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语言精练七年级学生操行评语,七年级学生操行评语大全

语言精练七年级学生操行评语,七年级学生操行评语大全推荐阅读:

学习古文在当今社会有没有什么必要作文

学习文言文的好处

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荟萃,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典范.它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昭示着传统文化的底蕴,散发着人文精神的芳香.中学生多读文言文,不仅可以增加语言储备,提高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增长历史文化知识,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具体来说:

学习古文语言,增强运用能力.流传下来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文约意丰,含蓄蕴藉,语言讲究推敲,注重精练,色彩鲜明,譬喻形象.像“文采若云月”的《左传》,“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似人间来”的相如赋,清新而俊逸的李白诗等.中学生经常阅读文言诗文,一些精妙的固定短语和富有哲理的句子自然会进入其语言库,潜移默化,学生语言自然会丰富形象起来.再者,古人对待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也势必会让中学生受到影响,从而使其逐渐养成推敲词句的好习惯,说不定也会“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或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这对现代汉语的写作应该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现当代的很多文学大家,诸如鲁迅、茅盾、冯骥才等,其作品语言的酣畅、犀利、深刻,老到,恐怕就得益于对文言文浸淫多年、始终如一的阅读爱好吧.

学习古文构思,提升作文水平.古人写文章,非常重视文章的布局谋篇,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波澜起伏中见出巧妙,含蓄蕴藉中透着虚实,简约而不失谨严,质朴而不失形象.有的“立片言以居要”,统摄全文,如荀子的《劝学》、苏洵的《六国论》等;有的行文曲折,跌宕多姿,如蒲松龄的《促织》、司马迁的《鸿门宴》等;有的借景写情,缘情明理,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赤壁赋》等;有的以小见大,管窥蠡测,如左丘明的《肴之战》、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古诗文给中学生的写作提供了非常优秀的行文范例和精美的构思技巧,中学生经常阅读,自会文思敏捷,文如泉涌,久而久之,作文水平自会产生质的飞跃.

学习历史文化,增加人文积淀.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学生多读文言文,能激发热爱并承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面对龟甲兽骨的精巧奇特,你能不拍案称奇?面对长城的绵延万里,你能不骄傲自豪?面对秦皇汉武的丰功伟绩,你能不热血沸腾?叶圣陶先生说过:“一个受教育的人,依理说,必须了解固有文化,才能继往开来.否则,像无根之草,长不起来,也就说不上受教育.”如何理解“固有文化”并且“继往”?毋庸赘言,离不开大量的文言阅读.阅读文言文是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种手段,唯有多读,才能逐渐领悟文言文的内在魅力,逐渐领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真正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把文化薪火衍递到底的责任感.高考优秀作文《赤兔之死》的小作者之所以能写出让人叹为观止的佳作,不是得益于《三国演义》故事吗?不是得益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吗?学习古人操行,提高道德素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古文中的先贤圣哲、至德至言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大有裨益.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孔子,到“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韩愈;从“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李商隐到“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苏轼;从“镜破不改光”的孟郊到“生当作人杰”的李清照;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其彪炳史册、烛照千古的言行事迹,每每读来,常令人情不自禁的热血沸腾,肃然起敬,慕古人之高义,发思古之幽情,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素养在无声无息中得到提高.《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中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对优秀文章的广泛阅读,更离不开对文言文的阅读,在学生的人格塑造、审美情趣的提升方面,文言文起着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学文言文有什么好处(作文)要作文

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荟萃,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典范。

它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昭示着传统文化的底蕴,散发着人文精神的芳香。

中学生多读文言文,不仅可以增加语言储备,提高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增长历史文化知识,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具体来说:

学习古文语言,增强运用能力。

流传下来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文约意丰,含蓄蕴藉,语言讲究推敲,注重精练,色彩鲜明,譬喻形象。

像“文采若云月”的《左传》,“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似人间来”的相如赋,清新而俊逸的李白诗等。

中学生经常阅读文言诗文,一些精妙的固定短语和富有哲理的句子自然会进入其语言库,潜移默化,学生语言自然会丰富形象起来。

再者,古人对待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也势必会让中学生受到影响,从而使其逐渐养成推敲词句的好习惯,说不定也会“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或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这对现代汉语的写作应该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现当代的很多文学大家,诸如鲁迅、茅盾、冯骥才等,其作品语言的酣畅、犀利、深刻,老到,恐怕就得益于对文言文浸淫多年、始终如一的阅读爱好吧。

学习古文构思,提升作文水平。

古人写文章,非常重视文章的布局谋篇,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

波澜起伏中见出巧妙,含蓄蕴藉中透着虚实,简约而不失谨严,质朴而不失形象。

有的“立片言以居要”,统摄全文,如荀子的《劝学》、苏洵的《六国论》等;有的行文曲折,跌宕多姿,如蒲松龄的《促织》、司马迁的《鸿门宴》等;有的借景写情,缘情明理,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赤壁赋》等;有的以小见大,管窥蠡测,如左丘明的《肴之战》、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古诗文给中学生的写作提供了非常优秀的行文范例和精美的构思技巧,中学生经常阅读,自会文思敏捷,文如泉涌,久而久之,作文水平自会产生质的飞跃。

学习历史文化,增加人文积淀。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学生多读文言文,能激发热爱并承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面对龟甲兽骨的精巧奇特,你能不拍案称奇

面对长城的绵延万里,你能不骄傲自豪

面对秦皇汉武的丰功伟绩,你能不热血沸腾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个受教育的人,依理说,必须了解固有文化,才能继往开来。

否则,像无根之草,长不起来,也就说不上受教育。

如何理解“固有文化”并且“继往”

毋庸赘言,离不开大量的文言阅读。

阅读文言文是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种手段,唯有多读,才能逐渐领悟文言文的内在魅力,逐渐领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真正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把文化薪火衍递到底的责任感。

高考优秀作文《赤兔之死》的小作者之所以能写出让人叹为观止的佳作,不是得益于《三国演义》故事吗

不是得益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吗

学习古人操行,提高道德素养。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古文中的先贤圣哲、至德至言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大有裨益。

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孔子,到“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韩愈;从“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李商隐到“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苏轼;从“镜破不改光”的孟郊到“生当作人杰”的李清照;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其彪炳史e68a84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363383935、烛照千古的言行事迹,每每读来,常令人情不自禁的热血沸腾,肃然起敬,慕古人之高义,发思古之幽情,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素养在无声无息中得到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因此,中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对优秀文章的广泛阅读,更离不开对文言文的阅读,在学生的人格塑造、审美情趣的提升方面,文言文起着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论文怎样写

按正轨的论文格式来,论文格式可以百度查到,内容得你自己想,提纲写好,然后找找材料做个参考,参加自己的想法就行,非常重要剽窃局部不能超越百分之三十

求廉政格言

廉政格言警句200条

1、执政以廉为本,为官以勤为先。

2、做人一身正气,为官一尘不染。

3、贪婪的欲望使人堕落,廉政的品质使人奋进。

4、唯德唯廉唯实,尽心尽职尽力。

5、名位利禄皆为身外之物,品格事业才是立身之本。

6、鱼贪饵,容易上钩;人贪利,终落陷阱。

7、对知识的追求是学习的动力,对金钱的贪婪是腐败的起因。

8、奋起廉政双刃剑,外拒腐蚀,内防蜕变,上忠国家,下慰妻儿。

9、戒贪,求心安理得;慎行,为正人君子。

10、心底无私天地宽,一生一世不翻船。

11、清正在德,廉洁在志。

12、党的事业重如山,个人名利淡如水。

13、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从政,勤勤恳恳工作,默默无闻奉献。

14、有公德乃大,无私品自高。

15、宁以正气清贫谈笑,勿以名利金钱折腰。

16、公以至仁,正以尽义,廉以树威,明以立信。

17、牢记宗旨,永葆本色。

18、慎独慎微,慎始慎终。

19、人才是压出来的,高效率是严出来的。

20、坚持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统一起来。

21、牢记政治责任,保持好的作风,掌握理论武器,深入扎实工作。

22、根本是理想信念问题,而总开关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3、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24、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给自己半点腐败的念头。

25、作风要朴实,工作要扎实,任务要落实。

26、克己奉公,干净干事。

27、歪风不止,正气难树;正气不树,事业难成。

为那些想事和干事的党员干部撑腰壮胆,排忧解难。

28、知难而进的决心,锲而不舍的精神,攻坚破难的魄力,切实可行的办法,组织协调的本领。

29、用“钢班子”带“铁队伍”。

30、名节重泰山,正道是清廉。

31、一文虽微,能污清白人格,万金价昂,难收公道人心。

32、为政清廉从古至今人称颂,公仆亮节继往开来胜前贤。

33、草骑墙头因风势而倒,官无正气因德殇而亡。

34、酬薄酬厚皆为百姓血汗,位卑位尊同是人民公仆。

35、蚁穴失察必崩大坝,小贿不拒定成巨贪。

36、为官惟廉,从政惟勤,处事惟公,做人惟实。

37、勤补拙苦作身永学毋惰,严律己廉为政常涤细非。

38、家庭应该是廉政的港湾,而不应该成为腐败的漩涡。

39、以德修身,多做好事积德,以才立命,多读好书益智。

40、不贪不占,以品行得声誉,全心全意,当公仆赢人心。

41、恣欲纵行,得意失终生,慎始慎独,律己得康宁。

42、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如鸿毛。

43、行端好比松傲雪,贪念犹似蚁穴堤。

44、廉洁,韶华之树常青,贪婪,生命之花凋零。

45、如果从政之路是一条珠链,那么人格操守则是串起无数颗珍珠的金线;如果为官之道是一组数字,那么清正廉洁则是统率后面许多个“0”的那个“1”。

46、砺操行以修德业,当自重;甘淡泊以守清贫,当自省;谋善举以泽众生,当自励。

47、智者为官,替国分忧,为民解难,鞠躬尽瘁,一生尽得平安。

愚人居吏,为己谋财,弄权求利,机关算尽,永世难求幸福。

48、一念之贪,损自德,毁自身,殃及儿女;两袖清风,躬于行,利于民,感召世人。

49、处事要公,公生明;律己要廉,廉生威;待人要诚,诚生信;工作要勤,勤生效。

50、脑勤要多思,眼勤要多看,嘴勤要多问,耳勤要多听,手勤要多记,腿勤要多跑。

51、从政以民为本,倡廉以慎为要。

52、清廉公平断事理,勤政正直做“公仆”。

53、善观人者善观己,善观己者善观心。

54、从政不忘百姓,掌权不忘廉政;做事不忘公平,为人不忘自重。

55、心正则廉洁,身正则刚直,行正则威严。

56、欲惠己时先泽人,欲教人时先律己。

57、为官浮云远,春风铸精神。

58、闲时静心思己过,他日清正无是非。

59、克服“衙门作风”,力倡雷厉风行。

60、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

61、严格政治纪律,严格依法行政。

62、廉洁自律,以身作则,恪尽职守,励精图治。

63、建设信用政府,建成务实班子,成为放心干部。

64、以身作则,忠实履行职能。

65、为政不贪,头顶蓝天;为政不廉,利剑高悬。

66、贤能兴家,廉可避祸。

67、权力加廉政等于服务,权力加贪欲等于自毙。

68、职权,对廉洁者是一根人生的拐杖;对贪婪者是一把自刎的利刃。

69、草生峰巅不显伟岸,松长谷底失高洁。

70、多植荷花塘自清,勤反腐败政自明。

71、官阶有大小可大亦可小,人品有高低求高不就低。

72、为政重在廉,做人重在诚,说话重在信,办事重在实。

73、以事明鉴明心智,以人为鉴正言行。

摒出私欲终身乐,廉洁清正一身清。

74、以史为镜以铭其身,以人为镜以正其身,以事为镜以警其身。

75、勤奋做事尽公仆之责,清白做人守党员之本。

76、贪一时,毁一生。

77、把住自己的嘴,清静如水。

拴住自己的腿,足不沾灰。

管住自己的手,甘愿吃亏。

收住自己的心,无私无畏。

78、弱水三江,取一瓢足饮,多则无益;米粟万种,仅三餐裹腹,无欲为高。

79、财欲是只虎,是柄剑;为官若长久,财色不能贪。

80、贪欲是腐败温床,自律乃廉洁沃土。

81、大事小事秉公办事,小节大节廉字为节。

82、廉政勤政堂堂正正,秉公为民清清白白。

83、勿以官小而不廉,勿以事小而不勤。

84、公仆称谓千钧重,为政清廉万事兴。

85、慎权、慎欲、慎微、慎独;想事、谋事、干事、成事。

86、防意如城,远离腐败筑堤坝;慎终如始,恪守桑榆重晚节。

87、私欲不能有,否则必献丑;私欲若太大,早晚被拿下;当官不为公,早晚现原形;生活不检点,丢人又现眼。

88、贪欲无度,牢狱自筑。

89、“贪”字近乎“贫”,“婪”字近乎“焚”。

90、警钟长鸣长鸣长警,醒言常省常省常醒。

91、取不义财,当心要下台。

92、千金经手过,不沾一文钱。

93、与其后悔于已然,不如防患于未然。

94、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端其身。

95、警钟长鸣筑防线,防微杜渐保晚节。

96、廉洁源于自律,堕落始于贪婪。

97、廉能生威,廉能聚人,廉能聚心。

98、廉政准则天天念,心中有条高压线。

99、金钱美女不下水,花言巧语不受骗。

100、勿为名累,勿为利锁,勿为权迷,勿为欲困。

101、污泥不染为尊,清正廉明为贵。

102、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103、金钱美女得一时之欢,手铐脚镣葬一生幸福。

104、芝兰生于森林,不以无人而不劳;君子修道立德,不因穷困而变节。

105、不自知不贤,不自制不廉。

106、防微杜渐,勿使小节成大恶;反腐倡廉,常将警钟鸣心头。

107、贪是腐蚀心灵的毒酒,廉是滋补身心的良药。

108、当官勿躁,当权勿暴,当人勿傲。

109、心公官必正,行端官自清。

110、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111、常怀为民之心,常听为民之言,常思为民之策,常兴为民之举,常记为民直托。

112、两袖清风,为党为民不为私。

113、为官以廉为先,为政以勤为基,为民以实为本。

114、勤政系从业之根,廉洁乃防腐之本。

115、掌权常忧百姓事,为官固守廉洁心。

116、恪尽职守,忘己忘家不忘民。

117、廉洁奉公处处为群众着想,艰苦奋斗事事为人民操心。

118、勤政出成果,廉政聚民心。

119、宗旨不忘,群众为上,严以律己,点滴做起。

120、清贫守志,共产党人当自醒;勤政为民,领导干部须笃行。

121、扶贫济困甘俯首,荡恶驱邪敢横眉。

122、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

123、做人德为本,做事民为先,做官法为上。

124、处事立身须有一腔正气,秉公尽职应无半点私心。

125、廉洁奉公不当贪官,秉公办事不当昏官,勤政务实不当懒官,团结奋斗不当佞官。

126、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

127、高尚的人为廉政找方法,堕落的人为腐败找借口。

128、做正人须走正路,非公心莫为公仆。

129、交友信义为先,从政勤廉为本。

130、理想信念不动摇,拒腐防变根扎牢。

131、世上黄金虽宝贵,为官清廉价更高。

132、源清则流清,理明则心正。

133、当政之要在于兴业,施政之本在于廉洁。

134、德高为本,身正为范;勤政为荣,敬业为乐。

135、廉洁乃干部之魂,勤政是公仆之本。

136、以廉取信职工,以勤振兴企业。

137、不勤,无以成就事业;不廉,难以凝聚人心。

138、重责、淡利、慎权。

139、领导有正气,职工有士气,单位有朝气。

140、勤能补拙,廉能生威;两者兼备,事业腾飞。

141、为官以廉为先,从政以勤为本。

142、不为官位而争,不为财色而诱,不为得失而虑,不为生死而忧,不为权势而惧,不为非分而求。

一身正气做人,一心为民做牛。

143、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官不移公仆之志,用权不谋一己之本,处事不循庸俗之情。

144、一身正气,美于心灵,两袖清风,廉于行动。

145、勤政虽疲尤酣,廉政虽清心安。

146、廉则威,公则明,严则正,令则通,思则变,勤则精,学则进,干则兴。

147、党风正则人心向,政风正则令畅通,民风正则富思进,家风正则万事兴。

148、廉不言贫,勤不言苦。

149、亲贤远小乃古训,选贤任能民心安。

150、以诚为人,以勤为政,以廉为官。

151、用真理的力量启迪人心,用人格的力量感召人心,用感情的力量温暖人心。

152、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克己奉公,一丝不苟勤于政务,一身为民乐在其中。

153、水不流则腐,官不廉则败。

154、行船不断,风浪毁之;为官不廉,民众弃之。

155、兴廉政之风,树浩然正气。

156、为民办事,千件万件也不多;以权谋私,一件半件也不行。

157、当官只利己,下台没人理。

158、贫困享乐人生窄,严以律己天地宽。

159、严是爱,松是害,廉洁从政做表率。

160、勤与廉相连,奢与腐相通。

161、做官为党、为民、不为亲;做事唯公、唯正、不为私;162、做人唯理、唯廉、不唯权。

163、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唯公则灵。

164、反腐倡廉重在“官”,纠风整纪重在管。

165、廉洁出威信,腐败伤民心。

166、为政不贪,头顶蓝天;为政不廉,利剑高悬。

167、严是爱,宽是害,放松监督出腐败。

168、公私分清清则廉,是非辩明明则正。

169、清廉则无畏,秉公则无私。

170、一旦为利所驱,必将为利所害。

171、身有正气,不言自威。

172、廉洁是共产党员的镜子,公正是人民公仆的尺子。

173、办事不公开,必然怀鬼胎;办事不透明,内幕有私情。

174、以公为矛,锐不可当;以廉为盾,坚不可催。

175、清廉则民近,腐败则民疏。

176、公正则民服,偏颇则民怨。

177、无私无畏一身正气,为党为民两袖清风。

178、香烟熏黑手指头,美酒泡软硬骨头,筷子搭桥栽跟头,刀口涂蜜拉色头。

179、比待遇越比心胸越窄,讲奉献越讲精神越振。

180、心不贪、嘴不馋、手不长、耳不软、腿不懒。

181、耐得住艰苦,顶得住歪理,抗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

182、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

183、以伟人之操处事,以常人之心律己。

184、思正则廉,身正则直,行正则威。

185、一旦得失看黄昏,一生成败看晚节。

186、道德防线不能破,否则肯定惹大祸;廉政勤政是本份,大公无私显精神。

187、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188、水沸壶中生垢,藤攀高枝树瘦,蝇落腐物生蛆,亲仗权势官臭。

189、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认认真真学习。

190、廉洁养正气,奉献修大成。

191、从政廉洁是为家园添砖加瓦,为官腐败必使家园房倒屋塌。

192、有国有家有廉耻,无私无畏无烦恼。

193、许多吻你手的人,也就是砍你手的人。

194、贤内助兴夫兴国荫及后代;贪内助害夫害国殃及子孙。

195、横不攀,竖不比,老老实实管自己。

196、当官清慎,可以远辱;设心处事,戒之在初。

197、戒酒戒色戒贪欲,律己律妻律子女。

198、俭为百姓之根,奢乃万祸之源。

199、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管好家里人,一生保平安。

200、授子女之钱财,仅供一时之需;传后代以德才,方可终身受益。

一点一滴养成好习惯

什么是“习惯”

字典上说,习惯就是长期重复地做,逐渐养成的不自觉的活动。

那好习惯,当然是长期以来重复地做的好的活动,这好习惯是我们平时每天每时每刻播种“好行为”结出的“果实”。

回头看看我已种了十一年“习惯树”上都长出了那些好果实哪

我想最大的一颗果实应该“不挑食身体棒”,听妈妈说,我自小吃饭十分爽快,不用大人们前前后后的催食,所以你瞧,我有着一米五五的个头,结实着哪

第二颗果实应该是“爱运动不懒惰”,我还在幼儿园时爸爸就带我报名参加了游泳训练,我特喜欢在水里翻腾,就连现在一听到游泳我就会浑身来劲,去年暑假只有三年级的我已经达到了五年级游泳标准。

我还特别喜欢打乒乓球,虽然只学了皮毛,训练时经常累得大汗淋漓,但在乒乓台前潇洒挥舞球拍的过瘾劲对我的吸引力还是难以抵挡的,今年暑假,我会争取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

“习惯”树上最漂亮的一颗果实我想应该是“创新求知爱动脑”,学习上我总爱有自己的想法,虽然不一定正确,有时还显得特别幼稚,但我坚信,只要我努力打好基础,永葆创新思维的好习惯,总会让这颗漂亮的“习惯果”越长越成熟,越来越香甜的。

当然,我的“习惯树”上还有一些果实长得还不够健壮,比如还有“粗心大意”的斑点和“贪玩贪嘴”颜色。

妈妈常常告诫我:“注意你的思想,它们会变成你的言语;注意你的言语,它们会变成你的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它们会变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决定你的命运。

虽然有好些句子的内涵我还不太明了,但我知道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的成败一定是起决定作用的,伙伴们,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件小事做起,从小埋下各种“好习惯”的种子,长大后让“好习惯”的果实为自己的明天带来芳香,带来甘甜

让“好习惯”伴我们快乐成长

好习惯伴我成长(2)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有很多好习惯伴随着我.

我有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所以从来都没有迟到过,而且在一年级时班主任赵老师还把我们班里的钥匙交给了我,因为我每次都来的很早,所以直到三年级我一直担任着我们班开门的任务。

在我心中有一个信念—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写作业时一个字没写好就重新写,记得在一年级时我刚学会写字,总是写不好,我为这件事曾经哭过,我就不信我写不好,于是我就每天放学回家就练字,果然,在一年级期末的操行评语上我被老师喻为“小书法家”,直到五年级,我这个好习惯一直坚持着,每次刘老师留组词的作业时,让每个字组至少两个词,而我却组二十个,在组词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积累了词汇量。

就因为这个好习惯我每次考试都能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

我的书包什么时候都很整齐,记得在一年级时,我总是找不着东西,而且有时的作业,因为书包太乱找不着,然后妈妈就教给了我一个方法,各种书籍分类放置,大书和大书放在一个地方,小书和小书放在一个地方,文具放在一个地方等等,自从妈妈教了我这个方法以后,我一直坚持在现在,所以找什么东西都得心应手。

我所有的东西都都非常爱惜,不管是衣服、鞋子、还有书籍,我都非常爱惜,有一次我过9岁生日,妈妈送给我的一本书〈〈未解之谜〉〉,直到现在那本书还是崭新的,但是绝对不是没有看呀,爱读书,“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甜头,我早就知道了。

所有物品干净、新新的,看着心里都舒服。

我希望这些好习惯能伴随着我,直到中学、大学、工作…

好习惯伴我成长(3)

习惯,常听妈妈说这个词。

习惯到底是什么呢

是你用筷子吃饭,是你用右手写字。

习惯重要,它可以有利于你一生,而你也有可能就因为它而苦恼不已。

同学们,暑假来了,我们是不是应该养成一些有益于我们的习惯呢

俗话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能写好作文的秘密吗

我就告诉你一个我的好习惯,这也许就是写好作文的秘密喔

如果你到我家来做客,你会发现,我房里的图书角也许会成为最吸引你眼球的地方。

因为那儿摆放的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优秀作文选,而是生动、有趣、动人的小说集,\"小妇人\"、\"夏洛的网\"、\"爱的教育\"等都是我眼里的优秀作品。

不过,我不仅仅看里面的故事情节和讲述的道理,还要学会一些写作方法,积累一些好词和好句,以及它们使用的方法。

可同学们会问,为什么你会养成这个好习惯呢

你又是怎样养成的呢

同学们,养成好习惯并不难,关键是你要坚持用心去做。

小时候,我也像别的孩子一样喜欢玩,放学后总是想玩过够,直到天黑爸妈叫吃饭才罢休。

偶尔有一次,爸爸带我去图书馆借书,我看见了那么多的书,有些是我听到过的名著,我就随手抽了一本翻阅起来,阅着阅着,书里的情节,还有那些运用自如的绝妙词句深深吸引了我,我被着了迷,当时爸爸就给我借了两本回家。

虽然我喜欢看书,但是看到别的孩子在玩,有时就忍耐不住这种诱惑,也去玩一阵子。

一次,我在外面玩够回家后,想休息一会静下心来看书,我看见在我还没看完的那本书里夹着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一句话:书就是你的玩伴,愿你在书海里尽情畅游。

顿时,我恍然大悟,原来书就是我最好的朋友,最好的老师,我悄悄地把字条收好。

从此以后,我渐渐地爱上了看书,看书也成了我必修的课程。

每天吃完晚饭后的半个多小时是我的阅读时间,我总会抓紧这半个多小时阅读,阅读,再阅读

随着上学年级的升级,作业量也大了,可我依然坚持每天看书的习惯,就像有些人记日记一样。

我觉得看书就是一种享受,是一种锻炼,是一种学习。

真正做到读好书,读书好,好读书的人一定是知识丰富,出口成章,能写一手好文章的人。

读书,能使我们增长知识;读书,能使我们悟出道理;更重要的是读书能使我们心胸宽阔。

让我们一起来看书,养成喜欢看书的好习惯。

生活中还有许多好习惯要养成,让我们共同去养成更多的好习惯,让好习惯伴我们一起成长。

ok?

关于日本的论文

目前,许多有关茶文化的概念存在一些分歧,模糊甚至混乱的现象,如到底什么是茶文化问题,什么是茶道问题,什么是茶艺问题,茶道和茶艺的关系问题,都存在误区,没有统一的认识,需要加以探讨,以求得共识。

在讨论茶文化问题之前,必须先弄清什么是文化。

按文化学的定义,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同时也包括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

因此,茶文化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

王玲教授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是主张狭义说的,她强调指出:“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长、培植、制作、化学成份、药学原理、卫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现象,这是自然科学家的工作。

也不是简单地把茶叶学加上茶叶考古和茶的发展史。

我们的任务,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按照文化学的研究,文化可分为技术和价值两个体系。

技术体系是指人类加工自然造成的技术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观的东西;价值体系是指人类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

这两个体系经由语言和社会结构组成统一体,也就是广义的文化。

因而,文化的价值体系狭义文化。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

这是文化的核心。

那么,茶文化也应该有这样的四个层次。

1.茶文化的四个层次

物态文化—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即有关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学成份及疗效研究…等等,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

制度文化—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

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等。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早在周武王伐纣之时,巴蜀地区的“茶、蜜、灵龟…皆纳贡。

至唐以后贡茶的份额越来越大,名目繁多。

从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对茶叶征收赋税:“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

(《旧唐书?食货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开始实行榷茶制,即实行茶叶专卖制(《旧唐书.文宗本纪》)宋代蔡京立茶引制,商人领引时交税,然后才能到指定地点取茶。

自宋至清,为了控制对西北少数民族的茶叶供应,设茶马司,实行茶马贸易,以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

对汉族地区的茶叶贸易也严加限制,多方盘剥。

行为文化—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是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

如宋代诗人杜来“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名句,说明客来敬茶是我国的传统礼节;千里寄茶表示对亲人的怀念;民间旧时行聘以茶为礼,称“茶礼”,送“茶礼”叫“下茶”,古时谚语曰“一女不吃两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礼”便不再接受别家聘礼;还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

至于各地、各民族的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各种饮茶方法和茶艺程式也如百花齐放,美不胜收。

心态文化—人们在应用茶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

如人们在品饮茶汤时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以及由此生发的丰富联想;反映茶叶生产、茶区生活、饮茶情趣的文艺作品;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谓茶德、茶道等等。

这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因此,广义的茶文化应该由上述四个层次组成。

但是第一层次(物态文化)中早已形成一门完整、系统的科学—茶叶科学,简称茶学。

第二层次(制度文化)属于经济史学科研究范畴,而且也是成绩显著,硕果累累。

所以作为新兴的学科,茶文化学应该将研究重点放在过去比较薄弱的第三、第四两个层次,也就是狭义的茶文化。

如此看来,我们要研究的狭义茶文化是属于平常所谓的“精神文明”范畴,但是它又不是完全脱离“物质文明”的文化,而是结合在一起的。

不管是茶道也好,茶艺也好,茶礼也好,茶俗也好,都是在茶叶应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离开,也就不存在什么茶文化了。

2.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

目前,关于茶文化的许多名词术语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混乱的认识,茶艺界有许多人常常将茶道、茶德、茶艺混为一谈,弄不清茶道和茶艺的区别,如有的叫茶艺馆,有的叫茶道馆。

有的称茶艺表演,有的称茶道表演。

需要进行深入的讨论,加以界定,以求取得统一的认识。

我们先来讨论一下茶艺、茶道和茶德问题。

茶艺“茶艺”一词最早出现于七十年代的台湾。

当20世纪七十年代台湾出现茶文化复兴浪潮之后,开1978年酝酿成立有关茶文化组织的时候,接受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的建议,使用“茶艺”一词,成立了“台北市茶艺协会”、“高雄市茶艺学会”。

1982年又成立“中华茶艺协会”。

各种茶艺馆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茶艺一词被广泛接受,而且也传播至港澳和大陆。

至于为什么要称茶艺,台湾茶文化专家范增平先生在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宣读的《茶文化的传播对现代台湾社会的影响》论文中指出:当时为了弘扬茶文化、推广品饮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使用“茶道”一词。

但是有人认为“茶道”虽然中国自古已有之,却已为日本专美于前,如果现在继续使用“茶道”恐怕引起误会,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湾来。

另一个顾虑是怕提出“茶道”过于严肃,中国人对于“道”字特别庄重,比较高高在上的,要民众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茶艺”这个词。

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同意才定案。

“茶艺”就这么产生了。

然而什么是茶艺

各家的解释还是见仁见智并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

如台湾茶艺专家季野先生认为:“茶艺是以茶为主体,将艺术溶于生活以丰富生活的一种人文主张,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

(季野:《茶艺信箱》98页,台湾茶与艺术杂志社出版)范增平先生认为:“茶艺包括两方面,科学和人文的,也就是,一、技艺,科学地泡好一壶茶的技术。

二、艺术,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

中国茶艺之美是属于心灵美,欣赏茶艺之,是要把自我投入整个过程当中来观察整体。

(范增平:《台湾茶文化论》280页,台湾碧山岩出版公司出版)台湾茶艺专家蔡荣章先生认为:“‘茶艺’是指饮茶的艺术而言。

讲究茶叶的品质、冲泡的技艺、茶具的玩赏、品茗的环境以及人际间的关系,那就广泛地深入到‘茶艺’的境界了。

(蔡荣章:《现代茶艺》202页,台湾中视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蔡先生还认为:“茶叶的冲泡过程不只是把茶叶的品质完美发挥的技艺,本身也是一种发展个性的表演艺术。

借着泡茶、品茗的过程,因为必须专心一致才能将茶泡好,才可以体会茶的境界,而且要有秩序帮能表现美感与主客良好的关系,结果达到了修身养性与敦睦人伦的社教功能。

(同上,197页)北京的茶文化专家王玲教授认为:“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的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王玲:《中国茶文化》87页,中国书店出版)陕西的作家丁文先生认为:“茶艺是指制茶、烹茶、饮茶的技术,技术达到炉火纯青便成一门艺术。

“茶艺是茶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丁文:《中国茶道》46页、49页,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浙江湖洲的茶文化专家寇丹先生在综合各家学说之后,认为茶艺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叶的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

狭义的茶艺是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茶艺初论》,载于《农业考古》1997年4期)

我们赞成按狭义的定义来理解,通俗地说,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

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

而泡茶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正如丁文先生所说,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成为一门艺术。

因此,我们不但要科学地泡好一壶茶,还要艺术地泡好一壶茶。

也就是说,不但要掌握茶叶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动作规范等等技术问题,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欣赏茶艺的沏泡技艺,应该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

“茶的沏泡艺术之美表现为仪表的美与心灵的美。

仪表的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通过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通过沏泡者的设计、动作和眼神表达出来。

(童启庆:《习茶》110页,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诚如蔡荣章先生所说,茶叶冲泡过程“本身也是一促发展表演艺术。

如果茶艺馆的从业人员了解这一点,就不会将自己等同于一般饮食服务员,而是自觉在从事一项普及茶文化知识、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活动,是项很有意义的社会工作。

那么,茶艺与茶道有什么区别呢

茶艺与茶道是什么关系呢

茶道 王玲教授在其著作《中国茶文化》第二编“中国茶艺与茶道精神”中指出:“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节则无精、无神。

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

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蔡荣章先生也认为:“如要强调有形的动作部分,则使用‘茶艺’,强调茶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则使用‘茶道’。

“指导‘茶艺’的理念,就是‘茶道’。

(蔡荣章:《现代茶思想集》410、408页,台湾玉川出版社出版)我们认为,王玲教授和蔡荣章先生的这些话已经将茶道、茶艺的区别和关系讲得很清楚。

茶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

因此,陈香白教授认为:“中国茶道 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陈香白:《中国茶文化》59页,山西人民出版社)不过,以这样的高度来要求茶人毕竟过于严格和空乏,常人不易掌握,一些茶艺大量和专家们便以精练的哲理语言加以概括,提出许多茶道的基本精神,使所有茶人易于理解和便于操作。

这些基本精神就是饮茶的道德要求,亦称为茶德。

早在唐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就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即饮茶者应是注意操行具有俭朴美德之人,陆羽已经对饮茶者提出品德要求,喝茶已不再是单纯的满足生理需要的解渴了。

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可见,早在唐代就已经喝茶有道了。

可以将刘贞亮提出的茶德视为对诗人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三饮便得道”和“以孰知茶道全尔真”句中之“道”和“茶道”的诠释和充实。

由此可见,茶道应追本溯源至唐代皎然、陆羽时期,当然,它还不如后代如日本这茶道那么明确具体。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

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

他明确提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介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

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

帮忙找50个成语,一定要是成语

带解释的最好。

适合初三或高一的

1 空穴来风:(1)∶有了洞穴才会进风(2)∶比喻消息或传说并非完全无根据。

2 三人成虎: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3美轮美奂: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

4 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到热,比喻气焰盛,权势大。

5 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谈论。

侃侃:形容说话从容不迫的样子。

6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7 鼎力相助:大力支持帮助。

8 脱颖而出:比喻有才能之人一遇机会,其才干就能显示出来。

9 蓬荜生辉:(对方的来访或赠送的字画)使自己的寒门增添光辉。

10 望其项背: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

比喻赶得上。

11 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12 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13 义无反顾:为正义而勇往直前,不犹豫回顾。

14 差强人意:还能振奋人的情绪。

比喻大致令人满意。

15 抛砖引玉:比喻以粗浅的见解引出别人的高见。

16不可理喻:没法用道理使他明白。

形容蛮横、固执、愚昧。

17义愤填膺:由正义而激发的愤怒充满心胸。

18良莠不齐:比喻好人坏人混在一起。

19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能的精巧,像是鬼神之作。

20 不刊之论:指不可磨灭和不可改动的言论。

21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

22置之度外:将一切事物弃置身外,不以为意。

23无可厚非:不必过分地加以责备,不必作过严厉的批评。

24休戚与共:彼此间的幸福和祸患都共同承受。

25评头品足:原指轻浮地议论妇女的容貌。

现也比喻任意挑剔,在小节上过分挑剔。

26不胫而走:比喻消息等传播迅速。

27耿耿于怀:对所经历的事持有看法,不能忘却,萦绕于心。

形容有心事。

28耳提面命:形容长辈谆谆教导。

29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30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

31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出乎意料,也强调神秘奥妙。

32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33面目全非:样子完全不同了。

形容改变得不成样子。

34相濡以沫: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

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35 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

36 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

指什么坏事都干。

37 无往不利:无论到什么地方或干什么事情,一切顺畅通利。

38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39 无懈可击:没有可以被人攻击或挑剔的缝隙,形容非常严密。

40 无冕之王:指没有权威的名义而影响、作用极大的人。

现多指新闻记者。

41 不以为然:然:对,正确。

不认为是对的。

表示不同意。

含有轻视意味。

42 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

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43 不知所云: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

44 不共戴天:不愿与仇敌在一个天底下活着,比喻仇恨极深。

45 不置可否:既不说可以,也不说不可以,不表明态度。

46 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高雅乐曲。

现比喻高深的文艺作品。

47 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楚国的民间歌曲。

现泛指通俗文艺。

48 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

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49 不足为训:不能当作范例或准则。

50 见仁见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喻见解因人而异。

意见不统一。

51 不耻下问: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

52 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的真相彻底显露。

不表示追求正确答案或道理。

53 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

54 投桃报李:比喻彼此友好往来。

55 改头换面:只在表面形式上有所改动,其内容却依然如故。

56 语重心长:话深刻有力,情意深长。

形容对人真诚的劝告或忠告。

57 意味深长:意思含畜深远,耐人寻味。

58 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59 若心孤诣:苦心钻研或经营,达刭了很高造诣。

60 如履薄冰:像踩在薄冰上。

比喻随时都会发生危险,做事极为小心谨慎。

61 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

62 耳闻目睹:亲眼所见,亲耳所听。

63 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

64 左右逢源:(1)∶比喻做事情得心应手(2)∶比喻办事圆滑。

65 情不自禁:禁:抑制。

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

66 振振有词:形容自以为理由充分,说个没完,其实是强词夺理。

67 目无全牛: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68 石破天惊:多用来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69 相敬如宾:指夫妻互相尊敬、爱护、很客气,像对待客人一样。

70 信笔涂鸦:比喻字写得很拙劣,随便乱涂乱画。

形容字写得很潦草。

也常用作自谦之词。

71 心有余悸: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心里还害怕。

72 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

73 意气用事:缺乏理智,只凭一时的想法和情绪办事。

74 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75 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76 不寒而栗:不冷而发抖。

形容非常恐惧。

77 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稍微好一些。

用于“质量”的比较。

78 南辕北辙: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79 安之若素: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80 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81 胸无城府:比喻难于揣测的深远用心。

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

82 扑朔迷离:原指分辨不出雌雄。

后用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83 好为人师: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

84 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85 集思广益:思路和意见,可以收到更广大的效益。

主语应该是领导者,不能是提意见得群众。

86 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了极点。

87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

88 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

89 为虎作伥:为老虎引路的鬼。

比喻给坏人做帮凶,为坏人效劳。

90 墨守成规:比喻拘泥于成见而不善于机变。

91 各行其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做法是对的,根本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92 三令五申:再三地命令、告诫。

93 手不释卷:形容勤勉好学或读书入迷。

94 夙兴夜寐:起得早而睡得晚,形容勤奋劳作。

95 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勤奋。

96 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97 卧薪尝胆: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98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很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99 栉风沐雨:风梳发,雨洗头。

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100白手起家:形容在没有基础和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101披星戴月:身披星星,头戴月亮。

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102勤能补拙:勤奋能够弥补不足。

103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104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105冰清玉洁:象冰那样清澈透明,象玉那样洁白无瑕。

比喻人的操行清白、高尚、纯洁,光明磊落。

106金声玉振:以钟发声,以磬收韵,集众音之大成。

比喻音韵响亮、和谐。

也比喻人的知识渊博,德行高尚,才学卓绝;还比喻文辞优美。

107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

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108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109山高水长:象山一样高耸,如水一般长流。

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象高山一样永远存在。

现在有时比喻恩德情谊的深厚。

110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得。

也比喻乐曲高妙。

111仰之弥高: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

表示极其敬仰之意。

112岁寒知松柏: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

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113卑鄙龌龊:形容品质恶劣,导心不正,言行肮脏。

114笔酣墨饱:笔墨运用得很畅快,很充分。

多形容书法、诗文表达流畅,内容充足。

115剑拔弩张:剑了,弓张开了。

形容气势逼人,或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后也比喻书法雄健,有气势。

116力透纸背: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

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117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强劲。

现多比喻分析、描写、议论的深刻有力。

118龙飞凤舞: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熟练地书写。

119铁画银钩:形容书法既刚劲又柔美。

120按部就班:原指写文章时结构安排得当,选词造句合乎规范。

形容做事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顺序。

现在指有时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121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形容自卑。

122夜郎自大: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

123鹤立鸡群: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

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124杀鸡儆猴:杀鸡给猴子看。

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125道貌岸然: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126鹤唳风声: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

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127鞭辟入里:形容做学问切实。

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也形容领会深刻。

128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129长歌当哭: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130惨淡经营: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

后指在困难的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

再加易错成语100例

使用成语有时会错用同音字或近义词。

这类错误出现频率非常高,所以,使用成语时要特别注意用字正确。

下面列举的成语,括号前的字是别字,括号内的字是正字。

A

1.暗(黯)然失色 黯然,阴暗的样子。

“黯然失色”,形容相比之下暗淡无光,大为逊色的样子。

2.按步(部)就班 部,门类;班,次序。

“按部就班”,指按其门类,就其次序,比喻学习要循序渐进,做事要遵循规章。

3.安(按)兵不动 指军队暂不行动,等待时机,也借指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

按,压住、搁下。

B

4.暴珍(殄)天物 任意糟蹋东西。

殄,灭绝;天物,自然界的宝贵生物。

5.别出新(心)裁 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

6.毕(筚)路蓝缕 筚路,柴车;蓝缕,破衣。

意指驾着柴车,穿着破旧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艰辛。

7.变本加利(厉)厉,通砺,在这句成语里当“更加深一层”或“更加严重”讲。

8.病入膏盲(肓)病到了无可医治的地步,也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

膏肓,中医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肓,认为此二者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

9.不可明(名)状 名,说出;状,形容、描述。

“不可名状”,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10.不加(假)思索 假,假借、依靠。

“不假思索”,不经过思考就作出反应。

11.不茅(毛)之地“不毛之地”形容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

12.不径(胫)而走 胫,小腿。

“不胫而走”比喻事物不待推行就迅速传播流行。

13.不落巢(窠)臼 窠、巢同义,但“窠臼”与鸟巢无关,含义是“现成格式、老套子”。

C

14.苍(沧)海桑田 沧海,蓝色的海洋。

“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15.重蹈复(覆)辙 不吸取失败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覆辙,翻过来的老路。

16.出奇致(制)胜 制,取得。

“制胜”,取胜。

17.穿(川)流不息 行人、车马等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

川,河流。

F

18.发奋(愤)图强 下定决心,努力进取,谋求强盛。

发愤:决心努力。

19.飞扬拔(跋)扈 意气举动超越常轨,不受约束。

跋扈,蛮横

20.分道扬镖(镳)镳,马嚼子。

“扬镳”义为“策马”。

“分道扬镳”,比喻志趣不同而分路。

21.纷至踏(沓)来 连续不断的到来,纷纷到来。

沓,多而重复。

G

22.甘之如怡(饴)感到像糖一样甜,表示甘愿承受艰苦、痛苦。

饴,饴糖。

23.各行其事(是)是,正确的。

“其是”,自以为正确的。

所以,这句成语含有贬义。

24.攻城掠(略)地 掠、略二字都有“夺取”义,但夺取的对象不同:掠,夺取人、财、地;略,夺取土地。

25.固(故)步自封 故步,取自“邯郸学步”的故事,本义为“原来走路的姿势”,在这句成语里比喻成规旧套。

“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盲目自得。

26.骨梗(鲠)在喉 鲠,鱼刺。

“骨鲠在喉”,比喻有话憋在心里不吐不快。

27.鼓(蛊)惑人心 迷惑、毒害人心。

蛊,毒虫,用来放在食物里害人。

28.鬼域(蜮)伎俩 蜮,传说中在水里害人的怪物。

“鬼蜮”即鬼怪。

H

29.汗流夹(浃)背 浃,音jiā,义为“透彻”。

“浃背”,湿透脊背。

30.好高鹜(骛)远 骛,纵横奔驰,引申为“追求”。

鹜,鸭子,无“追求”义。

比喻不切实际,不踏实。

31.和霭(蔼)可亲 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蔼,和气、态度好。

32.怙恶不俊(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悛,悔改。

33.煌煌(皇皇)巨著 皇皇,形容盛大。

“皇皇巨著”,形容著作浩大。

J

34.既往不究(咎)咎,本义为“过失、罪过”,引申为“责备”。

“不咎”即不责备。

35.及及(岌岌)可危 岌岌,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

36.竭泽而鱼(渔)渔,捕鱼。

“竭泽而渔”直译为“排尽湖水捕鱼”,比喻一味索取而不留余地。

37.禁(噤)若寒蝉 噤,闭口不言。

寒蝉,秋后的蝉,寒蝉是不叫的。

这句成语用“寒蝉”作比喻,形容不敢作声。

38.金璧(碧)辉煌“金”和“碧”,是

有哪本古书系统讲中国古代教师和学校制度的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在祖国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从事辛勤的劳动,与大自然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产生学校的国家之一。

《学记》就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的总结,可称为我国古代的教育学。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距今大约两千多年。

据郭沫若同志考证,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教育专著。

全文只有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作用等问题,都作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论述,写得非常精练,非常深刻。

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它奉为经典,用以指导设学施教,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论著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文献。

《学记》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本着儒家的德治精神,认为“建国君民”的最高目标在于“化民成俗”,使人民完全受统治阶级的道德的支配,它把教育提到首要的地位。

《学记》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又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充分体现出儒家重视教育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这说明,在阶级社会,学校教育是为一定政治经济服务的,历来如此。

教育是阶级斗争的武器,古人虽没有这个术语,却很懂得这个道理。

《学记》提出了“尊师重道”的思想,是可贵的,在中国教育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学记》既然把学校教育当做“建国君民”的重要武器,因而对于执行教育工作的教师,必然给予崇高的社会地位。

“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学记》)这就是说,教师的地位同神圣的祭祖礼仪中的“尸”一样受到尊敬。

封建统治者对于自己的臣民,只有在他们“为尸”或“为师”时,才不以臣礼对待他们。

虽然天子为“贵”,也须免除老师对自己“北面而朝”的臣下之礼。

封建社会的“尊师重道”,其目的在于把教师当作整个封建思想体系的代表,企图通过“尊师”来尊重封建的“道”,维护封建统治。

因为只有“尊师”才能“重道”。

所以《学记》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这个“尊师重道”的思想,被秦汉以后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者利用为进行统治与巩固统治的武器之一。

但就《学记》提出对教师应严格要求,并号召社会上尊师这一点来说,直到今天,还是值得我们珍视的。

《学记》关于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方面总结的主要经验为:

一是健全学校教育制度。

《学记》记录了中国古代学校制度。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这说明,中国古代,也曾广设学校以施行教育,它的制度,是每二十五家设立“塾”,以教闾巷中各家的子弟;每五百家为党,党内设立“庠”,以教闾塾中所升入的子弟;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即术),遂中设立“序”,以教党庠中所升入的子弟;天子的首都或诸侯的国都,设立大学,以教天子诸侯等贵族的子弟和遂序升入的学习成绩优秀的子弟。

由此可见,古人对于学校的设置,是按照行政区划层层设置的,十分周全,这也是政教关系十分密切的一种反映。

二是严格考试制度。

《学记》曰:“比年入学,中年考核。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此大学之道也”。

大学每年有新生入学,每隔一年要考查他们的学业成绩。

第一年,考查他们是否能分析经义和章句。

辨别自己的志愿,决定学习的趋向。

第三年,考查他们能否专心学业和同学之间是否融洽,共同研习。

第五年,考查他们学识的广博和亲近老师的程度。

第七年,考查他们议论学业是非能力,以及能否择其善人为友;在这个学习阶段内,他们如果都能达到标准,就叫做“小成”。

到了第九年,就应该考查他们能否做到推理论事,触类旁通。

虽独自立说,却不违反老师的教诲,在这个学习阶段内,他们如果能达到标准,就叫做“大成”。

经过这样学习后,将来就足以教化民众而变易旧的风俗,并且使周围的人心悦诚服,远处的人响往来归。

这就是大学的教育宗旨。

《学记》在这里讲的是大学的修业年限和视学制度。

大学修业九年,分前七年后二年两个阶段。

每两年考查学生成绩一次,每次考查都有重点,而且不仅考查学业成绩,也考查操行成绩。

这可能是《学记》作者的设想,因为当时还不可能有学年制度、班级授课制以及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

然而这种设想也是可贵的。

三是重视开学典礼。

“大学始教,皮弁祭莱,示敬道也”。

这说明大学开学的仪式是很隆重的。

在开学时,由官吏穿着礼服,供奉祭莱,举行祭礼,以示尊师重道。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在开学典礼时进行目的教育。

学生朗诵《诗经?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表示君臣宴会作乐,上下和睦。

教育学生学习是为了做官,管理国事。

今天看来,这目的的本身不可取,但重视目的教育是对的。

因为在隆重的开学典礼时进行目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取得良好的效果。

这说明古人对目的教育是十分重视的。

我国至今仍继承了这种优良的传统。

四是有严格的组织纪律。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学生要按鼓声打开书箧,如今天学生按着铃声上课一样,可见学习纪律是严格的。

目的是使他们重视学业。

至于“夏楚二物,收其威也”的体罚制度,是封建社会的棍棒纪律,与我们今天提倡的自觉纪律是不相容的。

总之,《学记》在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方面的论述,有的到了两千年后的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由于时代、阶级的局限性,有的今天看来显然是不合适的,这并不奇怪。

《学记》的精华是对教育原理、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论述。

汉代学者郑康成说:“名《学记》者,以其记人教学之义。

(朱希旦注《礼记集解》(下)卷三十六,商务印书馆)朱熹说得更为具体贴切:“此篇言古者学校教人传道授受之次序,与其得失兴废之所由,盖兼大小学言之”。

(同上)很显然,他们都说《学记》是古代教育思想的总结,其精华在于它概括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教学论。

《学记》的教学论思想,贯穿了一个基本精神: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应积极思考,自觉学习,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学记》分析教与学是“学学半”的关系。

第一个“学”字应读“效”,是教的意思;第二个“学”字,是学习的意思。

“学学半”是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教学是两个方面活动的统一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好坏,一方面在教,一方面在学,学习的人,也是一方面靠人来教,一方面靠自己去学。

教师虽然以教人为主,但遇到困难的时候还必须加强自学。

所以教师也是教人和自学两方面的结合。

对“学学半”之阐述,一般认为教学各“半”,教师也是教人和自学各占其“半”。

我认为这种“各半”的解释似乎机械了些。

作者的原意,恐怕也不是半斤八两的意思。

人的发展是受遗传、环境和教育三个基本因素所制约的。

究竞哪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呢

历史上的教育家曾经争论不休,它反映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世界观的尖锐斗争。

《学记》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这句话有的人解释为学生的本质是好的,象玉石一样,但需要教师“精雕细刻”才能成材。

我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是玉要雕琢方能成器,人要教育,才能明白道理。

《学记》的用意是强调“学”。

说明人是“学而知之,”而不是“生而知之”。

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在两千多年前,《学记》就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难能可贵的。

教学是师生双边话动。

不仅要有救师的积极性,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要是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历代教育家普遍重视学生的思考活动,要求他们把“学”与“思”紧密地结合起来。

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韩愈曾作过国子监博士,类似今天的大学教授,他对于“学”和“思”很有研究。

在这里,前句是说只有勤奋学习学业才能精深,而嬉戏必然荒疏了学业,指的是勤奋的重要;后句是说只有认真思考才能德行有成,而随波逐流必然导致德行的毁败,指的是思考的重要。

荀子也讲过学与思的关系:“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这里荀子讲了只思不学的害处。

对学与思的关系论述得最全面的是孔子,他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意思是说,光学习,不思考,不会有心得;光思考,不学习,便会徒劳无益。

所以要获得真知识,解决新问题,学与思是缺一不可的。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前人这些话真是金石之论,对“学”和“思”的辩证关系,阐述得是很深刻的。

《学记》对“学”与“思”的关系,认为既学且思,学思结合。

这种学思并重的思想,对于后来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曾发生过深刻的影响。

《学记》从启发诱导和学思结合的指导思想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的有益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关于教学原则有如下几条:

(—)启发诱导原则

启发诱导的原则,现在通称启发性原则。

可以说它是《学记》中最基本的一个教学原则。

《学记》作者说:“君子之教,喻也。

所谓“喻”,在这里可以说是启发诱导的意思。

《学记》认为教师教学的基本特点是要善于启发诱导,并进一步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只有善于多方启发诱导的人才能当教师。

可见把启发性原则提到很高的高度。

《学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观而弗语”、“开而弗达。

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经常加以检查指点,启发诱导,但不要灌输,不要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如何启发诱导

《学记》提出了三条要求:

一是“道而弗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

二是“强而弗抑。

激励学生而不要压抑学生

三是“开而弗达。

指点学生而不要代替学生作出结论。

这三条就是对启发诱导原则的具体要求。

这些要求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就要善于指引,善于鼓舞,善于启发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去走,不应拖着学生,压抑学生,更不要代替学生走路。

这就是“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毛泽东同志特别重视启发式的教学,在一九二九年《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就提出:教授法是“启发式,废止注入式。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原则。

学生认识的发展同其他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所以教学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多阶段的分析综合活动,使其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记》还论述了贯彻这个原则的好处:“道而弗牵则和,”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强而弗抑则易,”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生就有勇气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顺利地进行教学。

“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发展智力。

总之,只有做了“道”、“强”、“开”的工作,才能达到“和”、“易”、“思”的要求。

《学记》在启发教学上不仅发挥了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而且还提出,不是等待而是要促进学生思考的主张。

这些宝贵的见解,很有现实意义。

(二)教学相长原则

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

教师应当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

《学记》作者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日:教学相长也。

可见《学记》不仅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原则,而且还从教与学两个方面精辟的论述了这个原则:

首先,从教师方面讲:“教然后知困。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教与学是彼此相长、互相促进,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

教师通过教学感到困难,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督促自己再努力学习提高。

这种情况,凡是从事过教学工作的同志几乎都有这种体会。

开始时认为自己差不多了,教课没有问题,但一到上课,就感到有些地方讲不清楚,更不能深入浅出的生动传授知识,这时才体?阶约夯购懿还唬?枰?樾难?埃?饩褪恰敖倘缓笾?А

薄爸?А比缓蟛拍堋白郧俊薄?BR>其次,从学生方面讲:学生从老师的教中获得知识,但需要自己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才能

课堂教学的道理有哪些

第一、以有效的课前准备保障高效的课堂

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要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表现行为进行梳理。

当前,课堂教学的低效性表现在课前准备上是教学设计不精心:虽然所有的教师课前都能做到认真备课,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也知道要沉着、自信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学生,而很多教师备课却只停留在对教参、现成教案的照抄照搬,更有少数教师为了应付检查,突击抄写别人的教案,不能做到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对象的年龄、知识、认知能力等,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也没能深挖教材和超越教材,更没能预想到在课堂上有可能遇到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而随机应变而具备良好的教育机智。

因此,“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

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

第二、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结构是指组成课堂的各教学环节的先后顺序与各教学环节在时间上的分配。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分成几个固定的教学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练习、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等。

这种课堂结构至今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地强调了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对各个环节的时间也有大致的规定,这样课堂教学就“模式化”了,就显得过于呆板、没有活力,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结构进行改进。

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机,合理调整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精讲精练,讲练结合,达到课堂结构的最优化,课堂效果的最佳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呢

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的实际,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

只有选择最适合某课的教学内容、最适合学生的认知实际、最符合教师个性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才能最高效率的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包括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使学生在接受学习的前提下,把知识内化为自我修养和自己的实际行动。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

学生也只有在轻松和谐愉悦课堂氛围中,才能有最理想的学习状态。

教师应善于运用一些策略,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亲切的笑容、适度的幽默、鼓励性语言、师生平等互动以及小游戏等都有助于营造良好氛围。

教师千万不可板着脸上课,这样的课没有人爱听的,这样的课效率是不高的。

因此,教师必须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废止“一言堂”“家长制”的教学作风,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引路人的姿态出现,态度和蔼可亲,作风民主正派,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做到“不惟书”、“不惟师”,勇于提问,敢于质疑。

如果我们能够营造出“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氛围,就可以使学生身心愉快、思想活跃,结出课堂教学高效率的硕果。

第三、课堂教学必须“务实”才能“高效”。

当前课堂教学不同程度存在、惟美主义,华而不实的花架了,更有甚者出现一些课堂“作秀”,尤其是公开课、示范课或观摩课,更是让人觉得如此。

难怪有的教师会说,“公开课是做出来给听课的教师看的,平时上课如果是这样的话,教学效果肯定得不到保证。

这话初听起来刺耳,但仔细一想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认为课堂教学必须务实才能高效。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高效课堂应该做到平实、真实、丰实、扎实,这“四实”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重要标志。

1、高效课堂应当是平实的。

所谓平实,是指在教学中要讲求实在。

实实在在地设计教学,实实在在地落实教学目标,实实在在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为了炫耀教师水平而追求“奇”、“特”、“巧”等。

我听过这样一节课:一位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文化史《诗歌与小说》,教师先让学生回忆已读过的一些唐诗、宋词,然后让学生欣赏戏剧《窦娥冤》,接下来放映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中的一些片断,教师在课堂上仅仅讲了3分钟左右的刘心武点评《红楼梦》。

最后让学生自己看书。

不到5分钟,下课铃声响了,教师只能草草收场。

这节历史课好像上成了语文课,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很明然,这是纯粹的表演课,扭曲了高效课堂的实质。

学生能学到一些什么呢

一节课就这样白白地浪费了,这就是华而不实带来的课堂教学的低效率。

2、高效课堂应当是真实的。

所谓真实,指的是还课堂的本来面目。

提倡自主创新、张扬个性与合作学习,这是正确的,但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在继承优良的基础上改革和创新。

不能丢掉传统盲目追赶潮流而使课堂教学失却本真。

我听过一节高中地理公开课,那节课是讲工业布局的。

教师提出很多脱离学生实际的高难度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得相当完整,就连学生回答完问题其它学生的鼓掌都是非常有节奏的。

在这里你看到学生表现出来的能力可以与规划设计部门的专家相提并论。

很明显,这堂课是事先教师为学生提供了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课是不真实的,这种失去真实的课堂绝不会是高效课堂。

3、高效课堂应当是丰实。

所谓丰实,指的是课堂有生成性,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有所升华。

例如,一位历史教师在讲文化史《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时,首先讲思想家李贽,然后讲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产生的背景、主要思想观点等,按一般常规说,这堂课的教学任务已基本完成。

但这堂课是否高效很值得怀疑,因为,这堂课并不丰实,缺乏生成性。

教师如能上升到“为什么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属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这与孔孟儒学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有何体质区别

如何评价呢

等问题联系起来,然后得出结论:一定的思想是一定的社会客观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收获。

这样的课才是课堂教学质的升华,这样的课才是丰实的,高效率的。

4、高效课堂应当是扎实的。

所谓扎实,是指课堂教学要有实际意义,要根据已经设计的目标、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任务而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学有所得,而不是仅限于少数学生与教师互动,大多数学生充当听众。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的公开课:授课者按照早已设计好的教案或早已制作好的课件,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课件制作色彩班斓,音响、视频、动画一应俱全,教师领衔主演,少数学生当配角、大多数学生成为观众,课堂涉及知识面之广、容量之大,堪称一绝。

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热闹,学生感官大,少数学生虚荣心得到满足。

可冷静下来一想,这节课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记住了什么,就连听课者也说不清楚,更何况学生

这样的公开课实际上是少数学生在配合教师讲课,而大多数学生是在痛苦地充当“群众演员”或者“观众”。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课堂就是我们的主战场。

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但课堂教学因素占了相当的比例,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课前的周密准备、课堂求真务实、不断改进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

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教师要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策略一: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策略优化

1、减少时间浪费:要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益,就必须建立合理的教学制度并增强教师的时间观念,将教师、学生可能造成分配时间的人为因素减少至最低限度,保障规定的有限时间落到实处,提高时间利用率。

主要措施:教师前3分钟候课制、学生课前准备落实、课后不拖堂。

2、掌握最佳时域:据心理学研究,一节课学生的思维最佳时间是上课后5-20分钟,这一时间段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最佳时域。

要提高课堂时间效益,就必须保证在最佳时域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

当此时碰到课堂上的破坏情况,教师要尽快处理,切忌完全终止课程而去处理问题,那就会浪费你的宝贵时间。

3、信息量适中:课堂信息量过少,环节松散,会导致时间的浪费;信息量过多,密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效益低下,也是浪费时间。

因此,教师要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保持单位时间内适度的信息量。

4、提高学生专注率:提高学生的专注率,一是要抓住可教时机及时施教,二是选择恰当时机处理学生行为,防止出现破坏课堂规则和形成冲突的情境。

5、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多种媒体(黑板、投影、音像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讲述、交流、训练、合作等),不停地学生的不同感官,让大脑不同部位的细胞交替兴奋,使大脑在40分钟之内始终保持兴奋状态,从而提高课堂单位时间的效率。

策略二:有效的课堂氛围管理策略优化

课堂氛围是一种心理背景,是教学的软环境。

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但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而且还会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功能,直接影响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气氛,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理解、关心、尊重学生,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教师,乐于听取教师所提出的指导性意见。

其次,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同伴关系。

学生群体中同伴间的交往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影响,从而制约了课堂管理效果。

良好的学生关系能使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2、有序:有效的课堂管理,也是建立有序的课堂规则的过程。

一方面,教师要适时地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让学生明确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另一方面,还要在让学生了解其规范的同时,使学生逐步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将规范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

3、教师主导: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能够有效地组织课堂。

可以轻轻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就能使乱哄哄的课堂瞬间安静下来,能够用自己的良好威信影响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给全班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

策略三: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策略优化

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的管理,并使之相互有机衔接,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质量很有意义。

一般说来,一堂课的课堂段落大致可分为候课、导入、课中、结束几个部分。

1、候课:候课是教师课堂活动的预备状态,指教师课前几分钟在教室门口或教室内等候上课。

研究表明,候课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领导巡视的表格中,教导处专门设置了检查时否候课这一项,通过检查发现,教师及时候课的,学生进处状态就快。

2、导入: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它主要起着集中注意、酝酿情绪和带入情境的作用。

导入的类型很多,研究中倡导简洁、高效的导入方式,杜绝在导处部分绕来绕去,浪费时间。

3、课中:课中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段落,课堂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主要在这一阶段完成。

因此,管理好这一段落,对于提高课堂管理效益,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有重要意义。

这一阶段的管理尝试把握好以下两点:一是要认真讲清楚教学的每个环节。

二是要善于处理偶发事件。

策略四:有效的课堂教学问题管理策略优化

在课堂出现问题行为应该是一种正常的课堂态势,不可回避,且应合理、科学地处理好,尝试研究运用以下几种方式及观察其有效性:

1、冷处理:在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教师应冷静分析,泰然处之,予以“冷处理”。

如上课铃响后,老师走进教室,却发现教室里十分混乱,可采取“以静制动”的办法,用一种平静的目光扫视学生一周,或者在黑板上板书醒目的课题,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学生转瞬就会各归原位,安静下来,恢复教学秩序。

2、奖惩分明:就是形成一套长效的奖优罚劣的措施,树

常用的成语

和蔼可亲—性情温和,态度亲切

唉声叹气—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按兵不动—指挥官止住军队,暂不行动,等待战机;比喻接受任务后暂不执行,以观望形势的发展

黯然失色—阴暗的样子

慷慨激昂—形容语调高亢有力,情绪激奋昂扬

B

飞扬跋扈—鸷鸟飞扬,大鱼跋扈。

喻指意气举动骄横放肆

略见一斑—喻指大致看到了事物的某个方面,斑:斑纹

有口皆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纪功碑。

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

碑:纪功碑。

白璧微瑕—洁白的玉上有小斑点。

比喻很好的人或事物还有小缺点,含有美中不足表示惋惜的意思

刚愎自用—固执己见,对阻止、劝告或建议不耐烦

鞭长莫及—本意为马鞭虽长,但打不到马肚子上。

喻虽有力,力量亦达不到

明辨是非—明确地分辨是与非。

形容判断力强

按部就班—“按”本作“案”。

部:门类。

班:次序。

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乎规范。

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不越轨,不逾格

C

别出心裁—独出巧思,不同流俗

层出不穷—一次又一次地出现,没有穷尽

为虎作伥—为老虎引路的鬼。

比喻给坏人做帮凶,为坏人效劳。

得不偿失—得到的抵不上付去的

瞠目结舌—眼睛瞪得大大的,一时语塞。

形容惊骇的样子

纵横驰骋—纵:南北方向;横:东西方向;驰骋:放开马快跑。

形容往来奔驰,没有阻挡,也指英勇战斗,所向无敌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一方显得很逊色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

穷奢极侈—极端奢侈,也说“穷奢极欲”

鞠躬尽瘁—不辞劳苦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措手不及—来不及处理。

D

披星戴月—披星光,顶月亮。

形容早出晚归或昼夜赶路,辛劳奔波

虎视眈眈—像老虎要扑食那样注视着。

形容贪婪地盯着,随时准备攫取

赴汤蹈火—形容不畏艰难险阻,奋不顾身

中流砥柱—黄河中的坚强柱石。

比喻能担当重任、起中坚作用的人或集体

穷兵黩武—出动全部兵力,任意发动战争。

形容好战

E

出尔反尔—原指你怎么对人行事,人也怎么还报你。

现多指反复无常,言行前后自相矛盾

F

流言蜚语—原指没有根据的话,现在多指在别人背后散布的诬蔑、中伤的说法

发愤图强—振作起来,谋求强盛

破釜沉舟—《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跟秦兵打仗,过河后把釜(锅)都打破,船都弄沉,表示决不后退。

比喻决心战斗到底

肺腑之言—谓由衷而发的真话

名副其实—名称与实质相合一致

重蹈覆辙—重新沿翻车旧辙走,比喻不重视总结经验,记取教训,再犯以前犯过的错误

G

言简意赅—语言精练简洁,但已概括要义

亘古未有—从古到今从未有过

如鲠在喉—像鱼刺卡在嗓子里

(这个成语查不到,所以自己编了一个解释:-)

沽名钓誉—以不正当的手法博取名誉

事必躬亲—凡事都亲自去做

顾影自怜—顾盼自己的身影,独自可怜叹惜。

形容身世悲凉、失意

阴谋诡计—想达到某种目的的坏计谋、巧妙的策略或狡猾的计划;尤指不怀好意或应受指责的奸计

H

短小精悍—身材短小而精明强干;后形容文章、言论等简短有力,队伍人少但强而有力

引吭高歌—放开喉咙高声歌唱

一丘之貉—同一个山丘上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老奸巨猾—深历世故,十分奸诈狡猾的人

焕然一新—光彩夺目,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面目全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

天网恢恢—天的禁网虽然广大而宽疏,但为恶者却极少能漏脱

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

J

无稽之谈—不真实的或虚假的事情

畸形发展—某一部分发展过快而造成的整体不平衡状态

愤世嫉俗—不满黑暗的世道,憎恶不合理的社会习俗

若即若离—像靠近,又像离开。

形容对人的态度保持一定分寸,不远不近。

也形容两事物间的关系不明确,难以捉摸

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

迫不及待—急切地或不能自制地要采取行动的;忍耐不住地渴望的;未经慎重考虑急忙而猛烈的一时冲动或急躁情绪

故伎重演—旧时的一套伎俩重新施展出来

汗流浃背—形容满身大汗。

亦形容万分恐惧或惭愧

草菅人命—菅:一种野草。

杀人如同除草,任意害人性命

戒骄戒躁—要避免和戒除骄傲自满及浮躁的思想作风

矫揉造作—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弱不禁风—弱得受不住风吹。

形容人体质虚弱

噤若寒蝉—冬天的蝉,一声不响。

现在常用来比喻有所顾忌,不敢吭声

兢兢业业—形容做事谨慎,勤奋刻苦,认真负责

不胫而走—没有小腿却能跑。

形容消息等传播迅速

泾渭分明—泾、渭二水,一清一浊,虽合流汇聚,却清浊分明。

比喻是非明了,境界清楚

迥然不同—差得很远,非常不一样

笑容可掬—掬:两手捧起。

形容满脸带笑的样子

绝无仅有—再也找不出来,极为罕见

K

同仇敌忾—全体一致地抱着对敌人的仇恨和愤怒

刻不容缓—急迫之极,一刻不能迟缓

脍炙人口—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

比喻好的诗文为众人所称美

功亏一篑—堆山只亏欠一筐土而没有达到要求的高度。

形容仅仅缺少再坚持一下的努力而告失败

L

味同嚼蜡—形容没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言语乏味,毫无生气和感染力

百无聊赖—指思想感情无所寄托,感到很无聊

万籁无声—籁:古代的一种箫。

泛指声音。

万籁:指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

形容周围环境十分宁静

不寒而栗—不冷而发抖。

指恐惧心理引起的惊抖

火中取栗—出自法国作家拉·封登的寓言。

说是炉中烤着栗子。

猴子叫猫去偷,猫不但没有吃到栗子,反而把脚上的毛烧掉了。

比喻被人利用,担了风险,吃了苦头,却没有捞到任何好处

厉行节约—严格实行节约

雷厉风行—如迅雷,似疾风,形容办事果断、有力、迅速

再接再厉—坚持不懈,毫不松劲,不断前进

变本加厉—本意谓比原来更加发展。

后谓变得比原来更加严重(多指缺点、错误)

励精图治—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

浮想联翩—联翩,鸟飞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断。

浮想联翩就是飘浮不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流连忘返—形容沉迷于游乐而忘了回去。

后多指留恋某事,舍不得离开

余音绕梁—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

黄粱一梦—比喻虚幻的梦想。

典出唐·沈既济《枕中记》,说卢生在梦中享尽了荣华富贵,醒来时,蒸的黄粱米饭尚未熟,只落得一场空

寥寥无几—形容非常稀少,没有几个

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美玉。

比喻精美的东西,出色的诗文,有用的人才很多

流芳百世—美名留传于后代

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

语无伦次—话说得颠三倒四,言语没有条理层次

满腹经纶—形容人很有才学和智谋

M

所向披靡—比喻力量所达到之处,敌人望风溃散或一切障碍皆被清除

靡靡之音—古指亡国的声乐。

现指而不健康向上的庸俗音乐。

弥天大谎—彻头彻尾的谎言

秘而不宣—保守秘密,不对外宣布

绵里藏针—喻外表看来温柔,软弱,实则内心刻毒强硬

明珠暗投—旧时比喻怀才不遇,这里比喻好东西落到坏人手里

死不瞑目—人死还不闭眼,形容虽死而心犹未甘

苦思冥想—苦苦思考

漠不关心—不放在心上,粗枝大叶

墨守成规—比喻拘泥于成见而不善于机变

N

剑拔弩张—表现出彼此的敌意或敌对的行动;准备交手

比喻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P

如法炮制—本指依照成法,炮制药剂。

后比喻照样处理

浮想联翩—联翩,鸟飞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断。

浮想联翩就是飘浮不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居心叵测—心存险诈,难以预测

Q

提纲挈领—提网之纲,挈衣之领。

比喻举其要领,扼其要害,就能理顺关系,处事得心应手

怙(hù)恶不悛(quan-)—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委曲求全—勉强迁就,以求保全;顾全大局,暂时忍让

R

庸人自扰—庸人:平凡的人;自扰:自己搅乱自己。

指本来无事而去自找麻烦

当仁不让—当:面对。

仁:正义之事。

《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后以“当仁不让”表示应做之事,就应积极主动去做,不能推托

麻木不仁—麻痹无知觉。

比喻人对自身以外的事物漠不关心或反应迟钝

任劳任怨—工作不辞劳苦,不怕受埋怨

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

S

莘莘学子—数量众多的学生

海市蜃楼—由于光线在大气层中的折射而产生的自然现象。

一般发生在沙漠地区和海边,折射的光线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形成奇异的幻景。

古人误认为是蜃(大蛤蜊)吐气而成。

后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

有恃无恐—因为有倚仗就无所畏惧或顾忌。

含贬义

各行其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做法是对的,根本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无事生非—没事儿找事,人为制造矛盾,枉生是非

拭目以待—擦亮眼眼看着。

形容对事情发展密切关注

各抒己见—各自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众口铄金—铄金:熔化金属。

众口一词,足能熔化金属。

比喻谣言多,可以混淆是非

毛骨悚然—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

形容恐惧惊骇的样子

鬼鬼祟祟—行事暧昧而不光明

T

纷至沓来—接连不断地到来

恬不知耻—泰然处之,不以为耻

铤而走险—指没有办法,只得冒险

走投无路—形容走到无投身之地,前无生路

如火如荼—荼:开白花的茅草。

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

原来形容军容盛大,现在用来形容气势旺盛、热烈或激烈

按图索骥—骥:好马、千里马;索:寻找。

原指按照伯乐的《相马经》去寻求好马。

引申为依照既得的线索去寻找目的物。

讽喻拘泥成法、食古不化、不知权变的人

老马识途—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蜕化变质—蜕化,指昆虫脱皮后外形往往有所改变。

变质,指事物的本质变得与原来不同。

蜕化变质,比喻人的思想受到腐蚀而发生质的变化

W

痴心妄想—根本办不到的空想。

比喻不切实际的希望

恣意妄为—肆意为非作歹

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盛行于一时,一地,成为一种风气

好高鹜远—骛:通“务”,追求。

喜欢追求高远的目标。

形容人不切实际而自命不凡

X

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目不暇接。

后多形容来人太多或事务繁杂,接待应付不过来

大显身手—身手,本领、才能。

充分地显示出自己的才能

够吗?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319/150153.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