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正文

五一的来历作文评语,名字的来历作文评语

五一的来历作文评语,名字的来历作文评语推荐阅读:

五月端五的由来作文评语

【端午节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1、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

拿出为屈原准备的

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

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

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

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

4、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

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

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小学三年作文《名字的来历》名师点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个名字都代表不同的意义,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我的名字的来历

按照我们潮汕人的习俗,我一出生奶奶就拿着我的生辰八字让算命先生帮我算算,看我缺啥。

结果算命先生说我五行缺“木”,这样一来我的名字当然要取一个带有“木”的字了。

我们家最有学问的要算外公了,所以爸爸妈妈就请他给我取一个又好听又好记的名字。

外公翻翻字典,找了好几个字,觉得还是“梓”这个字最合适。

外公说,“梓”是故乡的意思,他希望我长大后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记住自己的故乡。

于是我的名字就叫“庄梓”。

“哈哈,庄子可是众所周知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呢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我的名字都会这样说。

每当这个时候,我总会觉得非常骄傲。

我十分喜欢自己的名字

(文

端午节作文评语 端午节的评语

端午节:这是一篇叙事文章,作者借助爸爸的口,给我们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以及作者的决心:要像屈原那样,做一个爱国的人。

文章语言通顺流畅,如果能把听了爸爸介绍之后的心理活动,好好描写一番,会更好。

端午节:和许多歌颂、赞扬屈原的人不同,作者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作者认为屈原是懦怯的,他的牺牲是不值得的,想法独特,构思新颖,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章论述语言有理有据,富有文采。

端午节:小作者走出课堂、关注生活,以独特的视角写出自己在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的感想。

其语言清新、活泼、流畅,包粽子动作和人物对话的描写更是富有童趣。

读罢全文,一个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端午节:这是一篇记叙文,作者叙述了端午节包粽子的事。

文章开头直接点出“包粽子”,开门见山,引出下文的叙述。

作者对包粽子的过程叙述得很详细。

作者还引用了杜甫的诗,给文章增添了文采。

清明节的来历作文家长评语大全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既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关于它的由来,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下面就挑一个来讲讲:“春秋时代,晋国国君的儿子重耳为躲避追杀,在介子推等人的帮助下逃到了国外。

他们在荒山中迷了路,又找不到东西吃,此时的重耳还心系百姓,这感动了介子推,他从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烤熟了递给重耳吃。

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后,终于回国做了国君。

他给跟随他逃亡的人都封了赏,惟独忘了介子推。

经人提醒,他非常过意不去,决定亲自去请介子推。

谁知道介子推早就带着老母亲躲到绵山里去了,重耳带人搜山,也没能找到他们。

有人提议放火烧山,重耳采纳了这个建议,结果适得其反,把介子母子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重耳非常后悔,把他们葬在柳树下,为忌烟火,他命令全国百姓每个的这一天都不得点火做饭,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重耳领群臣去绵山祭奠,发现柳树复活了,就把这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把“寒食节”禁火,在“清明节”插柳,代代相传,成了全国性的大节日。

我们知道先烈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国旗,用宝贵的生命为共和国大厦奠基,先烈们的丰功佳绩是不朽的,他们的精神是永存的,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少年儿童更不忘记他们!忆往昔,诉不尽我们对先烈们的无限怀念;看今朝,唱不完我们对明天无限的憧憬;展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壮志豪情。

不管我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我们祖国的儿女,肩负着先烈们没有完成的事业,肩负着建设经济发达、文明富强、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伟大祖国的历史重任,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呼唤文明春风,告慰烈士忠魂!

作文《名字的由来》

我叫刘可心,看到这个名字,你一定觉得,这个名字太好写了,虽然它笔画很少,但却包含了全家人对我的爱。

我的这个名字是我的二姨给我起的,因为我的上面都是哥哥,所以我家人特别喜欢女孩,记得我刚懂事的时候,就听妈妈经常对我说,你的大姨、二姨、小姨是如何对待老爷、姥姥,如何孝敬老人。

从妈妈的口中我知道了妈妈很喜欢女孩。

听妈妈说。

我刚生下来的时候全家人高兴得不得了了,终于是个女孩了,二姨说:“就给他交流课心吧,就像她的名字一样称心如意。

我的名字和我的人一样,在家里受到了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

我的童年是在幸福中度过的,我很喜欢我这个名字,我要向我的名字的含义一样,做一个让爸爸妈妈称心如意的孩子。

作文:花园评语

我爷爷家里有一个美丽的小花园,花园里面有着各种各样的花,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花竞相开放。

春天,万物开始发芽了。

它们像一个个刚睡醒的娃娃一样争先恐后的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瞧,我家小花园中央的梅花正在向我们点头微笑呢。

她左边的迎春花也不甘落后地吹起小喇叭,好像在像人们问好

梅花右边的月季也不甘示弱,只见她穿着多层红色的裙子,高傲的抬起头,像一位漂亮的公主。

各种各样的花还没来得及谢幕,花园里的美人蕉又在夏天绽开了笑脸。

美人蕉的花外面是火红火红的,里面红色中带点“痣”一样的小斑点,很是可爱。

附近的石榴花红似火。

如果你想碰它,就必须穿过石榴树上的小剌,不然,你就会伤到自己的手…

正当我为摘取树上红彤彤的石榴发愁时,秋姑娘把小星星撒在我家花园四周的桂花树上。

一阵微风拂过,一阵阵芳香扑鼻而来,让人陶醉。

旁边的一串红穿着红色的衣衫。

火红的花朵一个挨着一个,就像用线串起来一样。

我想这大概就是“一串红”名字的由来吧。

最有趣的是花园角上的菊花。

瞧,它们有的正着急地把花瓣打开,有的还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有的正在舒舒服服的晃动着脑袋晒太阳呢

冬天,花园里虽然没有什么花开,可是花园边上的松树、铁树仍然是那么的翠绿,它们好像在和寒风作斗争,又好像是保卫花园的战士

小花园真好。

它不仅美丽,还陪我度过了许许多多快乐的时光

叙事作文400字加点评。

【文1】

黑板上的记忆

一提到“黑板上的记忆”我的脑海里就立即像过电影似的涌现出许许多多与黑板相关的故事。

其中有人欢乐的,让人忧愁的,也有让人心动不已的…然而,最让我难忘的,还是留在我记忆里的黑报上的春夏秋冬四季。

记忆之一:黑板上的春天。

那是一次古代诗歌鉴赏课。

当语文老师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上清明二字后,老师转过身朝同学们幽默地说:“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唐代诗人杜牧《清明》这首诗,我们在黑板上共同来赏玩春雨潇潇。

接着老师用她那清亮圆润的声音给我们朗读这首诗。

老师不仅带领我们学习朗读的节奏、顿数,而且跟让我们从中去认识、领会我国特有的“清明节”的由来

从此,我爱黑板,更爱富有人情的黑板的春天。

记忆之二:黑板上的夏天。

又是一次语文课,老师早早布置了我们带来绘画的彩笔。

课前,老师将自己画的一幅西湖荷花图挂在黑板的左上角。

当老师写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课题时,同学们一下子恍然大悟。

原来这接课是学习杨万里的咏荷诗。

有趣的是,老师让同学们凭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各自画出你对诗歌的理解,然后说出你的理由。

这一次使我懂得了“诗中有画”的真谛。

记忆之二:黑板上的秋天。

那是学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我第一次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组特写镜头里,读出了凄凉萧瑟的意境,感悟了游子“秋思”的念乡情节。

记忆之二:黑板上的冬天。

除了从黑板上的故事中领略自然和人文的季节,我还中老舍《济南的冬天》里感受到了作家对于家乡那块热土的热爱之情。

我从记忆里热爱黑板上的春夏秋冬,更热爱老师的谆谆教诲。

点评】:本文作者所选择的切入角度新颖别致。

四个片段像电影蒙太奇手法把文题演绎的活灵活现。

加之本文所回忆材料的内容正好和黑板上的记忆巧妙结合,自然的突出了记忆的主题。

值得学习的是作者虽然选择的都是语文课上的内容与情景但是表达的记忆的理由却丰富多彩,各有千秋。

例如,黑板上的春留下的记忆是清明、春雨潇潇的景象,黑板上的夏留下的记忆是老师的启发式教学…文章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全文在四个片段前后用了开头导语和结尾总括,点名主旨的段落,也是我们文化审美的习惯,有人形象化地称之为封套是结构。

这样的文章结构显得有头有尾,让人一目了然。

另外,本文的语言晓畅明白,既通俗易懂,又有文采。

END

做一个“行者”

倘若可以,我愿做一个“行者”。

静静的夜,我愿一人独坐。

我喜爱架起二胡,缓缓地拉弓。

木的香气缭绕鼻间。

有些锈却仍旧紧绷的二弦重合着,任我轻轻揉,重重滑过。

松香落在裤上,我不介意,抛开身边的物质,悠扬的乐音中我仿佛来到另一个天堂。

我深深迷恋二胡。

可突然有一天,我发现,不是每个人对着二胡都有着崇高的敬意。

我站在教室中,眉飞色舞地讲着长大后愿成为二胡演奏家。

大家饶有兴趣地看着手舞足蹈的我,可眼中却带着嘲弄。

他们为钢琴手的豪情演出呐喊沸腾,看见街头偶尔坐着的拉着二胡的乞丐时会转头对着我,眼神中有说不清的色彩,我内心隐隐作痛。

望着街头那个老乞丐,听他那断断续续的、嘶哑的二胡声,我无言以对。

同学们渐渐走远,我却停在角落一直发呆。

我仍旧喜爱深深沉醉在自己的世界中,唯有二胡默默相伴。

黑夜中,我是个孤独的歌唱者,唱着别人不爱听的老歌。

然后,终于有一个夜晚,我决定让这悠扬响彻天际。

我开始频繁参加艺术节,班级聚会上,我也背着二胡来回穿梭。

端起二胡,我便身临其境。

我如“月夜”下的老者哀婉叹息,似敲着拐杖着,我不求倾听者泪下,但求他们能倾听我内心的声音,听听我对二胡的依恋,唤起他们沉睡的心。

我竭尽全力将《赛马》中最后一声马鸣扯得撕心裂肺,我不求每个人都血液沸腾,但求他们能感受我内心的愤怒—凭什么对着二胡而戏笑,对着钢琴而呐喊

曲子终了,我便会安静地站起,向他们鞠躬。

我感谢他们的倾听,感谢他们的目瞪口呆,因为我知道他们已明白我想说的:二胡的背后有着中华的智慧与文化,那是两根弦就能奏出的华丽与朴实,雄壮与风情。

我们不能忘,那是我们的声音,来自中国的呐喊。

做一个“行者”,我以自己的行动传递着我的愿望,愿唤醒大家沉睡的内心。

行动,虽微不足道,却为文化的传承之路开出一朵绚丽的花。

我,骄傲

倘若可以,我一定做“行者”,带着二胡,走遍世界。

点评

二胡,它将“我”带出物质的桎梏,使我眉飞色舞,但“土气”的二胡抵不过“洋气”的钢琴,甚至还遭遇一种微妙的揶揄。

正是这种揶揄,唤醒了“我”的行动,端起二胡,让别人倾听“我”的心声,倾听中国的呐喊。

此文微言大义,微义大言,作者行动着追求着,将个人情与民族情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文章讲求炼字,如“停”,仿佛搁浅的船,黯然神伤;“端”,那份投入、虔诚,尽在其中。

还有文句长短有致,富有节奏

【文3】做一个“行者”

曾看过一个故事,读完后令我百感交集。

一位老农民有一个十分聪颖的儿子,儿子十分自满,总在不断称赞自己的才华。

一天晚饭时,儿子又在讲述自己的“英雄传奇”,老农民“刷”地站立起来,叫儿子:“你把手举起来

儿子不懂但照做了,老农民噙着泪说:“儿子,父亲一辈子没有出息,全指望你,但请你记住,手比头高,任何事情不是讲或是想,而是靠做。

这则故事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知易行难”。

在这个日新月异高科技满天“飞”的世界中,行动仿佛一步一步离我们悄然远逝。

我们早已习惯有一大堆冷冰冰的机器代替我们去完成一切事,我们只是想怎样让生活更安逸罢了。

还有,当我们在一条干净的大街行走时,看到果皮纸屑,没有人会去弯腰捡起,而是冷冷地说:“没关系,环卫工人会扫的。

当看到曾经不遗余力帮助过我们的人有困难时,我们只会在一旁大喊:“加油,你一定行

那双插兜里的手没有想伸出来的迹象。

当我们看到一张试卷时,想想定然简单,可当考试时却难以下笔。

行动远比想的说的要少,但却比那一切都要重要。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可见,做一个“行者”是那么重要,这个道理早已流传千百年,却有很多人没有理解它。

或许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吧

可我们不能放任自流。

看看那些历史的脚印吧:鲁迅以直面人生的呐喊唤起民众的觉醒;海伦·凯勒用坚定的意志实现生命的蜕变;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完成兴国大业。

这些历史丰碑,都在孜孜不倦地召唤我们成为一个“行者”。

逝去的昨天让它随风飘远,但未来我们必须努力学做一个“行者”。

我们是热情奔放、阳光开朗的90后,不应让自己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让我们做一个“行者”,用行动诠释生活的意义,用行动抒写生命的美丽吧

点评

夹叙夹议的文章,即事起兴,很是自由。

由一个经典故事引出了关于“行”的话题,接着从大社会、小现象等入手,引出“行动远比想的说的要少,但却比那一切都要重要”的认识。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指出“行动远比想的说的要少”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愿以90后的名义,用行动诠释“行者”的意义。

【文4】做一个“行者”

翻开书,我无比羡慕三毛撒哈拉的奇遇,也流连于席慕容笔下的大草原;合上书,我想为什么不自己用行动去见证这种美妙,于是简单收拾行囊,出发。

我去过井冈山,放弃了坐汽车,执意用双足去踩踏那片红土地。

为此,双脚总是被石头硌得生疼。

粗糙的红米饭难以咽下口,走到半山腰便累得气喘吁吁,可一想到“行者”二字,我坚持下来。

那一路茂密的树林,让人觉得万分奇特的方竹,沿途淳朴的当地人,到达黄泥岗时的欣喜,一切原本坐车时无法欣赏到的,都用我的行动一览无余。

到山顶时,不住地想起毛泽东的“雄关漫道真如铁”,刹那间,才真正收获一种坚持与毅力,我才从侏儒变成行动上的巨人。

也曾到过赣州的出浮桥,起先看到那广阔的江面上横躺着看似柔弱的浮桥,胆小的我想掉头就走,可看见众人都已踏上,只好硬着头皮伸出一只脚。

冷不丁一眩晕,颤颤地踩了几步,但很快调整好重心,大胆地向前跨去。

“叽嘎叽嘎”古老浮桥发出好听的声音,宛如一曲浅吟低唱的昆曲。

弯下腰,看见牢牢打入木桩的铁钉已有点生锈,木板上延伸出多条古老而又美丽的裂痕,一点点沉淀下来。

我不知道这从宋朝时便有的浮桥曾拥有过多少人的脚步声。

但配上岸边古老的城墙,我猜测他们是一群云游四方,心怀天下的侠士,吟着“哀民多生艰”。

碧波荡漾的江水也定见证这曾走来的一群背茶篓的客家女子,欢声歌唱留下她们的朝气。

过往无数的脚步都加重它的深沉。

快走到末尾,我有些不舍,只好换成一小碎步一小碎步地踩着,心想着若是刚才我掉头就走,又怎能收获这岁月留下的美丽痕迹,是我用行动才见证这历史的深沉。

归来时,我的行囊充实着一种成长后的坚定意志,也读懂历史沉淀着的美丽,当然还有更多…

我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行者。

做一个行者,我在用自己的双脚踩踏出心灵的感动。

点评

作者的叙述很干净,少了华丽铺陈,但有张力。

文中的声、色、形、气,与人物的心情水融,浑然一体。

文中的每一个字,都渗透了情感。

写景,就是写人。

文中的联想也仿佛天成,如若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浮想翩翩,体验细腻,令人感动。

这样的美丽,源于行动,作者在行动中收获着深切的人生感悟。

【文5】告别过去

告别网吧

我亲爱的网吧,自从与你相识以来,我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

我想玩游戏,你陪我玩;我想看电影,你陪我看;我想聊天,你陪我聊…你总是心甘情愿地陪伴着我。

你的温柔,你的体贴,让我倍感温暖。

于是我上课时想你,下课时想你,吃饭时想你,睡梦中仍在想你,真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呀!我真不敢想像离开你我该怎么活。

可如今我不得不和你告别了,那讨厌的老班已给我下了最后通牒!前几天,老班发现了我和你如胶似漆的关系,他先是一遍遍成我谈话,见没什么效果后,竟咬牙切齿地对我说:“*,我最后一遍警告你.如果你不和网吧一刀两断的话,我就让你的父母来带你回家改造。

我可不愿破坏我在父母心中“好儿子”的形象,没办法,亲爱的,只好委屈你了。

但请你一定要相信我,过不多久,我一定会回来找你的。

告别红灯

大名鼎鼎的红灯(不及格)先生,万万没想到,你竟主动托我给你买南下的火车票。

以前你老缠着我,在我的试卷上定居了那么长时间,怎么赶你也不肯走。

如今你却主动提出要离开,我真是太…太高兴了!悄悄告诉我,是谁让你改变主意的?什么?竟是那讨厌的老班私下做了你的工作!他到底有什么魔力,竟让你对他言听计从?看来,是我小看他了。

说真的,你走了,最好永远别回来。

告别老班

面前摆着一份份学科竞赛的获奖证书,看着它,我不禁想起了敬爱的老班!想当年我沉迷于网吧,语数外三门主科,大红灯笼高高挂,许多老师都认为我已无药可救了,可您却一遍遍找我谈心,苦口婆心地给我分析利弊,不得已的情况下,您给我下了最后通牒,我真的和网吧告别了。

您就抓住我的这一转变,在班会上大力表扬我,说只要我对自己有信心,一定能变成东山再起。

从您坚定的目光中,我找到了答案。

此后,那个由于贪玩而经常迟到的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勤学上进的我。

可我的功课拉下的实在太多了,这时您又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并发动科任老师及同学们关心我,帮助我。

渐渐地,我的成绩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最终赢得了这一份份梦寐以求的获奖书。

敬爱的老班啊,就要和您告别了,真舍不得您啊!再见,老班,我一定会回来看您的!【点评】本文能脱颖而出,主要是有以下几个亮点:一是构思别致。

文章的重点是告别老师,是写老师对自己的关爱,但作者打破常规,先写告别网吧,再写告别红灯,最后似乎才涉及老师,其实在前两片断是为最后的告别蓄势,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自己关爱有加的班主任形象,感情真挚具表述自然,不着斧凿痕迹。

二是语言清新。

作者用语风趣,令人忍俊不禁。

如写告别红灯一节,写通过老师的帮助,我消灭了不及格现象:“万万没想到,你竟主动托我给你买南下的火车票。

以前你老缠着我,在我的试卷上定居了那么长时间,怎么赶你也不肯走。

如今你却主动提出要离开,我真是太…太高兴了!考生活泼好动的个性跃然纸上,语言幽默诙谐,让人耳目一新。

【文6】“痛”爱一生

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从打记事起,我爸曾多次对我说,农村苦,农村的孩子要比城里孩子更多一份坚强。

十几年来,我就是这样一直伴着“痛”的爱长大的。

也不知是上帝对我的垂青,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小学毕业时,我由于成绩优异,被县城一所民办中学免费录取。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开学的那一天,爸骑着那辆跟他二十多年的

校园说明文作文评语

国旗的由来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南京,撤掉了反动派通知压迫劳动人民的“国旗”,成立新中国的条件已经具备,中国人民需要有一面代表人民国家的国旗。

经过中国共产党同其他民主党派协商,同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新政协筹备会,为成立新中国做各项准备工作,筹备会下设六个工作小组,其中第六小组负责拟议国旗,国徽图和国歌词谱,组长冯叙伦,副组长是叶剑英、沈雁冰。

7月这个小组向全国发布了收集国旗、国会和国歌词谱征稿启事,关于国旗图案提出了具体的设计要求。

1.中国特征:地理、历史、民族文化等

2.政权特征:工人阶级及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3.式样为长方形、长宽为三比二之比

4.色彩为红色,可以用其他颜色

征稿启事发表后,在全国人民和海外侨胞中引起了极大反响,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就收到应征图案2992幅,其中从美洲寄来23幅,马来西亚4幅,印度尼西亚3幅,充分表现了炎黄子孙对伟大祖国、伟大民族的热爱及对国旗诞生的关心。

评委会精心筛选出38幅,将图案编成《国旗图案参考资料》提交政协会议讨论。

9月25日,毛主席主持召开了关于国旗、国会、国歌和国都协商座谈会。

他拿着五星红旗设计稿说:这个团设计很好,它象征我们革命人民大团结,现在要团结,将来也要团结。

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

9月27日,出席政协一次会议的代表全体通过决议,上海一位财务工作者曾联松设计的这幅五星红旗图案,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和政协主席团通过的制旗办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旗为五星红旗,长方形,红色象征革命,其长与高为三与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大团结,星用黄色象征红色大地上呈现光明。

一星较大,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3/10,居左;四星较小,其外圆直径为旗高1/10,环拱于大星之右侧,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表达亿万人民心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如似众星拱北辰。

旗杆套为白色,以与旗面的红色相区别。

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由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首次升起。

福字倒贴的来历作文的评语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

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

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

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

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

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

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

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

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

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福字倒贴的来历作文的评语

第一种恭王府说

清咸丰年间的一个春节前夕,恭王府大管家为讨主子欢

心,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人贴于库房和王府的大门上。

有一家丁因目不识丁,竟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

为此,恭亲王的福晋(妻子)十分气恼,欲鞭

罚惩戒。

幸好大管家是个能说善辩之人,他怕福晋怪罪下来连累自身,慌忙跪倒陈述:“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

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倒(到)了,乃吉祥之兆。

恭亲王福晋一听,转怒为喜,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福倒(到)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

一般

的奴才,还真想不出这招呢

遂赏管家和家丁各50两银子。

后来,倒贴“福”字之俗由达官府第传入陌巷人家,贴过后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们念叨几句“福倒

福倒了

以图吉利。

第二种慈禧太后说

我国古代历来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风俗。

清光绪某年腊月二十四,慈禧太后传

旨,叫翰林院的翰林们写些庆贺春节的对联。

这些翰林们拿出浑身解数,用尽华美辞藻,写好之后恭送太后过目。

太后见其中连个“福”字都没有,很是不高兴。

林们见老佛爷生气,吓得忙跪在地上说:“请老佛爷教诲。

太后说:“去写几个‘福’字来。

翰林们忙回去写了一堆“福”字送上,太后从中挑了几张,让大总

管李莲英带着太监到宫内各处去张贴。

谁知又惹出了风波。

有个太监不识字,把一个“福”字贴倒了,当晚谁也没有发现。

第二天,太后出来欣赏对联和“福”字,正巧看到,刚要发怒,脑子转得快的李莲英急忙上前说:“老佛爷请息怒,这是奴才有意把它倒着贴的。

这‘福’字倒贴,就是‘福’倒了。

福到了,不是大吉大利吗

慈禧听后,转怒为喜,不但没惩罚那个太监,还赏了他几两银子。

后来这个习惯传到了民间,成为一种风俗。

第三种朱元璋、马皇后说

这种说法很可能是从贴“福”字的来历传说中演绎出来的。

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南京后,命心腹悄悄在曾经支持和帮助过自己的人家门上贴一“福”字,以便第二天将门上没有“福”字的人家通通按暗通元贼杀掉。

好心的马皇后得知这一情况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连夜在各自门上贴一个“福”字。

于是各家各户都遵懿旨照办,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还把“福”字贴倒了。

第二天,朱元璋令御林军把没贴“福”字的人家满门抄斩。

不料不一会儿御林军头目回禀,全城家家都贴有“福”字。

朱元璋气得正不知如何是好,御林军头目又说,有一家人把“福”字倒着贴在了门上。

朱元璋听了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人一个不留全部杀掉。

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

朱元璋一听有道理,便消除了杀人的念头,一场大祸从而避免了。

从此以后有些人便将“福”字倒贴起来

求悬赏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317/146488.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