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诗歌式的同事的评语,小学生评语诗歌式

诗歌式的同事的评语,小学生评语诗歌式推荐阅读:

诗歌带评语大全

1.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 月 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赏析 篇描写月下独酌情景.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月 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 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说简单点就是依依不舍的心情 3.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作品鉴赏】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李白的这首诗,在内容上继承了古乐府,但又有极大的提高.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我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象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象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明代胡应麟评论说:“浑雄之中,多少闲雅.”如果把“闲雅”理解为不局促于一时一事,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那么,他的评语是很恰当的.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对唐诗的评价

唐代是我国古时的诗歌盛世,唐诗,宣示着我们民族历史的悠久、文明的发达和艺术的精美。

今天我们能够读到的唐诗大约是5万首,如此数量众多的诗词形成了它独具一格的特点。

一,数量众多

通常我们接触到的唐诗为300首,能够统计到的数量约5万首,这在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种文化形式上都是可观的。

形成这种庞大的数量是依据唐朝繁华包容开放的政治局面,唐代的太平盛世,为诗歌繁荣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创作的“底气”。

二,思想解放

唐帝国是空前大一统的国家,中国同西域、中亚、印度、日本等国的文化交流也有较大的发展。

唐代思想开放,人际环境宽松、洒脱、大度,所以诗人写起诗来较为自由、随意。

透过唐诗,特别是初唐与盛唐时期的诗词,我们可以强烈地体现到诗词当中透露出的这层意境。

三,内容丰富

重大题材,国计民生,忧国忧民,个人胸怀抱负,风花雪月,卿卿我我,咏物颂人言情,在唐诗中均有体现。

四,语言精美

唐代诗人十分追求诗歌的语言艺术,他们“语不惊人死不休”、“意匠惨淡经营中”(杜甫),务必使诗歌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具美感。

读唐诗,脑海中时常有一种画面感,如身临其境。

五,形式多样

唐诗从字数看,有三言诗、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

从体裁看,有古体诗(歌行体、古风诗)、近体诗(格律诗)、乐府诗等等,芸芸齐备。

可以说,中国古代诗歌的各种体制,在唐代已经全部形成、确立或得到进一步完善了。

扩展资料:

唐代是诗的盛世,诞生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留下了许多精彩绝伦的诗作,在往后的一千多年的历史中,从未有哪个朝代的诗作超越唐诗。

唐诗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它已经深深的融入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

从小我们读唐诗,背唐诗,即使多年未读唐诗,有些唐诗仍深深的印在脑海中,可以脱口而出。

唐朝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物质

富庶,文化繁荣,群星灿烂,瀚若星河,因此唐诗就成了中华诗歌的最高成就,也成了

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最具文采的一座巍峨动力

的丰碑。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唐诗离我们有多远

怎样评价徐志摩和他的诗歌

徐志摩终其一生并没有真正地为诗歌本身迷醉过,狂乱过,所以他没有他的诗歌道路。

他内心的诗意最终在和陆小曼的庸俗堕落的斗争中被消解。

徐志摩和闻一多一起,提倡了诗歌“格律美”、“建筑美”、“绘画美”的三美主张,并成为实践三美最成功的代表。

徐志摩绝对是天才的散文家。

徐志摩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徐志摩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永远不甘寂寞、永远追寻新鲜热点和新奇活法。

在他诗性的骨子里,在他人生的词典里,无聊、平庸与缺乏生命活力的凡夫俗子式的生活是永远地被剔出的,他就是一团鲜红跳蹦的火焰。

也许我们会觉得他的人生的确是风景绚烂、奇彩无比且耐人寻味,但是他的人,他自己本身却近乎一种绝对的单纯。

志摩用欧洲的浪漫主义传统改造中国的古典主义传统,这使他的诗歌中呈现出了两方面的传统性。

徐志摩诗歌的传统性的最大表征是他的抒情中心主义,而且抒发的是浪漫情怀,而现代诗歌要求的是深刻的思想和复杂的技巧。

他号称“诗哲”,但他基本上没有哲学家的思维,诗歌中的思想也是很弱的,简单,单纯,浅显。

明喻多于暗喻,直白多于暗示,感情多于理智;正是这些浪漫抒情范畴内的因素,使徐志摩的诗歌满足了老百姓对诗人形象惯有的审美期待。

不过,从现代诗歌历史上说徐志摩是现代新诗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诗人之一、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歌柔美、清丽、音韵和谐,颂扬理想;表达对爱情、自由、美的追求;擅长细腻的心理捕捉、缠绵的情感刻画,深得青年人的喜爱,影响至今不衰。

它的美是涓涓细流,不是长江大河的奔流。

他的诗歌,没有能成为时代的传音,没有成为民族集体的抒情,他的诗歌没有指向终极的意义。

诗歌的形式是什么

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标准给多种多样的诗歌大致分以下形式:

① 按内容性质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等。

② 按语言格式的不同,可分为:歌谣(民歌、民谣、儿歌、童谣)、楚辞、格律诗、自由诗等。

③ 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古体诗、新体诗、近体诗、新诗等。

④ 按题材的不同,可分为:咏史诗、军旅诗、山水诗、田园诗、乡土诗、城市诗等。

⑤ 按与其它体裁相结合的不同,可分为:散文诗、寓言诗、童话诗、谜语诗、赋、骈文、诗体小说、诗剧等。

⑥ 按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叙事诗、小诗、微型小诗等。

形式,即体式,指诗歌的语言结构的组合方式,它是为内容服务的,有时奇妙的形式能够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有助于读者理解诗意、加深印象。

朱光潜先生认为:“诗的实质是语言所表现的情思,形式是情思所流露的语言。

语言是表现思想感情的工具,语言形式实际上也是诗人思想性格的外化,是诗人的一种生命形式。

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人的思想性格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诗歌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存在形式。

如何对诗歌进行评论

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

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

“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

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

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题目。

题目往往揭示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注意作者。

高考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创作风格的作品。

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

注意注释。

写作背景暗示思想内容;相关词句暗示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

注意题材。

送别诗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

咏史诗、怀古诗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

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壮丽的边塞风光,或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

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诗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对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对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注意意象。

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

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

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

注意细节。

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

注意“情语”。

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

这里所说的“情语”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

这个资料是以前学习的时候找到,希望有所帮助。

诗歌按形式怎样分类

诗歌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有: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和韵脚诗。

1,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

格律诗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

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2,自由诗是没有规则的音节、韵律及其他正规设计的诗。

它追求“有机形式”,依靠言语的自然节奏。

这种言语对诗的主题和感情来说是“自然”的。

3,散文诗是一种现代文体﹐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

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

4,韵脚诗属于中国汉语文学体裁的一种,顾名思义,泛指每一行诗的结尾均须押韵,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同歌谣。

这里的韵脚诗指现代韵脚诗,属于一种新型诗体。

扩展资料诗歌按音律又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1,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2,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诗歌按内容分类又可细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现代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歌(文学体裁)

诗歌分析的步骤

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一、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1、作者简介。

2、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3、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4、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5、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二、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

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扩展资料:

学习方法

1、要多读

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一个古诗词读得很少的人,是谈不上有鉴赏能力的。

鉴赏古诗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诸如语言文字知识、古诗词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等等。

所有这些,只有靠广泛阅读才能获得。

古人也说:“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

当然,培养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笼统地提“多读”是不够的,因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的”(《歌德谈话录》)。

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经说过:“凡是好书,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这是一切好书所具有的共性。

可见,通过多读好的作品,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于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2、要多看

要指导学生多看名家赏析的文章,或向学生推介优秀的鉴赏名篇。

可以说,名家赏析的文章是比较典范的,而且很多东西是可供学生借鉴的范例,只要引导学生带着分析的、扬弃的眼光去看,对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3、要多练

清代的唐彪曾经说过:“读书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以已也。

因此,每次阅读古诗词时,若能坚持让学生写点眉批、夹批和总评之类,对于训练思维,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诗词赏析

诗歌的特点是什么

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

(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扩展资料诗歌的分类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4)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歌

诗歌的意义是什么

诗歌 1.诗歌的特点诗歌是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高度地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抒彩、音韵之美、含蓄凝练即成为诗歌的三大基本特征。

诗歌有许多种类。

从内容上分,主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从形式上分,有格律诗、自由诗和民歌体等。

谈谈古代诗歌的分类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优秀作品极为丰富。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歌词。

古人所说的“诗言志,歌咏言”,就是指诗和歌的作用。

今人所说的诗歌,主要是偏义指称诗而言,而所说的诗词,则是指诗和歌词。

诗歌的种类多种多样。

按内容分,有抒情诗、叙事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按结构形式分,有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快板诗;按时间分有新诗和旧诗;从其它角度还可分为:哲理诗、打油诗、讽刺诗、朗诵诗等。

所谓古代诗歌,就是指与新诗相对的旧诗,即“五·四”前中国社会的诗歌,也称旧体诗。

古代诗歌除可按内容划分外,还可按句式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按体裁分为: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格律体等;按声律要求标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

唐代以前,写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类,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 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以格律严整计,格律诗中除律诗、绝句外,尚包括词和曲,但近体诗只称律诗绝句而不含词曲,故严格地说,广义的格律诗不能全等于近体诗。

与广义相对的格律体裁相对的诗歌体裁,则有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等。

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

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乐府体,是指汉魏到唐五代乐府机关搜集保存而传下来的可配乐的歌辞。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一体。

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

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

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等,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分类情况,当我们面对一首具体作品时,就很容易辨识其体裁类型了。

譬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和白居易的《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日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有人说是律诗(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一册第222页),但按律诗特点看,这二首诗无论如何,不能算作律诗。

其实,陈诗题目已明示:这是一首歌行体诗;至于白诗,仔细分析,则应是一首三言、七言错杂运用的新乐府诗。

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

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如何赏析古代诗歌作品 赏析古代的诗歌作品,是我们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的一个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古典诗歌进行分析呢

首先要读懂诗歌作品,这要求我们对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确的理解。

如果连诗的本意都没有弄懂,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对一首诗进行分析和鉴赏呢

吴小如先生在讲到诗歌的鉴赏时,曾经提出“通训诂”、“明典故”,这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

对于我们来说,古典诗歌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语言障碍,对有些诗歌,我们必须依靠前人的注释才能够读懂。

而且古典诗歌中经常会运用典故,正确地理解典故的含义,对于读懂诗歌也是非常重要的。

古人云“诗无达诂”,对一首诗的理解自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还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的,那就是要合乎情理,至少自己感觉这样理解是合乎情理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才可能有说服力。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诗歌进行分析:一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写作情况,要深入分析诗歌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

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所谓的“知人论世”也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这对我们正确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我们了解了中唐的政治形势和柳宗元的遭遇之后,也就更能理解《渔翁》中那种回避尘世、寄情山水的处世态度了。

二是对作品自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对较短的作品,如律诗、绝句等可以逐句分析,对较长的作品可以作问题分析或段落分析。

这是作品分析的主体。

我们所分析的作品必然具有赏析的价值,我们在阅读一首诗歌的时候,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感悟,我们写分析文章就是为了把作品的价值展现出来,把自己的体会感悟表达出来,作品的分析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注意辞采,要尽可能做到语言的优美凝练。

三是可以结合与作品有可比性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和孟浩然的《临洞庭》都是描写洞庭湖的佳作,但是我们通过对比就会发现《登岳阳楼》向我们展示了“诗圣”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悲悯,而《临洞庭》却只囿于对个人遭际的自伤自怜,相比之下,两位诗人的胸襟品格、思想境界高下立判。

四是了解作品的地位及影响,这也是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一个途径,如我们了解了《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意义上的咏物诗,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是《橘颂》的独创,而这一手法对后代的咏物诗词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在分析作品的时候,如果我们做到这几个方面,那么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下面我们为大家提供几篇作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1333361326332品分析的例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其中的前两篇可以作为大家写赏析文章的参考,第三篇可以做大家考试中回答作品分析题的参考。

一曲哀歌动古今—《诗经·谷风》赏析 韦卓《谷风》这首诗属于《诗经·邶风》。

“邶”原来是周初的封国。

朱熹《诗集传》说:“武王克商,分自纣城,朝歌而北谓之邶(今河南汤阴南),南谓之鄘,东谓之卫,以封诸侯。

后来不久,卫国尽得邶、鄘之地。

所以《诗经》中的《邶风》、《鄘风》实际上都是“卫风”。

卫国(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一带)地处中原,是周代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卫国的劳动人民又特别爱歌唱,所以收在《邶风》、《鄘风》和《卫风》中的民歌比起其他各地的“风”诗要多,其中约有一半是涉及到爱情和婚姻的内容。

因此,后世的一些卫道士们就说郑、卫之风好淫,多桑间濮上之音,故而反对《郑风》、《卫风》中的一些表现爱情和婚姻生活的诗篇,或者从经学的角度来曲解它们。

《谷风》是首弃妇诗,共分六章。

第一章是女主人公对狂怒不已的丈夫的劝说,希望他不要遗弃自己;第二章写被弃的女主人公回顾自己辛勤经营起来的家,迟迟不忍离去;第三章是女主人公对自己被弃的辩解和愤怒之情,以及对子女已不能顾及的悲痛;第四章写女主人公回忆自已婚后在夫家一向勤勉持家和友爱四邻;第五、六章写女主人公回忆丈夫对自己今昔不同的态度。

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一无疾声怒颜之辞,尽是殷殷相诉的哀哀之语,通过女主人公自叙性的语言,把她善良温顺又带软弱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女主人公是善良的。

她在夫家处在艰难困苦的时候,不以夫家的艰苦生活为苦,而以在艰苦中与丈夫共创家业为乐,“昔育恐育鞠,及尔颠覆”,反映了她在与丈夫共患难时享受到的爱情欢乐。

在邻里关系上,不管谁家有大灾小难,她都尽力用心去帮助。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匍匐”一词,使女主人公救人急难的善良心地跃然纸上。

女主人公善良的性格还表现在被弃后对子女的挂念。

诗中并未用揪心摧肠的语言正面描写她与儿女离别的场面,仅仅说:“我躬不阅,遑恤我后?我自己尚且顾不上,哪里还有功夫顾及留在夫家的儿女呢

在这话语的背后,潜藏在女主人公善良的心底的却是对儿女牵肠挂肚的思念和对他们未来命运的担忧!诗中也多方面地描写了女主人公性格的温柔。

这首先表现在她对故夫的一片痴情上。

诗中没用多少字句表现他们的爱情结合,但是通过女主人公的自叙,读者可以感觉到他们的结合,仍是有一定的爱情基础的。

尽管他可能仅仅是迷恋着她的美丽,或者还加上她的能干,而她对他却是真情实意。

她在夫家穷困之时嫁过来,与丈夫艰难地缔造这个贫穷的家。

“既生既育,比予于毒”,日子稍微好过,他却变了脸,另有新欢。

但她忍受着丈夫的冷脸相待,即使是丈夫翻脸相向,动辄挑起家庭纠纷,要遗弃她的时候,她还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明自己的一片忠心,力图劝说他回心转意。

其次表现在她为自己被弃的辩白。

丈夫喜新厌旧,怪她年长色衰,容颜不美,她执着地为自己辩解。

诗用泾浊渭清作比,径水浊,是因为和渭水相比较,如果泾水止而不流,也会是清的。

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并非不美,在容颜上也不见得比新妇差到哪儿去,只是丈夫迷恋新婚宴尔的美人,再也不愿接近故妇罢了。

“采葑采菲,无以”,婉言劝说丈夫不能只看颜色不重心灵,固执地留恋着对丈夫旧情。

当她得知丈夫完全绝情,爱情已成覆水,她仍末对丈夫的绝情予以正面的谴责,只用责备的口吻委婉地问道:以前的日子你都忘记了吗?你以前也曾经是爱过我的呀

她眷恋着丈夫以前对自己的“爱情”,气恼中带有温情,责备中带有幻想。

这种笔墨,把女主人公的温柔痴情刻画得入木三分,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中国古代劳动妇女温柔美丽的动人形象。

作者还写出了勤劳善良、温柔多情的女主人公性格中的另 一面,那就是她的软弱。

对于家中艰苦繁重的劳作,她尽力承担,任劳任怨,对丈夫在感情上的故意冷淡和折磨一再忍让,甚至在丈夫已迎新入门,使她处在无可忍受的屈辱之中时,她还力争丈夫改变主意;当她已遭遗弃,不得不回娘家时,仍然希望丈夫能来送行,哪怕是送出大门,“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这种软弱不禁使读者在哀其不幸之余几欲怒其不争了。

当然,文学作品正是要描写复杂多样的人物性格。

这软弱固然是女主人公性格的弱点,但却正是这篇作品的成功之处。

作者正是要描写一个具有温柔而软弱的特殊性格的特殊人物形象。

正象《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的性格既温柔而又刚强一样,都是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各自的不同性格,表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诗中的另一人物就是女主人公的丈夫。

这是一个以色取人、冷酷无情的奸邪之徒,但是全诗没有一句对他作正面描写,作者采用虚写手法,通过女主人公对自己命运的悲苦的倾诉来隐现他的性格。

当他处在贫困之时,他看上了美丽善良、温柔多情而又能干的女主人公,骗取了她对他的爱情。

即使在那时,他也不过把她当作过冬的干菜,冬天一过,他便过河拆娇,又迷恋上了在他看来更美丽漂亮的新人。

为了达到遗弃妻子的目的

在诗歌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是以什么为单位呢

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的,分行的主要根据是节奏。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313/139758.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