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的优美句子和赏析,瓦尔登湖优美句子赏析推荐阅读:
1. 急求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概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2. 爱莲说句子理解
爱莲说作者:周敦颐 (宋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 一作:盛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是著名的隐士。
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盛:特别,十分。甚:很,十分。
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 独:只,唯独。
自:自从。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通:空。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遥远,空间距离大, 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植”通“直”,立。 近:靠近,走近(形容词)。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乎:当然。
宜:应当。众:多。
异义词 (亭亭净植)植: 古义:立 今义:种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特点 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
题解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可以记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相当于现代的杂文,但都是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
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赏析“说”, 是一种议论性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赏析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 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 ,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 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 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 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
3. 爱莲说原文及简短赏析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4. 古诗爱莲说经典句子
1、池面风来波潋潋,波间露下叶田田。
谁于水面张青盖,罩却红妆唱采莲。——宋·欧阳修<荷叶> 2、田田八九叶,散点绿池初。
嫩碧才平水,圆阴已蔽鱼。关于莲花的诗句。
浮萍遮不合,弱荇绕犹疏。半在春波底,芳心卷未舒。
——唐·李群玉<新荷> 3、浦上荷花生紫烟,吴姬酒肆近人船。更将荷叶包鱼蟹,老死江南不怨天。
——明·袁凯<浦口竹枝> 4、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关于莲花的诗句。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宋·范成大<州宅堂前荷花> 5、绿塘摇艳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萍。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唐·温庭筠<莲>。
5. 《芙蕖》与《爱莲说》比较阅读
《爱莲说》(一)作者为什么独爱莲花? 1. 作者眼中的莲花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特征,这正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形象.2. 感叹仰慕富贵的人多了,希望出现更多向往君子的人.详见练习一.(二)文章采取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为什么读来没有牵强附会的感觉?对莲花的描写既表现了它的生物特性,又暗含了君子精神品格的特征.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能与它的典雅艳丽形象联系起来.总之就是抓住了两者的某种相似点.参见练习四.《芙蕖》(一)《芙蕖》与《爱莲说》相比,不同之处和各自的独创之处在哪里? 一为说明文,一为散文.一重在写荷、爱荷本身,写得很细;一重在托物言志,爱莲花般的君子.两文的独创性分别是:以可人等妙语概括芙蕖价值;以君子形象赋予莲花.详见练习二.(二)分析文章是如何做到层次井然的?总分结构,条理清晰,前后呼应,以妙语提纲挈领,以下述线索逐层描述:“可读”——“可人”——“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可赞”——“可叹”.详见练习三.五. 《爱莲说》《芙蕖》课文讲解《爱莲说》(一)文章主旨《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了坚贞的品质,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二)文章思路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各个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第二段:从映衬中表白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白自己对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庸俗之风的鄙弃.(三)重点语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分析: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艳.这句从生长环境方面描写了莲的洁身自好,不与恶浊的环境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而是质朴无华.看似写花,其实是以花喻人.此句成为比喻人洁身自好,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质朴无华的千古名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分析:文章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表达了作者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之情.(四)写作特点1.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立意高远.文中分别寓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而对当时社会上的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作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立本的道德信念.“陶渊明独爱菊”,因为“菊,花之隐逸者也”,可见,陶渊明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因为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可见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而“予独爱莲”,因为“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见作者既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2. 衬托手法的运用,有力地突出了中心.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3. 语言精练,骈散相间.全篇仅10句话,119个字,对莲的形象的描写,尤为凝练而传神.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都是骈句.散句与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力.(五)课后练习解答第一题 作者认为君子应该心胸坦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应行为正直,刚正不阿.文末作者的感叹,既表明了真正的隐逸之士,志行廉洁之士实在太少,又嘲讽了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第二题1. 多 2. 洗涤 妖,美丽而不庄重 3. 更加 4. 助词,不译《芙蕖》(一)文章主旨本文以作者酷爱芙蕖的情感为线索,以荷生长败落的时间为序表达了作者浓浓的爱荷之情.(二)文章思路本文全篇紧扣“可人”二字展开说明,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依次介绍,旨在说明芙蕖的价值与功能,抒发了对荷的酷爱之情.(三)重点语句1. 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分析:因为荷花适合人的心意,它的优点不止一个,请让我一一把它说出.这句话点明了文章主旨,总领全文.其中“可人”一词,囊括了“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紧接着用“不一而足”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兴趣,最后用“请备述之”提起下文.2. 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分析:有风时(它)呈现出随风摇摆的美态,没有风的时候(它)也显示出袅娜的丰姿.“飘飖”“袅娜”不但用词准确,且在动静的组合对比中传达出摇曳、妩媚的意态.(四)写作特点1. 全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文章分说芙蕖“可人之事”,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依次介绍,这种安排与人们接触、认识芙蕖时先远观其花、近闻其香,然后再尝其果、用其叶的一般顺序相一致,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可口”“可用”说的是使用价值.这两个方面,作者推重的显然是观赏价值.而观赏价值又主要体现在“可目”上.作者有独到的体验,一般人所见不深,就详写;“可鼻”“可口”“可用”人所熟知,作者也无特别体验,便稍作介绍.这样处理,使文章于短小精悍之中见新颖.2. 以说明为主,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本文在文体分。
6. 优美的句子及赏析
1世上再也没有比时钟更加冷漠的东西了:在您出生的那一刻,在您尽情地摘取青春幻梦的花朵的时刻,它都是同样分秒不差地滴答着。
——高尔基《时钟》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写出了时钟的无情,提醒我们珍惜时间。
2人行秋色之中,脚下踩的,发上戴的,肩上似有意无意飘坠的,莫非明艳的金黄与黄金。
——余光中《左手的掌纹》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叶比作黄金,生动形象。
3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赏析:这句话运用叠字,展现了文字的音韵美,表现了雪的冷艳与凄丽。
4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
——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花比作羽毛,表现了牡丹卓越的风姿。
5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
——张爱玲《秋雨》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房屋比作老僧,写出了雨中房屋的淡定和冷清。
6时间好比一把锋利的小刀,如果用得不恰当,会在美丽的面孔上刻下深深的纹路,使旺盛的青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消磨掉.
——张爱玲《心愿》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对时间的看法,时间是小刀,生命好不好要看自己把握得好不好。
7像一个巴掌,鲜红、鲜红;像一把扇子,平平展展;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永不凋谢!
——《秋叶》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叶的颜色形状和姿态,表现了秋叶和秋色的美好。
8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画竹影,你一笔,我一画,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
——丰子恺《竹影》
赏析:寥寥数笔,写出了几个小伙伴作画的情景,幽默风趣,用笔简练而独到,充满了丰子恺作品独特的魅力。
9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朵比作江河,语言精致优美,富有感染力,言语间充满了对桐花的喜爱,让读者也仿佛一起看到了这漫山遍野的桐花开放的胜景。
10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星星非常传神,把繁星比作百合,突出它的干净纯洁,把夜空比作湖面,写出它的平静美好。然而这样的美景下,我却要死去了,反衬出我的懊悔。
11这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在寂寞的冬天里,老槐树就是一首歌。
赏析:该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停在树枝上的小鸟比作树叶,将鸟鸣比作音符,将老槐树比作一首歌,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冬天老槐树的热闹、充满生机的景象。
为满意回答。
7. 爱莲说的重点句子及翻译 急 在线等
1、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水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2、
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
我(却)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却不受(淤泥)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是却不显得妖媚。
3、
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
(它的枝干)中间贯通,外表笔直,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
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显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能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呀”等语义虚词。)
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7、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喜爱菊花的(人),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有听闻了。
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喜爱莲花(的人),和我一样的还有谁?
9、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喜爱牡丹(的人),应该(当然)有很多人了!(宜:当然)[
8. 爱莲说原文句子翻译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①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②蕃(fán):多。
③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④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予,我。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⑥濯(zhuó)清涟而不妖:经过水播的。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⑦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⑧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⑨亭亭:耸立的样子。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
⑩亵(xiè)玩:近前把玩。亵,亵渎不尊重.
①①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①②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①③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①④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①⑤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①⑥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①⑦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翻译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319/148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