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党羽转正评语,预备党员转正评语推荐阅读:
谁杀了魏忠贤
自杀的。
天启七年(1627)秋八月,朱由校驾崩,信王朱由检即位。
朱由检素来熟知魏忠贤的罪恶,自己深加戒备,魏忠贤的党羽开始恐惧了。
杨所修、杨维垣先攻击崔呈秀以试探朱由检心意,主事陆澄原、钱元悫,员外郎史躬盛于是纷纷论奏魏忠贤。
但朱由检隐而不发。
于是嘉兴贡生钱嘉征弹劾魏忠贤十大罪:一与皇帝并列,二蔑视皇后,三搬弄兵权,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王封爵,六目无圣人,七滥加爵赏,八掩盖边功,九剥削百姓,十交通关节。
奏疏呈上后,朱由检召见魏忠贤,让内官读给他听。
魏忠贤非常恐惧,急忙用重宝贿赂信邸的太监徐应元,求他解救。
徐应元是魏忠贤从前的赌友。
朱由检知道这事,便斥责徐应元。
十一月,便将魏忠贤发往凤阳安置,魏忠贤在去凤阳的途中,仍豢养一批亡命之徒,朱由检闻悉后大怒,命锦衣卫前去逮捕,押回北京审判。
李永贞得知消息,连忙派人密报魏忠贤。
魏忠贤自知难逃一死,行到阜城时,听到后一项命令,便与同伙李朝钦在阜城南关客氏旅店痛饮至四更,最后一起上吊自杀。
扩展资料:
明熹宗临死前曾专门叮嘱崇祯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朱由校在生命最后时刻对魏忠贤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固然掺杂着个人私情。
但最主要的是他认识到了魏忠贤在处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决,尤其是在维护大局、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的关键问题上。
平心而论,魏忠贤为巩固个人权势,未免有党同伐异、残忍歹毒的罪恶一面,但从他曾经力排众议、大胆起用辽阳战败后遭受谗言的熊廷弼。
抛开私怨、违心推荐赵南星、孙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还是心系大明江山的。
魏忠贤主政期间,国内形势良好,辽东局势平稳,这还是应该被认同和肯定的。
崇祯即位的时候,海内难民揭竿四起、关外清兵虎视眈眈,在这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朝廷迫切需要一位富有处理军国大事经验,以及善于把握动荡时局的“能人”来独当一面。
虽然无法扭转国势日衰、积重难返的败亡趋势,但也不至于在短时间内坍塌崩溃。
但崇祯为了整饬内政和平息民愤,更是为了独掌大权,借着朝廷文武大臣的“倒魏”怒潮,以迅雷之势,一举肃清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杀殉国前的第五天,崇祯在大势已去、大厦将倾的绝望中,在听到太监曹化淳说的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之后,终于领会到天启皇帝临终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所在。
幡然醒悟的同时,无力回天的崇祯在精神上彻底崩溃了。
收葬魏忠贤遗骸,既是他对魏忠贤价值和功绩的重新肯定,也是对自己17年执政生涯的全盘否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忠贤
\"石崇斗富\"的故事
\"石崇斗富\"的故事如下:
石崇曾与贵戚晋武帝的舅父王恺以奢靡相比。
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王恺用赤石脂涂墙壁,石崇便用花椒。
晋武帝暗中帮助王恺,赐了他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枝条繁茂,树干四处延伸,世上很少有与他相当的。
王恺把这棵珊瑚树拿来给石崇看,石崇看后,用铁制的如意击打珊瑚树,随手敲下去,珊瑚树立刻碎了。
王恺之后感到很惋惜,又认为石崇是嫉妒自己的宝物,石崇说:“这不值得发怒,我现在就赔给你。
于是命令手下的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部拿出来,这些珊瑚树的高度有三尺四尺,树干枝条举世无双而且光耀夺目,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
王恺看了,露出失意的样子。
豆粥是较难煮熟的,可石崇想让客人喝豆粥时,只要吩咐一声,须臾间就热腾腾地端来了;每到了寒冷的冬季,石家却还能吃到绿莹莹的韭菜碎末儿,这在没有暖房生产的当时可是件怪事。
石家的牛从形体、力气上看,似乎不如王恺家的,可说来也怪,石崇与王恺一块出游,抢着进洛阳城,石崇的牛总是疾行若飞,超过王恺的牛车。
这三件事,让王恺恨恨不已,于是他以金钱贿赂石崇的下人,问其所以。
下人回答说:“豆是非常难煮的,先预备下加工成的熟豆粉末,客人一到,先煮好白粥,再将豆末投放进去就成豆粥了。
韭菜是将韭菜根捣碎后掺在麦苗里。
牛车总是跑得快,是因为驾牛者的技术好,对牛不加控制,让它撒开欢儿跑。
于是,王恺仿效着做,遂与石崇势均力敌。
石崇后来知道了这件事,便杀了告密者。
扩展资料:
石崇(249年-300年),字季伦,小名齐奴。
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
西晋时期文学家、官员、富豪,“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大司马石苞第六子。
石崇早年历任修武县令、城阳太守、散骑侍郎、黄门郎等职。
吴国灭亡后,获封安阳乡侯,累官南中郎将、荆州刺史、南蛮校尉、鹰扬将军等职,在任上劫掠往来富商,因而致富。
其后任徐州刺史、卫尉等职。
贾后专权时,石崇阿附外戚贾谧。
永康元年(300年),贾后等为赵王司马伦所杀,司马伦党羽孙秀向石崇索要其宠妾绿珠不果,因而诬陷其为乱党,遭夷三族。
晋惠帝复位后,以九卿礼安葬石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石崇
在校生的入党的具体程序和步骤
首先推优,接着上党课,上了党课,上过党课要考试的,不过比较简单,结束后就是入党积极分子,经过一年后(最短一年就是两个学期)表现好的会被确定为重点发展对象,发展对象一般在4月份和10月份定(一年两次)确定发展后很快就会被预备,再过一年就可以转正了。
所以你只要能现在被确定为重点发展对象,就一定可以在毕业前转为正式党羽。
个人亲身经历大学入党一般都是这样。
希望对你有帮助,祝你好运。
诗人于谦的资料
于谦生平
(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汉族。
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
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
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
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
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
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
高煦伏在地上战保,自称罪该万死。
皇帝很高兴。
班师回朝北京,给于谦赏赐和各大臣一样。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
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
一年上疏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
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
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
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
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
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
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著名的革命烈士有哪些?
无数的革命先烈的前赴后继,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和生长。
小萝卜头、张自忠、刘胡兰、杨靖宇等等都是革命烈士。
民政部显示,自革命战争年代以来,先后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于谦的一个小故事
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
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
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
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
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
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
高煦伏在地上战保,自称罪该万死。
皇帝很高兴。
班师回朝北京,给于谦赏赐和各大臣一样。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
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
一年上疏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
正统六年,于谦上疏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
请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
先给菽秫,再给黍麦,再次给稻。
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
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
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
下诏令照此执行。
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
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
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
大同单独远在边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难于前往,奏请另设御史管理。
把镇守将领私自开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用以资助边防经费。
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
在职九年,升任左侍郎,领二品官的棒禄。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
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
但于谦每次进说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
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顶撞过王振。
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
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的指使,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
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
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
当时的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万人,于谦请求发放河南、怀庆两府积储的粟米救济。
又奏请令布政使年富安抚召集这些人,给他们田、牛和种子,由里老监督管理。
前后在任共十九年,他父母去世时,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不久便起用原职。
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
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不听。
邝野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
待到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
侍讲徐(王呈)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
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
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
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
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
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然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
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郕王暂代皇帝出朝,廷臣们请求将王振灭门九族。
而王振的党羽叫马顺的,便出来斥责言官。
于是给事中王囗在明廷上打马顺,大家都跟着他。
朝上秩序大乱,卫卒声势汹汹。
郕王害怕得要起来走开,于谦推开众人走上前去扶住郕王不要起来,而且告诉郕王宣谕说:“马顺等有罪该死,不予追究。
大家才安定下来。
于谦的袍袖因此全部撕裂。
退出左腋门,吏部尚书王直握着于谦的手叹道:“国家正在倚赖你呢,今天虽然一百个工直又有什么作用
当时,上下的人都依赖重视于谦,于谦亦毅然把国家的安危视为自己的责任。
当初,大臣担忧国家没有君主,太子年幼,敌寇将至,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
郕王一再害怕地推辞。
于谦大声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
郕王于是受命。
九月,郕王即帝位为景帝,于谦进去回答问话,情绪激昂地哭着说:“敌寇得意,留住了皇上。
必然轻视中国,长驱南下。
令各边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
京营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需要马上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制造器械盔甲。
派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辄、张仪、雷通分兵据守九门重要的地方,军队驻扎在外城的外面。
都御史杨善。
给事中王囗亦参与这些事,迁徙外城附近的居民进入城内。
储存在通州的粮食,令官军自己去支领,用装足的米作为代价,不把粮食留给敌人。
文臣像轩倪这样的人,应该用为巡抚。
武臣像石亨、杨洪、柳博这样的,应该用为将帅。
至于军队里面的事情,我自己承担,没有成效就判我的罪。
对他的意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236393834见,皇帝全都认真地接纳了。
十月,敕令于谦提督各营军马。
而也先挟持着上皇(英宗)攻破紫荆关直入,进窥京师。
石亨建议收兵固守使敌兵劳累衰竭。
于谦不同意,说:“为什么向他示弱,使敌人更加轻视我。
马上分别调遣诸将带领二十二万兵士,在九门外摆开阵势:都督陶瑾在安定门,广宁伯刘安东直门,武进伯朱瑛朝阳门,都督刘聚西直门,镇远侯顾兴祖阜成门,都指挥李端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崇文门,都指挥汤芦宣城门,而于谦自己和石亨率领副总兵范广、武兴在德胜门外列阵,抵挡也先。
把兵部的事交给了侍郎吴宁,把各城门全部关闭,自己亲自督战。
下令:临阵将领不顾部队先行退却的,斩将领。
军士不顾将领先退却的,后队斩前队。
于是将士知道必定要死战,都听命令。
副总兵高礼、毛福寿在彰义门北面抵挡敌人,俘虏了一个头目。
皇帝高兴,令于谦选精兵聚集在教场,以便调动;再命太监兴安、李永昌同于谦一起管理军务。
当初,也先部队深入,以为早晚就可以攻下京城,及至见到明朝官军严阵以待,有些丧气。
叛变了的宦官喜宁教唆也先邀明朝大臣迎接上皇,索取黄金和丝织品以万万计;又邀于谦及王直、胡氵荧等出城谈判。
皇帝不准许。
也先更加沮丧。
庚申,也先部队窥伺德胜门。
于谦令石亨在空屋里设下埋伏,派几个骑兵引诱敌人。
敌人用一万骑兵逼近,副总兵范广发射火药武器,伏兵一齐起来迎击。
也先的弟弟孛罗,平彰卯那孩被炮打死,也先部队转移到西直门,都督孙镗抵御他,石亨亦分了部分兵力来到,敌寇撤退。
副总兵武兴在彰义门攻打敌军,和都督王敬一起挫败了也先的前锋。
敌军正要退却,而几百个骑着马的宦官想争功,冲马争着向前。
阵脚乱了,武兴被乱发的箭射死。
寇兵赶到土城,居民爬以屋顶,呼喊着用砖石投掷敌人,喧声震天。
王囗和福寿的援兵赶到,敌军于是撤退。
相持了五天,也先的邀请没人理他,作战又失利,知道不可能达到目的,又听说各地勤工的部队马上要开到,恐怕截断了他的归路,于是拥着上皇由良乡向西去。
于谦调各将领追击,到居庸关才回来。
评功,加于谦少保、总督军务。
于谦说:“四郊多保垒,是卿大夫的耻辱,怎么敢求取赏赐功劳呢
坚决推辞,皇帝不准。
于是增兵守真定、保定、涿州、易州等府州,请求用大臣镇守山西,防止敌寇南侵。
景泰元年三月,总兵朱谦奏称敌兵三万围攻万全,敕令范广担任总兵官抵御他:不久,敌寇退,于谦请求即驻兵居庸关,敌寇来则出关剿杀,敌寇退则回京师驻守。
大同参将许贵奏北面有三个人到镇上,想朝廷派使者讲和。
于谦说:“以前派指挥季锋、岳谦前往讲和,而也先跟着入寇。
接着派通政王复、少卿赵荣,见不到上皇就回来了。
显然,不能依靠和谈。
况者我和他的仇不共戴天,从道理上来说也绝不可以讲和。
万一和了他要满足无穷无尽的要求,答应则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困难,不答应又会发生变乱,这形势也不能讲和。
许贵是武臣,而这样恐惧畏缩,怎能敌汽同仇,按法律该处死。
发出文书严厉谴责他。
从此边境的将领人人都主张坚守作战,没有敢说讲和的。
当初,也先诸多要挟,都是由喜宁策划的。
于谦秘密下令镇守大同的将领抓了喜宁,把他杀了。
又给王伟想办法,让他引诱杀了间谍田小儿。
而且利用间谍实行离间,请求特别释放了忠勇伯把台家,答应封给爵位,让他从中想办法。
也先开始有放回上皇的意思,派使者来联系,京师的戒备才稍稍放松了一点。
于谦上言:“南京重地,需要有人加以安抚稳定。
中原有很多流民,假如遇上荒年,互相呼应聚集成群,这是很值得担心的。
请敕令内外守备和各处巡抚用心整顿,防患于未然,召回派往内地召募发兵的文武官员和镇守中宫。
到了八月,上皇被留在北方已经一年。
也先见中国没有什么事端,更想讲和,使者接连前来,提出把上皇送回。
大臣王直等商议派使者前往迎接,皇帝不高兴地说:“朕本来不想登大位,当时是被推上来的。
于谦从容地说:“帝位已经定了,不会再有更改,只是从情理上应该赶快把他接回来罢了。
万一他真有什么阴谋,我就有话说了。
皇帝看看他便改变了面色说:“听你的、听你的。
先后派遣了李实、杨善前往。
终于把上皇接了回来,这是于谦的功劳。
上皇已经回来,瓦刺请求朝贡。
先前贡使不过百人,正统十三年增加到三千余人,对给予的赏赐总不满足,便入侵。
现在又派三千人来朝,于谦请求列兵居庸关以备不测,在京师隆重陈兵,设宴招待。
因此说到和议很难依靠,逐条进上安定边境的三个策略。
请求敕令大同、宣府、永平、山海、辽东各路总兵官增修墙准备防御。
京兵分别隶属于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虽然各设有总兵。
但不相统一,请求选择精锐十五万人,分为十营团操,从此开始了团营的制度。
这事记载在《明史·兵志》中。
瓦刺入贡,常常携带以前掳去的人口来。
于谦一定奏请酬劳使者,前后赎回了几百人。
当初,永乐年中,投降过来的人被安置在京畿附近的很多。
也先入侵时,很多成了内应。
于谦想分散遣送他们。
因为西南有战事,每次出征,都挑选他们精锐的骑手,从厚资助他们前往,然后再遣送他们的妻子,内患得以平定。
杨洪以独石入卫,八个城都给了敌人。
于谦使都督孙安率轻骑兵出龙门关占据了它,招募百姓屯田,边战边守,八个城得以收复。
贵州苗未平定,何文渊建议撤去布使、按察两司。
专设都指挥使司,用大将镇守。
于谦说:“不设两个司,是放弃了这地方。
建议遂作罢。
于谦认为上皇虽然回来了,但国耻未洗雪,正值也先和脱脱不花结怨,请求趁机派大军,自己前往征讨他,以报复从前的仇恨,清除边患。
皇帝不准。
于谦主持兵部工作时,也先的势力正在扩张,而福建邓茂七、浙江叶宗留、广东黄萧养各自拥有部众和自封的封号,湖广、贵州、广西、瑶、侗、苗、僚到处蜂起作乱,前后的军队征集调遣,都是于谦独自安排。
当战事匆忙急迫,瞬息万变的时候,于谦眼睛看着手指数着,随口讲述奏章,全都能按照机宜采取正确的方针方法。
同事和下属接受命令,彼此看着都感到惊骇佩服。
号令严明。
虽然是勋臣老将稍有不守法度,立即请圣旨切实责备。
一张小字条送到万里外,没有不谨慎小心执行的。
他才思的畅通敏捷,考虑的周到仔细,一时没有人能比得上。
他性情淳朴忠厚过人,忘身忧国。
上皇虽然回来了,一点也不说自己的功劳。
东宫改易以后,景帝命令凡是兼东宫太子宫属者支取两份俸禄。
诸臣都表示推辞,只有于谦一再推辞。
自己的生活很简单俭朴,所居住的房子仅仅能够遮挡风雨。
皇帝赐给他西华门的府第,推辞说:“国家多难,臣子怎么敢自己安居。
坚决推辞,皇帝不准。
于是把皇帝前所赏赐的玺书、袍服、银锭之类,全部封好写上说明放到那里,每年去看一看罢了。
皇帝很了解于谦,所议论奏请的事没有不听从的。
皇帝曾经派使者到真定、河间采择野菜,去直沽制造鱼干,于谦一说便马上停止。
任用一个人,一定悄悄访问于谦。
于谦实事求是地回答,没有隐瞒,也不躲避嫌疑怨恨。
因此那些不称职的人都怨恨他,而不像他那样被皇帝信用的,亦往往嫉妒他。
当敌寇刚刚撤退时,都御史罗通立刻上奏章弹劾于谦登记的功劳薄不实在。
御史顾(日翟)说于谦太专权,干预六部的大事奏请实行,好像他就是内阁一样。
于谦根据祖制反驳他们,户部尚书金濂亦上疏为他争辩,但指责他的人还是
发展党员工作按照要按照什么总要求
发展党员工作的总要求是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
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第三条规定:
发展党员工作应当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坚持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持慎重发展、均衡发展,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
坚持入党自愿原则和个别吸收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禁止突击发展,反对“关门主义”。
扩展资料:
修订后的《细则》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坚持以党章为依据,充分体现党章对发展党员工作的新要求。
二是体现从严要求,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考察。
三是突出问题导向,针对在流动人员中发展党员等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四是总结实践经验,把各地区各部门创造和积累的成熟做法和经验吸收进来。
五是强化党组织责任,严肃工作纪律,切实发挥党组织把关作用。
六是注重务实管用,既增加相关规定,又从实际出发简化一些程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组部负责人解读《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
为什么出现禅让制?为什么被王位世袭制代替
为什么高中课本说启夺得王位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部落联盟首领们(尧舜之类的)把地位传给有才能和威望、得到各方认同的人。
古代人认为这种治国以贤是理想社会的政治(就任人为贤来看是比较民主的,虽然和现代不是一回事)。
但之所以能产生这种"民主"是因为原始社会是公有制(因为生产力非常低下,想单干是找死,依靠集体才能勉强存活。
而且产品稀缺到除了维持最低生活之外别无剩余,也就没有私有财产)。
那么政治权力(姑且认为当时有这个概念)也自然是公有的。
但随着奴隶社会到来,有了私有制和两极分化,有了奴役和剥削,有了私有意识。
一些原先的部落领袖、宗教人员脱离了人民,成为统治者。
他们把国家看作私有物,传位子孙世代独享,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部落联盟不是国家,没有其他部落领袖的认同,联盟领袖是无法坐稳的。
但禹因为战胜洪水的卓越功劳和他的强硬手腕,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威(最典型的是禹因部落聚会中防风氏迟到而将其处决,已具备超越所有部落领袖的至上权威),这就为走向专制王朝打下了基础,最终建立了第一个王朝夏。
但是禹临死时依然决定禅让,毕竟习俗的力量是强大的。
预备继承者是他治水的助手伯益。
但是野心的启抢占王位,打破了禅让并在斗争中击败伯益,继承了父亲的王位。
启在死后直接传位后代,由此开启了王位世袭制。
另一说法是,禹本身就没有打算传位他人,禅让不过是做做样子,而暗地里早已让启做好即位准备。
究竟如何,由于历史久远,难以考证。
有没有关于谗言小人没好下场的古代故事
北宋奸臣蔡京:千古留下唯骂名
蔡京,字元长,北宋兴化仙游(福建)人。
在徽宗一朝,蔡京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北宋亡国的罪魁祸首。
他在任期间,是王安石变法的拥护者和得力干将,但二人的目的却有天壤之别。
众所周知,王安石主张变法,其目的是富国强兵;而蔡京所实施的所谓新法,不过是为了多搜括些民脂民膏,来供徽宗享受玩乐。
为了讨好徽宗,在他主持朝政期间,先后设置应奉司、御前生活所、营缮所、苏、杭造作局等机构,大兴花石纲之役,专门为徽宗个人服务。
宋徽宗赵佶政治上极端腐败,生活骄奢淫逸,挥霍无度。
他酷爱花石,最初,蔡京取江浙花石进呈,后来,规模越来越大,他主持苏杭应奉局,专门索求奇花异石等物,运往东京开封。
这些运送花石的船只,每十船编为一纲,从江南到开封,沿淮﹑汴而上,舳舻相接,络绎不绝,故称花石纲。
据《宋史》记载:百姓服花石纲之役的,中产人家都破产,有的卖儿卖女来提供服役的费用。
凿山运石,对役夫规定任务数量,十分苛刻,即使在江湖深不可测的水下有奇石,也要千方百计地取它,直到取出才罢休。
此外,他还大兴土木,建造延福宫、艮岳,耗费巨万;设“西城括田所”,大肆搜括民田;为弥补财政亏空,尽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币制混乱,民怨沸腾。
时人称他为“六贼之首”,恶贯满盈,罪不容诛。
靖康元年(1126年),宋钦宗即位,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长沙)。
王明清《挥尘后录》记载了蔡京的死因:“初,元长之窜也,道中市食饮之物,皆不肯售,至于辱骂,无所不至。
遂穷饿而死。
显然,蔡京因“穷饿”而死。
然而,蔡京当时真的很穷吗
据史料记载,蔡京被流放岭南,临行之前,他的金银珠宝装了满满一大船,显然不穷。
不穷而被饿死,何也
原来,沿途老百姓憎恨这个巨贪大恶,不卖给他“食饮之物”,从开封到长沙,三千里路上,蔡京很难买到一口饭、一盘菜、一杯茶。
到长沙,无处安歇,只能住到城南的一座破庙里,病困交加,饥寒交迫,至此,他才真正自省:“京失人心,何至于此
最后,他“腹与背贴”,饿极而死。
史载,蔡京死后没有棺木,只好以布裹尸,埋进专门收葬贫病无家者的漏泽园中,万千钱财今何在,千古留下唯骂名。
张邦昌:平楚楼自缢而亡
张邦昌是永静军东光张家湾(今河北东光县大龙湾)人,张氏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但是张邦昌的家境却不是太好。
他从小性格放荡,喜欢和地痞流氓结交。
父亲害怕他惹出事端,便把他送进私塾学习。
15岁那年,张邦昌参加县试时考上了生员(秀才)。
20岁那年,参加礼部举行的省试时考上了进士。
从此,张邦昌踏入了官场。
尽管张邦昌没多少真才实学,但是一笔好字也让他在当时赢得了不少的赞誉,再加上极其善于阿谀奉承,因此一踏入官场便官运亨通。
不久后,他就做上了大司成。
后来因为训导失职,被贬为提举崇福宫,管辖光、汝二州。
政和末年,由洪州的知州升迁为礼部侍郎。
不到十年的时间便由一个无权无势的地方官升迁为权倾一时的朝廷大员,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在朝廷为官期间,他不惜一切手段讨好自己的上司。
有一次,他的顶头上司、丞相李纲的老母过生日,张邦昌除了精心准备一份厚礼之外,还全程参与组织策划,跑前跑后,忙得不亦乐乎,当时的人讽刺说李纲的老母是其“二母”。
为了讨宋徽宗的欢心,他上奏宋徽宗说:“陛下,自崇宁以来,天下祥瑞之物屡见不鲜,宜取其大瑞增制旗物。
宋徽宗本是个只知尽情享乐的昏君,听了张邦昌的上奏,非常高兴,便表示同意。
张邦昌也因此于宣和元年(1119年)升迁为尚书右丞,接着转为尚书左丞,很快又迁至中书侍郎一职。
及至宋钦宗即位时,张邦昌被拜为少宰即副宰相一职,成为朝廷中权倾内外的人物。
1126年,金军大举进攻北宋,宋徽宗慌慌张张把帝位传给太子赵恒,自己逃往江南。
宋钦宗在风雨飘摇中登上皇帝的宝座,朝堂上下杀敌保国的呼声是一浪高过一浪。
在朝臣们的强烈呼吁下,宋钦宗任用主战派领袖李纲守御京城,任命张邦昌为少宰,并宣布御驾亲征。
宋朝军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士气非常高涨。
金兵见一时不能得逞,派使者前来议和。
执政大臣李邦彦、张邦昌等人贪生怕死,力劝钦宗答应这些屈辱的条件。
钦宗听信了张邦昌的谗言,派康王赵构和张邦昌为人质入金求和。
当年二月,北宋大将姚平仲打算率兵偷袭金营,生擒金兵统领宗望。
不料,消息泄露,宋军大败。
这一下可惹恼了宗望,他提审康王和张邦昌,怒责宋方“背信弃义”违反和约,张邦昌以为必死无疑,手足无措,痛哭流涕,连说夜袭绝非朝廷本意。
宗望觉得这个软骨头日后尚可为金人所用,就饶过了他。
此后宋钦宗送肃王赵枢为人质换回康王和张邦昌,回到宋营后,钦宗以为张邦昌辩白有功,加官太宰兼门下侍郎,并亲签了割三镇协议,又任命张邦昌为河北路割地使,罢免了李纲。
从此张邦昌取代李纲成为朝廷的宰相,权倾一时。
钦宗的屈辱投降之策激怒了众多的爱国之士。
太学生陈东率太学诸生在宣德门下伏阙上书,要求复李纲之职,数万人群起而应。
钦宗在无可奈何中又恢复李纲的职务。
金人忌惮李纲的智勇又顾虑耽搁日久宋军援兵到来,就撤兵北归。
金兵撤走后,钦宗以为从此天下太平,徽宗也回到了东京,他们二人又过起了花天酒地的生活。
好景不长,金国宗翰又开始率领大军进犯中原,宋朝再度陷入危机。
主战派为阻止钦宗再续割地议和之议,纷纷上书指责张邦昌通敌,乃社稷之贼,钦宗只得贬张邦昌为观文殿大学土、中太一宫使,停止割地之议。
但是那年冬天京城被全面攻陷。
金兵将东京洗劫一空,又乘胜俘虏了二位皇帝。
金人因劳军远攻,力量有限,又怕宋军民不服,故而不敢直接实施吞并,他们认为张邦昌容易控制,因此要求北宋降臣们递呈劝进表,拥戴张邦昌为帝。
一些善于看风使舵的人为保全性命,在早已写好的劝进表上签了名。
金人认为这一番铺垫可以告一段落,于是在靖康二年二月向张邦昌宣读册文:
“太宰张邦昌,天毓疏通,神姿睿哲,处位著忠良之誉,居家闻孝友之名,实天命之有归,乃人情之所傒,择其贤者,非子而谁
是用册命尔为皇帝,国号大楚,都于金陵。
自黄河以外,除西夏封圻,疆场仍旧。
世辅王室,永作藩臣。
但是张邦昌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一再推诿。
于是金人放出狠话,如果到初七张邦昌还是不肯当皇帝,或者是城中的官吏军民不拥戴他做皇帝,那么就先杀大臣,再纵兵血洗汴京城。
事到如此,百官纷纷来拜请张邦昌早日即位,以免除杀身之祸。
到了初七,统制官宣赞、舍人吴革起事反抗,当即遭到金人的镇压。
张邦昌见局面已临近不可收拾,遂决心乘机登基即皇帝位。
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初一,张邦昌入城。
文武百官数千人,士庶百姓上万人都挤在城门口等着看他。
为了掩人耳目,他自尚书省恸哭上马,至阙庭又恸哭,及幕次更帝服,少顷,北面再拜谢恩。
金使跪进册命国玺,再拜谢。
接着宣布“大楚”王朝建立,就这样,伪楚皇帝张邦昌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汉奸。
金人走后,张邦昌又假惺惺地脱下帝袍,换上赭袍,使用红罗盖,正式坐上了文德殿的金銮宝座,开始调度百官、安抚百姓、与金人交涉。
张邦昌被推上皇位到下台,前后共33天。
在这33天中,据说他不在正殿处理国家事物,不举行朝廷例会,不出来接见大臣,不自称朕,发布命令使用“手书”而不是诏书,自称“余”而不敢称“朕”,受群臣称“相公”而不敢命以称“陛下”,禁宫中所有门户都加以锁封,封条上题写“邦昌谨封”。
这些都显示了这位“儿皇帝”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心情。
因为没有能力压制宋朝人民的反抗,致使全国局势依旧非常的混乱,这引起了金人的强烈不满,当年四月三日金人把张邦昌的帝位废除。
至此,存在了33天的“楚国”政权寿终正寝。
四月二十五日,康王赵构继承皇帝宝座,这一举措受到了当时宋朝遗臣们的大力拥戴,朝野上下一片欢腾,人们以为收复河山的时机已到,热切地盼望康王赵构的到来。
张邦昌见此,迅速地调整自己策略,又把宝押到赵构身上,急忙率官吏等乘舟下汴,前往南京,朝礼迎请康王。
为了赢得康王的原谅,见康王后“伏地恸哭请死”。
自谓“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权宜一时以纾国难也,敢有他乎
极力为自己的“叛国”行为辩解。
五月,赵构在应天府登基称帝,是为高宗,改年号建炎。
张邦昌跪地称贺。
高宗封他为太保、奉国军节度使、同安郡王,五日一赴都堂参决大事,不久又擢为太傅,位跻三公。
为了赢得赵构的欢心,他抓住赵构好色的特点,不惜把自己美艳绝伦的养女和香进贡给皇帝玩乐。
据宋人编写的《顺堂遗事》记载,为了赢得赵构的欢心,张邦昌颇费了一番心思。
和香是他多年前预备的一个“筹码”,收养和香的目的是为了防备不时之需,现在终于派上了用场。
文中记载,张邦昌为了让和香更加具有“杀伤力”,特地聘请妓院的老鸨来专门地训练和香的“媚功”,使得他锻炼出超人的迷惑男人的魅力。
和香进宫后,“不辱使命”,赵构也马上就迷恋上了这个美貌无比的女子,整天花天酒地,无心处理朝政。
张邦昌的心思也没有白费,他迅速地获得了赵构的器重与信任,重新获得了丧失已久的权力。
但是好景不长,不久,金兀术率领金兵又攻打到城下,军队的紧急情报送不到皇帝手里。
因为和香告诉宦官,不准往里送信。
等金兵攻破宫门,赵构才慌慌张张地从后官门逃命。
和香在忙乱中跑不迭就被金兵给捉住了。
和香打扮得妖里妖气,跪在金兀术面前,拿腔拿调地说:“妾本想缠住赵构,敬候四太子驾临…”金兀术仔细一看和香,真是国色天香,心里就有几分喜欢,想把她收留下。
但又一想,不行,和香这是卖主求荣,留下是个祸害,就下令给杀了。
此后,金兀术大军一路上如入无人之境,横扫了大半个江南,南宋小朝廷岌岌可危。
南宋朝臣们把这一切归罪于张邦昌父女的所作所为,纷纷告状。
孟太后从张邦昌当儿皇帝起,就恨在心里,又加上他进和香惑主,就强烈要求赵构下令把他处死。
同时,还有人还告发说张邦昌在皇宫禁内有玷污宫人行为,赵构这才下诏:“邦昌敢居宫禁,奸私宫人,可以见其情状。
六月,张邦昌被贬至潭州“安置”,“令监司守臣常切觉察”,饮食起居,所有行动每月都要向尚书省报告。
几个月后,金兵又以张邦昌被废为由来犯。
在当时民意和主战派的强烈要求下,高宗不得不于同年九月下诏将张邦昌赐死,派殿中侍御史马伸前去执行。
其实赵构挺同情张邦昌,但由于宫内外的一致反对,他也没办法。
在张邦昌被正法以前,就宣布了:“张邦昌赐死,不予株连九族。
据说,张邦昌在长沙跪听诏书后,还“徘徊退避,不忍自尽”,执行官严令迫之,张乃登上潭州城内天宁寺的平楚楼,仰天长叹数声,自缢而亡,结束了他耻辱的一生。
贾似道:南宋大奸臣
贾似道,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
他在政治腐败、国运衰微的南宋末年,由一个专事吃喝嫖赌的浪荡子,迅速爬到了右丞相兼枢密使的高位。
他残酷压榨人民,过着极其荒淫奢侈的生活。
在元军大举攻宋的时候,他又向敌人称臣请降,成了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罪人,最后落得个人人唾弃的可耻下场。
贾似道出生于宋宁宗嘉定六年(1213年),其父是位狡诈的贪官。
他出生后,承继了父亲的奸诈,整天都花天酒地,毫无半点才德。
后来,贾似道的姐姐成为了宋理宗的贵妃,自然鸡犬升天,贾似道在他25岁时就通过“考试”,成为太常丞以及军器监,自此之后生活就更为腐败。
在这10多年间,贾似道学会了勾心斗角之术,加上自己身为国舅的特殊身份,因此在他41岁时就己是枢密院事。
1233年,即为宋理宗绍定五年,蒙古向南宋政府提出“联蒙灭金”的条文,毫无远见的南宋政府自以为这就可以除去外患,于是与蒙古结成盟友。
后来于端平元年(1234年),宋蒙联军成功灭金,但蒙古却违背之前定下来的条文,把宋应得的土地削减,力弱的宋出兵作战,也无济于事,不但惨败而归,更被蒙古于1258年因宋“违约”而再次被入侵。
南宋惨败后,理宗令贾似道出战,攻打蒙军,贾似道根本没有什么军事上的才能,于是在出征后与蒙军私下议和,并向蒙军承诺游说朝廷向蒙古进贡。
第一次议和,蒙军并不愿意。
及后,蒙军将领之一的蒙哥在钓鱼城中战死,贾似道得知忽必烈会回国夺回汗位,便看准机会,与后来的元世祖签了和约,表示愿意称臣、岁奉20万两白银、20万匹绢。
在私下议和后,贾似道与其他将令会师,并趁蒙军撤退时进攻,杀伤了仅仅170多名外敌。
170多名士兵对兵源充足的蒙军简直是微不足道,可是,贾似道却视之为“空前绝后”的战功,自然要夸大,连奉“捷报”,并不报蒙军撤退的真正原因,向理宗报道﹕“诸路大捷,鄂围始解,汇汉肃清。
宗社危而复安,实万世无疆之福。
理宗收到情报后,被贾似道蒙骗,欢天喜地。
不但赐贾似
清朝大臣何申哪里人
和珅是贪官的代名词。
他的不法是朝廷公开的秘密,所有的大臣都明了此事。
但他是乾隆皇帝的宠臣,谁也奈何他不得,包括名义上执政的嘉庆皇帝本人。
嘉庆三年,乾隆大上墓驾崩,和珅遂成为笼中猎物,一幅白绫了结了他的一生,他的财产成为皇帝和皇室成员的私帑。
乾隆帝在位时间与其祖父康熙一样长,他本可超过祖父,因为不愿对祖父不恭,便在乾隆六十年(1795)九月决定年底传位给皇十五子颐琰。
正式传位仪式于次年元旦在太和殿隆重举行。
乾隆帝当了三年的太上皇。
乾隆末年,所谓盛世已徒有其名。
贫困人口迅速增加,西北爆发起义,白莲教起义在中原腹地孕育,官吏之贪更是公开的秘密,贪官之首便是皇帝最宠信的和珅。
和珅是满洲正红旗人,姓钮枯禄氏,家世低微。
他自己是文秀才出身,稍通文墨,乾隆三十四年(1769)充当三等侍卫,似乎难有出人头地之日。
没想到他的堂堂仪表帮了大忙,乾隆四十年(1775),皇帝在检阅侍卫时发现了他。
和珅时来运转,不久升任御前侍卫和副都统。
这只是他一连串好运的开端,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接连升为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兼内务府大臣,兼步军统领,兼北京崇文门税务监督。
也就是说,他一人兼管财政、京畿军事防卫,并担任实际上的宰相。
乾隆帝甚至不顾名份的低微,送给和珅小小的崇文门税务监督这一肥缺,可见宠信的程度。
四年后,他从户部侍郎升为尚书,即由副部长升为部长,副都统改为都统,内务府大臣之上加衔领侍卫内大臣,军机大臣之上加议政大臣、御前大臣,兼理藩院尚书,兼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取得了皇帝之下独一无二的最高权力和最高威望,乾隆帝并且把和孝公主许配给和珅之子,君臣两人结成儿女亲家。
这种宠信逾越了常规,也打破了朝廷行政体制的平衡。
本来,皇帝是最高统治者,首席军机大臣则代表外廷全体大臣,负责向皇帝传达群臣的意见,君臣两种权力通过进谦和接受进谏相互制约,朝政因此较为清明。
但和珅堵死了这条上下交流的通道,他勾结太监,了解到皇帝的喜怒好恶,“对诊下药”,把皇帝伺候得十分周到妥贴,乾隆听不到任何不同的意见,和珅得到的则是仅逊于皇帝的权力和财富,任何不利于他或他的党羽的消息都传不到皇帝的耳朵里,就是偶尔传到和珅也有办法消灭证据。
如乾隆五十五年(1790),内阁学士尹壮图弹劾各省大员私挪库存银两,导致库存银两不足。
乾隆大怒,派尹壮图到地方核查,和珅建议派户部侍郎庆成同往,郎庆成名义上是协同访查,实际上处处掣肘,每到一地,负责拖住尹壮图,让那些官员赶紧借钱填补亏空,结果尹壮图毫无所获,反而因为诬赖大臣丢了官。
敢于与和珅作对的人下场都不妙。
有一个唯一的例外,乾隆四十七年(1782),御史钱沣弹劾和珅党羽山东巡抚国泰和布政使于易简,和珅故技重演却没有得逞,那原因是由于左都御史刘墉在背后鼎力支持钱沣。
乾隆帝命和珅、刘墉、穆诺清协同查办此案,刘墉探听到和珅将派人去山东,通报给钱沣,两人商量的结果是将计就计。
钱沣提前化装南下,在北京不远的良乡遇到和珅所派的人。
他暗中记下此人长相,快到济南时,见此人策马北归,钱沣当即命随从拿获,从他身上搜出国泰给和珅的回信。
到达济南,和珅主张当天抽查完事,他有把握国泰已补足了库存的银两。
钱沣不同意,他命令贴上封条,次日继续查检,将所有的库银逐包拆开验收,结果发现银子成色不对,不符合统一的库银标准,铡像商人的银两。
钱沣贴出告示,宣布商人自行领取,否则罚没充库。
商人们络绎前来,库银一空。
乾隆闻讯大怒,将两人捉到刑部大牢,令他们自尽。
和珅无法可施,恨极了钱沣。
钱沣索性再上一本,参劝和珅身为军机大臣,不到军机处办公却独坐在以前值班官员的休息室内办公,除了阿桂之外,其他军机大臣都学和珅自己找地方办公。
这种做法违背常情,乾隆帝命钱沣兼任稽查军机处”一职,不剩一年.钱沣暴毙。
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一定是和珅所为,但另一个御史、同样是和珅之敌的管世铭刚扬言要上章弹劫,也突然暴卒,死得颇不寻常。
乾隆帝对和珅的宠信没有止境,乾隆四十六年(1781),军机大臣阿桂刚在攻打起义的战斗中得了胜利,皇帝却让无功有过的和珅再兼兵部尚书头衔,外加管理户部三库,这如同让狼看守羊群。
两年后,战事彻底平定,和珅受封为一等男爵,交出兵部尚书衔,任户部、吏部两尚书,乾隆五十一年(1786),由协办大学士升为文华殿大学士,当户部的管部大臣,有权管理户部所有长官;五十三年(1789)晋升为三等伯爵;五十七年(1792)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嘉庆二年(1797),乾隆帝身为太上皇,仍不忘下旨,和珅改任刑部管部大臣,兼户部管部大臣,嘉庆三年(1798)晋升为公爵。
和珅兴奋过头,忘记太上皇年事已高,他该为自己预备退路。
早在乾隆帝有意选颐琰继位时,和珅早早打探到这一消息,在宣布此事的头一天送给颐琰一柄玉如意,表示自己对此事劳苦功高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317/146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