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诗听课教师评语,教师听课评语大全推荐阅读:
如何评价东方美的亦诗亦哲东方美的写法?
亦诗亦哲方东美
方东美,名殉(1899~1977),安徽省杰出的乡贤,台湾大学哲学系的名教授,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闻名于世。
方先生受到中国传统诗教的熏陶。
“幼承庭训,深沭经史古典文化熏陶;加之,夙慧天成,秉彝非凡,三岁受诗经,过耳成诵,有神童誉,如以智然。
方先生对《诗经》素有研习。
他读金陵大学哲学系时还怀着浓厚的兴趣选修了《诗经》一课,希冀能有所增益。
但“开课不久,一天,教授在台上讲,台下有人低声说‘错了
教授驶了一下眉,继续讲课;台下又有人说:‘错了
教授生气了。
大声问:‘谁说我讲错了,谁就来讲
方先生站起来说:‘我们是学生,我们是来听课的。
教授气更大了:‘你既能说我讲错了,你就应该上来讲
方先生从容出位,走上讲台,先向教授鞠躬,便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详征博引,既辞义明白,又趣味盎然,人人凝神静听,直到下课钟响了,方先生再向教授鞠躬而退。
教授走出了教室,方先生得到全班如雷的掌声。
于是,方先生的国学根基深厚之名声,传遍全校,成为大家的共识。
著名的教育家、校教夯长刘伯明博士曾对文学院文史哲各系负责人明言:“你们要请国学老师,有两个学生—方东美、黄仲苏的关恐怕不容易过,最好先征询他们的意见。
方先生既精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
诗人张佛千回忆说道:方先生对西方的诗的“情理神韵”,“能以其大慧”,予以“深赏妙解”之。
所以,他在自己的哲学专著里往往引用了很多西方的诗。
特别是,他能“信、迭、雅”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方先生不但热爱中国古典诗,会翻译西方诗,而且还乐意写中国古诗,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
但是,他却不轻易示人。
“我除掉写一点哲学的著作以外,同时也还写了一点诗、一点词,但是这种东西平常不示人的。
所谓诗同词,在中国就是印出来,也是非卖品…所以有许多人就把诗集词集叫做‘待焚稿’,是自己预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
所以,人们往往只知道方先生是一位哲学家,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
他认为“中国很多哲学思想即充满诗意”。
他还主张哲学与诗是会通的。
“本来是兼综先知先觉、诗人、艺术家同圣人的资格,然后才构成完备的哲学家。
他坦言相告:“我自己的真情感,也许不在我的思想里面表现出来,而冕在我的诗词里面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了。
写一篇学习语文感受
例1、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童日童 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我尚在牙牙学语时,母亲向我稚嫩的心灵打开的一道神秘的大门—语文.十几个春秋过去,语文就像一泓永不枯竭的清泉,点点滴滴地滋润着我的心灵.如今,高考已经过去,就像是一种特殊的仪式的完成,为我的高中生涯画上了一个句号.
回首来时的路,过去的三年,尤其是高三的复习,一遍遍的背诵,一次次的默写,光是看那雪片般铺天盖地的试卷、复习资料,就有点“往事不堪回首”的味道.然而纵然是苦是累,我却没有过多的怨言,因为我知道,我爱语文.
我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我也同时认为兴趣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培养的,也不是整日扎身于题海就能“产生”的.每个人有喜欢的科目,也有不喜欢的科目,这是很正常的.但是话说回来,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的身体里流的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血液.语文,应该是和我们息息相通的.在背诵的时候、在阅读的时候、在写作的时候,如果能全身心地投入,喜文中之喜,悲文中之悲,把语文当作是最贴近的朋友,也许心中的某种意识就会被唤醒,令人自觉妙不可言.这,便是语言的魅力所在了.所以我觉得,与其“培养”什么兴趣,不如激发自己对语文的感情.
当然学好语文是很辛苦的,必要的基础知识积累是很重要的.这就是要在读、写、背上下功夫了.这是不可避免的一条艰辛的路程,亦无捷径可走.我的记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1333361313837忆力还不错,因此还算轻松,但也有无法胜任的时候,这时候的办法是—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宋代的罗大经说过:“读十遍,不如写一遍.”当然抄也有抄的学问.眼、耳、口、手、脑全到,才能抄出效果.为什么默写之后老师总爱让我们把写错的抄写N遍?就是这个原因.另外还要经常反复.记得以前看过关于“遗忘曲线”的知识,大致意思就是记住的东西遗忘速度是很快的.所以,经常反复才能记牢.不要总是抱怨“记住的东西又忘了”,这是正常的,而要做的工作是:把书翻开,再背一遍.
关于作文,老师一直称赞我的文笔.这里面有两个秘诀:一是观察和联想;二是阅读和记录.承蒙母亲大人的遗传,我的脑海里经常翻腾着各种有趣的怪念头.我从小就爱观察那些不起眼的事物,然后为它们编故事.漆黑的夜空下一幢大楼上一个亮着的窗口—是有人在等待晚归的家人?或是在开一个其乐融融的生日庆典?还是夫妻俩一言不和正吵闹不休?诸如此类,别以为我很无聊,其实这对我的写作很重要,因为想象力是我作文的一个强大支撑.不要太离奇,在文中只要有发散性的联想,就会发现可写的生活素材很多.另外还有阅读和记录.这里的阅读可不是那些傻乎乎的“好词、好句、好段”,也不是一些粗制滥造的所谓作文选.读诗词、散文、名著、名人传记会有用得多.收集一些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至少必须是能够引发你的思考与感慨的.收集之后必须记住,否则亦是无用.这样,写作时就会有“下笔如有神”的感觉了.
最后说一句,其实整个高三阶段我的语文成绩从未考过120分,但高考我却能拔得头筹,是超常发挥吗?我想不是,因为我坚信我的语文功底扎实,必会得到高分的.看来,自信真是个好东西.
例2、
人心若是一方小池\/必有一泓清泉\/缓缓而入\/呢喃起诗意的涟漪\/吟咏着岁月的旋律\/此际\/心清如许
题记
贾平凹曾写道:“人生得也罢,失也罢,悲也罢,喜也罢,要紧的是心中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此言得之.如果语文是人心中的一泓清泉,那么我对语文的爱就如皎皎月辉,长照人生路.
语文,是无处不在的.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你看那灼灼其华的背后,是语文把一段宋词的婉转情思幽幽吹起.“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在那千层碧山之中,千载白云之上,语文把盏而吟,吐纳着唐诗超然物外的开阔大气.
“绣榻闲时吹红雨,雕栏曲处倚黄昏.”桨声灯影里,小桥流水边,可不是语文在漫步,为江南的烟雨平添了几许温柔.“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滚滚波涛中,浩浩大海上,可不是语文在倚天扬帆,于劈波斩浪间展露中华文明的浩瀚博大.
语文,是动人心魄的.
霓虹闪烁的上海滩上,语文带你探访一个又繁华又空洞的世界.那里有一个比烟花还寂寞的女子,扑闪扑闪着一双犀利敏锐的眼睛,跟你缓缓道出那动荡年代不凡的情愫.于是在张爱玲空灵的文字间,你看到了语文的长度,从很远的地方跨越时空而来,说一段令人涕下的故事,道一曲百转千回的歌.
塞草连天的大漠里,语文引你见一位唤作蔡文姬的女子.“泪水和墨续汉史,秋风兰蕙化为茅.”舍夫弃子只因心系汉文化的传承大业,只因铭记自己是汉家的好女儿,于是便在黄沙中走上了艰难的归路.于《胡笳十八拍》中,你听到了语文的密度,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语文,是催人奋进的.
我曾读余光中的文章,只看一句“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也要一直萦绕着这大地,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它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它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它做江湖”,便倏地落下泪来.祖国的伟大与崇高,在语文中体现;文人的爱国与执著,在语文中彰显.
我曾在食指的《相信未来》中获取前进的动力,在毛泽东的《沁园春》中获取少年的豪情,在汪国真的诗篇里徜徉,从而明了:不须在意身后的寒风冷雨,只要认真向前,朝着目标前驱.
语文就像是一首玲珑的五言诗,于平平仄仄之中给人以清新的意蕴;语文又像是一幅空灵的山水画,于点染勾勒中给人以深邃的感悟;语文更像是一泓清泉,在心灵的小池里注入源头活水,由此,天光云影共徘徊.
浮泛在诗与爱与梦的泉流上,我侧耳聆听语文清越的声音,汩汩,汩汩…
结合语文课例谈谈说说如何达成情感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具体手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事关成败的重要环节。
恰当地借助这种手段,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知知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进而形成技能、技巧,并能使学生在道德、情操、审美意识等方面得到发展。
因此,恰当而有效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而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和丰富广阔性,尤其对语文教学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十几年来,各地同仁围绕着语文教学的效果这一主题,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涌现了许多教绩斐然的教改名家。
如辽宁的魏书生、北京的宁鸿彬、上海的钱梦龙和于漪、湖南的杨初春等,他们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体现着不同的个性和风格,有力地推动了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
然而,我们发现:在学习这些经验的同时,也有一些一味模仿、生搬硬套的做法和现象,而且有时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指令划一,这种现象是令人忧虑的。
笔者拟就此略抒浅见,以请教于同仁及方家。
教无定法,方法是人想出来的,而不同个性的人,自然会对教学方法的选用产生不同的见解。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吕淑湘先生对此都有论述。
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这样写到:“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熟善熟寡效,贵能验诸身。
这就是说,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应用,到底谁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效果最好,这要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去进行验证。
吕淑湘先生也曾说:“教学法允许不同,可以是教法不同而效果都好。
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
(见《语文教学问题》305页)效果的好坏是衡量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优劣得失的唯一标准。
两位都强调了“教无定法”,强调了根据个人实际和教学实际去选择适于自己教学实践的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内容极为丰富,任务繁重。
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包括文化知识、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注意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到培养发展学生的感知、思维及分析、比较、概括等各种能力和技巧,这是语文教学过程的目的所在;同时,教学过程是老师、学生和教材在一定的大小环境中协同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是要在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只有当教学手段即方法和教学目的达到有机的和谐统一时,才可能产生满意的教学效果。
如果我们不考虑教学目的、教材内容、教师自身素质与风格以及学生的感知能力、知识规律对教学方法的制约等实际情况,盲目崇拜某种教学方法,亦步亦趋,其结果必定违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效果又怎能令人满意呢
所以我们必须在考察分析各种因素对教学方法的制约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能硬性地整齐划一,不能机械仿效,更不能无目的随心所欲。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究竟怎样去选择适宜我们自己并能达到和实现我们预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呢
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教师自身出发,反复检查省悟,做到“知己”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对我们应该有很大的启发。
作为一名教师,其教学对象是学生,教学就是要通过教师把握教材,选择教法,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但如果做教师的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个好、习惯兴趣等各个方面都不甚了了,怎么能选择出一套真正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呢
又怎能使学生通过老师的传授指点获得最大的收益呢
年龄不同,个性不同,受过的训练不同,教学经验、教学态度以及教师自身的个性素养及风格的不同,都会影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对教法的选用。
即使对同一个教材,不同的教师也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个有着30年教龄的老教师和一个刚刚出道的年青教师,一个性格开朗的教师和一个性格内向的教师,一个男教师和一个女教师,他们在对教学环境的理解,对学生的研究掌握,对教材的感知角度和深度,对各种事情的处理办法等各个方面,都会存在着很大差异。
正象是对待一年四季,人们的感觉都不相同,甚至是同一季节的同一天,人们的感受亦不一样。
如夏天,在文学家的眼里是一个炎热奔腾的季节,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而在另一些人眼中则是可诅咒的“炼狱”。
对待鲜花亦是如此,有人从它的馨香中感觉到了沁人心脾的陶醉;有人从它的绚烂中感到了鲜艳夺目的惊异;更有人从它的秀姿中感到了“绰约如处子”般的韵致。
如此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在感知上的区别和个性所在。
因此,我们必须在执教之前,深入地研究自我,发现自我,界定自我,寻找自己的个性特色,把握自身的客观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性质及内容去进行教法上的深层和广阔的思考选择。
倘若我们凭主观臆想办事,不管自身情况如何,强行运用某种对自己并不适合的教学方法,或者盲目模仿某种教学方法的框架,“东施效颦”,那势必会落得个“邯郸学步”的结果。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别人的成功经验不可以借鉴,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借鉴,只要是遵循教学原则、服务于教学目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我们都认为是好的,应该借鉴之,并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去消化,借为己用,完善自己的教学。
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自信,夜郎自大,把自己教学方法中的缺陷和不足当成个性和风格。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首先做到“知己”是必要的,“知己”是取得成功的准备阶段,唯有“知己”才能正确选择。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找出特点,做到“知彼”学生是实施教学的对象,因此,学生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便是教学中的“彼”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方法效果的验证都是要通过学生才能够反映出来的。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
这里的人的天性及其发展和规律即指学生的实际情况。
所以,我们无论准备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必须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学生对教材的承受能力为主要根据,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上的创造力为主要目的。
而要真正做到这些,就必须先对学生实际状况进行了解和掌握。
学生情况包括其知识基础、思维感知基础、个好、生活学习习惯、家庭情况、班级环境情况(包括班级的大小、优差生分布、纪律情况、学习气氛、团结情况和情感趋向等),前任教师的教学情况(括前任教师的施教方法及习惯,学习的适应程度和接受情况等),还有学生对外界影响的反映情况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了解和必须了解的。
一个合格或优秀的教师,应是在此基础上选择教法,形成自己的个性教学特色的。
因为不同年龄段、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优等生和差等生,男生和女生,他们在心理、生理等方面是有差异的。
他们的个性、爱好、兴趣、习惯、思维、感知、技能以及受影响的程度等方面都呈现着色彩纷呈的景象。
我们要了解这些情况,要从中找出共性和个性的东西,寻找出他们共有的感知规律,以便为我们选择适宜灵活的教学方法做好准备。
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些现象:许多在教学上取得辉煌成就的教育名家不管在什么地方作示范课时,虽然他们对所面对的学生的具体情况是陌生的,但是,他们在上课时,开始总要对学生进行些适当的调查了解,然后再开始他们的课堂教学活动,这实际上是在为我们树立榜样。
只有了解了学生情况,才能适宜地选择教学突破口,灵活运用教法,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教学大家们如魏书生、宁鸿彬、钱梦龙等人的个性教学特色的成功经验实际上给我们揭示这样一个道理:面对学生,研究学生,依靠学生因情而动地选择教学方法是教育教学的一个客观规律,尤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取得满意的效果,就要了解学生、贴近学生,选择恰切适宜的教学方法。
这样做可以使自己的教学有的放矢。
时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此而动,又使学生的知识学习得到了应得的训练和强化。
那么,怎样去了解学生呢
首先是课下了解。
经常保持和同学们的接触,通过闲谈、聊天、讨论等形式,努力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本人个性习惯、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思维能力等各种方面,这样就对他们有了比较完整和深入的了解,寻找出其共性的特点。
其次是课上了解,这是课下了解的深入,是了解他们特殊情况的最好环境,也是籍以选择教学方法,使教学和学生学习同步和谐进行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同学们的神情举止,讨论发言,迅速判断他们的心理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方法,引导他们的注意力与自己的教学同调,这就使共性和个性有了结合的机会,也就使教师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再次,课后了解。
每一节课结束后,找几个同学了解一下同学们对教学的反应及听课要求。
这既是一节课的总结,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了借鉴。
这些活动的持续进行,可以使自己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又能调动同学们对语文课的兴趣。
因此,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决定和体现着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的生命力
三、语文教材对教学方法的制约也是不能忽视的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它对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制约性,尤其是语文教材容量大、任务重、变动多,这就使语文教材促使着语文教师随教材而动,时时修正选择教学方法。
吕淑湘先生历来认为,教法应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如果我们不顾及教材实际,只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地固守陈规,不对教法进行适当的选择,恐怕不只是使教学失去生动性、针对性、目的性,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性、积极性、主动性,甚至会导致整个教学的失败,与教学目的的距越来越远。
语文教材,它的知识含量和能力要求含量是极为丰富的。
整个语文教材从内容上讲,有语文知识、写作知识和古今文体篇录,而且每一类里边又包含许多小类。
如果我们都采用某一种的教学方法不加区别地去进行教学,那肯定是不行的。
另外,从语文教材的要求上来讲,语文教学不但要求我们着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而且要求我们联系课文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观念,同时还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美育,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等,这也是时代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因此,面对这些要求我们自然不能在同一教学模式中抑或是自思自悟的感知中去实现,而是要针对不同内容、不同要求,有意识有目的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时甚至需要几种方法的融合。
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对于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来说,我们可以根据单元要求,综合起来进行单元目标教学法的实施,也可以进行单篇目标教学的尝试;可以是两篇课文并起来,进行相似点、不同点的比较教学,也可以是单篇课文的质疑讨论或讲读式的教学,或是学生在老师指点下的自学,如此等等。
当然,要达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要对教材烂熟于心。
这样,教师的一双眼睛才能从教案和课本中解脱出来,始终专注地高效率地扫瞄讲台下那一双双眼睛,这时,你的注意力不仅是集中考虑授课,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思维。
观察每一个学生怎样学习,哪个学生遇到什么困难等等,从学生的神态中看出各种反映,随之机智地调整讲话速度和教学方法,使课堂中教与学双方思维活动达到有机的统一,产生“教学共振”的最佳效果,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认真地研究教材同研究学生一样重要,都是选择教学方法的根据和前提,是不能忽视的。
四、环境影响也是对选择教学方法起着重要制约作用的因素 教学环境包括大环境(即社会环境),也包括小环境(即校园环境),这多方面的因素,对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起着大小不等的制约作用。
大环境包括社会发展趋势及对教育的要求,社会氛围及社会风气对教育教学的影响等等,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
从社会发展趋势及对教育的要求讲,整个世界,整个国际社会已进入一个知识竞争、科技竞争、能力竞争的时代,这个时代就需要教育来加以支持。
从整个世界看,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的共同趋势,表现在:(1)在教学观念上,语文的实际运用与文学熏陶并重;(2)培养方向上,智力发展和个性发展兼容并包;(3)教材编写上,分科、综合并存,有向综合发展的迹象;(4)训练体系上,主体依然是阅读中心与写作中心;(5)阅读教学上,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紧密结合;(6)写作教学上,文体训练与能力训练互相补充。
(以上见1990年7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倪文锦文)不难看出,能力和运用成为各国语文教学的重心所在。
与之相适应,国际上出现了教学理论研究的新局面,新的理论体系、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
如:以控制论为依据的程序教学法;以系统论为指导
给李白编一个800字的故事
有关李白的出生,就有一个神秘的传说。
说的是李白的母亲生下李白的前一天晚上,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
她到底梦见了什么呢
原来,她梦到了一片很美丽的星空。
那么多闪亮的星星都在冲她眨眼睛呢,实在让人有些看不过来了。
不过,还是有一颗很特别的星星吸引了李白妈妈的注意。
这是秋天傍晚西方天边上最早升起的那颗最亮的星,叫做太白星,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启明星。
它是那么耀眼那么闪亮,把夜空中其它的星星一下子就比下去了。
正当李白的妈妈抬着头望着这颗太白星赞叹它的明亮耀眼时,这颗太白星忽然从天上坠下来,落入了李白妈妈的怀里。
这时,李白妈妈感到肚子一阵疼痛。
于是,一个白白胖胖的小生命便呱呱落地了。
因为这个太白星的梦,爸爸妈妈便决定给他们可爱的小宝宝起名李白,字太白。
李白长大后,为了实现帮助君王治理国家、帮助穷苦老百姓多做一点好事的远大理想,用他的诗歌抒发自己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激励自己与各种困难作斗争,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李白真的像一颗明亮的太白星一样,用他的光芒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呢。
磨杵成针
李白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
还在他5岁的时候,小小李白就坐在窗前开始摇头晃脑地大声背诵前人有名的文章了。
只消两三遍,他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把书上的内容背锝滚瓜烂熟。
由于李白总是把功课作得很好,所以老师非常喜欢李白,经常在小朋友们面前夸奖他。
可是,李白当时也是一个贪玩的小孩子,也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身上难免有一些缺点。
有一天,老师还在讲课呢,他却听着听着就走神了,一双大眼睛盯着窗外,脑子里竟然想起了昨天晚上妈妈给他讲的金色鲤鱼的故事。
李白想:“那些小鱼穿着金色的鳞片衣服,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真是太好看了。
可是,它们的美丽会不会引来坏人呢
要是被人抓住了,就不能自由自在地游泳了呀,多可怜。
瞧,李白开始陷入他自己编织的幻想的世界里。
老师看见李白愣愣的模样,知道他没有认真听课,就停下课来,很生气的说:“李白,你站起来重复一遍我刚才讲的话。
李白一下子清醒了,慌忙站起来,却一句话也说不出。
“同学们都在笑话我吧
李白的脸刷的红了,他感到难为情极了。
放学回家的路上,李白还在生自己的气呢。
忽然,他发现一条清澈的小溪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棒。
老婆婆磨得很认真很卖力,大滴大滴的汗珠从老婆婆的额头上滚下,可是老婆婆只是抬起手用衣袖擦了擦汗,又接着继续磨那根大铁棒了。
李白看见老婆婆这么辛苦地磨铁棒,觉得非常好奇。
于是他跑上前去,来到老婆婆的身旁,一边轻轻地拉着老婆婆的衣角,一边很有礼貌地说:“婆婆,您好。
请问您磨这根大铁棒干什么呢
老婆婆继续专心地磨着她的铁棒,头也不回地说:“我呀,我要把它磨成一支细细的绣花针哩。
李白瞪大了眼睛,嘟着嘴说:“这么粗的铁棒能磨成针吗
老婆婆转头看了看李白,见他一脸不相信的样子,这才停下手中的活,蹲下身来,慈祥地对李白说:“好孩子,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哩
李白像是突然明白了一个深奥的道理,使劲地点了点头。
这件事给李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对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后来凡是读书碰到困难,他就自然而然地想起“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教导,便抖擞精神,鼓起勇气,坚持不懈地奋力拼搏。
有一段时间,他为了专心读书,甚至搬到一所道观中去安心苦读。
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为他以后取得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功打下了牢实的基础。
力士脱靴
李白过人的才华,使他成为一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
所以就连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也想看一看李白到底是个怎样厉害的人物。
于是唐玄宗下诏书请李白到皇宫来相见,一起商谈国家大事。
听到皇帝召见,李白迈着大步,仰天长笑着走进皇宫,没有一丝拘束紧张的样子。
唐玄宗看见李白仪表非凡,气宇轩昂,双目炯炯有神,就像一片朝阳升起在东方。
通过与李白亲切的交谈,皇帝发现这个李白可真是不简单,他的知识如此渊博,无论问他什么问题,都能对答如流,并能提出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呢。
唐玄宗皇帝得到这样一个值得夸耀的文人在身边,高兴得合不拢嘴,立即邀请李白留下来和他一起吃饭。
当时,谁如果能和皇帝一起吃饭,那可是一件非常非常荣耀的事。
更何况,皇帝还用满桌的好菜亲自招待李白呢。
于是,有很多人羡慕李白,但也有很多小心眼的人嫉妒他。
可李白才不怕别人嫉妒他呢,他还是像以前一样潇洒狂放。
李白喜欢喝酒,与他同一个时代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有一首诗曾经这样写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首诗的意思是:“李白喝一斗酒就能作上百篇的诗,他倒在长安的酒店里就可以忽忽大睡。
在李白喝酒的时候,即使是天子的召唤,他也不理,而自称自己是酒中仙。
有一天,皇帝又召见李白,请他起草一份很重要的诏书。
恰巧李白刚刚喝完酒,东倒西歪地走到大殿上。
他眯着眼往四周看了看,看见站在皇帝身边的一个太监正在很不友好地盯着他。
这个太监叫高力士,当时得到皇帝无比的宠爱,就连皇帝的儿子们也称呼他“阿哥”,王公大臣们也要称呼他“老爹”呢。
高力士心里总想着:“我可是皇帝眼前的红人,谁敢得罪我
所以他整天在皇宫里横行霸道,老欺负那些被他排挤的小官员。
他发现皇帝喜欢李白,心里就很不舒服,还想着要找个机会整整李白呢。
李白呢,其实早就看不惯这个欺软怕硬的太监了。
于是趁着这天的酒性对皇帝说:“皇上,我有个小小的请求,不知您准不准
皇上因为急着要李白写诏书,便着急地说:“你有什么要求,尽管讲。
李白说:“我刚喝了点酒,因此无法像平常那样很恭敬地写文章。
请皇上准许我穿戴随便一点,这样我才能把这篇诏书写得符合您的要求。
皇上想了想,摸着胡子说:“既然这样,我就准许你随便一点吧。
于是,李白伸了个懒腰说:“我穿的鞋太紧了,要换一双松一点的便鞋。
皇帝便立即叫人给他取双便鞋来换。
李白趁机向站在一旁的高力士把脚一伸:“给我把鞋脱了
高力士平时作威作福搞惯了,没想到李白会来个突然袭击。
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高力士当惯奴才的膝盖便自然而然地跪了下去,竟给李白把靴子脱了。
这一次,李白可给那些受高力士欺负的人出了口气,就连千百年后的人们听到这个故事也觉得痛快呢。
泪别汪伦
李白非常喜欢游览名山大川,他多次漫游长江南北,黄河上下。
我们伟大祖国的版图上,几乎印满了李白的足迹。
那些烂漫的山花发出一阵阵芳香,那些快乐的小鸟“啾啾”的叫着,大自然在李白的眼中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一个千姿百态的世界。
所以,他常常到各地去游玩。
一天,他收到一个叫汪伦的人写给他的一封信。
信上写着:“先生喜欢游玩吗
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
先生喜欢喝酒吗
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请您来我们皖南泾县玩吧。
李白看了这封邀请信十分高兴,马上收拾行李就向泾县出发。
可是到了泾县以后,李白朝四周张望了半天也没见到什么十里桃花,更别提万家酒店了。
正在纳闷,一个村民打扮的人走上前来说:“李白先生,见到你真是太荣幸了。
我就是汪伦。
汪伦接着便解释说:“我信里所说的十里桃花,是指十里之外有个桃花潭,而万家酒店呢,是说有一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
李白听了,哈哈大笑。
两个人就这样交上了好朋友。
汪伦邀请李白在他家住一段时间,叫妻子做了好多乡喷喷的饭菜,还拿出了酿造多年的好酒热情地招待李白。
他们边吃边聊,真是愉快极了。
后来李白又到附近的几个朋友家住了几天。
可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等着李白去办呢。
所以待了几天后,李白决定要离开了。
但为了不给汪伦添麻烦,李白并没有专门向汪伦告别,他准备悄悄地坐船回家了。
谁知就在李白已经上了船而船正要开动的时候,汪伦赶到了。
要知道如果再慢一步,就来不及了。
李白听到汪伦和村里的乡亲们手拉着手一边唱着为他送行的歌,一边用脚踏出节奏。
李白又惊又喜,他没想到汪伦会和这么多村民一起来河边送他,这些老百姓对他实在太好了。
他只觉得心头一热,眼泪差点掉了下来。
就这样,李白作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诗名叫《赠汪伦》。
诗的后两句写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意思是:“桃花潭的水就算有千尺那么深,也比不上汪伦来送我的情谊深呀。
这首送给汪伦的诗为什么会这么美好动人,为什么会流传这么广呢
因为它抒写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与普通人之间纯真质朴的友情。
这也是为什么千百年来李白能得到老百姓特殊喜爱的很重要的原因哦。
天宝初年,唐玄宗刚宠杨玉环时,李白结识了贺知章。
贺知章将李白引见给唐玄宗,皇帝见了李白的诗也赞叹不已,就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当诗人远远步上台阶时,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谈起当时的政事,李白能当场根据唐玄宗的意思,写下一篇“和番书”,而且一面口若悬河地与玄宗谈话,一面手不停笔地写下来,唐玄宗大为高兴,亲手调制了一碗羹送给李白吃,从此任命他为翰林。
一天晚上,唐玄宗带着他的宠妃杨玉环,乘月色观赏移植到沉香亭的四株名贵牡丹。
兴庆湖畔,他们漫步长堤,身后是空辇和一行最出色的梨园。
他们在花香月色之中,摆下歌舞。
李龟年正张罗着管弦班子准备唱的时候,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此情此景怎能再唱旧词
叫李龟年拿着金花笺赐给李白,让李白赶紧写词(也就是配合歌唱的七言律诗)。
哪想到这时李白正和几个朋友躺在酒楼里呢。
李龟年赶快用冷水激醒他,叫人把李白架进兴庆宫,半醉半醒的李白,写下了三首《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唐玄宗见新词不错,当然高兴,但想李白古体诗超凡脱俗,律诗不大多见,眼下已唱了三首七言律诗,不知五言诗写得怎么样,于是让李白以“宫中行乐”为题写十首五言律诗。
李白醉意朦胧中,也明白皇帝在试他的本事,就对唐玄宗奏道:“臣今天不巧已醉,倘若陛下赐给我无畏的胆子,这才能尽情发挥臣的薄技。
皇帝一笑:“好吧
就叫两个内侍扶住摇摇晃晃的李白,再让两个内侍按住朱丝为栏的稿纸。
李白命令道:“杨国忠,快给我捧墨
高力士,快把我的靴子脱了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哥哥,高力士是当时最得宠的宦官,这两位是皇上的心腹宠臣,朝中大臣也没资格这样无礼,李白岂不是狂妄到不想要脑袋了
但唐玄宗当时心情特别畅快,又见到李白的律诗能在醉意中写得那么完美,就让杨国忠和高力士去伺候李白。
高力士给李白脱了靴子,李白在席上坐下。
杨国忠捧过研好的墨来。
李白拿过笔略一沉思,便刷刷刷,手不停笔地又写了十首《宫中行乐词》。
唐玄宗读了很高兴,马上让乐师谱曲,让乐工演唱。
杨国忠和高力士哪儿能忍下这口气,虽然表面上侍候李白,心里早把李白咒了无数遍,准备伺机收拾李白。
李白写完诗就睡着了。
李龟年配着李白的诗唱着清平调,杨玉环见那些诗写的全是称赞自己的美丽,也与玄宗尽情赏花才回去。
过了两天,杨玉环一个人唱那几支清平调玩的时候,高力士乘机说:“我还以为娘娘对李白恨之入骨呢,怎么您会唱他的词
杨玉环很奇怪地问:“他一个翰林学士,怎么能使我恨他到这个地步呢
高力士说:“第二首《清平调》里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那不是把您比作秽乱汉宫的赵飞燕了吗
杨玉环想想也有道理,从此,每当唐玄宗想重用李白时,杨玉环总在一旁阻止。
李白等了很长时间不见皇帝重用,便猜到一定是有人从中作梗,就干脆向唐玄宗辞去那只能逗君王开心的翰林差事。
唐玄宗虽然爱惜李白的才能,但什么事也比不上杨玉环重要,既然她讨厌李白,就只好赏给李白许多黄金让他出京游历。
从此,李白骑着毛驴云游四方,到华阴时,醉醺醺地想登山,走过华阴县衙门口却没有下驴。
县令不认识李白,见一个小百姓竟敢骑驴闯县衙,大怒,吩咐把李白抓到大堂之上叱问他:“你是什么人
胆敢如此无礼
李白当时接笔写下一纸奇怪的供状,上面没写姓名籍贯,只写着:“曾经用皇上的手帕抹嘴;皇帝亲自为我调制羹汤;杨国忠为我捧砚;高力士替我脱靴;天子的门前我尚能骑马,华阴县门口却骑不得驴。
县令又惊讶又羞愧,忙向李白作揖拜谢道:“不知翰林到此,失敬,失敬
李白高声笑着,骑上他的驴继续浪迹天涯去了
唐肃宗乾元年间,年过花甲的李白仍在骑着毛驴浪迹天涯。
一天,他正行走在至金陵途中,炎热的天气使他渴得七窍生烟,忽见前边一家门前挑着一面小旗,上书“佳醋”二字。
李白到了门
古诗词消除五言诗第8关答案
性有创意的文字,可是老师的一句:“结构散乱,语句不通”彻底浇灭了我心中那团本来向往文学的火热的心。
我真的很想说,到底要让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作文
难道一定要写出作文六要素就算是好作文了吗
难道一定要按照那些千年万年不变的定律才能写出好作文吗
苦恼的我从此以后对于作文除了恐惧和厌烦再无任何感觉。
突然,有一天,有一种力量震撼了我,有一种魔力吸引了我,有一位老师感动了我。
那天,窗外的天空阴沉且灰暗,妈妈给我了一张听课证,让我去上作文课,说实话,我不想去,一想起来除了学校的作文要写还有这个补习班的作文,我就心烦意乱,可是妈妈劝我,不尝试怎么会知道不合适
不努力怎么会知道不成功
人生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挫败后又
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作文这道厚重深沉的门口,是文带领着我走入了那片神奇的天地,我感受到了写作的快乐,领悟到了学习的魅力,我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一听到作文就会痛不欲生的小姑娘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在这片文学的土地
最鲜为人知的中国历史有哪些
引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的,就是写“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号称清朝最伟大诗人的龚自珍的亲儿子龚橙,也叫龚半伦。
李清照的丈夫是中暑死的。
妲己后来没有被杀死,而是被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纳为姬妾。
(有真理帝如是说所谓“妲己后来没有被杀死,而是被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纳为姬妾。
这种说法只是当年孔融为了讽刺曹操而编造出来的,参见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英法联军进圆明园时,发现有个库里装满了先进火器火枪,都快霉烂了,都是乾隆前后外国进贡的,比联军武器好多了…而古时秦国的武器都是标准化生产的,不仅刻有生产者名字以便追究质量责任,而且零部件都可以通用,在战场上可以迅速把几件折损的武器拼装成…变型金刚。
(其实关于在这一段还有个说法是明朝的火器被封存起来的。
明朝的科学研究非常发达,那些什么火铳啊大炮啊据说比同期的nb很多。
后来辫子头们说什么祖宗留下的东西不可弃,坚决封杀了一切火器,又闭关锁国,导致中国没落了)东汉有个太监,凭借为皇后诬陷其他嫔妃上位,皇后死后,他立即又傍上了另一个皇后,简直就是个皇后控。
这个人政治上的作为不堪入目。
他叫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彼得大帝有2米02高,算不算出乎意料。
茶叶刚到外国的时候,洋人煮好后把茶汁倒掉,然后用盐啊胡椒粉啊之类的把茶渣拌着吃,嗯,挺好的一盘老虎菜。
话说唐中宗李显是历史上最牛X的皇帝。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自己是皇帝,父亲是皇帝,弟弟是皇帝,儿子是皇帝,侄子是皇帝,更要命的是他妈也是皇帝,于是历史给了他一个很光耀的名字:六位帝皇丸。
历史上有一个女人伺候了六个皇帝,她就是隋炀帝的皇后萧氏。
她从十三岁嫁为隋朝晋王妃开始,历经杨广、宇文化及、窦建德、突厥处罗可汗、吉利可汗和李世民等六位丈夫逼死楚霸王的韩信死时被关在笼子里,笼子外面蒙上布,然后一群女人用竹枪捅死了他。
德军在二战前发现一本书(《未来的陆军》),讲述如何以机械化部队进行机动作战,德军据此建立了庞大的装甲军团,仅仅用了6个星期就打败了法国,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后来的法国总统—戴高乐。
(地球人都知道装甲之父是德国人古德里安)罗马城曾被自己的皇帝下令烧毁,原因是他想看着焰火吟诗,这个皇帝叫尼禄。
陈世美确有其人,但是人家是忠臣,人家夫妻感情好得很呢。
陈是湖北人,有个老乡想找他开个后门,但被陈正直的拒绝了,于是这个老乡很阴险的写了陈世美抛妻弃子的一出戏,还到处演,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硬是把个好人污蔑成了个历史罪人,真冤。
发明交流电的尼古拉·特斯拉,这一位可与达芬奇并称的举世天才一直受到大资本家(包括爱迪生的通用公司)的打压,因为他的天才损害了大资本家的利益,去世后大部分资料被FBI销毁。
爱迪生人品极差,道德及其败坏,看来才华与人品无一毛关系。
隋炀帝是历史上相貌最出众的皇帝。
隋炀帝在扬州时,励精图治,安一方黎民。
当上皇帝后,开凿大运河,是中国历史的创举。
另外,杨广文学天赋极高,可以搜一下他写的诗,大气非常。
历史记载:杨广“善属文”。
“炀”是李渊给杨广的谥号,改朝换代后,后朝人给前朝的嗜好,是不可信的。
由于李世民老爸是隋朝的旧臣,夺取了人家的王位有点理亏,所以后来掌握了话语权的李世民就在写隋史的时候给隋炀帝彻底颠覆成了现在的形象。
李煜是狂热的佛,和他那貌美如花的小周后没事就爱躲清凉山拜佛,他俩叩头叩得脑门上都起了一层厚厚的老茧。
白蛇传里的小青是个男的,我们小时候都被新白娘子传奇给忽悠了。
牛顿在26岁以前就几乎完成了他在物理界的所有发现…剩下的人生都玩命的在黄铜里炼金子,还有膜拜上帝。
中国曾经有外籍太监,有一个韩国(高丽)的,叫朴不花。
屈原不姓屈,姓芈(mǐ)姓,他的后代也不姓屈,姓熊。
之所以管他叫屈原,是因为他死的屈,呵呵~屈原是gay,他爱的是楚王,失意悲伤是因为楚王变心…第一个提出屈原是gay的不是腐女或同志,而是国学家孙次舟,他的观点得到了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和闻一多的公开支持.在性向方面貌似古代是比现代要开放多了,去翻翻《聊斋》《阅微草堂笔记》或《世说新语》,那里面“好臀风”三字出现概率不低哟。
历史上的帝王很多都双的,娈童是个很流行的东东,春哥估计在当时不会太吃香。
去看西汉史,人家10个皇帝8个是双。
汉武帝也是男女通吃,至于其男宠,韩嫣韩说俩兄弟和李延年基本上是肯定的了,卫青霍去病只能说可能性很大,但汉武帝的墓旁边紧挨着就是卫青的墓,连皇后都靠边站,没她的份。
还有据说那个金日磾的小儿子也很得刘彻的宠,汉朝啊,天子都爱好男色了,就别指望下面能保持正统。
汉哀帝和懂贤都是家喻户晓的…表少见多怪,据说黄帝就娈童,大家都有好传统。
何止帝王和有钱人,过去的书童在伴随主人赶考的路程里,除了要照顾主人的食宿,背行李外都要陪寝解决主人的生理问题的,那时的小书童身兼多职,特别是来自福建等地的特别抢手(没有说福建人坏话的意思).郭沫若比较开放,跟人道歉的方式很特别,就是亲嘴(胡适被他亲过,我汗)。
汪精卫是个大才子,听说还是个大。
帅。
哥。
(汪精卫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另外几位是周恩来,梅兰芳,张学良。
还有一位叫顾维钧的也非常帅。
西方的起源是圣女,最早是供奉在庙里面,通过OOXX来启发信徒的神性的。
也就是说,有人迷惑了,想去接近神,就去跟庙里的圣女OOXX,在high的那一刻接近神,所以维纳斯最早是之神,后来演变成为爱与美的女神。
西方科学家也说男人high的那几秒,大脑空白,最接近神。
也有人说上面这个观点正好说反了,罗马的维纳斯—从希腊的阿弗洛狄德(Aphrodite)演化来,是爱和美的女神。
希腊那会,爱和美嘛,代表女性最高最真的自由,是独立的追求自己的爱情和生活的化身,于是沿着—自由的爱情—自由的—自由的性—自由的…演化过去了。
于是很多没有丈夫保护or不要丈夫的自由女性,生活在神庙周围,并祈求她的保佑,最后,她也变成的的保护神。
毕竟那个年代,女人没有父亲和丈夫的保护,想要独立生活,恐怕也只有那啥了…提到维纳斯,顺便说一下,中国古代的也供神位,这位大神就是管仲,因为他第一个开设官妓,让妓院国有化、规范化。
非洲的卢旺达在1994年发生胡图族和图西族的种族仇杀,3个月内死亡100万人,大多数被切香蕉的大砍刀砍死。
这种刀是中国制造,一块钱2把。
(不知道货币单位是法郎还是美元)。
列宁死于梅毒并发症。
据说舒伯特是嫖妓得了梅毒才英年早逝的,得过梅毒的其他名人还有贝多芬,尼采,哥伦布,林肯等等。
莫扎特也很惊恐。
首先,他很喜欢大便,他给父亲,情人的信里不断出现“大便真好吃”“再见,保重,要拉屎在床上喔。
之类的话,他在给堂妹的一封信中写道:“哦,我的像火在烧
也许是有粪便要出来了
那是什么
也许是…哦,天哪
我怎能相信自己的耳朵呢
是的,的确是这样—多么长,多么另人忧伤的一声响
我把我的尿拉在你的鼻子上,它会往下流,一直流到你的嘴巴里…你还爱我吗
他的书简集里一共出现了关于大便的字眼100多处…第二,他很喜欢梅毒。
他得了梅毒之后很兴奋地写日记“我得了梅毒
终于…真的是梅毒
不是不屑一顾的淋病、菜花之类的。
是梅毒,弗朗西斯一世就是死于梅毒,雄伟的梅毒,纯粹简单、优美的梅毒…我得了梅毒,我觉得很骄傲,去他的布尔乔亚,哈利路亚我得了梅毒
文成公主是松赞干布的小老婆。
小乔也不是周瑜的正妻,只是一名妾室。
张飞其实是帅哥,书法写的好,还擅长画美女图,其书画作品均属上乘,是一位具有文士素养和气质的武将。
他的两个女儿都当了皇后,史称大小张后,估计这两个姑娘基因不错,如果丑的话刘禅会要么。
据说康熙小时候出过天花,是个麻子,而且他只有一米五几。
乾隆很操蛋,中华文化在他手里差点毁光了,修四库全书毁书甚于修书,不符合满清统治的书籍全部毁掉,还删改剩下书籍里的文字。
此人在文物字画上乱扣自己的图章,在上面乱写乱画搞破坏,文字狱在他那个时代到达了变态的地步,红楼梦没有完本也跟这个有关系。
现在的影视剧居然还把这个家伙描述成风流倜傥的明君,开国际玩笑。
乾隆也是一米五。
欧洲人有一段时间以得肺结核为时尚,有些人主动去得肺结核。
18世纪时,流行大裙撑紧身衣,为了美,节食挨冻,就得肺炎,肺结核。
那个时候欧洲人的平均寿命35岁~还有那彪悍的审美观啊,忘了几世纪的时候,欧洲女人算白了吧,可为了追求更高境界的苍白,居然吃起了砒霜,吃过量中毒死翘翘的人都有,可还是挡不住她们为了死人脸色继续吃的愿望。
非但吃砒霜,她们还在化妆上下功夫,怎么个画法呢,先把脸涂白,然后再在脸上画些淡淡的血管,因为只有皮肤白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看出血管来。
大禹治水的时候三年过家门而不入,但在台桑遇到了涂山氏,俩人,涂山氏就怀孕了,生了一个小孩,就是夏代的创立者启。
(我当时就怀疑,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她老婆怎么给他生的儿子。
现在明白了,原来不是他正妻生的。
东汉三国时代的孔融,是孔子的嫡传二十世孙。
可他居然说过:“亲爹有啥可孝敬的,当时他不过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罢了;亲娘也没啥特别的,不过是个装东西瓶子,东西出来了,跟那个瓶子还有啥关系
你能想到他就是七岁让梨的那孩子吗
(其实我小时候就不信孔融,依据自身体会,是因为梨太大了吃不了才让的…小孩子嘴和胃哪那么大啊,记得小时候一个苹果我吃了一个多小时)大奸臣严嵩一手提拔的张居正,张居正是吃伟哥(海狗肾)吃死的,伟哥是戚继光送的。
(有高人更正说:张居正吃的是胡僧药就是外国人传来的,不是戚将军送的
是谭伦
戚经常送女人给张居正是真的。
纪晓岚其实挺欣赏和珅的,因为和珅有他年青时的影子,正史里和珅是1750年生,比纪晓岚小26岁,比乾隆小39岁。
现在的狗血电视剧太糟蹋人,和中堂当年是美男子一枚,倒是纪昀,那叫一个…。
有记录,纪晓岚日御女六次…注意,是六个不同的时段,早中晚加下午茶宵夜…孙国父是革命先驱,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黑帮大佬中的大佬。
而且他是个罗莉控,专门X小MM,快30岁了在日本找罗莉女仆玩…他自己也说,他一生最大的爱好是政治和女人。
近代史很好查,百度一下就知道了,超惊悚。
有个古人为抢侄子的一句诗把侄子杀了。
这家伙就是唐朝的宋之问,他以五言诗出名,想要霸占亲舅侄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强索不成,起了杀心,杀人手法很诡异,好像是把大土坨装袋压在小正太胸口上,压了一晚上给压死了…《全唐诗》里记载的,真是极品啊。
还是这一位宋之问,曾向武则天进言,称自己可以做她的入幕之宾,武则天嫌他口臭,顾左言它,没有答应。
入幕之宾既是面首,面首既是…呃,男宠。
罗马教廷里有一位教皇,忘了是Pope Leo IX还是V了,非常喜欢小男孩。
他生日的时候会让精心挑选的漂亮正太裸体叠成蛋糕状,为他唱生日赞歌。
唱完之后所有的小男孩都要跟教皇OOXX,但是不要以为OOXX之后正太们就可以靠教皇飞黄腾达了,教皇很狠的,玩过了就杀死。
what a facking bastard…按规定教皇必须是男的,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女教皇,她一直以男人身份出现,本来是不会被发现的。
但是一天她外出巡视,路中突然腹痛,当众生下了孩子。
秘密终于被揭开,可怜那个女的好像当场被乱石砸死了。
第一次听到的时候蛮震惊的,据说后来为了防止此类事件的产生,教皇的登基仪式上有个程序就是安排某位主教摸一下教皇的下身,以辨真伪,汗。
历史上传说怕老婆的人:伍子胥,隋文帝杨坚,唐中宗李显(就那六味地黄丸),房玄龄,戚继光,胡适,常遇春,索额图。
张作霖每天早上喝一碗虎血。
陈阿娇是拉拉,这个典故和金屋藏娇一样可信,全部出自《汉武故事》。
恐怕还是第一对有史可寻的拉拉…(【建元六年。
太皇太后崩,上始亲政事,好祀鬼神,谋议征伐。
长主自伐滋甚,每有所求,上不复与,长主怨望,愈出丑言。
上怒,欲废皇后,曰:“微长公主弗及此,忘德弗祥,且容之。
乃止。
然皇后宠送衰,骄妒滋甚。
女巫楚服,自言有术能令上意回。
昼夜祭祀,合药服之。
巫著男子衣冠帧带,素与皇后寝居,相爱若夫妇。
上闻,穷治侍御巫与后。
诸妖蛊咒咀,女而男淫,皆伏事。
三菱集团的前身—龟山社,其最初的创始资金是坂本龙马靠把小弟丢给女富豪当男宠借来的,那个小弟就是后来打败清国废除日本对外不平等条约的名臣陆奥宗光。
三国后的南北朝时代有个皇帝的书童领兵8000,从现在的南京出发,一路打下长安、洛阳70座城池,击败当时北魏的50多万大军,他叫陈庆之。
郭沫若
文化苦旅每篇的好词好句 如:道士塔好词: 好句: 莫高窟好词: 好句:
进入“书海”时间(几月几日)
书名 作者
主要内容(三百字左右):
好词佳句摘抄(侧重四字短语及富有哲理的语句)
阅读体会(500字左右,可以谈语言特色、人物形象、写作特色及人生感悟1
佳句:
1夜航船,山村孩子心中的船,破残的农村求援的船,青年冒险家下赌注的船,文化细流浚通的船。
2我并不认为这种前后因缘能给我增添一点什么色彩,因为我一直坚信人生并不是一场你胜我败的角逐,而更像一场前赴后继的荒野接力赛。
谁跑得慢一点,谁跑得快一点,很可能是环境和气候使然,要是我也像他一样遇到那么多风霜雨雪、陡坡泥潭,步子也许比他还慢。
他指点过我,那么,他的力就接在我的脚下了,这里只有一种互溶关系,不存在超越和被超越。
3我眯缝着眼睛向窗外看去,兜眼竟是一排银亮的雪岭,昨天晚上下了一夜大雪,下在我无梦的沉睡中,下在岁月的沟壑间,下得如此充分,如此透彻。
4走进书房,就像走进了漫长的历史,鸟瞰着辽阔的世界,游弋于无数闪闪烁烁的智能星痤之间。
我突然变得琐小,又突然变得宏大,书房成了一个典仪,操持着生命的盈亏缩胀。
5我们不能因为古铜鼎绿锈斑剥,把日常器皿也都搞脏。
6这是一截截生命的组接,当买书者的自然生命消逝之后,这些书就成了一种死灰般的存在,或者成了一群可怜的流浪汉。
7正如家常饮食不宜于排场,可让儿童偎依的奶妈不宜于盛妆,西湖排场太大,妆饰太精,难以叫人长久安驻。
8它贮积了太多的朝代,于是变得没有朝代。
它汇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也就失去了方位。
它走向抽象,走向虚幻,像一个收罗备至的博览会,盛大到了缥缈。
(西湖梦)
9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
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
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
10书房的完满构建总在学者的晚年,因此,书房的生命十分短暂。
11.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
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
(道士塔)
12在这个洞中已经能够燃起火炬,在洞外却常有人把火炬踩灭,把寥廓的天地变成一个黑洞,长年累月无路可寻。
无数的奇迹被创造出来,机巧的罪恶也骇人听闻。
宏大的世界常常变成一个孤岛,喧腾的人生有时比洞中还要冷清。
(白莲洞)
好词:
稍纵即逝
汗流浃背
藤葛如髯
胡乱搞的,凑合凑合
汉字笔画七画和八画的字有那些
七画的字:还、走、你、步、足、花、更、词、进、声、里、听、把、没、作、住、我、丽、尾
八画的字:国、画、采、放、雨、爬、服、姐、和、的、空、参、青、茉、朋、垃、果、狗、兔
一、步
1、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脚步:正~。
跑~。
寸~难移。
走了一~棋。
2、阶段:初~。
事情一~比一~顺利。
3、地步;境地:不幸落到这一~。
4、旧制长度单位,1步等于5尺。
5、用脚走:~入会场。
亦~亦趋。
6、踩;踏:~人后尘。
7、用脚步等量地:~一~这块地够不够三亩。
8、姓。
9、同“埠”(多用于地名):盐~。
禄~。
炭~(都在广东)。
二、词
1、(~儿)说话或诗歌、文章、戏剧中的语句:戏~。
义正~严。
不达意。
他问得我没~儿回答。
2、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做长短句。
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3、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
三、听
1、用耳朵接受声音:~广播。
2、服从;接受;照办:一切行动~指挥。
不~劝告。
3、任凭:~其自然。
4、判断;治理:垂帘~政。
5、英语音译词。
金属制的密封罐、筒等。
也用作量词:~装香烟。
一~啤酒。
四、雨
[yǔ]水蒸气升到空中遇冷凝成云,云里的小水滴增大到不能浮悬在空中时,就下降成雨。
[yù]古指下(雨、雪等):~雪(下雪)。
粟。
五、朋
1、朋友:良~。
宾~满座。
2、结党:~比为奸。
3、伦比:硕大无~。
4、姓。
扩展资料
一、步组词:进步、让步、跑步、脚步、迈步、寸步、徐步、碎步、徒步、散步、踱步、款步、步骤、代步
例:跑步[pǎo bù]
按照规定姿势往前跑。
二、词组词:诗词、词语、托词、颂词、誓词、体词、对词、严词、词头、连词、词义、词目、词韵、异词
例:颂词[sòng cí]
称赞功德或祝贺幸福的讲话或文章。
三、听组词:听众、听讲、收听、听写、听见、听话、听说、听课、倾听、动听、探听、聆听、听取、谛听
例:听讲[tīng jiǎng]
听人讲课或讲演:一面~,一面记笔记。
四、雨组词:梅雨、风雨、细雨、雨点、雨伞、淋雨、阴雨、雷雨、雨丝、冒雨、骤雨、透雨、雨情、旧雨
例:梅雨[méi yǔ]
夏初江淮一带长达一个月之久的连阴雨天气。
时值梅子黄熟季节,故名。
因湿度大,气温高,物品易发霉,故也作霉雨。
五、朋组词:亲朋、朋友、宾朋、朋党、朋兴、朋僚、朋簪、朋啸、面朋、同朋、朋酒、朋心、真朋、朋煽
例:朋党[péng dǎng]
指同类的人为私利而互相勾结。
《战国策·赵策二》:“塞朋党之门。
后指排斥异己的宗派集团。
周记 我的高中语文生活,高一新生的
不知道你的作文如何,多看点文章锻炼文笔和思路吧。
你知道基础字词方面以及文言文阅读的扣分较多,也就是知道你的弱项所在,那么就朝这方面努力吧
还有,一定不要将它看作负担,要乐观的看待语文学习,把研究字词以及文言文当成一种爱好,其实学习语文有很多乐趣,慢慢的以后你也会发现一个人如果有好的文笔或者语文词汇基础,将是一生受益的事情。
有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想学不好都难。
加油吧
你能一步一个台阶,语文在你期望的时间里达到你想要的结果
如果上网方便,就从网上看点经典古文章解析吧,当作故事来看,很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像一些宋词就很有意思。
你每天基本可以拿出一个小时来,已经很不错了。
边看边把认为重要的在本子上记一下。
还有我高中的时候看的一本资料是《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内容很全,不知道你有没有,如果有的话,可以每天背一点,每天背一点,先背你认为最感兴趣的那部分,然后慢慢渗透。
字词积累就得多背,近义词多比较,看到一个成语努力想想和它相近的成语或者反义成语,养成联想的习惯;古文就要多看了。
计划,从你每天的时间入手。
早上30分钟,午间40分钟,夜间40分钟。
早上比较清醒,午间容易犯困,那就早上看晦涩一点的吧,看古文知识,午间看基础字词。
如果你认为晦涩程度正好相反的话那你就倒过来.
字词积累:一背,二运用,三多看例句。
古文阅读:一读,二理解,三背诵。
方法,下面的你参考一下吧:
高考语文涵盖面之广,包容量之大,随机性之强,令无数考生虽叩响门扉而又难得其精髓,以致止步于门前。
的确,从表面上看,语文相对于其他学科,实力因素占比例较小,运气成分占比例较大,是一些语文素养较低的学生有时能的高分,而一些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有时也会得低分。
但是切记:这只是个别现象,不可因此放弃语文的学习。
实力,仍然是语文考试的决定性因素。
高考中运气较大的题目有以下两类:
1 词语选择填空(选择第3题),改病句(选择第5题),上下文衔接得当(选择第6题)。
这三道题极易出现模糊度较高的现象,即所谓“蒙”因素占主导地位,或四个选项都不合适,或两个选项都较妥帖。
较难复习,完全凭语感。
2 字音(选择第1题)字形,(选择第2题),成语(选择第6题)。
这三道题,有时会出现较生僻的字音、字形、成语,碰到了没办法。
上述题目合计36分,确实较难把握。
但是剩余的114分则全凭实力决定。
所以语文绝非是碰运气的学科,欲得高分,必须叩响门扉,登堂入室,以得其精髓。
所谓的精髓事后114分,那是阅读和作文。
其实,秘诀就在于要掌握汉语言的根。
这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谈:
1为文字上的。
众所周知,所有的白话文字,皆始于文言文,故汉语言文字的根,在于文言文。
文言文,以雅俗论,较白话文为雅;以简繁论,较白话文为简;以深浅论,较白话文为深。
所以掌握了文言文,就等于精通了现代文,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掌握了文字上的根,你才能真正的驾驭自己的语言,你才有可能推敲和锤炼文字。
而这正是阅读和作文所必备的素质。
2为情感上的。
汉语言情感上的根,那就是古代人的所谓士大夫情怀。
这种情怀表现在很多方面:
表现在指点江山的少年豪情,建功立业的青年壮志,保国安民的壮年追求,归隐山林的暮年情怀;表现在对过去时光飞逝的惋惜,朝代更替的感叹,对现实怀才不遇的惘然,对未来不尽前景的期待;表现在对忠孝仁义的推崇,对琴棋书画的留恋,对花鸟鱼虫的寄托。
应该说,这些情怀的存在是相当普遍的。
自先秦起,传承至今。
不光古人有之,大部分的现当代文学家,从朱自清到余秋雨,也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这种情怀的感召。
而当你能够亲自体会到这种情怀,你才能够明白,为什么那么多诗人,总是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为什么那么多的雅士,渴望与山水为伴;为什么《花》屡唱不衰,为什么梅兰竹菊成为佳作永恒的主题。
学语文是有捷径的。
只要你掌握了语文的精髓,后114分信手拈来。
其实掌握精髓并不难,相比于题海战术这种方法不但省时省力,效果也极高。
不妨试试如下做法:
首先,从《古文观止》入手。
《古文观止》是一部收录历朝历代名篇佳作的书。
其收录的文章从文字上无可挑剔,且并不生僻,适合普通读者阅读,从情感上更是初学者理解士大夫情怀的最佳范本。
在读的过程中可略去先秦文章,因其年代久远,文字尚未成熟。
可以从李斯的《谏逐客书》读起,第一遍,先将不懂的文字通过注解搞明白,然后开始默读,注意其中的韵味与节奏,慢慢品读。
先整体把握其思想,再推敲其文字。
最后再朗读,感受文章的内在气质与灵魂。
相信那时,你一定充满自豪与欢畅,古文的魅力无与伦比
强烈建议写书评(随便写点赏析即可)这对高考中的诗歌赏析极其有用。
其次,还可以品读一下唐诗宋词。
建议由孟浩然、王维的五言诗,杜甫的律诗读起,因为这些诗篇极力追求文字的洗练,其思想也带有普遍性,最好再读一些欧阳修、苏轼等一些大家的散文,因为这些们的散文文字十分优美,意境深邃,心胸旷达,谋篇布局又十分独特,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再读一些当代名家季羡林、余秋雨、周国平、毕淑敏等人的文章,相信你在语文的学习中会一日千里的。
最后,一定要看看课本上的文言文。
这时你想必已经相当轻松,字句落实,即该背诵的还需背诵。
课本上的现代文可看可不看。
假如你真正按以上的方法去学语文,你会发现你真正的掌握了中国文化的根,那么你做阅读与作文时,就能够达到一种“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境界,再不用去管什么得分点,你的分还会比别人高。
关键问题:你一定要有信心,从你的语言来看,你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女孩子,回报虽然有时候和付出不是很成正比,但总是有的。
只要你足够的努力,你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余秋雨 庐山 景物写作手法的点评
找到庐山不是专门去旅游,是与一大群文人一起去开会的,时间是1979年夏天。
那里召开的,是一个全国规模的文艺理论讨论会。
庐山本是夏天开会的好地方,但据我所知,那里好像从来没有开过文人大会。
原因说起来太复杂,不管怎样,现在总算有了第一回。
但是,回过去看,庐山本来倒是文人的天地。
在未上庐山之时我就有一些零碎的印象,好像是中国早期最伟大的文人之一司马迁“南登庐山”并记之于《史记》之后,这座山就开始了它的文化旅程。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它的文化浓度之高,几乎要鹤立于全国名山中了。
那时,佛学宗师慧远和道学宗师陆修静曾先后在庐山弘扬教义,他们驻足的东林寺和简寂观便成了此后中国文化的两个重要的精神栖息点。
这两人中间,慧远的文学气息颇重,他的五言诗《游庐山》写得不错,而那篇600多字的《庐山记》则是我更为喜爱的山水文学佳品。
但是,使得这一僧一道突然与庐山一起变得文采斐然的,还有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差不多的时候庐山还拥有过陶渊明和谢灵运。
陶渊明的归隐行迹、山水情怀和千古诗句都与庐山密不可分,谢灵运的名气赶不上陶渊明,却也算得上我国文学史上五言山水诗的鼻祖。
这两位大诗人把庐山的山水作了高品位的诗化垫基,再加上那一僧一道,整个庐山就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中国文化史。
后来的人们似乎一直着迷于慧远、陶渊明、谢灵运、陆修静共处庐山的那种文化气氛,设想出他们几个人在一起的各种情景。
由头也是有一点的,例如陶渊明应该是认识慧远的,但他与慧远的几个徒弟关系不好,对慧远本人的思想也颇多抵牾,因此交情不深。
倒是谢灵运与慧远有过一段亲切的交往,其时慧远年近八旬,而谢灵运还不到而立之年,两人相差了50来岁,虽然忘年而交,令人感动,毕竟难于贴心,难于绵延。
这些由头,到了后人嘴里,全都浑然一体了。
例如唐代的佛学史乘中已记述谢灵运与慧远一起结社,而事实上慧远结社之时谢才6岁。
流传特别广远的故事是慧远、陶渊明、陆修静三人过从甚密,一次陶、陆两人来东林寺访慧远,慧远历来送客不过门前虎溪,这次言谈忘情,竟送过了虎溪,这就使后山的老虎看得不习惯了,吼叫起来,三人会意而笑,那就是中国古代极有名的佳话“虎溪三笑”。
为此,李白、黄庭坚等诗人还特意写过诗,苏东坡还画过《三笑图赞》,我在郑振铎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也见到过一幅采自“程氏墨苑”的《虎溪三笑》图。
但究其实,陆修静来庐山的时候,陶渊明已去世34年,而慧远更已逝去45年。
我深知,道出这个故事的虚假性非常煞风景。
到底是李白、苏东坡他们高明,不仅兴高采烈地为这个传说增彩添色,而且自己也已影影绰绰地跻身在里边。
文人总未免孤独,愿意找个山水胜处躲避起来;但文化的本性是沟通和被理解,因此又企盼着高层次的文化知音能有一种聚会,哪怕是跨越时空也在所不惜,而庐山正是这种企盼中的聚会的理想地点。
因此,庐山可以证明,中国文人的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
即便是对于隐逸之圣陶渊明,中国文人也愿意他有两个在文化层次上比较接近的朋友交往交往,发出朗笑阵阵。
有了这么一些传说,庐山与其说是文人的隐潜处,不如说是历代文人渴望超拔俗世而达到跨时空沟通的寄托点。
于是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陆游、唐寅等等文化艺术家纷来沓至,周敦颐和朱熹则先后在山崖云雾之间投入了哲学的沉思和讲述。
如果把时态归并一下,庐山实在是一个鸿儒云集、智能饱和的圣地了。
我是坐着汽车上庐山的。
在去九江的长江轮上听一位熟悉庐山的小姐说,上庐山千万不能坐车,一坐车就没味,得一级一级爬石阶上去才有意思。
她一边详尽地告诉我石阶的所在,一边又开导我:“爬石阶当然要比坐车花时间花力气,但这石阶也是现代修的,古人上山连这么一条好路都没有呢。
她的话当然有道理,可是船到九江时天已擦黑,我又有一个装着不少书籍的行李包,只略作迟疑我就向汽车站走去。
庐山的车道修得很好,只见汽车一层层绕上去,气温一层层冷下来,没多久,枯岭到了。
枯岭早已俨然成为一座小城,只逛荡一会儿就会忘了这竟然是在山顶。
但终究又会醒过神来,觉得如此快捷地上一趟庐山,下榻在一个规模不小的宾馆里,实在有点对不起古人。
是啊,连船上不相识的小姐都拿着古人来诱惑我,而我还是贪图了方便。
一方便,也就丢弃了它对人们的阻难,也就随之丢弃了它对世俗的超拔,那还能构得成跨时空的精神沟通么
古代文人上庐山,自然十分艰苦。
他们只凭着两条腿,爬山涉溪、攀藤跳沟。
当时的山,道路依稀,食物匮乏,文人学士都不强壮,真不知如何在山上苦熬苦捱。
周作人、林语堂先生曾刊印过清代嘉庆年间一位叫舒白香的文人游庐山的日记,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的一些情况。
且抄几段:
朝晴凉适,可着小棉。
瓶中米尚支数日,而菜已竭,所谓馑也。
西辅戏采南瓜叶及野苋,煮食甚甘,予乃饭两碗,且笑谓与南瓜相识半生矣,不知其叶中乃有至味。
冷,而竟日。
晨餐时菜羹亦竭,唯食炒乌豆下饭,宗慧仍以汤匙进。
问安用此,曰,勺豆入口逸于著。
予不禁喷饭而笑,谓此匙自赋形受役以来但知其才以不漏汁水为长耳,孰谓其遭际之穷至于如此。
宗慧试采养麦叶煮作菜羹,竟可食,柔美过匏叶,但微苦耳。
苟非入山既深,又断蔬经旬,岂能识此种风味。
这就是中国古代文人游庐山的实际生活。
道如此困境而不后悔、不告退,还自得其乐地开着文绉绉的玩笑。
在游庐山的文人中,舒白香还不算最苦的,他至少还有学生和仆人跟随着,侍候着他,与他说笑。
舒白香在庐山逗留了100天,住过好几处寺庙。
寺僧先是怀疑他是“大官人”,后来又怀疑他是“大商贾”,直到最后写出《天池赋》贴在寺壁上,僧人才知道他原来是个知名文人。
这件事情可以证明,舒白香游庐山时那种虽不免艰苦却还有点派头的举止,与僧人们习见的游山文人很不相同;当时的庐山游客中,最有派头的已数“大官人”和“大商贾”,但他们当时游山也很不轻松,因此,庐山的行旅总的说来是十分寥落的。
舒白香上庐山是19世纪初年。
直到19世纪晚期,情况没有太大改变。
我藏有一部佛学名著《名山游访记》,著者高鹤年是一位跋涉天下的佛教旅行家,他在1893年初春上庐山时,看见各处著名佛寺都还在,但“各寺只有一二人居,皆苦行僧”。
至于牯岭,还“荆棘少人行”。
但是,仅仅过了19年,当他1912年再一次上庐山时,景象就大不一样了。
牯岭已是:
沿山洋房数百幢,华街亦有数百家,…岭上为西人避暑之地,设有教堂布教,并设医院,利济贫民。
此间夏令时,寒暑表较九江低二十度,故至地道暑者甚众,昔日山林,今为廛市。
据此可以推断,庐山的文化形象是在本世纪初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变化的契机是“西人避暑”,而结果则是以西方文明为先导的热闹。
散落在各处山间的寺院依然香火不断,但操纵它们兴衰的重要杠杆已是牯岭的别墅、商市、街道。
总的说来,这儿已不是中国文人的世界。
唐代钱起咏庐山诗云:“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但如今云雾飘散开去,露出来的却是一个个中外“大官人”、“大商贾”的面影。
当然也还是有不少文人来玩玩的。
本世纪20年代有一位诗人就在庐山住过一个半月,但他每天听到的,已不是山风虫鸣,而是石工筑路造房的号子声。
他从这号子里听出了石工的痛苦,写了一首十分奇特的《庐山石工歌》,想把号子传达给读者。
读着徐志摩的这首诗不难感悟到,这号子唤来了达官贵人们的一座座别墅,这号子在驱逐着诗人和他的同行们下山。
过不了几年,又有一位文人在山上住了几天便急急下来。
他刚刚被一个巨大的政治旋涡放逐,但庐山并不是避身之所,他很快发现这里也是一个风声鹤唤的焦点。
他下山了,到了上海,又到东京,写了一篇《从牯岭到东京》,不久,“茅盾”这个名字便出现于中国文坛。
此后,越来越多的政治活动、外交谈判、军事决定产生于庐山。
密密层层的云雾,藏进了中国现代史的神秘经纬。
难道,庐山和文人就此失去了缘分
庐山没有了文人本来也不太要紧,却少了一种韵味,少了一种风情,就像一所庙宇没有晨钟暮鼓,就像一位少女没有流盼的眼神。
没有文人,山水也在,却不会有山水的诗情画意,不会有山水的人文意义。
天底下的名山名水大多是文人鼓吹出来的,但鼓吹得过于响亮了就会迟早引来世俗的拥挤,把文人所吟咏的景致和情怀扰乱,于是山水与文人原先的对应关系不见了,文人也就不再拥有此山此水。
看来,这是文人难于逃脱的悲哀。
我们这帮子开会的文人一有空闲就随着摩肩接踵的旅游者游览庐山各个风景点,东林寺、秀峰、锦绣谷、天桥、仙人洞、小天池、白鹿洞书院、黄龙潭、五老峰…一一看过去,眼前有古人留下的诗。
脚下有平整光洁的路,耳边有此起彼伏的叫卖,轻轻便便,顺顺当当。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可能以自身的文化感悟与山水构成宁静的往还、深挚的默契,只好让文人全都蜕脱成游人。
就在这种不无疲顿的情况下突然听到有一个去处,路遥而景美,连李白都没有去过,一下子把我们全都激动起来了。
那便是三叠泉。
趁一天休会,结伴上路。
早就听说那是一条极累人的路,但劳累对于1979年的中国文艺理论家们都还不太在意,摆脱劫难不久,对承受辛苦的自信心还有充分的贮留。
话虽这么说,这条路也实在是够折腾人的了。
一次次地上山,又一次次地下山,山又高,路又窄,气力似乎已经耗尽,后来完全是麻木地抬腿放腿、抬腿放腿。
山峰无穷无尽地一个个排列过去,内心已无数次地产生了此行的后悔,终于连后悔的力气也没有了,只得在默不作声中磕磕绊绊地行进。
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突然与古代文人产生过对深切的认同。
是的,凡是他们之中的杰出人物,总不会以轻慢浮滑的态度来面对天地造化,他们不相信人类已经可以盛气凌人地来君临山水,因此总是以极度的虔诚、极度的劳累把自己的生命与山水熔铸在一起,读他们的山水诗常常可以感到一种生命脉流的搏动。
在走向三叠泉的竭尽全部精力的漫漫山道上,我终于产生了熔铸感,生命差不多已交付给这座山了,一切就由它看着办吧。
不知何时,惊人的景象和声响已出现在眼前。
从高及云端的山顶上,一幅巨大的银帘奔涌而下,气势之雄,恰似长江黄河倒挂。
但是,猛地一下,它撞到了半山的巨岩,轰然震耳,溅水成雾。
它怒吼一声,更加狂暴地冲将下来,没想到半道上又撞到了第二道石嶂。
它再也压抑不住,狂呼乱跳一阵,拼将老命再度冲下,这时它已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亡命徒的队伍,决意要与山崖作一次最后的冲杀。
它挟带着雷霆窜下去了,下面,是深不可测的峡谷,究竟冲杀得如何,看不见了。
它的最后归宿如何,无人知晓,但它绝对不会消亡,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哪怕接二连三地阻遏它、撞击它,它都没有吐出一声呜咽,只有怒吼,只有咆哮。
我们这些人的身心全都震撼了。
急雨般的飞水喷在我们身上,谁也没有逃开,反都抬起头来仰望,没有感叹,没有议论,默默地站立着,袒示着湿淋淋的生命。
终于,我们找到了一种对应,一种在现代已经很少的对应。
记得宋代哲学家朱熹很想一睹三叠泉风采而不得,曾在一封信中写道:“闻五老峰下新泉三叠,颇为奇胜,计此生无由得至其下。
他请两位画家把它画下,带给他看,看到画幅时他不断摩索,声声慨叹。
这位年迈的哲学家也许已从画幅中看出了一点远超一般山水奇景的东西,否则何来声声慨叹
但我敢说,没有亲临其境,再有悟性的哲人也揣想不出一个生命意义上的它。
在古代,把三叠泉真正看仔细又记仔细了的还是那位不疲倦的旅行家徐霞客,可惜他太忙碌,到哪儿都难于静定,不能要求他产生太深的感悟。
我不知道在不断开发庐山的过程中会不会有一天能开通到达三叠泉的汽车路或吊山索道,能构筑起可以像徐霞客那样观察这个神奇瀑布全貌的现代观景台。
但毫无疑问,到了那时,我们今天好不容易找到的感悟和对应也将失去。
“文章憎命达”,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
1990年夏天,庐山举行文化博览会,主办单位发来请柬要我去讲学。
我因事未能成行。
但一展请柬,仿佛看到了牯岭更为热闹的街市,山间更为拥挤的人群。
凝神片刻,耳边又响起三叠泉的轰鸣。
不久听去了回来的朋友说,文化博览会是一个吸引游客的举动,所邀学者的名字都张贴成了海报,听课者就是愿意走进来听听的过往游人。
文人以一种更奇特的方式出现在庐山上了,地位似乎也不低,但至少我还难于适应。
也许庐山又走上了一段新的旅程
也许它能在熙熙攘攘中构建出一种完全出乎我们意想之外的文化与名胜的对应
一阵云雾又飘到了我的眼底。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317/146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