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形式的品的评语,诗歌的形式写期末评语推荐阅读:
对诗歌进行评价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歌推荐评语
青春是成长的过程和经历,是万物伊始的壮丽,春归大地人间暖,所有的忧愁和美丽都在这个季节。
推荐语:我们的青春,是骄傲也是鲁莽。
让青春飞扬,不舍昼夜、荡气回肠—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
(根据内容写的,不过好像短了点,不满意我们再讨论)
诗歌带评语大全
1.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 月 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赏析 篇描写月下独酌情景.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月 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 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说简单点就是依依不舍的心情 3.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作品鉴赏】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李白的这首诗,在内容上继承了古乐府,但又有极大的提高.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我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象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象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明代胡应麟评论说:“浑雄之中,多少闲雅.”如果把“闲雅”理解为不局促于一时一事,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那么,他的评语是很恰当的.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如何写抒情的现代诗歌的评语
1、【错误】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三月的江南,该是春欲暖花含苞草长莺飞的美好时节;三月的江南,该是推窗望远心生期盼的美妙时光…但诗人诗歌里的三月江南,却是东风不来、柳絮不飞,音不响、春帷不揭,那小小的惹人怜惜的有情人,在等待中,容颜如莲花开落,时而幸福时而忧伤,心却如寂寞的城,窗扉紧掩。
寂寞是期盼不得而致,正如失望由希望而生,在三月里紧掩窗扉,紧掩起来的该是怎样的一份情感,怎样的一种心痛
最后句里,诗人向我们揭示了这一切的原由“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是啊,一个美丽的错误,一场不为世俗所接受和祝福的爱情,如此如此。
短短九行诗句,却道尽了一个曲折故事的美丽和感伤,诗句婉约,意境典雅,画面感极强,将“错误”情节中的真情和疼痛,演义得淋漓尽致 2、【梦土上】森林已在我脚下了,我底小屋仍在上头 那篱笆已见到,转弯却又隐去了 该有一个人倚门等我 等我带来新书,和修理好的琴 而我只带来一壶酒 因等我的人早已离去 云在我底路上,在我底衣上 我在一个隐隐的思念上 高处没有鸟喉,没有花靥 我在一片冷冷的梦土上…森林已在我脚下了,我底小屋仍在上头 那篱笆已见到,转弯却又隐去了“森林已在我脚下了”,“云在我底路上,在我底衣上”,诗篇开端,就展示出一副开阔、浩淼的诗歌意境。
但诗人紧接着就说:“我底小屋仍在上头”“我在一个隐隐的思念上\/高处没有鸟喉,没有花靥\/我在一片冷冷的梦土上…”。
高处是不胜寒的,是一片冷冷的梦土,没有鸟喉,也没有花靥,但“我”因了思念却一直畅游其中。
“我”思念的是谁哪
一个倚门等我的,“等我带来新书,和修理好琴的”可以一起论诗、共同把琴的红颜,一个懂我知我、用篱笆构筑温暖温馨的知己。
而此时,此人已去,物是人非,旧年的篱笆想像中似在眼前,却“转弯却又隐去了”,“我”只有借酒浇愁,并在酒醉中不停地思念和回望…这是怎样的一种惆怅、怎样的伤怀和伤感啊。
诗句语词轻淡,意境缥缈,亦虚亦实,虚实交错,唯妙唯肖地表述了一种幽深又飘忽的情感。
这篇诗歌怎么写评语
以感受领悟母爱开篇,引发感恩之情,笔锋互转看似矛盾,实则是将感恩之情落到实处去行动,也是把爱的境界提升到更广更大的付出上来,实在是好境界大胸怀。
如何对诗歌进行评论
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
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
“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
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
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题目。
题目往往揭示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注意作者。
高考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创作风格的作品。
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
注意注释。
写作背景暗示思想内容;相关词句暗示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
注意题材。
送别诗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
咏史诗、怀古诗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
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壮丽的边塞风光,或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
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诗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对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对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注意意象。
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
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
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
注意细节。
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
注意“情语”。
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
这里所说的“情语”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
这个资料是以前学习的时候找到,希望有所帮助。
如何评价诗歌
诗歌的总体风格是致力于艺术形式的精工雕琢,用苦闷象征代替功利目的,集中于感情和情绪心理的抒发,以哀怨悱恻为美,以悲凉萧瑟为美,以淡泊情思为美,以幽艳细腻为美,追求韵外之致。
这种诗风形成的原因。
首先是因为社会的混乱,政局走向逐渐崩溃,宦官专权、藩镇跋扈以及牛李两党的激烈斗争,严重地削弱了唐王朝中央政权。
在这样的政权中,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们虽然仍眷念朝廷、关心朝政、怀抱希望,但已经失去信心,他们中的不少人对于政局、对于历史的思索,表现出这个时期特有的忧郁感。
诗歌的三个特点
诗歌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思想内容的集中性。
诗歌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表现。
诗歌思想内容的集中性主要体现 在:它是通过创造意境(诗的形象)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
意境,就是内情与外景的水融,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就是具有强烈感染力和启示力的富于诗味的艺术世界。
2、表达方法的抒情性。
诗歌是一种抒情的文学样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 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诗的创作贵在自然流露。
诗的生成如像自然物的生存一般,不当掺以丝毫的矫揉造作。
我想新体诗的生命便在这里。
(郭沫若)诗歌的抒情与其他文学样式的抒情相比较,其表现特别强烈。
3、语言形式的音乐性。
诗是最富音乐性的语言艺术。
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一个基本特点。
鲁迅要求:“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
总之,诗的本质是:通过精心制作的语言,形象地表现独特的思想感情,巧妙地从特殊中显示一般,使自我的感觉世界和情感世界达到和谐与统一。
扩展资料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
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现代诗歌
短的爱国诗歌加评语有哪些
《我爱这片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太阳与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诗歌特色的两个概念。
诗人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寻着太阳、光明和理想;作为另一面,与诗人血脉相连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恋。
他曾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的重要篇幅。
(《献给乡村的诗·序》)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农民、民族、祖国的挚爱。
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就是艾青这种特有的土地情结的代表作。
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艾青向祖国捧出一颗赤子之心,爱国深情的抒发,波澜起伏,层层推进。
希望能帮助到你。
满意的话,请采纳~谢谢
一首诗歌 并写上评语 注意是诗歌
《风铃》余光中
我的心是七层塔檐上悬挂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
你的塔上也感受到微震了吗
这是寂静的脉搏
日夜不停
你听见了吗,叮咛叮咛咛
那恼人的音调禁不胜禁
除非叫所有的风都改道,铃都摘掉,塔都推倒
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地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
鉴赏
我仿佛也听到了,那悬在塔檐,“叮咛叮咛咛”,
敲叩着一个人名字的铃音,无休.无止。
一任在风中跳动
跳动
或许,听到的本非铃音,
而是自己的心声,它也轻叩着一个人的名字.
一首好诗可以预见未来,亦可追朔往昔,唱响人们心中共通的曲调。
读诗的人看到的再非诗篇,而是自我。
《风铃》巧妙地摹绘出人心中经久不息的旋律—相思,
这相思是亲情
又或是友情
更可能是爱情
然而,含蓄蕴藉,并不言明。
它是无形的,不可捉摸的,又或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
短短一诗节,情感却缓缓舒放。
诗中巧用设问,反问辞格,明明清楚,可故意发问,求的并非答案而是震撼,
是共鸣,是从“我”心到你心的共鸣。
其后采用夸张手法进一步强调,穷举违反现实状况的幻想,反衬心声之强,情感之切。
与古诗《上邪》“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一脉相承。
末段复沓重现,首尾圆转呼应,文尽而意韵无穷。
全诗语句清新,节奏晓畅轻快,不用沉愁之感传达情意,而以拟声词模仿风吹铃动,
优美感自然流露,无需粉饰雕琢,最为难得。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313/139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