子侄辈亲族。
隋炀帝的皇后萧氏的弟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
自幼以孝行闻名天下,且善学能书,骨鲠正直,并深精佛理。
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
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
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
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贞观二十二年,萧瑀病死,年七十四。
宫廷太常上谥曰“肃”,太宗认为萧瑀性多猜贰,刚忌太过,最后谥曰“贞褊公”,册赠司空,陪葬昭陵。
由此,可见一个人再忠厚梗直,毕竟逆触龙鳞,使人耿耿于怀。
段志玄 临危不惧,真正将军—褒国公段志玄
段志玄(598年—642年)唐初齐州人(现山东临淄),唐代开国功臣。
其父段偃师,隋末为太原书佐,从李渊起兵,官至郢州刺史。
志玄随父在太原时,甚为李渊次子李世民所重。
李渊起兵时,志玄募兵得千余人,被授右领大都督府军头。
平霍邑(今山西霍邑)、绛郡(今山西新绛),攻永丰仓(在今陕西大荔县境),皆为先锋,并历迁左光禄大夫。
又从刘文静与隋将屈突通相持于潼关。
刘文静为屈突通之将桑显和所袭,军营溃散。
志玄率20余骑赴击,连杀数十人,被流矢所中,忍而不言,仍往来杀敌,唐军于是复振,大败隋军。
后又与诸将迫擒屈突通,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
嗣后从秦王李世民于东都(今河南洛阳)征讨王世充。
冲击敌阵时,马倒被擒。
敌方两骑将夹持志玄渡洛水时,志玄突然腾身向上,两骑将随之坠落马下。
志玄迅速夺取一马,急驰而归,数百骑尾追其后,但无人敢靠前。
破王世充、窦建德后,以功迁秦王府右二护军。
贞观十一年(637年),被改封为褒国公,贞观十二年(638年),拜右卫大将军,贞观十四年(640年),加镇军大将军。
贞观十六年(642年)病卒,赠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
谥号“庄肃”。
刘弘基
开国猛将,入京首功—夔国公刘弘基
刘弘基(582年—650年),雍州池阳人。
父刘升是隋代河州刺史,弘基少年时落拓不羁,与一些轻浮子弟和任侠交往,不谋家产,依赖父亲的名声当了一名右勋侍。
大业末年,从炀帝征辽东,后私宰耕牛,故意犯罪,被县令关进监狱来躲兵役。
自太原起事便追随李渊父子,与李世民友善,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
玄武门之变拥立有功。
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是将他贬官。
太宗征伐高丽,刘弘基又为前军大总管,力战有功。
高宗永微元年(650年)病死,年六十九,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襄,陪葬昭陵。
刘弘基临死前,遗命只留给诸子每人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顷。
认为子孙“若贤,固不藉多财;不贤,守此可以免饥冻。
屈突通
隋室贵臣,唐朝义夫—蒋国公屈突通
屈突通(557年—627年),复姓屈突,先世为库莫奚种人,依附鲜卑慕容氏,父亲屈突长卿,北周时任邛州刺史。
雍州长安人。
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
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
屈突通“性刚毅,志尚忠悫,检身清正,好武略,善骑射。
因此民间顺口流传:“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旧唐书·屈突通列传》其弟屈突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畏心理。
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
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升右仆射。
后被委派镇守洛阳,于贞观元年病故。
殷开山
参预谋略,秦府能臣—勋国公殷开山
殷开山(—622年),名崤,字开山,以字行,京兆鄠(今西安市户县)人。
为隋太谷长。
唐高祖召补大将军掾,历迁吏部尚书。
涉书,工为尺牍。
《唐书本传》其父殷僧首为隋朝秘书丞。
殷开山年青时以学行知名,尤善尽牍写作。
李唐起兵后,秦王李世民召之为长史,常常四处招慰关中流民、群盗,并与刘弘基一起首入京城,赐爵陈郡公。
后来又跟随太宗评讨薛仁果和王世充,以军功进爵勋国公。
在征伐刘黑闼的路上,殷开山病死,李世民临丧痛哭,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谥曰节。
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贞观四年,诏以佐命之功配飨唐高祖庙庭。
柴绍
驸马英雄,临危不惧—谯国公柴绍
柴绍(578年—638年)字嗣昌,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人,唐朝大将。
祖父柴烈曾是北周骠骑大将军历任遂、梁二州刺史,封冠军县公;父亲柴慎,为隋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
柴绍出身于将门,自幼便“趫捷有勇力”(《旧唐书·柴绍列传》),以抑强扶弱而闻名,于少年时便当了隋朝元德太子(隋炀帝长子)的千牛备身(陪伴)。
唐国公李渊也将三女儿(即后来的平阳公主)嫁给了柴绍。
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
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
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
贞观十二年病故。
长孙顺德
太原从龙,晚节不终—邳国公长孙顺德
长孙顺德,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的本家叔父(亦太宗李世民的叔岳父),父亲长孙恺,隋朝时任开府。
顺德在隋朝时任右勋卫。
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为什么秦琼最后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不是按照功劳大小排列的。
唐朝贞观十七年,李世民设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当时李唐的战事基本已经结束,所以文官的地位要高于武官,所以排名靠前的大多是文官。
排列的顺序也基本按照贞观十七年官位品级及当事人去世时的官位排定,而此时的秦叔宝已经过世五年,去世前的官职只是徐州都督,排在最后很正常。
秦叔宝虽然和尉迟恭齐名,理应排在尉迟恭之前,但是秦叔宝在玄武门之变时的态度,使得他与李世民关系疏远。
史书中可以看到,尉迟恭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但是秦叔宝却一个字也没有,可以想见,李世民对于秦叔宝的态度。
同样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的一代军神李绩排名倒数第二,也可以看出李世民为什么将秦叔宝排在最后。
李世民当政之后,秦叔宝已经伤病缠身,没有参加贞观初年的几次消灭匈奴的战役,若论累计的战功,秦叔宝自然比不上一直活跃在战场上的尉迟恭、程咬金等人。
凌烟阁的排序更大程度上反应的是功臣与李世民的亲近程度,武将中尉迟恭排名最为靠前,并不是尉迟恭战功最多,而是他与李世民的关系最为亲近,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亲自杀了李建成,而李元吉是尉迟恭射杀的。
拓展资料:《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又称《二十四功臣图》,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时常前往怀旧。
阁中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
资料链接:百度百科_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唐太宗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为什么秦琼会排在最后一位
甚至比程咬金都排在后面
首先,凌烟阁功臣是指对唐朝有功劳的人,所以文官占有一半以上;其次,叔宝自唐统一后就伤病缠身,没有其他出战立功纪录,并不像殷开山、侯君集等人一直是唐朝的将领;第三,唐太宗建凌烟阁画像时,秦琼已去世5年了,也可以从另一方面看见,其为唐朝做贡献的时间并不长久。
最后,秦琼归唐时并不是像屈突通那样的一方长官。
秦琼
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
隋末唐初名将,初为隋将,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因勇武过人而远近闻名。
后随裴仁基投奔瓦岗李密,又转投王世充,因见王世充为人奸诈,最后与程咬金等加入李唐。
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是一个能在万众之取敌将首级的勇将,但也因此浑身是伤。
唐统一后,秦琼久病缠身,于贞观十二年病死。
官至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
后追赠为徐州都督、胡国公。
贞观十七年入凌烟阁。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为什么秦琼最后
新旧唐书有列传,大家只知道他凌烟阁排名最后就认为秦琼排名太低云云,其实不然。
首先凌烟阁功臣是指对唐朝有功劳的人,所以文官也有一半以上吧;其次,叔宝自唐统一后就伤病缠身,没有其他出战立功纪录;第三点唐太宗建凌烟阁画像时,叔宝已去世5年了。
叔宝并不是像殷开山、侯君集等人一直是唐的将领。
归唐时又不是屈突通那样的是一方长官,领导者看人的重要性和我们看人的观点不同。
多少品行一般,能力平平的人也能位列要职就是例子。
还有人认为叔宝甚至不如咬金,因为程咬金排名在前,这不能作为评判。
李绩的名望功劳大不大
他在凌烟阁排名就在叔宝前面,倒数第2,大家怎么想
其实是世人太看重排名才会这样。
凌烟阁只是从太宗对杰出的功臣的表彰和纪念的感情出发而建的,并不是功劳排名册,也不是武力排名,更不是人品判定排名。
我们知道,隋末唐初的虎将,以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尉迟敬德最为知名,到场过的战役也差未几,可这些人中只有秦叔宝得到过“上柱国”(特级战斗好汉)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叔宝去世后太宗特命人在他墓前立石人石马以表彰其生前战功,陪葬昭陵。
当时对墓前塑像是有严格规定的,普通人都是禁止的,就是一起陪葬昭陵的其他功臣武将,立像大概也没几个吧。
这可以看出秦琼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唐朝后,叔宝和敬德成了门神,虽然传说不一,但说明叔宝是很受人们喜爱的人物。
所谓“仁者无敌,勇者无惧
“史书对叔宝的评价正是“勇”字。
秦琼正是我们大众喜爱的拥有勇敢品质的英雄人物。
这是为什么1千400 年后我们还在评说隋唐英雄的原因。
只是演义只注重人物的武力大小,胜败成绩而忽略了人性思想上的高尚品质。
误导了我们对英雄的观点定位。
演义里多数把叔宝和敬德放在一起,按照小说描写(包括说秦琼是左天篷大帅转世,而敬德是黑煞神托生;黑煞神害怕左天篷,不愿意下凡,后来玉帝说,那就黑煞神一出,让左天篷带三分痨病,这样两人就可以杀一个对手;所以小说中也是描写两人对战时秦琼是带病和敬德对杀),叔宝武力略高于敬德。
正史不可能记载谁高谁低。
可也有一些记载可以给我们想象空间:叔宝投唐的第一仗就是大唐抵抗刘武周的入侵。
当时尉迟敬德的确勇猛无敌,演义里说日抢三关,夜夺八寨也不算夸张,攻城略地,很多重要人物还被他俘虏了。
当他得胜带兵经过美良川时,殷开山与秦叔宝在此与他遭遇,两大名将不可能不交手。
可史书没说,倒是演义里绘声绘色的写出了“三鞭换两锏”的故事,指敬德挥出三鞭,而叔宝只用两锏就接住了,可见叔宝还胜了一招。
历史上这场战争成了对唐朝多次失败终于扭转战局很重要的一仗,唐军大获全胜。
叔宝等斩首2千余级。
叔宝因功劳巨大而被皇帝李渊亲赐金瓶,派人慰问,奖励,赠上柱国等。
大家可以自己去猜测二位勇将的实力。
另外玄武门事变秦琼是否参加还未可知,《旧唐书》写到秦叔宝参加了,可其他史书列举的参加者名单都没有他,也没见到在正史里写他在事变中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话。
事变前,秦琼的功业、勋爵、职位、赏赐均高出敬德等人很多,但是事变后的功臣封赏他只有700户,比长孙无忌和敬德等的1300户差很多,比参加事变的张公谨、侯君集都低。
这是很奇怪的。
所以有人认为他可能被调到军营,因为他和程咬金都被李元吉列为出征突厥的名单。
若设想成立的话,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后来敬德的为什么会因为功高而凌烟阁排名靠前了。
我个人认为,如果叔宝真的没有参加事变,除了调动原因外,很可能是他也像李绩李靖一样持中立态度,为什么呢
因为他并不会单纯的像演义里那样是为了李世民而投唐,当时的皇帝是李渊,而李渊对他恩遇有加。
叔宝的经历应该使他不愿意去做让皇上亲子相残的事的。
也许因此李世民对秦琼的信任从此有所保留。
秦琼的历史记载不多,不过透过文字记载,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志节完整”—来护儿评语,勇猛无畏,胸怀大志,有气节,经历坎坷,傲视天下勇者的豪杰
在秦琼去世五年后,唐太宗还能记住他,并将其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已实属可贵。
网上找的,我觉得说的颇有道理~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有几个陪葬昭陵的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陪葬皇陵的有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尉迟恭、李靖、程知节、唐俭、秦琼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如下:
赵国公
贵戚豪族,英冠人杰—赵国公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约597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
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
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
长孙无忌非常好学,“该博文史”。
隋朝义宁元年(617年),李渊起兵太原。
无忌进见,渊爱其才略,授任渭北行军典签。
自此辅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权,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
武德九年(626年),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是李世民夺得皇位最坚定、也是最重要的支持者,故而为“凌烟阁功臣第一”。
历任尚书仆射、司空。
为人谨慎,改任司徒。
贞观十一年(637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
贞观十七年,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居第一。
唐高宗即位,册封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永徽二年(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宋以后称《唐律疏议》)30卷。
在李世民晚期,原本储君乃长子李承乾,后李承乾因荒淫无道,被削去储君之位,当时,李世民举棋不定,较喜爱另一子魏王李泰,但长孙无忌推荐九子晋王李治(即后来唐高宗),协助他成为储君。
唐高宗时期,长孙无忌由于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以及武后趁高宗体弱擅权,与武氏结怨。
后遭武氏宠臣许敬宗以谋反罪名诬陷,全宗族或杀或流放,长孙无忌本人削爵、遭流放至黔州(今重庆市武隆县),不久被迫自缢身亡,有诗三首存世。
太宗评语: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古人不过;而总兵攻战非其所长。
长孙无忌的先祖,出自北魏皇族拓跋氏,因有殊功,改姓长孙氏。
长孙氏是北魏以来的士族高门,属于军事贵族。
河间王
李孝恭
宗室名王,独称军功—河间王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唐初大将,高祖从侄,祖父是李蔚,就是李虎的第七个儿子(李世民的祖父李昺是李虎第三子)李渊自太原起兵,负责经略巴蜀。
武德四年(621年)任夔州总管,大造战舰,练习水军,得李靖之助,灭萧铣,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任行军元帅,率李靖等诸将,镇压辅公祏,破广陵、丹阳,平定江南。
拜扬州大都督。
籍没妻、子。
其后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
贞观初任礼部尚书,改封河间郡王。
玄武门之变保持中立。
遂不得李世民宠信,逐渐退出权力核心,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娱。
贞观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
蔡国公
杜如晦
贤辅谋深,遭逢明主—莱国公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西安市长安区)人,唐朝初期大臣。
他是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之治中的主要谋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
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书,其父杜咤为隋朝昌州长史。
杜如晦自少聪悟,好谈文史,是个典型的彬彬书生。
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时,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
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对杜如晦非常忌讳,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可惮之人,惟杜如晦与房玄龄耳。
被外调出秦王府。
玄武门之变后,被拜为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
贞观四年病重而死,年仅四十六。
赠司空,徒封莱国公,谥曰成。
时称“房谋杜断”中的“杜”就是指杜如晦。
郑国公
魏征
智者尽言,青史美臣—郑国公魏征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
唐巨鹿曲城(今河北巨鹿县,又说河北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
少时贫困,隋朝末投奔瓦岗军,兵败,归唐。
后为窦建德俘获,念才而收之。
建德兵败,复归唐。
官至太子洗马,乃李建成近臣。
玄武门之变后建成死,唐太宗以其耿直,升谏议大夫,后迁秘书监、侍中等职。
犯颜直谏太宗二百余次。
卒时,太宗悲恸之极,谓侍臣:“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资治通鉴》卷一九六)。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魏征死后,唐太宗亲自赋诗一首,追忆故人。
太宗对魏征的特殊礼遇与尊宠引起了某些人的妒嫉,经魏征举荐入相的杜正伦、侯君集或以罪被黜免,或以叛逆受诛,因指摘魏征有朋党;又扬言魏征将前后谏诤之语抄录给史官褚遂良,太宗信以为真,很不满意,遂终止了衡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事,并下令推倒了亲自书写的纪念碑。
直到贞观十九年(645年),太宗亲征高丽,战士死伤数千人,战马损失十分之七八,他深深悔恨这一举动,不禁慨然叹息说:“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于是立命驰驿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征,又重立纪念碑。
梁国公
房玄龄
命世之才,善建嘉谋—梁国公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名乔,字玄龄。
齐州临淄(今山东临淄)人。
唐朝初年名相。
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
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秦王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是秦王得力的谋士之一。
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十一年(637年)封梁国公;十六年(642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逝。
因房玄龄善谋但有些优柔寡断,而杜如晦处事果断不善谋略,因此人称“房谋杜断”。
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申国公
高士廉
才高望重,社稷之臣—申国公高士廉
高士廉(575年-647年),名俭,字士廉,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唐代开国功臣。
长孙皇后的舅父,曾多次照顾年幼时的长孙氏兄妹,官至尚书右仆射。
贞观十二年(638年)与黄门侍郎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葇、中书侍郎岑文本撰编《士族志》一百三十卷。
有一子高真行。
太宗评语: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
鄂国公
尉迟敬德
夺槊陷阵,智勇双全—鄂国公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585年—658年),隋末唐初名将,名恭,字敬德,鲜卑族,
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城区)人。
唐朝大将,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
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
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
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
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础。
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曾于宴会之上因议论军功打伤某宗室将领。
晚年闭门不出,炼制丹药自服,最终得享天年。
传说其面如黑炭。
尉迟恭与秦琼为两位传统门神。
卫国公
李靖
南平吴会,北定沙漠—卫国公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字药师,京兆府三原(今属陕西)人,
唐朝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
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
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
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并抚摩着他说:“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其兄李端,字药王,隋将(按照李氏族谱,李端为唐代中期名将李晟、李诉之祖)。
其舅韩擒虎为隋朝名将。
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著有数种兵书,惟多亡佚。
李靖是诸多将领中唯一可以和李世民媲美军功的人,其人善于明哲保身,故而终生无大患。
但是由于玄武门之变保持中立,且军事能力过高遭人疑忌,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直到老死。
宋国公
萧瑀
骨鲠大儒,直言不隐—宋国公萧瑀
萧瑀(575年—648年),字时文,其祖父是后梁宣帝萧察。
与唐朝争地的萧铣还属他的子侄辈亲族。
隋炀帝的皇后萧氏的弟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
自幼以孝行闻名天下,且善学能书,骨鲠正直,并深精佛理。
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
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
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
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贞观二十二年,萧瑀病死,年七十四。
宫廷太常上谥曰“肃”,太宗认为萧瑀性多猜贰,刚忌太过,最后谥曰“贞褊公”,册赠司空,陪葬昭陵。
由此,可见一个人再忠厚梗直,毕竟逆触龙鳞,使人耿耿于怀。
褒国公
段志玄 临危不惧,真正将军—褒国公段志玄
段志玄(598年—642年)唐初齐州人(现山东临淄),唐代开国功臣。
其父段偃师,隋末为太原书佐,从李渊起兵,官至郢州刺史。
志玄随父在太原时,甚为李渊次子李世民所重。
李渊起兵时,志玄募兵得千余人,被授右领大都督府军头。
平霍邑(今山西霍邑)、绛郡(今山西新绛),攻永丰仓(在今陕西大荔县境),皆为先锋,并历迁左光禄大夫。
又从刘文静与隋将屈突通相持于潼关。
刘文静为屈突通之将桑显和所袭,军营溃散。
志玄率20余骑赴击,连杀数十人,被流矢所中,忍而不言,仍往来杀敌,唐军于是复振,大败隋军。
后又与诸将迫擒屈突通,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
嗣后从秦王李世民于东都(今河南洛阳)征讨王世充。
冲击敌阵时,马倒被擒。
敌方两骑将夹持志玄渡洛水时,志玄突然腾身向上,两骑将随之坠落马下。
志玄迅速夺取一马,急驰而归,数百骑尾追其后,但无人敢靠前。
破王世充、窦建德后,以功迁秦王府右二护军。
贞观十一年(637年),被改封为褒国公,贞观十二年(638年),拜右卫大将军,贞观十四年(640年),加镇军大将军。
贞观十六年(642年)病卒,赠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
谥号“庄肃”。
夔国公
刘弘基
开国猛将,入京首功—夔国公刘弘基
刘弘基(582年—650年),雍州池阳人。
父刘升是隋代河州刺史,弘基少年时落拓不羁,与一些轻浮子弟和任侠交往,不谋家产,依赖父亲的名声当了一名右勋侍。
大业末年,从炀帝征辽东,后私宰耕牛,故意犯罪,被县令关进监狱来躲兵役。
自太原起事便追随李渊父子,与李世民友善,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
玄武门之变拥立有功。
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是将他贬官。
太宗征伐高丽,刘弘基又为前军大总管,力战有功。
高宗永微元年(650年)病死,年六十九,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襄,陪葬昭陵。
刘弘基临死前,遗命只留给诸子每人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顷。
认为子孙“若贤,固不藉多财;不贤,守此可以免饥冻。
蒋国公
屈突通
隋室贵臣,唐朝义夫—蒋国公屈突通
屈突通(557年—627年),复姓屈突,先世为库莫奚种人,依附鲜卑慕容氏,父亲屈突长卿,北周时任邛州刺史。
雍州长安人。
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
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
屈突通“性刚毅,志尚忠悫,检身清正,好武略,善骑射。
因此民间顺口流传:“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旧唐书·屈突通列传》其弟屈突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畏心理。
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
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升右仆射。
后被委派镇守洛阳,于贞观元年病故。
勋国公
殷开山
参预谋略,秦府能臣—勋国公殷开山
殷开山(—622年),名崤,字开山,以字行,京兆鄠(今西安市户县)人。
为隋太谷长。
唐高祖召补大将军掾,历迁吏部尚书。
涉书,工为尺牍。
《唐书本传》其父殷僧首为隋朝秘书丞。
殷开山年青时以学行知名,尤善尽牍写作。
李唐起兵后,秦王李世民召之为长史,常常四处招慰关中流民、群盗,并与刘弘基一起首入京城,赐爵陈郡公。
后来又跟随太宗评讨薛仁果和王世充,以军功进爵勋国公。
在征伐刘黑闼的路上,殷开山病死,李世民临丧痛哭,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谥曰节。
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贞观四年,诏以佐命之功配飨唐高祖庙庭。
谯国公
柴绍
驸马英雄,临危不惧—谯国公柴绍
柴绍(578年—638年)字嗣昌,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人,唐朝大将。
祖父柴烈曾是北周骠骑大将军历任遂、梁二州刺史,封冠军县公;父亲柴慎,为隋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
柴绍出身于将门,自幼便“趫捷有勇力”(《旧唐书·柴绍列传》),以抑强扶弱而闻名,于少年时便当了隋朝元德太子(隋炀帝长子)的千牛备身(陪伴)。
唐国公李渊也将三女儿(即后来的平阳公主)嫁给了柴绍。
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
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
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
贞观十二年病故。
邳国公
长孙顺德
...
为什么秦琼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不如程咬金
秦琼
638年),字叔宝,中国唐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唐朝开国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
济南五龙潭有其故居。
历史上的秦琼以勇猛彪悍著称。
最初是隋将来护儿部将,后随张须陀讨伐李密。
兵败,张须陀战死,秦叔宝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得到重用,被任用为帐内骠骑。
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于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同程知节等人一起投唐,被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帐下。
参加了李世民的历次征战,每战必先,常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
626年(武德九年),未参与玄武门之变,但事后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
秦琼晚年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常对人说:“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
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
贞观十二年(638年),在任徐州都督时去世,陪葬昭陵。
贞观十三年(639年),秦琼被追封为胡国公。
贞观十七年(643年),秦琼与长孙无忌等人被图形凌烟阁,封为唐开国二十四功臣之一。
[1]
如此一功臣,为何排名倒数第一呢
我个人认为,是《隋唐演义》让我们看高了他。
关于大家最关注的武力排名,首先演义里排名一半多都是虚构人物,不能作为参考。
《隋唐英雄传》中的秦琼(黄海冰饰)
新旧唐书有列传,大家只知道他凌烟阁排名最后就认为秦琼排名太低云云,其实不然。
首先凌烟阁功臣是指对唐朝有功劳的人,所以文官也有一半以上吧;其次,叔宝自唐统一后就伤病缠身,没有其他出战立功纪录;第三点唐太宗建凌烟阁画像时,叔宝已去世5年了。
叔宝并不是像殷开山、侯君集等人一直是唐的将领。
归唐时又不是屈突通那样的是一方长官,领导者看人的重要性和我们看人的观点不同。
多少品行一般,能力平平的人也能位列要职就是例子。
还有人认为叔宝甚至不如咬金,因为程咬金排名在前,这不能作为评判。
李绩的名望功劳大不大
他在凌烟阁排名就在叔宝前面,倒数第2,大家怎么想
其实是世人太看重排名才会这样。
凌烟阁只是从太宗对杰出的功臣的表彰和纪念的感情出发而建的,并不是功劳排名册,也不是武力排名,更不是人品判定排名。
我们知道,隋末唐初的虎将,以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尉迟敬德最为知名,到场过的战役也差未几,可这些人中只有秦叔宝得到过“上柱国”(特级战斗好汉)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叔宝去世后太宗特命人在他墓前立石人石马以表彰其生前战功,陪葬昭陵。
当时对墓前塑像是有严格规定的,普通人都是禁止的,就是一起陪葬昭陵的其他功臣武将,立像大概也没几个吧。
这可以看出秦琼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唐朝后,叔宝和敬德成了门神,虽然传说不一,但说明叔宝是很受人们喜爱的人物。
所谓“仁者无敌,勇者无惧
“史书对叔宝的评价正是“勇”字。
秦琼正是我们大众喜爱的拥有勇敢品质的英雄人物。
这是为什么1千400 年后我们还在评说隋唐英雄的原因。
只是演义只注重人物的武力大小,胜败成绩而忽略了人性思想上的高尚品质。
误导了我们对英雄的观点定位。
演义里多数把叔宝和敬德放在一起,按照小说描写(包括说秦琼是左天篷大帅转世,而敬德是黑煞神托生;黑煞神害怕左天篷,不愿意下凡,后来玉帝说,那就黑煞神一出,让左天篷带三分痨病,这样两人就可以杀一个对手;所以小说中也是描写两人对战时秦琼是带病和敬德对杀),叔宝武力略高于敬德。
正史不可能记载谁高谁低。
可也有一些记载可以给我们想象空间:叔宝投唐的第一仗就是大唐抵抗刘武周的入侵。
当时尉迟敬德的确勇猛无敌,演义里说日抢三关,夜夺八寨也不算夸张,攻城略地,很多重要人物还被他俘虏了。
当他得胜带兵经过美良川时,殷开山与秦叔宝在此与他遭遇,两大名将不可能不交手。
可史书没说,倒是演义里绘声绘色的写出了“三鞭换两锏”的故事,指敬德挥出三鞭,而叔宝只用两锏就接住了,可见叔宝还胜了一招。
历史上这场战争成了对唐朝多次失败终于扭转战局很重要的一仗,唐军大获全胜。
叔宝等斩首2千余级。
叔宝因功劳巨大而被皇帝李渊亲赐金瓶,派人慰问,奖励,赠上柱国等。
大家可以自己去猜测二位勇将的实力。
马上秦琼
另外玄武门事变秦琼是否参加还未可知,《旧唐书》写到秦叔宝参加了,可其他史书列举的参加者名单都没有他,也没见到在正史里写他在事变中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话。
事变前,秦琼的功业、勋爵、职位、赏赐均高出敬德等人很多,但是事变后的功臣封赏他只有700户,比长孙无忌和敬德等的1300户差很多,比参加事变的张公谨、侯君集都低。
这是很奇怪的。
所以有人认为他可能被调到军营,因为他和程咬金都被李元吉列为出征突厥的名单。
若设想成立的话,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后来敬德的为什么会因为功高而凌烟阁排名靠前了。
我个人认为,如果叔宝真的没有参加事变,除了调动原因外,很可能是他也像李绩李靖一样持中立态度,为什么呢
因为他并不会单纯的像演义里那样是为了李世民而投唐,当时的皇帝是李渊,而李渊对他恩遇有加。
叔宝的经历应该使他不愿意去做让皇上亲子相残的事的。
也许因此李世民对秦琼的信任从此有所保留。
秦琼的历史记载不多,不过透过文字记载,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志节完整”—来护儿评语,勇猛无畏,胸怀大志,有气节,经历坎坷,傲视天下勇者的豪杰
在秦琼去世五年后,唐太宗还能记住他,并将其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已实属可贵。
不满意可追问。
凌烟阁24功臣排名第一位的是谁
凌烟阁24功臣排名第一位的是:赵国公 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
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
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
长孙无忌非常好学,“该博文史”。
隋朝义宁元年(617年),李渊起兵太原。
无忌进见,渊爱其才略,授任渭北行军典签。
自此辅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权,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
唐太宗时期名将有谁
1、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鲜卑族。
唐朝初期政治家,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为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
自幼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
聪明鉴悟,雅有武略,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进而结为姻亲。
晋阳起兵后,前往谒见投效,跟随唐太宗征战四方,成为心腹谋臣,封上党县公,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
贞观年间,历任左武侯大将军,领吏部尚书,拜尚书右仆射,迁司空、司徒兼侍中、检校中书令,封赵国公,图形凌烟阁,位列第一。
立储之争时,支持外甥唐高宗,成为顾命大臣。
2、李孝恭(591年-640年),唐朝宗室、名将。
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李虎曾孙,北周朔州总管李蔚之孙,隋朝右领军大将军李安之子,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称帝,拜李孝恭为左光禄大夫,不久改为山南招尉大使,负责经略巴蜀,攻占三十余州,俘获朱粲。
武德二年(619年),任信州总管,献计并率军攻打南方的萧铣,立下战功。
3、杜如晦(585~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人。
唐朝初年名相。
出身京兆杜氏,初仕隋朝,授滏阳县尉。
晋阳起兵后,成为秦王李世民幕府谋臣,跟随李世民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叛乱,积极运筹帷幄,为时人所敬服。
文学馆建立后,以为从事中郎,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首。
玄武门之变时,联合房玄龄参与策划,同居首功。
唐太宗即位后,迁尚书右仆射,封蔡国公,配合房玄龄同心辅政,负责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
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
4、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
善诗能文,博览经史。
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
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
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
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令,封邢国公,负责综理朝政,兼修国史、编纂《晋书》。
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
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5、尉迟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名融(后世误载名“恭”),字敬德,以字行,朔州善阳(今山西省神池县)人。
唐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迟敬德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
玄武门之变时助李世民夺取帝位。
官至右武侯大将军,封鄂国公。
晚年谢宾客不与通,于显庆三年(658年)去世,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忠武”,陪葬昭陵。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311/135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