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沈从文常德的船优美句子,沈从文常德的船读后感

沈从文常德的船优美句子,沈从文常德的船读后感推荐阅读:

1. 请问下沈从文的《常德的船》的赏析哪有

《常德的船》,这样的题目真是难于措手。

似乎用一张大纸,绘制一个“常德船舶一览表”,注明各类船只的形状、特点、用途,也可以了。沈先生没有这样做,而是把各类船只依次罗列,如数家珍,只几笔,就勾画出这些船只的不同“性格”,这就不是任何一览表所能达到的效果了。

能把本来应该是枯燥的事说得很生动,是作者的本领。《湘西》里有不少题目看起来都是枯燥的,如《沅陵的人》《辰溪的煤》,但是都很能引人入胜。

这里,作者所取的态度、角度,以及叙述的语调,是决定作用的。《常德的船》写了船,也写了人,写了船户。

“这个码头真正值得注意令人惊奇处,实正也无过于船户和他所操纵的水上工具了。要认识湘西,不能不对他们先有一种认识。

要欣赏湘西地方民族特殊性,船户是最有价值材料之一种。”《常德的船》所以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力量,是由于作者对人的同情,对人的关心。

作者是本在人,十四岁后在沅水流域上下千里各个地方大约住过六七年,既有浓厚的乡情,又对生活非常熟悉,下笔游刃有余,毫不捉襟见肘,其感人艺术效果,当然不是开几个调查会,口问手写,现趸现卖,率尔操觚所赶出来的“报告文学”所可比拟。 常德的船户之中也有“辰溪船”,弄船人那样“因闲而懒,精神多显得萎靡不振”的,但给人总的印象是忙碌紧张,生气勃勃。

这种“生气”,也可说是抗战初期的“民气”,虽然常德暂时离战地还比较远,船户中也并没有涉及抗战的谈话。 《常德的船》除船户外也提到当地的一些名人,如丁玲、戴修瓒、余嘉锡,特别是麻阳人塑像师张秋潭。

沈先生写家乡的散文,总不忘提及当地杰出的人物,这是中国修志的一个传统,一个好的传统。 ——摘自《名作欣赏》。

2. 沈从文 常德的船(1、结合作品谈谈沈从文散文的艺术特色 2、仔细体

沈从文《常德的船》为我们列表式的介绍了常德的船只:最触目的三桅大方头的“盐船”、比盐略小的“乌江子”、可称为巨无霸的“洪江油船”、船身坚实经得起磕撞的“白河船”、材料脆薄而缺少个性破破碎碎的“辰溪船”、船只太小似乎很羞怯的“洞河船”、数量极多普通中型的“麻阳船”、专载客人极小的“桃源划子”、还有停泊码头的“客人”——玉屏船、铜仁船、龙谭船、以及数量极多有的时常移动有的又长久停留的“水上公馆”,还有“常德乡城本身也就类乎一只旱船”。

但是,明眼人很快就能感觉到沈从文展示的不光是船,而是文化,是关于船、河、人、历史、风俗的文化展示。一、“船”的文化精神体现了水域文明的历史积淀沈从文写船是为了把沅水河畔及以常德为中心的水域,来一次整体的以船为对象的河与水的文化思考。

“盐船”由长江越湖而来,“洋洋万斛船,影若扬白虹。”把沅水、洞庭湖和长江连为一体,有大水大风大背景的宏大气魄,从而体现常德码头在河水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沅水流域的巨无霸“洪江油船”,连结常德与洪江。

巨大而富丽堂皇的船体结构、众多而分工明晰的水手队伍、巨大的运载能力和船主的超常气派、每年水大至多上下三五回的动作方式,俨然河上的主人,不能不说是沅水流域河水文化“历史”的辉煌表征; 在沅水由常德到沅陵、酉水由沅陵到保靖的“白河船”上,水急滩险易出事,造就了“三桨不如一篙,三橹不如一桡”的俗谚和按“皇历”行船做事的禁忌,正是特异河况水情下,民俗文化得以滋长的原因所在;洞河是沅水的支流,主流源于苗乡两个洞穴,水清性猛,河小船巧。所以,由细流远水带来的“洞河船”,在汇入主流时自然显得小气和“羞怯”。

在这里沈从文“乡下人”特有的心态被充分表现出来,是主与次、大与小、强与弱对立而又和谐相处的文化思维方式的一种体现;专载各类客人的“桃源划子”,船身轻,速度快,又不会出事,在平潭中游刃有余,注定了是沅水流域的交通利器。桃源的小船,本可以作为引人进入“桃源洞”大同世界的象征性器物来认识,但在这里沈从文揭力渲染的却是小船的作用。

在大的沅水体系中,小船像一只过河的卒子,小与弱只是表象,当它容于水的体系中,含而化之,它却是水中最安全无事的在水中游刃有余的王子,其中的哲学人生之道是值得玩味的。此外作客的玉屏船、铜仁船和龙潭船,形式上秀雅绝伦又有作客时应有的谦虚和整齐,所以才能“在沅水上下行驶”;数量极多的供给各色人等需要的“水上公馆”式无桅无舵船,“一遇黄道吉日,总是些张灯结彩,响器声,弦索声,大小炮仗声,划拳歌呼声,点缀水面热闹”,所以才能停泊于常德河面。

就连常德乡城也类乎一只旱船,在水的簇拥中,在各色船只的烘托下,才不使它成为“河边的一个废墟”。有河则有水,有水就有船,有船才让沅水流域动起来,活起来。

因此,可以说船与河、船与水和船与人共同点缀了沅水流域的生命活力与生存本相。二、“船”与“人”的性格塑造者——沅水文化由此而带来了船与人、河与人、水与人的思考,对于湘西人性格的生成提供了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平台。

在船与人、河与人、水与人的体系中,船只是一个中介。通过船、河、水的性格塑造,直接把独具个性的湘西人进行了展示: “洪江油船”的堂皇气度,造就了船主善交际、懂礼数、讲排长、重穿着、豪爽大方、不吝啬的性格。

水手也具有强壮勇敢、唱歌、泅水、打架、骂野话,“下水时如一尾鱼,上岸接近妇人时像一只小公猪”的个性;“白河船”因酉水而名。酉水滩险流急,弄船人性格勇敢掘强,用诅骂代替唱歌,所以“脾气比较坏一点”;“辰溪船”少个性、船身脏、拉货少、危险多、席篷不完整、布帆多破烂,象一个破落户,所以“弄船人因闲而懒,精神多显得萎靡不振”;“洞河船”的水手中因了洞河水的平静清澈,体现出苗人的个性——“老实、忠厚、纯朴,憨直性情——原人的性情”;“麻阳船”上可见到妇人、孩子和童养媳,弄船人对外对内两方面都异常称职。

水手能吃、能做、能喝、能打架。船主谈天说地善交际、乐天知命讲礼数、豪爽大方不吝啬。

女人大手大脚、“善于生男育女”;“桃源划子”的弄船人工作轻松、开销少、收入丰,有桃源人性格的开朗与随和,做“瘾君子”、做“客人向导”、说不定家里人也做不要本钱的职业,因为与世无争,所以“脾气就马虎得多”;称为“客人”船只的玉屏船、龙潭船、铜仁船,“弄船人语言清婉,装束素朴,有些水手还穿齐膝的长衣,裹白头巾,风度整洁和船身极相称。” 通过不同地域水源和不同船只的展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沅水流域自然环境对水上人性情的陶冶和锤炼。

性格各异的湘西人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洪江油船”人的雄强豪爽不做作、“白河船”人的勇敢掘强坏脾气、“辰溪船”人的萎靡不振少个性、“洞河船”人的忠厚憨直原生态、“麻阳船”人的称职务实重实际、“桃源划子”人的随和马虎好脾气,以及玉屏船、龙潭船、铜仁船人的理性大度重形象,等等。三、传统传记的叙事方式: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物。

3. 沈从文 《常德的船 》 大概写于多少年

不是34年那次。33年他返乡回去后,写的是《湘行散记》

而《常德的船》是写于抗战回乡那次之后的,这个是沈从文著名散文《湘西》中的一篇

查了一下沈从文年谱,《湘西》是从1938年8月25日——11月17日复刊后的香港《大公报·文艺》上连载。是沈从文转移到昆明后的作品,但写作初衷是源于这次返乡,有团结湘人不自弃,参加全面抗战作准备的,相比《湘行散记》湘西更为像地方志,介绍了湘西好的坏的,精神上的种种,有对民族的游侠尚武精神的回溯。

萧乾在编者按中写道:这部作品写的“不仅是诗意的湘西,富裕的湘西,而且也是生气勃勃的湘西——抗战中的湘西”

楼上提到的《湘西杂记》这书,是近年出版社混编的,并不是沈作原书。

《湘西》全本现收入《沈从文全集》第十一卷《湘西》集。

这本小书于1939年8月由长沙商务印书馆结集出版。

4. 沈从文描写凤凰优美的句子

一道小河从高山绝涧中流出,汇集了万山细流,沿了两岸有杉树林的河沟奔驶而过,农民各就河边编缚竹子作成水车,引河中流水,灌溉高处的山田。河水常年清澈,其中多鳜鱼,鲫鱼,鲤鱼,大的比人脚板还大。河岸上那些人家里,常常可以见到白脸长身见人善作媚笑的女子。小河水流环绕"镇 "北城下驶,到一百七十里后方汇入辰河,直抵洞庭。(沈从文《我所生长的地方》)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五棓子。上行则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河中涨了春水,到水脚逐渐进街后,河街上人家,便各用长长的梯子,一端搭在自家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人人皆骂着嚷着,带了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上进城里去,等待水退时,方又从城门口出城。某一年水若来得特别猛一些,沿河吊脚楼,必有一处两处为大水冲去,大家皆在城上头呆望。……涨水时在城上还可望着骤然展宽的河面,流水浩浩荡荡,随同山水从上流浮沉而来的有房子、牛、羊、大树。……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沈从文《边城》 )

“两岸泊舟无数,宿醉未醒的船夫从晨曦中的吊脚楼边匆匆跳到船头,妖冶泼辣的女子在楼头挽留相好的船夫,被山匪抢了媳妇的小裁缝垂着泪锁纽扣。”(沈从文《边城》)

5. 沈从文描写“凤凰”的优美句子有哪些

网上没有有关沈从文描写凤凰的语句,只有一些沈从文的名言。

1、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

2、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3、为了只想同你说话,我便钻进被盖中去,闭着眼睛。你听,船那么“呀呀”地响着,它说:“两个人尽管说笑,不必担心那掌舵人。他的职务在看水,他忙着。”船真的“呀呀”地响着。可是我如今同谁去说?我不高兴!

4、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我快乐,我想应同你一起快乐;我闷,就想你在我必可以不闷;我同船老板吃饭,我盼望你也在一角吃饭。我至少还得在船上过七个日子,还不把下行的日子计算在内。你说,这七个日子我怎么办?我不能写文章就写信。这只手既然离开了你,也只有这么来折磨它了。

5、我先以为我是个受得了寂寞的人。现在方明白我们自从在一起后,我就变成一个不能够同你离开的人了。三三,想起你我就忍受不了目前的一切了。

6、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7、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形状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8、我原以为我是个受得了寂寞的人。现在方明白我们自从在一起后,我就变成一个不能同你离开的人了。三三,想起你,我就忍受不了目前的一切。

9、一切过去的种种,它的结局皆在把我推到你的身边和心边,你的一切过去也皆把我拉近你的身边和心边。我还要说的话不想让烛光听到,我将吹熄了这只蜡烛,在暗中向空虚去说!

10、一切声音皆像冷的凝固了,只有船底的声音,轻轻的轻轻的流过去。这声音使你感觉到它,几乎不是耳朵而是想象。

11、这时真静。这时心是透明的,想一切皆深入无间。我在温习你的一切。我称量我的幸运,且计算它,但这无法使我弄清一点点。

12、为了这幸福的自觉,我叹吹熄息了。倘若你这时见到我,我就会明白我如何温柔!一切过去的种种,它的结局皆在把我推到你身边心边,你的一切过去也皆把我拉近你的身边心边。我还要说的话不想让烛光听到,我将了这只蜡烛,在暗中向空虚去说。

13、这船已到了柳林岔。我生平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好看的地方。千方积雪,高山皆作紫色,疏林绵延三四里,林中皆是人家的白屋顶。

14、我的船便在这种景致中,快快的在水上跑。什么唐人宋人画都赶不上。看一年也不会讨厌。奇怪的是,本省的画家,从来不知向这么好的景物学习。学校中听教员讲还是用个小瓶插一朵花,放个桔子,在那里虐待学生“写生”,其实是在那里“写死”!

15、我真像从前等你的回信、不得回信时生气。我想打东西,骂粗话,让冷气吹冻自己全身。我明白我同你离开越远反而越相近。但不成,我得同你在一起,这心才能安静,事也才能做好!

6. 求沈从文 边城 的优美词句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棓子。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这小城里虽那么安静和平但地方既为川东商业交易接头处,因此城外小小河街,情形却不同了一点。也有商人落脚的客店,坐镇不动的理发馆。此外饭店、杂货铺、、盐栈、花衣庄,莫不各有一种地位,装点了这条河街。还有卖船上用的檀木活车、竹缆与罐锅铺子,介绍水手职业吃码头饭的人家。小饭店门前长案上,常有煎得焦黄的鲤鱼豆腐,身上装饰了红辣椒丝,卧在浅口钵头里,钵旁大竹筒中插着大把红筷子,不拘谁个愿意花点钱。

“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已经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的歌声把灵魂浮起来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7. 《湘行散记》中,常德的船读后感

想读《湘行散记》,是从逐渐了解沈从文开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随军队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心生厌倦后,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从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过小学,但却凭着对文学的爱好,以及自己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当时社会喜爱的文字,从而跻身当时的“中层社会”。可是他从来都自称是是一个“乡下人”,无时不感觉到,呆在这个群体里愈是长久,愈是感觉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深觉自己和周围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样,因此常常陷于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对此,沈曾在《湘行散记》里写道:“三三……,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

读《湘行散记》你会发现,她名虽似志记,却并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记事。她是沈十六年后因探病母重返故乡途中的所见所感。与其说她是一本回乡散记,倒不于说是沈对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忠实叙述,以及对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

初读《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质朴却沦为的妇人。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却不为亲人知晓,有那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却不再相识。初读,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这样,这些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勇敢和努力。而吊脚楼上妇人,多半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计的原因沦落为,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

读《湘》你会发现,你情感会随着沈一样流淌,到最后俨然如那一派清波毫无渣滓。虽然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容易被“社会上层”漠视的生活哀乐,但他没有将自己陷于深深的痛苦,没去无边无际的同情,也没有给人消沉灰暗的情绪。一以贯之的是对河水、对拉船人同船、对那片流域温暖的爱。因为他知道,对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们这些读书人是不配说同情的,对这些人的命运他也无力去做什么。想到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书中的文字,写道:

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肃。三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320/151904.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