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正文

自主游戏观察记录 评语

自主游戏观察记录 评语推荐阅读:

如何准备做户外自主游戏活动的观察记录

对幼儿的游戏进行观察是教师有效地指导和丰富幼儿游戏的前提。

通过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到何时应为幼儿的游戏提供额外的时间、空间、游戏材料或经验准备,以扩展和丰富进行中的游戏情节。

教师何时参与游戏或同伴何时给予帮助是适时的,教师怎样参与以及同伴怎样帮助是适合幼儿游戏需要的,都需要认真思考。

一、幼儿游戏观察的一般原则为了获得幼儿游戏行为的准确信息,观察者不论采用何种观察方法,都应遵循以下原则:1.应明确观察的目的,并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

2.观察应在确保幼儿有机会展示他们所有游戏能力的情境中进行,既保证幼儿有丰富的、能引发他们各种游戏行为的材料,又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

3.如果可能,应保证对幼儿室内和室外游戏进行观察。

研究表明,有些幼儿在室外游戏比在室内游戏更能表现出较高的社会性和认知水平。

4.应在幼儿彼此熟悉并熟悉环境后才开始对幼儿进行观察。

在与熟悉的同伴游戏时,幼儿会展现较高水准的社会性和认知水平。

若开学初就进行观察,可能会低估幼儿真实的游戏能力。

5.应持续观察,以确保记录的是幼儿典型的游戏行为。

二、幼儿游戏的观察记录游戏观察记录的方法一般有三种:行为核对表、等级量表和轶事记录。

观察者在决定使用何种记录方法时,应在“易于使用”和“丰富描述”两者之间作出选择。

1.行为核对表行为核对表主要用来核对幼儿在游戏中重要行为的出现与否,观察者预告将准备观察的项目列出,当出现此项目行为时,就在该项上画“√”。

运用行为核对表进行的游戏观察比较系统,记录信息更快捷。

2.等级量表等级量表与行为核对表有相似之处,两者都关注特定的游戏行为,便于记录信息。

然而,等级量表不仅仅简单地显示幼儿出现或未出现的行为,观察者还可以自己决定幼儿呈现的游戏行为的等级,并评价这些游戏行为的质量。

等级量表可用于评价那些难以量化的游戏行为及其品质。

与行为核对表相比,等级量表的不足在于需要通过制订等级来进行评价,这可能会降低资料的可靠性,也易出错。

3.轶事记录轶事记录是指简短地记录幼儿的游戏或游戏中的偶发事件。

这些记录可反映幼儿的游戏技能以及社会性、认知、情感和身体等方面发展的状况。

轶事记录可以在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游戏结束之后进行—通过回忆描述游戏过程中发生的事件。

这样做的不足之处是有可能遗漏游戏中的重要信息。

轶事记录的内容可能很简短,但应包含以下信息:幼儿的姓名、性别,记录的日期,游戏的背景,以及对事件的客观描述和观察的结果等。

焦点应放在对游戏中所见所闻的描述上。

观察者在记录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记录要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和内容。

(2)客观记录幼儿所说,保留原始对话的情趣。

(3)记录时保留游戏情节发展的顺f序。

(4)记录应客观而准确。

三、幼儿游戏的观察方法1.扫描观察扫描观察即分时段定人观察。

对班里的幼儿平均分配时间,在相同的时间里对每个幼儿轮流进行扫描观察。

这一方法适用于全体幼儿游戏的情况,一般在游戏开始或者结束时选用较多。

2.定点观察定点观察即定点不定人观察。

教师可以固定在游戏中的某一地点进行观察,见什么观察什么,只要在此点的幼儿都可以作为观察的对象。

适合于了解一个主题或者一个区域幼儿游戏的情况,可以获得一些动态的信息,了解到幼儿在游戏中使用材料的情况、幼儿交往情况、游戏情节发展等。

3.追踪观察追踪观察即定人不定点观察。

教师事先确定1—2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观察他们在游戏中的活动情况。

被观察的幼儿走到哪里,观察者就追随到哪里,固定人而不固定地点。

4.摄像记录观察摄像机、数码相机在家庭和幼儿园日益普及。

这些设备也可用作幼儿游戏观察的手段。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灵活地选用不同观察方法进行观察,从幼儿的能力发展来看,各年龄班幼儿在游戏方面的表现是不同的。

因此,在观察时也要各有重点。

小班:小班幼儿主要处于平行游戏阶段,满足于操纵、摆弄物品。

对物品的需求是“别人有的,也要有”,对相同物品要求多。

矛盾的焦点主要在幼儿与物品的冲突上。

因此,小班观察的重点在幼儿使用物品上。

中班: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生活经验的丰富以及游戏情节较小班复杂,中班幼儿处于角色的归属阶段。

虽然选择了一个角色,但想做多个角色的事情,想与人交往但尚无交往技能,是人与人交往出现冲突的多发期。

因此,观察的重点应该是幼儿与幼儿的冲突—不管是规则上的、交往技能上的,还是使用物品上的。

大班:随着生活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幼儿综合能力的提升,大班幼儿不断产生新的主题。

因新主题与原有经验之间的不和谐而产生冲突,运用已有经验并在现有的基础上创新,成为游戏观察的重点,同时相互交往、合作、分享、解决矛盾也成为游戏观察的另一个重点。

教师要真正了解不同年龄幼儿在游戏中所面临的挑战,明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游戏中的主要矛盾,通过自己的观察,适时地给予幼儿支持、帮助与引导,从而使幼儿的游戏水平获得更大的提高。

自主选择三个比较对象,进行与他人比较评价,并记录评价结果

你说的这是一种评价的方式吧,嗯,这种评价方式还是比较好的,并且评价结果也是非常标准的,也是很正确的。

如何对幼儿区域活动进行观察评价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一直以来,大家对区域材料的有序投放、幼儿活动的指导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但对区域中幼儿的活动状况却很少进行观察评价

因此,幼儿什么行为是教师应该及时鼓励、推广的

什么行为是教师应该指导和干预的

什么行为是教师应该放手的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教师用心的观察和适当的评价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觉得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儿区域活动进行观察评价

一、幼儿是否能按规则提示约束自己的行为

区域活动具有开放、宽松、自主等特性,能更多地体现幼儿个体的游戏愿望和自主行为。

因此,游戏离不开规则。

在区域活动中,除了用文字、表格等方式表示规则外,还可以把礼仪教育、品格教育融入到区域中去。

比如:在幼儿学习了基本礼仪和良好的品格习惯以后,我根据区域的规则要求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在每幅画的右下角写上序号,让幼儿一目了然的观察到区域规则所要求的内容,对幼儿进行隐性教育。

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游戏、戴入区标志、填写入区表等形式,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

比如:在操作区活动中,我发现杨东傲小朋友在玩钓鱼游戏时,把鱼上面的曲别针掰直了,把鱼嘴也撕坏了,我当时问杨东傲小朋友:你知道区域规则中,有一条是爱护公共物品和材料的规则吗

答:知道。

我又问:那你为什么还要把它撕坏呢

这样做不是违反游戏规则了吗

杨东傲说:我是看到盒子里有曲别针,还有的鱼嘴上没有曲别针,我想把曲别针别在鱼嘴上,没有做好,就把曲别针和鱼都弄坏了。

了解了具体的情况后,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让他观察老师是怎样做的。

让他也试一试,看到他成功后,我及时的鼓励他是好样的。

这时教师采用的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同时也提醒其他幼儿注意爱护物品和材料,引导幼儿学习约束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幼儿的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并使活动更有理、有节、有序、有意义。

二、幼儿是否与同伴、材料积极互动,在不同的区域,产生不同的效果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主要是以个体、自主学习的方式活动并建构经验的。

然而,幼儿的学习离不开同伴的影响,同伴互助是幼儿成长的重要背景和资源。

同时,材料承载着教育者的期望和智慧,理应成为吸引幼儿注意,帮助幼儿学习,引导幼儿互动,延续幼儿兴趣的媒介。

因此,不同的活动区域、不同特性的操作材料、会产生不同的活动效果。

在建构区,要求幼儿能利用不同材质的积木、半成品,运用搭高、铺平、对接、围合、对称等方法,搭建出一定规模的建筑造型,说出作品的名称及用途。

在阅读区,要求幼儿能主动选择图书,细心观看图画故事,理解故事内容并和同伴互相交流。

在角,幼儿能扮演各种角色,与人交往,语言使用贴切,讲文明,懂礼貌,团结友爱,互相尊重。

在美工区,幼儿能主动选择和处理材料,善于利用各种资源,会使用简单的工具,作品有一定的创造力,爱惜自己的作品。

在操作区,能积极尝试各种玩具,会排图、会分类、会排序、给小动物喂食、练习系鞋带、编辫子等。

教师除了要适当调整幼儿的活动外,还要注意从新、奇、趣入手,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并经常更新区角材料,启发幼儿对同一种材料不断变化出新的玩法。

另外,也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把生活中可利用的废旧物品,如;酸奶瓶、纸盒、果壳、旧纸筒、蛋壳等材料,让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投放在区域中,形成资源共享。

教师还应该支持幼儿兴趣的持久程度,并启发幼儿发散思维,只有这样的游戏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所熟悉,才能真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工作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表格,对幼儿区域活动情况进行评价,还要定期对幼儿进区频率、与材料互动情况进行统计,适当调整幼儿的活动。

总之,教师应精心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区域环境,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结合主题教育活动,让幼儿在与区域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做到玩中学学中玩,与材料互动,使区域活动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游戏乐园。

如何对大班幼儿游戏观察记录进行有效观察

对幼儿的游戏进行观察是教师有效地指导和丰富幼儿游戏的前提。

通过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到何时应为幼儿的游戏提供额外的时间、空间、游戏材料或经验准备,以扩展和丰富进行中的游戏情节。

教师何时参与游戏或同伴何时给予帮助是适时的,教师怎样参与以及同伴怎样帮助是适合幼儿游戏需要的,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一、幼儿游戏观察的一般原则

为了获得幼儿游戏行为的准确信息,观察者不论采用何种观察方法,都应遵循以下原则:

1.应明确观察的目的,并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

2.观察应在确保幼儿有机会展示他们所有游戏能力的情境中进行,既保证幼儿有丰富的、能引发他们各种游戏行为的材料,又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

3.如果可能,应保证对幼儿室内和室外游戏进行观察。

研究表明,有些幼儿在室外游戏比在室内游戏更能表现出较高的社会性和认知水平。

4.应在幼儿彼此熟悉并熟悉环境后才开始对幼儿进行观察。

在与熟悉的同伴游戏时,幼儿会展现较高水准的社会性和认知水平。

若开学初就进行观察,可能会低估幼儿真实的游戏能力。

5.应持续观察,以确保记录的是幼儿典型的游戏行为。

二、幼儿游戏的观察记录游戏观察记录的方法一般有三种:行为核对表、等级量表和轶事记录。

观察者在决定使用何种记录方法时,应在“易于使用”和“丰富描述”两者之间作出选择。

1.行为核对表

行为核对表主要用来核对幼儿在游戏中重要行为的出现与否,观察者预告将准备观察的项目列出,当出现此项目行为时,就在该项上画“√”。

运用行为核对表进行的游戏观察比较系统,记录信息更快捷。

2.等级量表

等级量表与行为核对表有相似之处,两者都关注特定的游戏行为,便于记录信息。

然而,等级量表不仅仅简单地显示幼儿出现或未出现的行为,观察者还可以自己决定幼儿呈现的游戏行为的等级,并评价这些游戏行为的质量。

等级量表可用于评价那些难以量化的游戏行为及其品质。

与行为核对表相比,等级量表的不足在于需要通过制订等级来进行评价,这可能会降低资料的可靠性,也易出错。

3.轶事记录

轶事记录是指简短地记录幼儿的游戏或游戏中的偶发事件。

这些记录可反映幼儿的游戏技能以及社会性、认知、情感和身体等方面发展的状况。

轶事记录可以在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游戏结束之后进行—通过回忆描述游戏过程中发生的事件。

这样做的不足之处是有可能遗漏游戏中的重要信息。

轶事记录的内容可能很简短,但应包含以下信息:幼儿的姓名、性别,记录的日期,游戏的背景,以及对事件的客观描述和观察的结果等。

焦点应放在对游戏中所见所闻的描述上。

观察者在记录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记录要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和内容。

(2)客观记录幼儿所说的话,保留原始对话的情趣。

(3)记录时保留游戏情节发展的顺f序。

(4)记录应客观而准确。

三、幼儿游戏的观察方法

1.扫描观察

扫描观察即分时段定人观察。

对班里的幼儿平均分配时间,在相同的时间里对每个幼儿轮流进行扫描观察。

这一方法适用于全体幼儿游戏的情况,一般在游戏开始或者结束时选用较多。

2.定点观察

定点观察即定点不定人观察。

教师可以固定在游戏中的某一地点进行观察,见什么观察什么,只要在此点的幼儿都可以作为观察的对象。

适合于了解一个主题或者一个区域幼儿游戏的情况,可以获得一些动态的信息,了解到幼儿在游戏中使用材料的情况、幼儿交往情况、游戏情节发展等。

3.追踪观察

追踪观察即定人不定点观察。

教师事先确定1~2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观察他们在游戏中的活动情况。

被观察的幼儿走到哪里,观察者就追随到哪里,固定人而不固定地点。

4.摄像记录观察

摄像机、数码相机在家庭和幼儿园日益普及。

这些设备也可用作幼儿游戏观察的手段。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灵活地选用不同观察方法进行观察,从幼儿的能力发展来看,各年龄班幼儿在游戏方面的表现是不同的。

因此,在观察时也要各有重点。

小班:小班幼儿主要处于平行游戏阶段,满足于操纵、摆弄物品。

对物品的需求是“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对相同物品要求多。

矛盾的焦点主要在幼儿与物品的冲突上。

因此,小班观察的重点在幼儿使用物品上。

中班: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生活经验的丰富以及游戏情节较小班复杂,中班幼儿处于角色的归属阶段。

虽然选择了一个角色,但想做多个角色的事情,想与人交往但尚无交往技能,是人与人交往出现冲突的多发期。

因此,观察的重点应该是幼儿与幼儿的冲突—不管是规则上的、交往技能上的,还是使用物品上的。

大班:随着生活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幼儿综合能力的提升,大班幼儿不断产生新的主题。

因新主题与原有经验之间的不和谐而产生冲突,运用已有经验并在现有的基础上创新,成为游戏观察的重点,同时相互交往、合作、分享、解决矛盾也成为游戏观察的另一个重点。

教师要真正了解不同年龄幼儿在游戏中所面临的挑战,明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游戏中的主要矛盾,通过自己的观察,适时地给予幼儿支持、帮助与引导,从而使幼儿的游戏水平获得更大的提高。

如何在区域活动中进行有效的观察记录

1、定人观察,班上两位教师每次各可选取5名幼儿作为观察对象,教师跟随他们更换区域内容,了解他们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创新性、专注性及兴趣等方面的情况

2、定点观察,班上两位教师分工负责,各参与到某个区域中,以幼儿个人或自然形成的小组为对象进行观察记录,主要记录该区幼儿合作和使用材料等的情况,详尽了解幼儿在特定区域活动中的具体行为表现,从而方便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提供更适宜的材料。

3、幼儿自我记录法,各区域张贴一张幼儿活动记录表,用来记录幼儿在该区完成活动的情况,教师通过表格一眼就能看出哪些幼儿在这里做了什么,是分几次完成的。

4、多种记录形式结合。

教师对区域活动中幼儿进行观察以后不能忽视进行记录,如果只是单纯的观察,很多重要的细节、很多的教育契机会因为过了一些时间而被遗忘,失去了引导和教育的时机,所以在观察的同时教师要把观察的情况详细的记录下来,在记录时可以采用多种记录形式结合。

文字的形式。

用文字地形式详细地记录幼儿活动情况,一些特殊的表现行为,幼儿的情绪态度等

表格形式。

这种形式比较的方便,班级幼儿人数比较多的时候想在短时间内了解幼儿的情况时,只靠文字观察记录就比较难,就可以借助表格形式进行记录。

如:幼儿的进区情况就可以用这种表格,教师可以清楚的了解娃娃家有谁

各个区域中都有些谁

谁哪个区域不经常去的等等。

照片或DV的形式。

这种形式更加具体形象的记录了幼儿在活动中地一些情况,这样的方式是幼儿活动情况地再现,采用这种形式在对幼儿活动后的评价能起很大的作用。

教师对指定区域观察时,把幼儿在该区时对某个材料的使用情况详细地记录,然后在最后评价中再现给全班幼儿看,可以把别人的经验进行分享转化成为自己的经验。

扩展资料: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幼儿自主学习重要性认识的日益加深,集体教学模式不再统一于幼儿园教育活动形式,区域活动以其独特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幼儿园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

《幼儿园工作规程》(修订稿)第五章第二十六条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当将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合理利用室内外环境,创设开放的、多样的区域活动空间,提供丰富的玩具、操作材料和幼儿读物,支持幼儿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

一、活动中存在的共性不足:

有的班级区域空间没有体现。

班级的区域材料比较单一、不丰富,没有体现层次性。

操作价值不高。

幼儿在区域中游戏操作时,教师观察不够,多个班级没有记录表,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

老师对本班幼儿当前的培养目标理解和把握度不够,没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对于个别幼儿的需求教师没有及时介入给予帮助和支持。

教师在区域评价中比较笼统,没有针对性,启发式引导幼儿进行评价

建议措施

教师可以利用班级的活动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用玩具柜、地垫将区域空间区分开来,也可以利用到走廊、过道进行创设空间。

1、区域设置,适合幼儿

根据幼儿的认知、情感、动作、语言、社会性等发展的需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从孩子的心理出发,我们可以为孩子创设了角、探索区、美工区、音乐区、阅读区和运动区等不同形式的区域活动,并且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场所和施展才能的机会。

如小小的“自然角”里,盛开的月季、君子兰,嫩绿的蒜苗、胡萝卜苗,再加上奇形怪状的小石子,为幼儿营造了一个丰富而鲜活的微型自然界;“探索区”里,天平、量杯、地球仪、放大镜等都成了幼儿了解自然、认识世界的操作器材。

尤其是师生共做的“天平”,吸引了不少幼儿的注意,它是由一个饮料瓶和一个旧衣架巧妙组合而成,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平衡、并且幼儿通过多次活动逐步发展出“比重量”、

找支点”、“做平衡物体”等内容,因此扩大了平衡的内涵和外延,从这里可以更多的发现孩子们智慧的萌芽、创新的火花。

2、区域创设,具有弹性

创设活动区要有一定的计划性,要根据近期的教育目标和孩子发展水平有意识地选择和投放一些材料。

如学习《物体的弹性》,我们应该为幼儿准备一些气球、皮筋、弹簧、皮球、棉花、和海绵等东西,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弹性的秘密。

小班角色游戏观察记录表

活动目标

经活动引发儿童的想象力。

学会用蛋壳制作简单玩偶。

活动准备

鸡蛋、彩纸、胶水、彩笔、蛋壳。

中班区域观察记录20篇

中班区角观察记录(一):

1、区域名称:手工区。

2、观察对象:岚岚。

3、记录者:顾丽亚。

4、观察重点:乐意与同伴交往。

5、幼儿活动情景记录:

岚岚是个很内向的女孩子,喜欢到手工区做一些安静的区角游戏

今日我看到她拿着自我的进区卡来到了区域角,我看到她从进去后就一向坐着看旁边的小朋友折纸,我想她肯定没纸,所以没办法折,这时我走过去轻轻的问她怎样了她过了好久才回我一句很轻的话我没有纸。

听完我告诉她你拿不到能够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下让他们递给你就好了。

她点点头,我发现她愣在那还是不折,我又问她怎样了这次被我一问她的眼泪都快要出来了,用发抖的声音告诉我,我不会折。

这时我看到旁边的岚岚我说:

“岚岚你教下好吗”,

当我再次看她们时她们成为了好朋友。

6、行为分析:

岚岚是一个内向的女孩子。

平时与小朋友之间的交流就不是很多,所以她的语言交流本事很差。

遇到事情她只会坐在那里看而不会主动地与别人交流。

在这时教师在旁边去引导让旁边语言交流本事强的幼儿去带动她,让她在其他幼儿面前敢说敢做,做一个勇敢的小朋友。

7、教师后续的支持:

多鼓励她多和同伴交流,肯定她的提高,让孩子自信,并愿意与别人交流。

中班区角观察记录(二):

1、区域名称:生活区。

2、观察对象:昊昊。

3、记录者:顾丽亚。

4、观察重点:能安静参与游戏,有良好的游戏习惯。

5:幼儿活动情景记录:

昊昊和几个要好的同伴在活动室的一角玩。

玩着玩着有一个同伴不想玩了,走到别的地方去了。

昊昊一看急了赶过去想把她拖回来。

那个孩子见昊昊追来急忙快速躲闪,一来一去结果变成了你追我逃,她们俩在孩子中窜来窜去好几个孩子差点让她们撞倒。

见此情景我忙阻止了她们,要她们注意安全,听了我的话她俩又到一边玩去了,于是我就设法转移她的注意力。

6、行为分析:

也许是昊昊觉得一逃一追好玩,也许是刚才玩得还没有尽兴,总之一会儿昊昊又提议玩起追逃的游戏来,看来今日她对捉人的游戏发生了兴趣。

我想光提醒或阻止、批评都不是好办法,孩子可能会口服心不服,说不定还会产生逆反情绪。

7、教师后续的支持:

昊昊各方面本事较强,我在表扬阳阳是教师的小帮手的同时,向她指出刚才奔跑的不足,并请大家讨论,室内为什么不要奔跑,室内奔跑会有什么后果,昊昊听了连连点头。

教师注意运用有效的策略,让孩子在愉快理解的同时不露痕迹地投入与另一个活动中去,孩子不但能愉快的理解,还能在以后都做的很好。

中班区角观察记录(三):

1、区域名称:建构区。

2、观察对象:小琸。

3、记录者:顾丽亚。

4、观察重点:观察幼儿与他人的交往情景。

5、幼儿活动情景:

我们班的孩子对搭积木是很感兴趣的,在本次的区域活动中,我选择了软件积木、雪花片等积木让幼儿进行拼搭。

这次我让小琸也玩积木,小琸平时在这方e69da5e887aa7a6431333433616236面本事比较弱,所以我安排他多动手拼搭来锻炼自我的本事。

在活动中,他跟往常一样一个人开始拼搭。

看着其他幼儿能够跟自我的同伴一齐拼搭,但文博却常常一个人,不会主动和同伴一齐拼搭,就算不会拼搭了,也不会主动和同伴一齐拼搭。

6、行为分析:

孩子们对建构是很有兴趣的,但在活动中,由于小琸年龄较小,并且胆子也比较小,所以缺少与同伴合作的机会。

对于他的要求不能过高,应当慢慢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本事。

7、教师后续的支持:

在任何活动中要及时地引导幼儿合作,鼓励幼儿合作来促进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合作本事。

中班区角观察记录(四):

1、区域名称:表演区。

2、观察对象:小雨。

3、记录者:顾丽亚。

4、观察重点:能否进行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有必须的交往本事。

5、幼儿活动情景记录:

又到了区域活动的时间啦,在今日的活动中,孩子们显得异常有兴趣。

一走进表演区,孩子们就立刻拿起区域角内的表演器材开始了他们的游戏活动。

孩子们先拿起了服装进行打扮自我,然后带上了动物头饰进行了动物晚会,孩子们的动作也做的形态各异,有的模仿小动物,有的模仿一些奇怪的动作。

这时,小雨穿上了环保服装,开始了她的表演活动。

玩着玩着她又当起了小教师,做了小主人,带领着其他小朋友开始了他们的表演游戏

6、行为分析:

在一次次的区域活动中,我发现表演区的孩子越来越多。

另外,孩子们十分喜欢带着那些头饰、服装进行表演。

从中我发现孩子们十分喜欢模仿小动物或者成人。

活动中,小雨当起了小主人能够带着小朋友一齐游戏

教师应当多鼓励幼儿当自我的小主人,大胆地和同伴一齐游戏,促进幼儿的合作本事。

7、教师后续的支持:

应当多鼓励幼儿当自我的小主人,大胆地和同伴一齐游戏,促进幼儿的合作本事。

扩展资料:

总结:

区域活动充分的体现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可满足幼儿的活动和游戏的需要,更好的促进了幼儿自然、自由、快乐健康的成长。

幼儿园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区域游戏,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满足了孩子的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和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在自由,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体验快乐,体验成长。

有效的把环境创设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课程模式的构建要素,从不同方面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如何运用有效的观察记录方法来记录幼儿的活动

对于教师常常提出的观察记录什么这一具体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幼儿教师要观察记录的不是所有幼儿的所有情况,而是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不是那种随意一瞥获得的幼儿行为,而是幼儿在特定环境中的、对自身发展有意义的行为;不是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生理或物理动作,比如吞咽、伸伸手指,而是经过有机体的认知处理的行为,存在于丰富多彩、组成形式又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中。

而体现出发展的观察记录的内容和形式也会因记录目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如果记录的目地是说明、展示幼儿获得的知识、技能、倾向性以及感受上的进步时,教师可通过有规律、有间隔、系统地记录幼儿的歌曲、文字、网络图、图画、建筑等作品,加上教师、幼儿的叙述,让人看到幼儿的学习经验与经历。

可以说,记录也是了解幼儿学习经历的窗口。

小明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过去他对搭建活动一直不感兴趣,但这次对搭积木比赛很感兴趣,花了好几天时间建了一座教堂,完成后,他说:“这是我做的最好的东西了”。

教师认为这是很重要的自我评价,因此在日志上记下了小明的自我评价,同时又做了一个纸条,还给小明提供了其他材料,培养他对建构三维物体的兴趣,并将这些记录进小明的成长记录袋和发展检查表。

教师觉得,这次搭建活动对小明的发展是个很重要的事件,便把小明做的教堂的照片展示在走廊里,希望他的父母看见。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幼儿个体的记录形成了一扇窗户,教师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幼儿的进步,并与家长等分享。

同样,通过记录某一特定事件中幼儿群体的行为、作品,也可以提高对幼儿认识的准确性。

在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附属花朵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图书馆角色活动中,通过教师对幼儿活动的详细叙述、对幼儿的工作作品的记录,让别人可以看到幼儿的学习经历。

最初,我(指教师)发现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问题,幼儿缺乏基本的关于图书馆借还书的规则,图书馆游戏中出现了借书不还、归还的书被破坏的现象。

于是,我决定让幼儿先查阅资料,掌握图书馆规则后再继续游戏

当幼儿掌握基本规则后,角色活动重新开始,但又出现了新问题—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幼儿为了确保规则被了解,要向每一个来借书人讲解一遍规则。

这样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作为工作人员的幼儿也感到枯燥疲劳,怎么办

我没有立即干预,第二天发现图书馆门口多了一幅幼儿的作品(如图)。

幼儿告诉我,昨天下午全班幼儿共同讨论制定了图书馆规则,将规则画在纸上,并请家长帮忙写上字。

规则①说明每个人一次只许借一本书,每本书可以借三天;规则②说明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对每天的借书情况做记录,规则③说明要爱护所借的图书,不允许在借的书上乱写乱画,不允许在借的书上折角。

他们将画贴在图书馆门口,用来提醒每一个前来借书的幼儿。

随后的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几乎全部能按图书馆规则借换书,工作人员也作了整齐的借还书记录。

如果记录的目的是为了反映出在幼儿的学习经历中教师的作用,并要对教师的角色加以评价、改进,那可以通过记录下同事的建议、家长的反馈、幼儿对教师的评价等,通过分析观察记录本身来实现。

可以说,记录也是教师了解自己的一扇窗口。

第一个案例中,教师们在反复观看录像记录时,十分感慨地说,这段纪录不仅让她们清晰地看到了发生在“床下取鞋”中的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她们开始修正原来所持的幼儿学习观,她们开始意识到孩子的学习潜能超出了她们原来的估计,一个2岁多的孩子也会如此自主地探索;同时,她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了,对于幼儿来说,很多有意义的学习就直接发生在自然的生活中;记录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关注孩子,欣赏孩子,更重要的是为了理解孩子,为教师更好地给予孩子以适合其需要和发展水平的教育回应提供依据。

而记录下讨论的过程,并在事后讨论这一记录,也促进了教师的反思。

丽莲·凯兹认为,记录可以“把幼儿在教室里的经历变成可以看见和可以理解的东西”。

观察和记录,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到幼儿的学习经历和发展,更有益于教师解读幼儿的行为,解读幼儿建构知识的方式,促进教师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而进一步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

前面三个案例分别采取了实地观察通常的结果呈现方式—“样本记录”和“情境记录”。

样本记录主要记录被观察对象从早到晚的环境和各种生活行为。

这类记录中,主体保持不变,主体所在的环境发生变化。

一般,对个案的观察都采取这种方式呈现。

而情境记录是对被观察对象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的全部时间内的行为和背景的记录,即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记录各个主体。

实际观察过程中,教师常常受自身兴趣、重视程度的影响,有所预期地观察,有所选择地记录,记录的内容固定在所期望的结果上,忽略了例外的情况;以“理论知识”为依据来弥补缺失的信息,凭着第一印象对孩子进行猜测、判断。

这些抛开环境的观察记录,可靠性极有可能受到影响。

心理学家巴克和赖特指出,与熟悉幼儿的个性相比,个体的行为与情境不可分割,观察幼儿所处的环境能更好地解释幼儿当时的行为。

在大多数时间内,环境对大部分个体会产生强有力的影响,个体则会改变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

在任何环境中,个体的行为主要取决于整体的环境,较少受个体自身的影响。

同一个体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不同个体在相同环境中有着较为相似的行为。

所以,教师在观察时,看行为,更要看环境。

科学地观察记录幼儿,是每位幼儿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锤炼的基本功。

幼儿教师在记录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弱化上述影响因素,以正确的幼儿观、教育观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真正实现用记录揭示幼儿的成长,打开了解幼儿、了解自己的一扇窗。

小班区域活动观摩的评价与建议怎么写

一、幼儿区域活动的观察

1.观察是实施有效指导的前提。

活动区为幼儿提供了极大的自由自主的空间,幼儿在活动区中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主题、材料开展各种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全面展示自我的机会。

教师对幼儿观察,从整体上要了解全班幼儿不同的学习兴趣、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活动中幼儿的情绪等。

从局部上要观察个别幼儿玩什么、怎样玩、和谁玩等,同时还能检验教师预先投放的材料和制定的计划是否符合班级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

2.选择适宜的观察方式。

观察是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它的方式多样,通过实践我们觉得比较适合教师在活动区中运用的方法有三种,即分析性观察、扫描式观察和活动区游戏观察

班上教师可以分工负责不同的区域作为观察重点,通过每天“同一区域内多名幼儿活动情况记录表”“幼儿个体情况观察记录表”帮助我们详细了解幼儿在活动区中的具体表现,全面地分析幼儿的行为,也能从记录表中体现幼儿的发展和出现的问题,能更好的进行解读和反思活动,促进各类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和游戏水平的不断提高。

通过观察有了图表记录,教师对幼儿活动情况以及区域的设置是否有吸引力等,基本做到了一目了然,心中有数,为下一阶段的调整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尊重幼儿差异、做到科学合理评价

1.个体过程性评价

幼儿由于年龄的制约,多数以教师评价为主,教师应根据每位幼儿的能力水平、个性差异及兴趣爱好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决不能用同一标准衡量、评价所有幼儿。

能力强的幼儿,评价是为了下次更高层次的活动。

因此,需要教师多激励其创造性的发挥:“你这么聪明,下次肯定还能做出更好的”等等,使其永远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更好的。

能力弱的幼儿,评价是为了其自信心与积极性的建立与提高:“今天你真能干,这个问题都解决了,真棒

“你的想法真不错,待会儿小朋友肯定都会向你学习”。

教师敏锐的观察力是进行个体评价的首要前提。

要及时抓住闪光点,有目的地进行评价

评价并不一定要通过语言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一个细小的动作,一个温馨的表情,一个鼓励的眼神来传递,其中包含了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包括承认、赞赏、理解和支持。

评价的时间可以灵活机动,可以在活动结束时进行,也可以贯穿在整个活动过程之中。

2.集体的交流评价

集体评价,除了让幼儿展现各自的作品与个性外,更多的则是引起幼儿的共鸣,因为小班幼儿年龄小,理解语言的能力差,教师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平等语气,引导幼儿自发进行交流,共同分享活动成功的体验和快乐。

例如:“把你在游戏中最快乐、有趣的事情讲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游戏中有什么困难需要讨论吗

内容可以是幼儿的作品、热点、认识的障碍、难点、解决的办法、引进新材料和推广某些值得强化的操作方法等等,开放性地展开一些讨论,激发幼儿继续在活动中探索的欲望,自然生成出他们自己的活动内容、方式方法。

通过在区域中生成自己的游戏或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更“活”了,兴致盎然,回味无穷,产生的效益常常是教师们所不能预想的。

总之,我们在实践中,学会了用幼儿的心去创设区域,不断的努力使自己具备敏锐及客观的观察力,科学合理的评价幼儿的活动,用幼儿的情去参与活动,让每个平凡的角落萌发不平凡的创造力。

幼儿观察记录表评价

一、观察记录的性质和意义

就教师局部的行为而言,有些观察显然是不需要做记录的――如果教师的观察是为了眼下的判断和即刻要采取的教学行动的话。

而就教师全部的教学行为而言,从有意识的程度来排列,则是从无观察的教学行为、以观察为基础但无记录的教学行为,最后到以有记录的观察乃至以系统的长期观察记录为基础的教学行为。

所以,从这个序列上来看,要建立教学活动的规范和科学的充分依据,仅仅知道要观察、观察什么和如何观察,是远远不够的。

没有合适的记录工具的观察,就像没有反思和计划的教学一样,很难保证有切实的进步。

(一)观察记录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记录可以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目的。

其最基本的目的,在于它是观察的一个辅助环节,是观察的一个因素或后期的延续。

因此,常见的情况是,要观察什么,就要记什么。

当然,从记录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观察目的,也是很可能的。

但这只是朝前看的目的,记录还有一个朝后看的目的,这就是,记录是为了给教师的自我管理和反思成长提供反馈。

从功能上来看,它作为观察和反馈之间的中间环节而存在。

教师的全部记录文本可以保存在一个特别的地方,但是记录内容本身是没有任何独立性的。

如果一种行为和现象被记录下来之后,这些记录不在当时和以后得到利用、分析、整理,并从中获得有关启示,那么之前的记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但是,由于记录本身的特点,是形成物质的、静止的文件,不是稍纵即逝的场景和观念,也不是某种用于一次性消耗的物品,所以它可以被重复利用,当然也就可以跳出单纯的教学流程之外,被派作别的用途,比如用于研究,用来和家长交流或进行汇报,用于同事之间的讨论,以及各种评价或评比活动。

(二)观察记录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

当我们说教育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的时候,并不排除偶然的、生成的和突发的情况。

但是我们现在也已经知道,生成的灵活性,并不完全是计划性的例外,反而是要以一定的计划为基础、为根据的,或者有时候是作为计划的补充。

同样道理,当我们说观察记录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时,并不排除少数情况下临时偶发的、或者某些一次性的记录,并且有些不成熟的计划是很容易发生变化的。

观察记录的计划性在于它需要有一定时间安排和方式进程等方面的规划,其中包括记录的规模、频率、时间段、总时间长度、辅助工具(包括表格和各种机器设备)的设计与使用、保存与整理,等等。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319/150343.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