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堂表现评语,综合实践活动鉴定评语推荐阅读:
如何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意义
1.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是调整课程设置、完善课程内容、落实课程目标的需要。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评价,有助于转变教育观念,从而自觉地从传统教育模式中解脱出来,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评价,有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与发展,也有助于挖掘教师的潜能,促使广大教师尽快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特点与规律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活动主体了解目标在活动过程中有多大程度的实现,从而克服目标不能在活动过程中得到验证和通过最终结果去验证活动质量周期过长的缺陷。
在此意义上讲,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评价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是课程管理的重要手段,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可以总结和吸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与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调整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实践依据及理论基础。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原则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在评价时,应重参与、重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综合性和过程性,评价标准的合理性,以及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性。
总的来说,应遵循以下评价原则。
1.参与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要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活动量的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重视学生自觉参与评价。
2.过程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
3.综合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本身由4个部分组成,而各部分的教学目标 又包含各自的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要求,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内容、要求、过程和结论都应是综合而全面的。
4.自主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贯彻自主思想,要以学生自主发展为出发点,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
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既是实践活动的参加者,又是实践活动的设计者和创造者,学生对自己的实践活动具有第一发言权。
因此,学生的自主评价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让学生学会积极的科学的自我评价,应当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任务之一。
5.激励原则。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
案例:小明的遭遇
小明最近越来越不喜欢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了,因为他遇到了这么几件事。
事件1:
小明特别愿意做数学作业,因为每次数学作业只要全对,数学老师就会给他一个醒目的100分。
一旦达到10个1 00分,还会领到一张奖状。
而自从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以来,他付出了很多,但由于成果不明显,从来没有得到过老师的赞扬。
小明所在的研究小组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研究制订了家乡发展方案,但这个方案最终只是得到了老师的几句轻描淡写的口头表扬,小明心里有点失落。
事件2: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汇报时间就要到了,但是小明所在的研究小组由于研究得过于深入可能要延迟一段时间,结果受到老师的批评。
老师说,任何事情都不能搞特殊,没有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研究任务是因为不够努力,态度不认真。
小明所在的小组希望老师能想办法让文化局的刘老师看到他们的研究成果,让他来评价,哪怕得到的是批评也不后悔。
可由谁来评价是老师决定的,从来没有学毕自己选的先例。
事件3:
老师规定每一个同学都必须加入一个合作组。
小明经过努力,终于有一个小组接受了他,但是这个小组却没有分一点任务给他,因为他们觉得小明只会“越帮越乱”,后来该小组的活动成果得了优秀,但小明心里却不是滋味。
综合实践活动之前,老师发了一张评价量表,小明觉得其中一些评价项目不是很合理,其他同学也有跟他相似的感受,但小明拿不定主意是否要跟老师谈自己的看法,因为他有些害怕。
事件4:
小明所在的小组进行了讨论、计划、参观、采访、实验、制作、展示、调查和评比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但最后的成果评比却是小刚获得了优秀。
大家都知道,小刚的成果是在网上查找了一些资料以后拼接而成的,小明有些不大服气。
小明所在的合作小组实在是很不容易。
一开始小组成员之间出现了矛盾,小明想方设法解除误会,后来组员之间磨合得越来越好,配合越来越默契,讨论中,思维碰撞后经常闪现智慧的火花。
尽管老师最终肯定了他们的活动成果,但小明和他的组员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评析:
小明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所产生的困惑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这些“问题”与“困惑”直接促使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进行反思。
由事件 1中,我们可以看到因为教师没有能够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从而使得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受挫。
事件2中,教师没有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性和生成性,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硬性规定在统一的范围内,不利于学生的深入研究,而且也没有给予学生参与评价的权利,违反了过程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
事件3中,教师没有很好地遵循评价的参与性原则,并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并且也没有提供足够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之中。
事件4中,教师明显违反了评价的过程性原则,不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收获与成长,只关注到了活动的最终结果。
总的来说,以上案例中,教师没有能够很好地遵循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各项原则,从而影响了学生活动的积极主动性,降低了活动的质量。
为此,教师们应该引以为戒,反思自己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是否也有着类似的错误或不足,并进一步思考,如果你是上述案例中小明的老师,你将会如何解决小明所遇到的困惑,如何通过评价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展开。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要求
1.注重收集、分析学生活动过程与结果的资料及数据
要求学生注意收集和积累研究过程动态的、真实的和完整的记录,这些记录包括研究方案、调查材料、小型设计、实验观察数据、读书笔记、学结和心得体会,等等。
这些记录是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不可缺少的重要素材,也是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重要依据。
2.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提出改进计戈Ⅱ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与学生的学习密切结合,与教师的指导密切结合;必须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与反思,成为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教师也要善于从学生自身作品的记录、自我评价中,把握每个学生学习的状况,从中发现学生需要指导的问题,改进指导方法,改善教学。
3.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过程中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是重视过程的课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体验、收获是课程所追求的。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要重视实践研究报告和成果的展示,而且要特别重视选题阶段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全过程每个阶段均在评价的范围之内;不仅重视课题研究的直接结果,而且要重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多种收获与体验、多种能力与品质。
(2)个人与小组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之一是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意识,课程学习主要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因此,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首先以小组成绩为基础,然后兼顾个人表现,通过自评和互评获得个人成绩。
(3)评价周期与时空的关系。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提供更多的机会,保持适当的弹性,让他们充分体验研究的过程,了解研究的方法。
一方面,不能以学生一个阶段的实践为永久的评价参照;另一方面也不能仅仅以学生某一次研究的得失来给学生下定论。
(4)多元主体评价与自我评价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广域的课程,它所涉及的主体是多元的,有校内教师、校外指导教师或兼职教师,有学生家长,也有其他社会主体。
多元主体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它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习反思,有助于培养其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策略(一)如何理解评价的基本理念
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诸多问题日渐显现,其中评价问题逐渐成为课程实验深入的瓶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怎样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如何对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以及如何对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进行评价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课程实验的纵深推进进程,同时也影响着广大学生、教师素质的和谐发展。
那么,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应该理解和把握哪些评价的基本理念呢
[案例呈现一]某学校按国家课程计划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新课程,虽然困难不少,但也算保证坚持按计划开课。
一天,学校教科室主任召开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会议,打算专门讨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问题。
结果出乎意料,很多教师都不知道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他们觉得能够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常开起来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根本没时间去顾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问题。
其实,这所学校自每个学期开始,都制订了很多计划,想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搞好,但在实践过程中,经常因为各种各样的活动、比赛,把计划全打乱了。
担任这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往往既承担其他所谓主要学科的教学,又当班主任,有着较繁重的教学任务,所以该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往往成了搭车课、机动课,教学现状也常常是虎头蛇尾的。
一些教师只想着能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起来,把任务完成就可以了,没有花很多心思去考虑怎样对这门课程进行评价。
如果非得谈评价,那就是每次活动后,教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给予一些口头表扬(引自董洪亮主编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诊断》,有删改)[案例呈现二]课程改革工作已经进行了一年,回过头来看看,在这艰难的征途上,可真是酸、甜、苦、辣,说也说不完。
虽然累了些,但是看着孩子们绽放着笑脸,一天天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教师,我感到很欣慰。
开学没多久的一天,我正在办公室改作业,突然听人喊道:不关我的事
那霸道又充满稚气的童声使我不禁抬头望去,只见一名学生推推搡搡地把另一名双手叉腰,嘴撅得老高的学生带到了我眼前。
这不是吴希帆吗
没等我开口,吴希帆便指着对方的鼻子边哭边大喊:不关我的事,这不是我的错
原来,吴希帆下课时使劲掐了同座的手,还把责任推到同座身上。
天啊,这简直就是歪理嘛
我好说歹说才把他劝住,但我知道,他并没有心服口服。
当学生间发生冲突的时候,吴希帆也总是毫无根据地指责对方,我天天想着怎样说服他,可成效不大。
与吴希帆性格相似的孩子还真不少,这让我陷入了苦恼之中。
直到三年级,课改的春风令我豁然开朗了。
教育包含多边的联系,单纯的说教是行不通的,得调动各方,用多种形式的评价使学生在体验中全面、和谐地发展。
首先,在课堂上我力求做到与学生平等交流,做教学的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
我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及时给予鼓励,使许多原来不敢发言的学生受到激励,在师生和谐的关系中营造出一个主动学习的环境。
对于好表现的学生,我不仅及时给予关注,更让大家对其进行评议,找出他的优势和不足,让他在集体的氛围中自我反省。
吴希帆同学就常得到学生们中肯的意见,渐渐地,他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了。
此外,我还注意调动家长力量进行评价,每周让家长以便条的形式反馈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得到家长好评的学生将被给予奖励。
杨嘉盛同学的母亲说:孩子很在乎我对他的评价,总希望我给他签好的评语,在家的表现也好了。
以前,我无论怎么说他,他都不当一回事。
还是老师这方法好。
是啊,师生、生生、家长与学生、学生与校外人士的交往互动,这新的教育理念使我尝到了甜头。
学生正在这多方的评价中、不断地反思中茁壮成长。
其次,注重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在生活体验中获得教益。
现实生活中的点滴发展变化,都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有所收获。
时值植树节,我号召学生开展编写护绿短语的活动,选出优秀的设计制成小牌安放在绿地中。
学生们积极参加、反复斟酌,其实他们和教师一样并不在乎这件事的结果(是否选上),而是重视在活动过程中得到的来自教师、同学及家长的肯定,可帮助他们形成环保的、健康的意识。
吴希帆同学和一些五年级学生一起参加了广西电视台的《小鬼当家》节目录制,冒着烈日在柳州市街头、在行人赞许的目光中为失学儿童义卖、筹款。
看了那认真、感人的场面,谁能想到他就是三年前那个心中只有自己的学生呀
(广西柳州市公园路小学潘柳玲)发现研讨从案例一的现象背后我们不难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问题确实非常棘手。
很多教师在课程评价的意识、观念和方法上理解不到位或是存在着一些误区,加上某些教师行动中的惰性思想,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问题研究相对滞后。
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当然有很多,除了学校、课程研究管理部门的教研指导力量薄弱,指导针对性不强以外,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教师也有着一定的主观原 因只管上课,不太关心效果如何,一味地习惯等、靠、要是一部分教师的职业通病。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指导,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这个边缘课程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颇低,教学研究乃至评价研究状况也就可想而知。
此外,就算是有些学校、有些教师想在评价方面有所尝试,但苦于缺少较为专业的技术引领,因此所做的还是表面功夫,研究终以浅尝辄止而告终。
案例二中的这位教师是既上语文课又上综合课,在课程改革的机遇中,她选择的是思考和发现。
从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在不断尝试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还研究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力图使学生在自己的学习成长经历中获得鼓励与精彩。
无疑,这样的尝试是值得肯定的。
由此,我认为,正确地引导帮助教师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内涵,树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基本理念,掌握一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法是教研工作的重要任务。
理论提升评价是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环节,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评价,有助于转变教育观念,全面落实、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有助于挖掘教师的潜能,有助于学校的文化重建及特色发展。
因此,要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水平,建构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机制至关重要。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不同于学科课程,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有其特殊性。
其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一)发展性评价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是师生协商共建,充满民主与平等的过程,是最终落实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过程。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建立评价方式多样、评价项目多元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
正确地引导帮助教师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内涵,树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基本理念,掌握一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法是教研工作的重要任务。
因此,作为新设置的国家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也要求树立发展性的课程评价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发展性,体现在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上,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最终实现课程评价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
发展性评价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情感、意志、兴趣、习惯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二)整体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活动进行中去。
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提供对课程修改有用的信息,实践于教学。
此外,在评价方法的选择运用上我们也要把握整体观,要注意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以保证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中包含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诸要素所体现的更多是一些主题探究、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操作实验等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传统的纸笔测验根本不能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考核,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只有用诸如档案袋评定、研讨式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才能对课程与教学以及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
(三)多元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多元化包括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多元评价标准、多元评价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对学生的各种活动方式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仅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呈现自己学习结果的形式也可丰富多样。
评价者要尽量使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描述学生的表现,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
对于学生评价而言,学生自我、教师、家长、同学、校内外人士都可以成为评价者。
这些不同主体、不同角度的评价将更有利于提供丰富的评价信息,更有利于被评价者的进步和课程的有效实施。
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价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过程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课程形态。
它有别于学科课程注重知识的逻辑呈现与教学,而是不局限于课程教学,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活动,如拓展学习时空,让学生走入自然、走向社会。
在自主探究中,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和实践活动能力得以培养和锻炼。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地改进学生的学习,积极倡导动态的过程性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内容应包括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
即使最后结果按计划来说是失败的,或者没有得出所谓的科学结论,只要学生经历的活动过程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获得了实践的体验和经验,就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重视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宝贵经验。
通过肯定其活动价值,营造成功体验的情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既是活动的相对终结,也是活动的持续起点,更是活动的循环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既有利于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有助于挖掘教师潜能,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一体的教育形式。
作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它既是大学生增知识、长才干、受教育的最佳途径,也是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高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又是满足大学生渴望健康成长的需要。
因此,有组织有计划地让青年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教育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的结合,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最直接、最生动的形式,解决了许多在校园、在课堂不能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自20世纪印年代在全国各高校普遍实行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普及、发展、改革.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及社会各个阶层的重视。
团中央、全国学联已明确提出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还存在较多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开展,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
因此,有必要寻求合理的解决对策,对推进实践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本文就社会实践当中的暑期支教活动之一分支进行研究,在探讨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存在问题及成因的同时结合实际提出改进措施。
望采纳
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进行有效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
而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它贯穿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运行方式不同于学科课程,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评价有其特殊性,它一般应包括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从准备工作到组织指导,从学生反馈到家长意见等)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剩余2725字)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有哪些环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国家必修课程,每周3课时纳入国家课程计划。
然而,许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对如何安排这3课时感到非常茫然。
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到教室外,校外去调查、访问、考察、活动,结果学生盲目活动,缺乏真正的深度体验;有的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时集中与分散灵活使用的原则,将综合实践活动集中在寒暑开展,结果缺乏教师过程指导;有的教师以学科教学方式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导致课堂教学预设过多;有的教师将课堂全部交给学生干部主持,缺乏及时指导,学生课堂活动流于形式.如此种种,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有效性不够。
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与研究,发现从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实施几个基本阶段来看,每个阶段既要有课外实践环节,也不能缺少在课堂中交流学习的环节,而教师的有效指导大部分可通过课堂完成。
因此,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开展课堂活动成为一线教师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为此,总结几种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大家交流分享。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我们将课堂组织分为几种基本形式,即:主题确定阶段的组织形式、活动策划阶段的组织形式、总结交流阶段的组织形式,此外,还探讨了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教学的基本方法。
下面,详细向大家介绍。
一、主题确定阶段的课堂组织形式
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阶段,教师的指导体现在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确定活动组织形式,通过讨论、交流确定活动主题。
在活动主题确定阶段,教师的指导应重点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1、学生自主汇报从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这一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平时在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在班级进行汇报交流。
需要强调的是:在主题确定课之前,教师要让通过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方式,在实践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从中引发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如有位教师布置学生进行一次“下海活动”,先让到社会中去进行社会观察与调查。
随后,教师在主题确定课上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学生在实践情境中发现了许多问题:不规范运用汉字问题、不文明经商问题、街上的流浪狗问题、交通线路不便等问题等。
这样,由于问题来源于实践的情境,研究的主题将更有针对性。
2、组讨论分析问题,将问题转化为课题
在第一环节中,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但是,并非每一个问题都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此环节中将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
一方面,教师可通过教学生学会将问题归类的方式,确定哪些问题可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所谓问题归类,即将学生的问题按“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
三方面归类,对于回答“是什么
这一层次的问题,解决比较容易。
而对于回答“为什么
“怎么做
这一层次的问题,研究比较复杂,研究的时间也较长,一般都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二方面,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分析主题的价值,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确定最有价值的主题。
如“灵芝盆景制作与研究”主题确定阶段,学生们在最初选题时有过“木洞、杨梅栽培技术”、“家电维修”、“速生丰产林研究”等十多个设想,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学生逐渐认识到“杨梅种植存在周期长、因素复杂的问题,家电维修课题陈旧、技术要求高,速生丰产林研究工程量太大,难以操作等问题”,最终选择了灵芝菌盆景制作与研究这一个课题。
3、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自然分组
经过以上两个环节,确定活动主题后,学生可根据自己喜欢的主题自由分组,组成3—8人小组。
在此阶段,教师一般引导学生简单汇报自己小组研究的活动主题,并说说选择本主题的原因,其目的是给全班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并增强目标的针对性。
下面,我们看一段这一环节的课堂实录。
[1]师:请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研究的小主题,并说一说主题生成的原因。
生:我们小组研究的主题是“无公害蔬菜的优缺点”。
我们了解到各种蔬菜种毒事件很多,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就决定调查无公害蔬菜的优缺点。
向广大群众进行介绍宣传。
同时也让更多的农民改种水稻为种无公害蔬菜,让所有的人都能吃上新鲜无毒的放心菜。
师:听了你们组的汇报,让我感受到了你们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进行实践活动。
这说明大家很有社会责任感。
生:我们调查“无公害蔬菜使用的农药”。
我们发现,菜农们把打有化学农药的蔬菜销向市场,而人们吃菜后只要没病,无异常现象,就以为没事。
但是,毒素进入人体后,有的并不马上发作,如果沉积在人体的毒渐渐增多,就会引起各种疾病,所以我们想了解一下,什么是化学农药,为什么有害;什么是生物农药,它有些什么优点。
师:你们研究的主题很有意义,注意到了人们的健康问题。
二、综合实践活动策划阶段的课堂组织形式
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后,活动进入策划阶段。
在此阶段,学生小组要讨论活动计划、进行活动策划,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小组将自己的计划在全班交流,并组织生生之间的互动,即在别的小组汇报后,能展开充分的讨论,为每个小组完善他们的计划,在此基础上,各小组再修改完善计划。
在活动策划阶段,教师的指导应重点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1、学生进行活动策划
这一阶段的活动策划主要是小组之内进行讨论。
在此期间,学生要进行小组分工,完成活动计划。
教师可在各小组之间巡回指导。
为了帮助学生将活动计划做得较规范,在起始阶段,教师可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
如,提供撰写活动计划的表格。
2、学生将本组方案计划在全班汇报交流
在此环节中,学生小组派出学习小组长,将本组活动策划在全班汇报,与其他同学交流。
3、学生针对各小组方案计划情况展开讨论
学生分组汇报本组的活动策划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每组的活动计划进行讨论。
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帮助完善活动计划。
下面,我们看《我为城市添光彩》主题在此环节的一段课堂实录。
[2]师:在小组汇报完毕完后,其他组可以提出建议或意见,还可以对其他组的计划给予评价,下面开始讨论。
第一小组:我们来
生1:我们决定从十月份开始进行活动,首先,我们认为宣传比较重要,所以我们先宣传,在宣传之前,我们还要写宣传单;然后,在社区开展一些活动,如:消除白色垃圾等活动。
生2:我们的时间安排,是由杨同学出的,我们请他来解释一下。
杨:因为我们都是寄宿生。
只有星期六日,有时间,刚才我们还统一了意见,就定在星期六下午。
生3:我们的宣传活动地点定在老百姓大药房前坪。
师:他们的活动安排的怎么样
生:我想给你们提供一些经验:安排时间最好不要定得太死,以免有特殊请况的同学不能参加。
第一小组:我们虚心接受意见。
其他学生:为什么那么定的地点是老百姓大药房呢
第一小组:第一:那儿人相对来说比较集中,宣传效果会好些;第二:离小组同学们家近,活动方便。
其他学生:你们在社区还将开展哪些活动呢
第一小组:我们有一个特色的活动,办绘画宣传栏;还准备成立一个社区服务小队;还可以组建一个文艺小分队,或者组建巡逻小队;可能我们有些活动还必须与有关部门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
可能我们还有一些地方考虑不周全,但是,等会,我们还会抓紧时间进一步完善的,看我们的行动吧
4、学生根据讨论情况完善计划
此环节在学生小组之间进行。
主要让学生在与人交流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小组的方法,反思自己计划的不足,进一步完善计划。
三、活动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流课
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汇报交流。
其课堂活动过程大致有如下几个步骤。
1、学生分组汇报活动过程
在此环节中,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汇报活动过程。
下面,我们继续以“发展无公害蔬菜”为例说明。
师:.下面就让我们各小组来汇报一下自己的调查过程。
生:我们在实地看到的结果,使我们感到很惊奇,觉得不可思议。
当地王伯伯介绍了无土栽培的好处,栽培方法和一些相关的知识,我们还翻阅了书籍、杂志,刊物。
找到了有关的资料,讨论如何栽培。
(展示了两盆蔬菜)这一盆是黄瓜、这一盆是苋菜,都是我们亲自动手种出来的无土蔬菜。
生:(展示照片和表格)这是我们制作的无土栽培和有土栽培技术比较表。
无土栽培分有机基质和无机基质。
有机基质包括药渣、谷壳、木屑、棉子壳等。
无机基质包括沙、砾、珍珠岩、岩棉等;有土栽培可分为有机肥料、化学肥料和微生物肥料,有机肥料有人粪尿,家畜粪尿、绿肥等,化学肥料必需与有机肥料配合使用。
无土栽培的温度是二十度左右,有土栽培是常态温度。
无土栽培只有51年的历史,是由德国两位科学家发明的新兴的技术,而有土栽培属于传统方式。
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了蔬菜栽培:就生长速度来看,无土栽培比有土栽培要提早5—10天上市。
在学生汇报过程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说出来。
我们继续看看这位教师是怎样引导的。
师:刚才各小组都展示了这次活动的调查过程和实践成果,也提出了合理化和建设性的建议。
相信大家肯定有许多的感想,有情感体验,对待困难和挫折、团结协作等等,下面就请大家畅所欲言,谈谈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
生:这次活动让我们明白了怎样与人交流,也增长了我的见识,丰富了我的知识,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与开心,悟出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虽然活动又苦又累,遇到了种种困难,但只要用心去解决,总会越过这道坎,不经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怎么会结出累累硕果呢?2、教师组织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出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学生分组汇报后,教师要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组织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并将活动过程遇到的困难提出来,并给予制导与支持。
如,在一次小组汇报过程中有位教师发现有个小组的学生研究“中国文化”的课题,学生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有关中国文化的资料。
有关于饮食文化、军事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可谓五花八门。
由于研究主题分散,学生小组合作时不知如何将课题深入下去。
于是,向学生提问道:你们收集了这么多有关湖南饮食文化方面的资料,想研究湖南的饮食文化与其他各省饮食文化的区别吗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讨论与探究,开展了题为“关于长江流域饮食文化差别研究”的主题活动。
同时,还对食用野生动物的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建议,由此,还生发有关环境保护等问题。
这样,学生从研究中国文化现象到从饮食文化研究为突破口,进一步转到对食用野生动物的现象研究,到不吃野生动物的宣传活动和身体力行,再到环境问题的研究,课题不断深化,学生整体、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不断加强。
3、引导学生发现生成的主题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发现新生成的主题。
这样,将活动不断拓展深入。
如,在一次“中巴出城,关注公交”主题活动阶段交流时,学生谈到:通过访谈,了解到居民超过一万人数的社区,可设公交车停靠站,而自己居住的社区有四万多居民,由于社区没有公交车停靠站,居民出行很不方便。
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开展了“未来社区的规划应该注意什么”的问题研究。
四、综合实践活动总结交流阶段的基本形式
当一个活动结束后,进入总结交流阶段。
针对不同的活动主题,交流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有静态的交流,也有动态的交流。
活动主题、活动方式不同,活动过程也千差万别。
总结交流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在这里,主要介绍一种答辩式总结交流课堂组织形式。
答辩式总结交流活动的基本方法是在学生进行活动交流时,请若干教师或专业人士当评委,由评委老师提出各种问题,由学生进行答辩。
其基本环节为:论文作者做论文陈述—教师与学生针对性提问,研究小组当场作答—主持的教师作总结性评价。
这种类型的交流,可提供学生展示交流分享情感体验和方法的的舞台;指导教师了解学生活动过程及目标落实情况;发现活动过程中新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开展活动,也在终结性评价中运用。
如,中考的加试。
在答辩式总结交流过程中,答辩时教师的问题设计最为关键,问题的设计指向学生在活动中综合实践活动目标达成。
一般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1)你为什么选择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问题由来,考察学生的问题意识)
(2)选择这个主题以后,你们是怎样策划活动的
(考察学生是否有计划地学习)
(3)本次活动主要通过哪些活动方式来进行的
你们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你能举例说明你是怎样分析收集到的信息的吗
(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考察)
(4)你的研究报告分哪几方面来写的
重点是什么
你认为你们的活动有什么意义
(考察学生方法性知识的落实)
(5)在本主题活动中,你们运用平时学到的哪些知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有哪些
关于对本校新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及六认真调研工作的报告
根据教务处的安排,配合“新老教师结对帮扶”计划,我们在开学第7周对2007年新进学校的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调研和六认真检查。
本次调研,初步反映了新进教师在立足岗位上所表现出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
课前都能仔细、认真地研读教材、精心备课,课堂教学常规基本得到落实,初步理解教育教学工作的常规和基本环节、程序及新课程教育教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方法,初步达到学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后能对本节课的上课情况做出认真反思,能虚心地听取听课老师们的意见,以促进今后更有效地教学。
同时在本次调研中,也暴露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某些不足。
主要有研读教材不足,对教材理解把握度不够,课堂上复习时间、新授时间和练习时间的安排不太合理;情感与态度目标方面,虽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但还存在差距,要让学生经历从体验知识到掌握知识的过程,教师们还要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另外当学生回答或解答完问题后,往往有时候没有给他们及时地鼓励性评价,评价的方式显得单调。
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评价方式更要形式多样,有激励作用;新老师教师结对以来,新教师实际活动数量和质量都显得不够,应该积极行动,虚心向帮扶老师学习,多听,多看,多学,并扬长避短,改进教学实践活动。
通过对新进老师的调研,首先是增进了我们对教师的了解,也是学校对新进教师现有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一次检测。
但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所以通过调研活动,主要还是及时发现和纠正或弥补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某些偏差或缺憾,希望新教师们通过这个活动能够迅速成长起来。
根据学校教务处的安排,本学期还将对新进教师和其他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及六认真进行一次调研,找出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发现和及时纠正,更有利于教师发展。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具体地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简单地死记硬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随着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和知识、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初步形成了对个体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
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有创意、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他们不满足于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向往成人的社会生活,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
拓展学校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因而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
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生活方式变革不断加剧的社会背景下,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的弊端,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以适应学习化时代、信息社会和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适应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不利于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片面倾向,表现在重视知识结果获得的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偏重认知领域的认知性学习,以及受教材左右的机械的决定性教学等方面。
这种在学习方式上的局限性,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
当前,在中小学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其针对性之一就在于变革学生在教育情境乃至在一般的生活情境中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时空,由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展开学习活动。
作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单一的课堂知识教学,强调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的重要性。
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知识获得的唯一有效的途径。
与以知识信息的接受为主的学习活动不同的是,综合实践活动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生活方式或存在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教育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学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需要。
学生的主体性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成为个体生活主体和社会生活主体的必经途径。
基础教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的发展价值。
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因而其根本的课程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提高,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综合性的实践学习,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强调学生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掌握科学方法。
(三)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超越学习书本知识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并深入自然情境、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实践等学习活动,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因而,综合实践活动为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架起一座桥梁。
这无疑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基本的
当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还表现在,优化中小学课程结构,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与制度的创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本理念: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记得以前学区组织了校际之间听课学习活动。
自己听了好多老师的课,学习了好多好的教学方法。
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课堂气氛过于严肃,有教师的表情严肃,整堂课没有一丝笑容,只有教师的一言堂。
二、低年级课上,教师在上课时则一直要求学生把手背过去,还不时的一口令统一步调:“一、二、三,坐好了。
学生是坐端正了,但效果又如何呢
三、还有部分教师时不时要求学生:“学生就得有学生的样子。
就要听老师的话,不听老师的话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老师教什么,你就要学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就是要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本质观;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变“讲堂”为“学堂”,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但目前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中还有许多传统的教育思想,即“师道尊严”,教师权威不可冒犯等正统思想在教师心目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因此,在以后教学中我将重点落实“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这一理念。
如何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精品案例及评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依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进行资源开发的校本课程。
其意义在于学生通过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创造思维等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科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以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
那么,如何上好小学低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
笔者认为应着重做好课题设计、组织实施和总结评价三方面的工作。
一、课前要精心设计和备课
在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还没有像科学课那样可操作的教材之前,要上好小学低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老师积极地开发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校本课程资源,精心地进行课前设计、备课尤为重要。
因此,课前设计要精心。
1、设计活动课题内容要有教育意义。
因为实践活动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长知识、受教育。
2、设计活动课题材要新颖。
新颖的活动内容,符合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生理特点,既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参加,又能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3、设计活动课过程要有实践性。
在设计活动课过程上要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动手动脑,增强探究、创新意识。
4、设计活动课总结要有针对性。
就是针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出现的事例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以后课题设计奠基础。
总之,从课题的设计、素材的收集到教具准备等一系列过程,都要做到胸有成竹、万无一失。
二、课中要细心组织和实施
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还必须用细心来组织实施才能取得成效。
如果没有细心,光纸上谈兵,那只能是走过场。
要细心认真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具体说来:首先,安全要确保。
基于活动课内容和特点的因素,活动课与语、数课最大的不同是课堂不确定,有时在教室里进行,有时也可能到教室以外的地方上课。
况且我们城区学校大多处于人口稠密的闹市区,街道窄、来往车辆及行人多,加之学生年龄小交通安全意识淡薄,这些无疑给老师带来安全上的担心。
因此,指导老师必须认真组织、细心安排,确保实践活动课安全有序地进行,不出任何差错。
其次,组织要严密。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细心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一是按全班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划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派一名有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本组实践活动课的组织协调工作;二是根据活动课设计主题,让每个小组自选其中一个内容开展自主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勇于探索,大胆创造。
这中间,指导老师要及时地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感受写成“课堂实录”,如果条件允许还可用摄像设备随场录像,便于课后总结评价之用。
第三,导向要得当。
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指导老师要将自主探究的方向、问题恰当地进行正确导向,更好地发挥学生自己的见解和创意。
三、课后要认真总结和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结束时认真进行课后评价、总结和反思,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其目的和意义在于对开展活动课“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完成程度、“过程与方法”的体现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情趣、探究和创新意识等进行综合地评价、总结和反思,从而做出教育效果的判断,更好的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继续顺利地开展。
2、要着重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而非知识和技能。
因此在评价时可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着重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交流与合作、动手实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行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学会反思,学会发现自我,学会欣赏别人的过程。
3、要讲究方式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方式方法得当,就能让评价成为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活动的导向。
在实践中,尚佳的方式方法主要就是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再由指导老师重点点评。
指导老师在重点点评时应该根据小学生都喜欢表扬鼓励的心理特点,用放大镜在他们身上寻找优点和长处,用赞美的话语进行鼓励性肯定,让他们看到成功,看到希望,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期望和鼓励。
对于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必过多地责难,要正面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弱点,树立信心,提高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另外,指导老师还需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地吸取经验教训,为下一次的实践活动课奠定好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的收获和成果
3、学分认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但同时又是由地方指导、学校开发的一门课程,因此学分的认定主要在学校进行。
为此,各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学分认定程序,规范学分认定过程和学生获得学分的基本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分认定应该包括学生互评、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考核、学校教务部门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部门审核等程序,并建立公示制度、抽查或回访验证制度,防止弄虚作假。
综合实践活动学分的认定是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
每学期学校要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评定。
根据平时活动中的自评、小组评价、老师评价以及终结评价,用等级方式为所有学生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成绩,与学生所获得的学分并列记录于成绩册、学籍卡上,作为其学习档案材料。
学分认定的依据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参与活动的出勤记录;二是活动过程记录;三是学生完成活动的情况和活动的成果。
以上三项记录合格的学生,课程成绩合格,可获得规定的基本学分。
研究性学习。
高中三年共约270个课时,15个学分。
学生获得每个学分约需完成18个课时的活动。
学生要获得研究性学习的学分,应具备五个条件:一是要有符合要求的课题研究方案;二是研究过程记录要完整、详细;三是要有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四是有自评、互评、指导教师考核、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审核结果;五是有学时的保证。
社会实践。
学生在一学年中有一周时间(即36课时)用于社会实践,可获得2个学分。
三年共可获得6个学分。
为更好地认定学分,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标准,由班主任或管理人员、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综合认定并给予学分。
没有参加或参加时间不足或没有提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证明的学生均不能认定学分。
社区服务。
完成社区服务规定课时(三年累计不少于10个工作日),可获得2个学分。
以服务接收单位负责人签章的服务时间证明为依据,由教师签名核实,按照学分认定的要求给予相应的学分。
学生要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其内容包括服务对象(机构或个人)的名字、活动日期、服务时间、服务项目或内容、学生签名、服务对象的签名和联系方式以及学生自己的活动体会等内容。
4.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侧重于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和实效等方面。
运用评价手段,鼓励全体教师承担指导任务,与学生一起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对学校的评价,侧重于对学校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状况的评价,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师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管理等方面的评价。
五、保障机制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课程相比不仅具有许多新的特点,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和科研单位、学校都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切实加强对课程的研究和管理。
要从组织建设、制度规范和创造条件等方面着手,大力加强管理、加强监督,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给予全方位的保证。
1、学校要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机构
在课程执行系统中,学校是直接执行的主体。
理想的课程设置、完备的课程制度、有效的管理机制等都要由学校来实践、验证和完成。
因此,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建立、完善课程管理机制,加强对学校三级课程的宏观管理与实施的具体指导。
(1)要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小组,负责本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设计、管理、开发与实施指导。
校长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第一责任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列为对校长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2)要制定、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项管理制度。
包括课程管理、教师管理、工作量计算、培训进修、教学资源管理、活动管理、成果及应用、奖惩与评价等相关制度,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
(3)要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提倡立足于本校实际,创造性地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和方案,在课程设计、内容开发、队伍建设、校本研修、活动方式、课时安排、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有本校特色的思路。
实施方案或实施计划要分学校、年级、学科、教师等不同层面制定,增强课程实施的针对性和计划性。
(4)学校领导要提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切实转变办学思想,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电子信息资源,初步形成各年级比较稳定的课程资源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基地,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特别是要提供供各年级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相应的课程资源,督促研究性学习的课时安排进入学期课程安排表,并按课程表的计划予以实施。
2、学校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1)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派责任心强、知识丰富、综合素质高、勇于创新的教师担任专职教师,组成学科教研组,具体实施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
因实际情况还不能设专职教师的学校,要确保兼职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综合实践的教学活动中。
要妥善解决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等方面问题;要准确评价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并以此作为教师晋级、晋职和评优的依据之一;要科学合理地计算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制定考核奖励办法,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做出成绩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予以表彰和奖励。
(2)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或管理小组。
负责统筹安排指导教师、课时;指导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学期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并对学生学习情况给予等级评定。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传统,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具体的问题,学校要组织教师针对这些具体问题开展专题性的研讨,提出解决的方案。
开展推进研究性学习的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设计能力。
(3)加强对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提高。
要利用各种形式对专兼职教师实施全员培训,使每个教师都清楚课程理念和实施策略,积极参与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指导,尽快适应新课程需要。
3、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教学研究
加强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研究是顺利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设置的课程,教师的教学以及学校对这门课程的管理都比较生疏,缺乏经验。
为了尽快完善这门课程的建设,学校以及各级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部门都要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研究予以充分的重视。
(1)学校应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研究。
这个机构和一般的教学研究室不同,不仅应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号召性,以便于开展工作。
该机构应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和要求组织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论学习和教学研讨,组织全校大型的学生成果展示或宣传活动,帮助、协师指导小组的组成并协助校领导做好教师教学和工作量的考核工作。
制定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标准并协助班主任和有关教师做好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及学分赋予工作。
(2)学校要制定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研活动制度。
组织教师学习、交流、研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的经验、问题、成果。
资源的开发利用、方的指导和问题分析也应作为教研的重要内容,提高教师把握课程的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学校应把参加教研活动的情况作为考核教师的内容之一。
(3)要切实发挥各级教研部门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教研部门要重点研究课程的区域管理与推进策略、实施途径,探讨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实施模式及方式方法、活动过程指导、活动案例分析、活动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的方式与结果应用等。
要以灵活多样的教研活动为教师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
要不断发现典型,及时推广,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推进,实现常态化实施。
4、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管理与督导。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引导并督导学校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国家课程计划的严肃性。
(1)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
各级教研部门有专人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指导、师资培训、教学研究;各级教研部门要组织力量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研究,深入学校与学校共同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总结经验,分析并解决问题。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场所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做好课程资源的管理工作,学校之间应加强联系,资源共享。
(3)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每年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课程资源建设与开发、设备设施建设、教师培训进修以及课程实施所必须的经费开支等。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319/150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