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工作坊批改作业评语,数学作业批改评语

工作坊批改作业评语,数学作业批改评语推荐阅读:

坊主怎样在教师研修网的工作坊中批改作业

1、熟读项目方案及考核要求;创建个人空间,加入研修团队,体验网络研修,熟悉操作;运用SWOT自我诊断方法,进行需求分析,制订本项目研修计划。

2、围绕“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中的教学重难点”的主题,提升有效备课的理念,掌握有效备课的方法与策略。

3围绕“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中的教学重难点”主题,掌握专业的听评课的方法与策略。

4、对重难点解决情况进行教学效果检测,提交重难点教学效果检测方法及结果分析。

5、根据示范课例反思自身教学。

6、完善资源包,集体打磨精品

如何让教师研修活动更加适合每一个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一、现状与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校本研修作为一种能充分利用校内的一切教育教学资源,促进本校一批普通教师向学者型教师、教育专家型教师转化的有效教师培训方式。

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校本研修已经成为了新时期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要素。

然而,当前校本研修工作的现状又是如何的呢

校本研修真正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吗?为此,我们对我校教师作了一次专题调查,在问卷和访谈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对我校校本研修活动的现状形成了如下的认识:

1.多数教师欢迎集体研修活动,欢迎有专家指导,但还是认为随时交流比常规教研活动更有效。

我们对教师所认为的“有效教研活动”的形式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8.2%的教师认为集体研讨更有效,96.6%的教师认为“有专家指导的研讨更有效”。

我们又对全校不同教龄教师的问卷结果作差别的显著性分析,发现差别并不明显,也就是说不同教龄的教师对上述结论均有很高的认同度。

然而,对于当前的常规集体教研活动,老师们的满意程度似乎并不理想(见图1):有27.6%的教师认为“很有收获”,39.7%的老师认为较有收获,25.9%的老师认为“略有收获”,有6.8%的教师认为“令人失望”。

与此同时,全体教师一致认为,目前“同事之间的随时交流”要比“教研组的常规活动”更有效。

图1你参加集体教研活动的满意程度

老师们为什么会对集体教研活动既欢迎又觉得不满意呢

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主要问题又在哪里呢

2.“缺乏主题性和针对性”是当前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突出问题。

为了试图测评出教师心目中什么是“当前校本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我们事先对教师进行了访谈,根据访谈结果归纳出了五方面的选择支:a、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b、活动针对性差,c、听课缺乏明确的研究目标,d、活动缺乏主题性,e理论学习离教学实践差距较远。

要求教师选择认为突出的两个被选选项。

结果如下:(图2)

说明:

a、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b、活动针对性差;c、听课缺乏明确的研究目标;d、活动缺乏主题性;e、理论学习离教学实践差距较远。

图2 当前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突出问题

统计结果显示:缺乏主题性和针对性是教师心目当中校本教研的突出问题。

在与一位教师交流访谈过程中,他就尖锐地指出:“学校的教师培训、教研活动、课题研究各走各的路,研究归研究、活动归活动、培训归培训,缺乏有效地整合。

不仅无法起到预期的效果,还给教师增加了沉重的工作负担。

看来,现在的学校教研组尚未成为群众性、合作研究的共同体,校本研修与教师的发展需求脱离,这一切与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3.“问题意识差,交流合作少”,校本教研活动的过程有待进一步改变。

当问起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的问题时,一位市级名优教师说了这样一段话:公开课研讨活动是较为主要的教研活动形式,但相当一部分活动研讨的力度不够,没有开展实质性的讨论,教师点评只是泛泛空谈,空洞乏理,更多的教师是由于教师没有深入的思考,无法触摸问题的本质。

还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水平还未达到一定的高度,不敢发表自己真实的观点,将自己游离于活动之外,造成教研活动依然以骨干教师为主,其他教师偶尔参与的现状。

这样的研修活动自然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

因此,怎样激发教师的内在需求,提高教师参与研修活动的深度和广度,解决教师缺乏公开自我、倾听回应、驳斥争论的习惯和能力,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关注和解决。

面对传统研修模式与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的冲突,面对学校发展对高层次教师的迫切需要,面对不同层次教师专业成长的不同需求,我们提出一种教师能够主动参与进行的,能促进教师按不同目标自主成长的校本培训新模式—分层校本研修。

在这一新模式中,我们期望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在培训中的被动地位,突出每一位教师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为教师提供自主选择、自主反思、自主构建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利环境,让教师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教育教学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与研究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将理论学习、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整合在一起,以实现教师潜能的开发。

从而加强以校为本的人才资源开发,为推进科研兴校,深入实施课程改革提供优质的教育人才资源。

二、分层校本研修策略:

1.分层策略—以人为本,满足需求,动态变化。

事实证明,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基本功、教学技能、教学个性、专业发展需求等方面一定存在着较大差异。

即使是同一位老师,在不同的成长时期,他的教学技能、教学风格、发展需求也一定会存在着很大区别。

因此,找准每一位教师的专业起点,对教师群体合理分层,组建不同的研修团队是实施分层校本研修的前提和关键。

因此,我们采用了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学校的全体教师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把教学技能、发展需求接近的教师组成研修团队。

当然,团队的组建要根据教师专业水平,成长需求的不断变化而随时调整,是动态变化的。

虽然分层的办法非常灵活多样,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进行,但是

从校本的角度,我们仍然牢牢把握了这样的主线来实施分层:

(一)按年龄分为新教师、青年教师、中老年教师。

(1)新教师:指教龄在1-3年,刚刚走上讲台的教师。

第一学年见习期教师要求尽快进入教师角色,基本适应教育教学岗位;第二学年要求能熟知课程标准和课程理念,能较熟练运用一些基本的教法学法;第三学年要求能初步学会教学

研究的方法,并能较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教育教学。

(2)青年教师:指教龄在5—20年的教师,将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

使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合作、共享、创新等,成为教师主动追求的目标和行为方式。

(3)中老年教师:指工作20年以上的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一方面鼓励他们挖掘、总结自己优秀、宝贵的经验,作为学校的资源,为青年教师起示范、榜样作用;另一方面引导他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创新,不断提高。

通过研修,引导中老年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之具有较高水平的教育教学改革意识,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良好的合作、指导、示范和辐射能力。

(二)按教学技能分为新手型教师、经验型教师、骨干型教师、名优型教师。

(1)新手型教师:指具有的知识大多来源于间接的书本知识,对这些陈述性知识的把握是抽象的,缺乏具体实例的支撑。

教学技能水平相对比较低的教师,通过研修,基本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和班级管理水平,在各校同类教师中名列前茅。

(2)经验型教师:指教学经验相对丰富,教学技能运用较熟练,但仍无法超越教材的教师,通过研修,在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在教研与反思的过程中专业素养不断获得提升,争取成为校级名优教师。

(3)骨干型教师:指已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处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由于教学理论上的深度欠缺,出现了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高原期”的教师,通过研修,使教师在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提高他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发挥他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骨干带头和示范辐射作用,使其尽快成长成为学科带头人或骨干力量。

争取成为海宁市级以上名优教师,并且尽力提高名优教师的档次。

(4)名优型教师:指不仅能对自身的教育经验、教学策略进行反思,而且教学风格鲜明,具有教学个性的教师。

通过研修,让他不断总结和推广教育教学经验,争取获得更高层次的职称与称号,成为专家型教师。

(三)按研修团队分为课题组、教研组、年级组。

(1)课题组:研修活动立足教学教育实际,从日常问题出发,提炼出研究课题。

团队的研修应突出实效性、科学性与前瞻性。

在专家引领与同伴互助下,课题组成员都能掌握研究的方法与手段,了解一般研究的流程,并在实际工作中有意识的针对关心的问题展开研究,养成良好的研究意识与能力。

(2)教研组:研修活动的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开展教学研究,进行教改实验,发现、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提高教师素质,为教育转轨引路“导航”。

从总体上讲,要立足本学科、面向教材、面向教改、面向学生,突出针对性和时代性。

(3)年级组:研修活动以德育教育、班主任工作的落实为抓手,开展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

通过制定分层标准,确定研修重点,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寻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认识到自己的专业现状,明确了团队和个人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方向,同时也自然而然地组建了不同的研修团队,为分层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分层研修策略—团队合作,全方影响,务求实效。

理想状态下的分层研修活动,应该是:学校多层次的研修团队得到构建,全体教师主动参与因人而异的团队研修活动。

研修活动突出“以校为本”、“教师即研究者”、“提高修养”的理念,研修团队凝聚力强,教师乐于开展“自己教学中的问题”研究,自我反思、团队合作意识强,并能充分调动与整合学校的一切教育资源,开展研修活动。

面对这样的愿景,我们开展了大量积极的尝试,期望接近或达到理想的效果。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遵循“跳一跳,摘桃子”这样的原则,我们为不同层次的教师和团队确定了不同的研修重点,明确了不同的研修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需要的研修活动。

(1)不同年龄教师的研修策略—带、帮、导

新教师研修—带教制。

对于教龄在1-3年的新教师,针对他们具备的知识大多来源于书本,对知识的把握相对抽象,缺乏具体实例支撑,教学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的特点。

学校为他们做好师徒结对工作,从班级管理、学科教学两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学科教学方面,重点从新教师对“新课标”、“教学常规”的研读、教案的撰写、作业批改、试卷的编制、听课、开课等几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

期末,认真撰写拜师学习体会,师傅给与评定,评定结果列入新教师业务成长档案。

要求导师,在徒弟每听完一节示范课后,必须对其进行针对性地分析,重点分析示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技能运用情况,然后模仿上课,让他们的教学技能在观摩、反思与实践中获得提升。

同时,学校教导处每年举行新教师教学比武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逼着他们迅速掌握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尽快向胜任型教师发展。

青年教师研修—帮教制。

对于工作在5-20年的青年教师,针对这些教师教学经验相对丰富,教学技能运用比较熟练,但却无法超越教材的实际情况。

学校全面实施帮教制,主要是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群体力量,在组内对青年骨干教师加以培养、指导,做到“五个一起”:一起分析教材,一起把握教材难点、重点,一起设计教案,一起听课评课,在教育教学的业务能力上带领他们一起上。

同时不断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写出自己的教学体会,深入剖析各种策略的实施要求,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让他们在教研与反思的过程中获得提升,同时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校内说课比赛、校外教学交流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让他们在一次次的磨课、交流、反思中提高自己。

中老年教师研修—导学制。

对于老年教师,针对他们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但对教学新理念、新事物吸收相对较慢的实际。

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积极引导他们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献计献策,自觉向青年教师传授教育教学经验,在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上要求尽量跟上青年教师的步伐,做到不掉队。

学校经常性地开展中老年教师的座谈会,开展教学“常青树”评比活动。

用中老年教师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来引导青年教师健康成长。

(2)不同教学技能教师的研修策略—带、帮、导、思

按照不同教学技能水平,我们把教师群体分成:新手型教师、经验型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

对于不同层次教师团队的建设,我们分别落实一名行政领导负责,按照学校《管理办法》和校本研修年度方案的要求,定期组织开展研修活动。

新手型、经验型教师的研修活动与不同年龄层次教师的研修活动相融合,分别采用带教制和帮教制的策略展开。

同时要求他们制订好个人五年成才计划,具体分解到每一年实施,学校督促他们每一阶段的完成情况,促使他们尽快向骨干、名优型教师发展。

骨干教师研修—导师带教。

对骨干型教师,要求他们打造品牌,并以“公平选优,以才取人”的原则选拔其中的佼佼者,实行导师带教制,指定教研员和学校师德优良、教学业务过硬、教科研能力较强的名教师,全方位地对青年骨干教师悉心指导培养,培训地点设在课堂,一边教学,一边研讨。

同时大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建立名优教师工作

如何组织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教研组是学校基层的管理实体,是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所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教研组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教研组不仅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者,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教学创新的“孵化器”。

因此抓好教研组建设是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无论实施素质教育、还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学校教研组建设都不能局限于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层面上;都不能局限于听课、说课、评课、观摩等教研活动的层次上;都不能局限于少数“精英”作秀、多数人捧场的活动形式上;都不能局限于为单纯教学质量而教研的目标上。

教研组应该是校本研究的推进者、实施者,是学校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因此抓好教研组建设必须以校本教研为支点,落实到教师研究并进行实践的层面。

一、当前教研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管理层面:

1.分年级管理模式决定了一些学校比较重视年级组的管理,而相对轻视了教研组和备课组的管理,因此,有些学校只满足于设有教研组、备课组,能象征性地开展一些活动,并未使教研组的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教研组在现有形势和条件下尚未成为教师继续学习和进行科研的重要基地。

2.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学校领导偏重于教师个体的培养与指导,对教研组集体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方法指导。

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不是民主选举产生,而是主观任命,有些组长根本无法体现“长”的作用,一些教研活动当然也就无法展开。

3.学校教研活动未形成制度化,学校领导未能深入课改一线,有的领导从根本上放弃了教学。

课改问题尽管在有关会议上大讲特讲,但只是纸上谈兵。

因此,制定的制度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无法抓准科教研一体化的结合点,所谓的以科研促教学,促课堂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仅仅局限于口号,在具体操作和实施方面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二)教研组内部:

1、教研组工作因循守旧。

从教研组工作方式来看,部分教研组长在学科教研活动中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他们满足于旧有的教研模式,不思进取,缺乏创新意识和变革能力。

日常教研活动主要以集体备课和理论学习为主,没有具体的教研目标和详实的教研措施,缺乏可操作性的教研策略,教研组在学科教研和师资队伍建设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

2、教研组活动浮光掠影。

纵观整个教研活动全过程,一些教研组不能根据自身学科特点主动有效地开展工作,在教研活动中缺乏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明确的教研主题,教研活动更多地成为一些教育法规政策、教育教学理论等内容的空洞说教活动。

整个教研活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缺乏有效的专业引领和细致的统筹安排。

其次从教研效果来看,教研组活动过于简单,流于形式,不能有的放矢地就教学方面出现的问题集中教研组的力量展开深入研究,教师之间缺乏深层次的探讨与交流。

3、教研组评价走马观花。

对学科教研组工作评价,一直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难点。

一方面多数学校没有及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相应的规章制度,没有明确教研组长基本职能和教研活动基本规范,对教研活动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教研活动随意性比较大,教研管理松懈;另一方面学校在评价教研组工作中也单纯以教研活动的次数和活动材料来衡量教研组工作的实效,缺乏对教研活动的深入了解和分析。

这些简单的评价方式挫伤了教研组长的工作热情,制约了教研组工作开展的成效。

(三)教师自身:

1.学校管理教研组的活动并未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并非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有些教师认为,教研活动是一种负担,没有什么实质性收获,这就导致不少教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热情不高,比如,我们常听到一些教师这样说:“教研,哪有时间,我的新课都教不完呢!2.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上课、备课、辅导、改作业、考试等,学校、教育局、家长最需要的是考试成绩,而搞教学研究,有时事倍功半,且有的不可操作,结果得不偿失,研究欲望不强。

3.学校研究氛围缺乏,一些教师没有问题意识,遇到教学问题,往往意识不到其研究价值,比如,一些教师课堂效率低,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就拼命要求增加课时,很少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很少考虑到把自己的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4.当今教育评价体制下,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成绩,评价者看重的是教师个体,这就导致了有些教师只关注自我成长,很难与他人真诚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参与交流,分析研讨只是表面现象,不愿作深入研究。

二、关于教研组的建设

(一)加强教研组的组织建设

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和调整学科教研组

教研组设置以有利于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为原则。

一般以学科为单位,设立一个教研组。

规模较小的,以相关学科合并设立教研组。

跨学科教师编入其主要任课的学科教研组,同时必须参加一定的兼课学科的教研组活动。

学校领导按兼课情况编入相应的教研组。

2、在学科教研组下设立备课组

备课组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同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组织。

教研组与备课组有着不同的职责和活动范围,加强统筹协调,使两个层面的教研组织形式都能充分发挥相应的作用。

3、教研组长是教研组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力量,也是学校领导联系教师的重要纽带

选拔思想品德好、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有一定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团结群众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组长。

实行聘任制和任期制,定期更新和调整。

明确和落实教研组长的工作职责和相应待遇,积极吸收教研组组长参与学校有关教学工作的研究、决策和管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务处建立教研组组长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和部署教学管理。

附:就组长个人而言,必须具有“三种意识”:一是勇挑重担的意识。

组长除认真完成教学工作以外,要认真落实上级和学校的各种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好各种活动。

学校有接待任务,首先自己要上好公开课,示范课。

二是钻研求进的意识。

要永葆教学能力的提升,永存教学艺术的鲜活,永具教研科研的风格。

三是热心服务的意识。

一方面上级和学校布置的工作开展的活动很多,常常要走教研组这条线,另一方面,一个组少则六七人,多则一二十人,年龄、性格、脾气、工作作风等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研组长做到腿勤、手勤、嘴勤,有一副热心肠,揣一颗大度心,洒一片服务情。

(二)、明确教研组的基本职能

教研组的基本职能概括来说主要是四个:

1、管理功能。

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协助教务处围绕常规工作和教育教学对本组教师进行必要的督促与管理,帮助教师提高认识,自觉遵守纪律,爱岗敬业,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2、指导功能。

教研组是同学科教师的基层组织、学习园地。

既要指导本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如何备课、上课、教研等,还要督促指导各备课组的工作,抓好常规工作检查和教学质量把关。

尤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及时解决。

3、组织功能。

教研组要组织好本组教师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组织好教师参加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和各类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研究功能。

教研组的工作重点是把教师组织起来,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

组织本组教师研究教材、教法、学情、学法等,并能根据学校实际确定好教研组和个人的研究课题,将教学与科研结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常规工作

1、组织开展业务学习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以及本校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计划,以集体学习、小组讨论、个人自学等形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和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升新课程意识,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教学规律,并应用新课程与教学理论分析总结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帮助教师不断更新和充实本学科专业知识,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科学和人文知识,拓宽知识视野,丰富文化底蕴。

2、加强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组织教师严格执行课程政策,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制定并实施本组教研工作计划。

研究制定和贯彻落实本学科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检测评价、课外辅导等各环节的具体要求,切实加强教学过程的常规管理。

加强对本学科各年级备课组教学工作、教研活动的管理和指导。

及时发现和矫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行为,及时树立先进典型,推广成功经验。

积极承担学校安排的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教学质量检测评价工作

3、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以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为重点,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教学总结反思、教学案例分析、课改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着力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法、课程资源,以及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加强对考试和评价的研究,充分发挥其对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积极作用。

研究制定本教研组的学科发展规划,把握课改方向,明确教改目标,突出研究重点,落实工作措施,逐步形成本组的教学特色和教研文化。

4、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

认真承担学校布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修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任务,并充分利用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和教师专业特长,依托学科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5、积极开展教育科研

积极承担学校和教科研部门指定的科研任务,选择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确立本学科的科研课题或研究专题,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经验文章,及时总结、推荐教改经验和科研成果。

教研组积极参加教科研部门组织开展的有关教科研活动。

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有关学科竞赛活动。

6、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根据学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确定和落实青年教师培养的具体目标及工作措施,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全面关心青年教师,促进他们自主发展,健康成长。

7、营造团结合作的工作环境

协助校行政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努力调动教师关心学校、关心教研组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增强合作意识,发扬团队精神,开展传、帮、带工作,形成真诚合作、共享成果、共同提高的工作氛围。

8、重视教研组文档建设

建立教研组工作档案,重视各项教研活动的记载,各类文本、档案资料的积累和整理。

三、关于教研组的管理

1、处理好教研组和年级组的关系

学校年级组与教研组并不是对立的机构,作为学校工作的两个重要支柱,不可偏废。

年级组基于学校行政管理权而存在,目的在于督促教师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研组则基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权而存在,目的在于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研组、年级组的工作是互相依赖,联动实施的。

教研组建设要与年级组管理并行发展,年级组重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教研组重教师的教研和发展,以教师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

学校要加强教研组与年级组工作中的交流、融通与整合,最大程度地形成两个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合力。

要合理配置年级组和教研组的权利。

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功能和职责;要增强年级组与教研组之间的信息共享,共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要在年级组的协同下,教研组积极尝试组织跨学科的教研活动,还可尝试开展学生跨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

要进一步理顺教研组的管理体制。

教研组要在教务处的领导下,与年级组协同开展工作

2、搞好相关的制度建设

一直以来学校一级的教研组的行政管理功能很弱。

教研组长虽然肩负组织教师业务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责任,但并无任何行政能力,他们对教师的影响力多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及专业经验和能力,即非权力影响,因此我认为教研组长要顺利并卓有成效地开展教研组工作,必须依靠制度管理来保驾护航,逐渐形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关教研组建设的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是依法治教,和谐理教的重要保证。

因此,加强教研组建设,就必须始终深入思考,并不断践行这个问题。

根据我们的实践,至少可在两个层面上考虑。

学校层面要构建一系列教研组工作制度。

比如,教研组长职责、备课组长职责,中层蹲点制度(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全部深入到教研组,深入到课堂,蹲点一个教研组,参与教研活动),教研组长月工作汇报制度,教研组长考察进修制度、教研科研工作制度,以及校本培训和教学反思制度、专题论坛制度,师徒结队制度,案例、课例研究制度,跨学科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等。

教研组内部层面也应形成一系列工作制度,

(1)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

力求做到“五有”—有切实可行

教师感谢家长的话语

事实证明,我们的付出是有回报的,孩子们真的表现的很出色,在每次幼儿园组织的各种或大或小的活动中,孩子们总能给别人留下较好的印象。

我知道,这是我们家长积极支持老师工作的结果。

描写家长感谢老师的语句

老师你好,我孩子的字很差,但自从你教他以后,他的变化很大,我们做家长的深深地感谢你。

谢老师对我孩子的关爱与照顾,孩子的成长需要你们的关怀与辅佐,对你的感激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但却记在心中

祝愿老师桃李天下,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孩子的明天会因为有你的教育而感到骄傲

悦耳的铃声,妖艳的鲜花,都受时间的限制,只有我的祝福永恒,永远永远祝福您,给我孩子智慧之泉的老师

祝您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怎样做小课题工作坊

很高兴有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如何做小课题研究,我在此主要是说说我自己做小课题研究的一些做法和想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正确定位小课题研究

要做好某一件事,我们首先要对这件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那么什么是小课题研究呢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我是把小课题研究定位为教学反思的升级版,也就是说我们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创新某种理论,不是为了制造一些书面材料,而是为了改进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准确的说是通过借鉴别人的理论或做法并结合我们学校的情况来改进我们的教学活动。

当然一般的教学反思内容比较分散,主要是简单分析教学中的得失;而作为升级版的教学反思,小课题研究必须在一定时期中集中对某一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反思,并借鉴他人的理论和做法。

二、小课题研究的具体做法

我在小课题研究中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两点。

1、学习他人的理论和经验。

我们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个经验有助于我们顺利完成我们的教学活动。

但在同时也在形成我们的思维定势,让我们对教学活动中的现象包括问题熟视无睹,想当然地认为我们现在的做法是正确的,或者是我们现在所能采取的最好措施,从而阻碍我们去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而学习他人的理论和经验,我们就会把他人的理论和经验与我们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进行比较,只要一比较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的不同,从而引导我们对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进行深入的反思。

所以当确定好研究问题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习他人的相关理论和经验。

本人在确定把“学生政治教材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课题研究之后广泛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文献研究,在皮连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中找到了对该问题的本质分析和相应解决办法。

结合该书的理论我才认识到阅读能力是一种认知策略,而要培养认知策略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老师外化的认知策略知识,然后经过一定量的训练达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水平。

再反思实践,发现自己以前只是把自己阅读教材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并没有告诉学生自己是如何阅读教材的,更没有安排一定量的练习训练学生的教材阅读技能。

所以我的这个课题研究要做的就是把这个理论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运用到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活动中去。

2、结合教学活动制定具体方案并实施、反思具体方案

考虑到日常教学工作的繁杂,我们要尽量把小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活动结合起来,把备课写教案作为我们制定具体方案的过程,把上课、批改作业作为我们评估、反思具体方案的过程,这种评估、反思可简可繁。

当我们的评估、反思到了一定时间如半个月、一个月后我们就要对评估、反思进行总结,并据些修改我们的方案。

第二阶段备课写教案时就要根据第一阶段教学反思的结果完善我们的具体方案,然后上课、批改作业时对第二阶段的具体方案进行评估和反思、如此循环下去,直到我们的问题得到比较满意的解决。

如我在上次的课题研究中有一个环节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教材。

第一阶段采取的形式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做《导与练》中的基础梳理,但在评估、反思中我发现了这种形式存在一些问题:基础梳理只要求学生填空,而且有些空设计得不是很好,所以学生往往不先浏览课本,直接看题目找答案,这样学生对课本就没有最基本的理解。

第二阶段我就改用另外一种方式,让学生用作业本做读书笔记,但在评估、反思中我发现这种方式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如果教材的层次不是很清晰,学生就很难有效完成,而且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

第三阶段我就采用第三种方式,我设计自学引导提纲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并要求学生用作业本做读书笔记,这种方式比前两种方式的效果更好,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现在正在进行评估、反思,希望能在下一阶段进一步完善我的方案。

当然我们在评估、反思我们的方案过程中一定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因为我们的任何方案实施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

听取学生意见应采取两种方式相结合,平时我们可以通过非正式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对我们教学的意见。

到了一定阶段就要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调查,一般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这个社会感觉最不正常的现象是什么

我觉得最最不正常的,是现在男女恋爱关系中,男性的卑微姿态。

这种男生的卑微,是一种跟风式的流行,在男性朋友圈和女性朋友圈之间都普遍展开的血拼。

越卑微,越是百般照顾,越是包容体贴,越是忍辱负重,就越说明这个男生好,这个女生幸福,这两个人合适。

在恋爱关系中,男性成为一种弱势群体。

其实特别不正常。

这是一种从之前的打老婆、女性卑微姿态的过渡阶段,也就是矫枉过正。

正常的关系,应当是建立在男女社会地位不对等的情形之下形成的相对平等,至少,也应该是双方的不卑不亢,双方都不那么累。

求:一篇写父爱的感人文章

那一次,我读懂了父爱

回首过往的岁月,回忆泛开、折叠、叠成绵绵细雨,叠成浅吟的晚风,叠成瘦瘦的的月光,叠成一段段美丽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里头,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三年前所发生的那一幕,那一次,我读懂了父爱。

那天晚上我做完作业,觉得肚子有点饿,便拿起姑姑寄来的饼干—据说吃起来很可口的饼干。

我想:爸爸应该也饿了吧

于是敲开爸爸的房门—在我的记忆中,爸爸是高大严肃的。

他总是寡言少语,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每天早出晚归;即使休息日也不例外。

我们父女俩相处的时间是少之又少。

爸爸开了门后又坐在书桌前工作起来,我拿着饼干走到爸爸跟前,轻轻地问:“爸,您尝尝这块饼干吧,据说很可口。

“放一边吧,我一会再吃。

爸爸头也不抬继续工作

当我将要退出房门时,爸爸却叫住了我:“你吃过了吗

“还没。

我答道。

“那咱们一块吃吧

“嗯。

于是我在爸爸的身边坐下了。

爸爸拿着饼干边吃边写,我坐在一旁,爸爸孜孜不倦的精神真让我感动。

爸爸的字工工整整,一笔一划都写得苍劲有力,爸爸无论做什么事总是很专心,讲究今日事今日毕。

记得小时候我因为贪玩误了练字,爸爸坚持让我练完字才准睡觉。

有时练完字已是深夜,以致我第二天上学迟到,当时我真有点恨爸爸,直到上了初中,看看其他同学“爬虫类”的字,我才恍然大悟,十分感激爸爸—我抬头看看爸爸,爸爸的黑发中不知何时来着几根银丝。

不知过了多久,当我伸手拿饼干时,发现只剩下两块饼干了。

我突然起:“最后一块饼干,爸爸会吃吗

急于想知道答案的我又吃了一块饼干,爸爸似乎没有觉察,当他伸出手时,又突然停住了,他缩回手:“噢,我吃饱了。

随后又写起来了。

望着最后一块饼干,我呆愣了很久…最后一块饼干我吃了,真的很可口,可我却有种想哭的感觉。

“噢,我吃饱了”

这就是父爱的表述,也许它似乎小得让你捕捉不到,可是你一旦捉住了,就能强烈地感觉到其中撼人的力量。

而我捕捉到了,我哭了。

那一次,我真正读懂了父爱。

那最后一块饼干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块饼干,它是一种不朽的见证,是一种深沉父爱的象征,它永远将留在我内心深处永不褪色,有了它我会变得更加幸福

跪求,新世纪小学数学笔记请4月30日前给我+20分

一、本课程的性质及特点

1.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类“专升本”)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学员应有专科水平的数学知识,考虑到学员在专科阶段已经学过《小学数学教育学》等课程,因此,本课程从素质教育出发,结合当前中外数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和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就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教材和教学的改革进行较深层次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本课程着力于理论联系实际。

本课程共4学分、72学时。

这门课是建立在数学和教育学的基础上,并综合运用心理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于数学教育的实践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系统地获得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懂得数学教育的特殊规律,并能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通过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获得数学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逐步培养学生的教材分析能力、数学教学能力和数学教育研究能力,为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小学教师打下坚实基础。

2.本课程的编制思路和特点

本课程的文字教材依据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任务和教学目的为编制思路,将教材分为十三章。

第一章-小学数学学科性质及其任务。

第二章-小学数学课程的结构与目标。

第三章-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第四章-儿童的数学学习。

第五章-小学数学主要学习理论与教学模式、第六章-小学数学学习的课堂分析和第七章-小学数学教学组织及其方法;第八章-小学数学的概念学习。

第九章-小学数学的运算规则学习。

第十章-小学数学的几何学习。

第十一章-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学习。

第十二章-小学数学学习评价

第十三章-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知识学习。

本课程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是一门综合性、独立性很强的跨学科课程,它需要应用有关学科的基本原理、特别是有关数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思想去思考并解决一系列教学上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很强的学科,特别需要唯物辩证法的指导。

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和解决当前所遇到的一些教学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是一门发展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不断充实新鲜的素材和原理。

所以要使学生学会利用资料,善于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要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活动。

3.本课程的学习对象

本课程的学习对象主要是我国边远地区和广大农村的小学教师。

他们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理解能力较强。

他们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际经验,但基础理论普遍欠佳。

他们大多处于我国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由于师资力量不足,他们的工作任务一般较重。

他们缺少良好的工作环境,多数学员有家务负担,学习时间非常缺乏,只能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很难集中时间坐在课堂里学,因此只能以自学为主。

由于这些学员年龄普遍偏大,肩负工作和生活双重重担,造成他们记忆力相对减弱,给学员学习造成很大困难。

但是,他们的学习愿望非常强烈,学习目的、学习动机非常明确。

他们虽然地处偏远,但他们绝不愿意落后于时代,对小学数学教育领域知识的学习非常感兴趣。

这是他们学好本课程的最有力的内因条件。

在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教学设计及具体实施中,学习对象的这些实际情况我们都应通盘考虑,因材施教,为他们提供切合实际的学习服务。

二、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1.强调对学习过程中的指导

本课程责任教师应根据中央电大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组所提供的各种指导性教学文件,联系实际制定本地的实施性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确定本课程的主持教师和辅导教师,教师应介入本课程学习过程的诸环节,指导学员作好学习计划、撰写读书笔记,展开自学、小组讨论,参加面授辅导以及运用远程教育的学习方法和多种教学支持服务手段。

2.强调对本课程内容的学习指导

本课程是一门交叉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首先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和相关的进一步学习材料,对本课程的知识框架,重点及难点内容要有深入地了解,适时地组织学习辅导。

在学习辅导中要教给学员学习本课程的思路和方法,突出重点、难点的解释和梳理,根据不同学员的具体情况,解答学生的问题,实施个别辅导。

同时要将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与学员本身的日常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

3.强调对形成性考核的指导

加强形成性考核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依据考核说明(含形成性考核)的具体要求(详见考核说明)定期检查、批改学生的作业,帮助学生做好期末复习和考试准备工作。

对形成性考核要加强指导,除了完成作业练习外,要思考和研究一些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学习和分析要结合当地教学实际,选取和使用所提供的各种教学案例。

三、本课程的学习模式建议

1.自主学习

学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文字教材,要清楚文字教材的结构、思路和学习方法,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各种学习材料,认真作好学习笔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和自学能力的辅导时,应要求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文字教材,对文字教材应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进行学习,善于动脑筋,分析与概括教材的要点、重点,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要做到联系实际学会应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2.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是自主学习的必要补充,这一学习形式决不可少。

学员在自学的基础上必须参加小组学习,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和当地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一些实际情况制定小组讨论题目。

鼓励学员以各种形式提出问题,为每个学员提供发言和交流的机会。

通过研讨活跃学习气氛、扩展思维空间、提高学习效果。

3.利用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学习

为减轻学习难度,一定要充分利用录像教材、综合练习册、网络辅导等助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效果。

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在认真分析文字教材、录像教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开展问题讨论,并进行工作坊和案例教学。

4.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利用中央电大提供的网络环境和一切现代化手段(如信函、电话答疑、网上辅导、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电子信箱、IP课件、网络课程等)进行学习,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自学能力。

根据以上的主要学习模式,我们可以个体为单位将每阶段的学习进程作如下描述:

四、本课程的学习支持服务策略

1.本课程的媒体资源

考虑到《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及本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在其资源建设上尽量提供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学习资源,使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

本课程确定采用三种教学主媒体:文字教材、录像教材和IP课程。

三者密切结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1)文字教材: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教材,是在教和学中贯穿始终的重要依据,是学习的尺度和标准。

文字教材是“合一型”的,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字教材是基础教学媒体,它承载全部教学内容,是其它教学媒体的主要依据,该教材字数约在36万。

(2)录像教材:讲解本课程的主要理论与基本知识;分析重点、难点;介绍学习方法;对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它将起到解疑释难、引导方法、指导复习的重要作用,利用它学员将能全面而有效地把握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3)IP课件:与录像教材相结合,以网络形式进行辅导、讲解。

作为文字教材的补充,主要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对教学的重点内容及复习要点作系统精讲。

本课程除采用以上三种教学媒体外还准备建设网络课程,并采用其它教学辅助媒体。

如提供网上答疑和网上辅导。

提供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形成性作业评价,学期末提供考核说明、期末复习指导及综合练习。

最终目标是:各种教学媒体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调,共同构成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考”的体系,以便圆满完成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的教学任务。

如何扫除高中生学习数学的倦怠状态

“学习倦怠”,包括生理上的疲劳和心理上的疲劳两个方面:生理的疲劳,主要是大脑的疲劳,表现为感觉迟钝,动作不协调,不准确等;心理上的疲劳则反映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反应慢,情绪躁动、忧虑等。

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就均会产生负面影响。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又面临着升学和考试的压力,对他们的学习倦怠进行探讨。

本研究着重探讨初中和高中学生的倦怠和投入,选取了本城市四所学校共500名学生进行调查。

对学习倦怠的结构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性别因素对倦怠无影响;不同年级的倦怠和投入程度差异显著,但这是由于不同年级学生所面对的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不同;排除生活应激事件的作用后,年级差异不显著。

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生活应激事件、社会支持水平、部分人格特质、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均对学生的倦怠和投入程度产生影响。

其他应激、教师评价、有恒性、稳定性、自我概念、积极应对方式对学习投入的影响程度更大。

一个人长时间连续学习之后,如果没有达到自己期望的效果,在心理上与精神上产生的一种生理与心理异常的状态,它是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对表现明显的几个原因进行了总结:

1.超负荷用大脑: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紧张学习后,由于负担过重,大脑超负荷运转,会引起大脑疲劳;2.学习方式不当:不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长时间地学习或复习同一门功课,做同一类型的试题,易导致疲劳的产生;3.缺乏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人学而不厌。

如果对某科无兴趣,出于无奈强迫自己去学,时间一长便会产生疲倦,继而出现头昏脑涨,注意力涣散的现象;4.不良情绪波动:生活与学习中一些重大事故易造成心理的失调与不良情绪,这些都极易诱发心理疲劳;5.营养不良与生活无规律:脑力劳动也要耗费能量,如果长期营养不足,缺乏足够的能量补充,就会造成脑功能下降。

此外,生活作息无规律,也易导致疲劳。

因为有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当大脑作出疲劳反应,进入保护性抑制时,即使勤奋苦读,学习效果也会不高。

为了改善学生的这种状态,只有大家一起努力。

对学习倦怠和投入的干预研究发现,加强个体情绪管理能力、提高教师对学生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程度、改善亲子交流三方面措施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倦怠程度、提高了学习投入水平。

学校领导要创造和谐、宽松的校园环境,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关怀,向教师普及心理健康常识,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度,提高教师的幸福感、成就感。

“教师成长工作坊”是一种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的学习模式,属于教师团体心理辅导范畴。

工作坊充分利用团体心理辅导中各种活动形式,如专家讲座、同伴启示、辅导点评、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游戏体验、行为训练、集体分享、专家点评等,使学员获得感悟和内省,受益颇多。

有位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我带着几分疑惑、几许期待,走进了心理培训室。

出乎意料的是培训室里没有椅子,没有桌子,所有的人都坐在地板上,四周摆放着鲜花,还有美妙的音乐。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轻松。

要改善学生的倦怠状态,首先从师生关系入手,师生关系是学校里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这是因为教师对于学生人格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良好的教育行为可以增进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反之,教师错误的教育行为也会破坏和谐的师生关系,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

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学习自我心理调节。

第一,面对压力或者挫折,不要抱怨或者逃避,而要调动自身以及周围的资源,用积极的心态去应对,提高自己的抗挫力。

第二,学会理性评价自我,提高自知力,有时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可能是因为我们不能客观评价自己。

过高或者过低估计自己,常常会使自己陷入“思维盲区”,致使自己自卑或者自傲。

第三,积极调节自己的身心状态。

身心本为一体。

要学会放松,学会自得其乐,学会休息,在压力过大或者情绪不佳时,不要过度压抑,要学会适度宣泄和释放。

第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样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人际冲突,又可以增强内心的平和淡定。

以上是从教师的角度谈如何调整老师的状态,然后才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改善学生怠倦的学习状态。

以下是给出的建议措施:

a.强化学习动机:学习的目的是很重要的,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b.培养学习兴趣:数学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不得不把它学好,这样我们会生活得更加游刃有余;c.制定学习计划:细到每一学期,每一个月,每一天;d.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争取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出最好的学习环境;劳逸结合,防止大脑疲劳;活动课时释放出自己的压力,为了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e.加强意志锻炼、身体锻炼:忍耐就是成功,坚持就是胜利;f.科学分配精力: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下自己的努力方向。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尝试了以下方法:

一、开展竞赛

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由于在竞赛中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因而多数人在比赛的情况下,学习和工作一般比没有在比赛的情况下好得多。

教师把某一单元的知识归纳整理,使其网络化,在知识网中留出一部分重难点知识,让学生在温故知识和系统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填充比赛。

或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整理一个单元的结构、脉络,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老师和学生共同帮助他补充完整。

另外,英语可开展单词记忆比赛,数学可开展解题技巧比赛,语文可开展诵读、现场作文比赛,地理可开展我是小小旅行家比赛,生物可开展当一回医生比赛等等。

注意竞赛的强度不要超过了学生的体力和精力,竞赛的水平不要远远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使学生丧失信心,竞赛不要过于频繁,而使学生产生紧张、怯场的心理状态。

另外,竞赛还要照顾到学习差的学生,不要因为频繁的竞赛和过难的测试,而使他们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二、关注成果

有一项心理学实验,将两组高中生作为实验的对象。

每天练习快速写字30秒钟,在最初9天内,A组知道自己的成绩,B组不知道;自第10天起,再用相反的方法实验,既A组不知道成绩,B组被告知。

结果表明:最初9天A组成绩比B组成绩提高较快,有明差异;自第10天后,A组成绩骤然下降,B组成绩迅速提高,B组成绩又明显优于A组成绩。

可见知道成绩者可避免盲目性,对提高学习成绩有益。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效的使用这一措施,对学生的考试成绩作出批改评价后要及时告诉学生,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所以在复习课中,应该经常进行一些测验,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对学生的哪怕是一点点进步都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因为学生是喜欢成功的,而获得成功是学生最大的快乐。

当他们因获得成功而受到鼓励和表扬时,他们的学习效率会提高,学习兴趣会增加,学习的倦怠性会减弱。

三、拓宽知识

拓宽知识面是一种对学习发生兴趣、消除倦怠的办法。

在复习课中,若把所学知识从课本延伸出去,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兴趣自然会提高,甚至会出现一节课下来竟然毫无倦意的现象。

例如,在复习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时,学生看着自己的血常规化验单,在兴趣和好奇中就掌握了血液的组成、正常参考值和可能出现的疾病。

一节课下来,同学们竟毫无倦意,且提出了很多问题。

四、假喜真干

假喜真干,就是假装自己喜欢,并且付出实际行动。

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提出:“假如你‘假装’对工作感兴趣,这态度往往就使你的兴趣变成真的。

这种态度还能减少疲劳、紧张和忧虑。

作为一名学生并不会对所学的各门科都感兴趣。

作为教师应学会调整学生的心态,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各门功课的学习都较好,才能在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从而鼓舞学生产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面对枯燥乏味的课程,你假装对他感兴趣,然后坚持学习,这种学习态度往往就使你的兴趣变成真的。

所以当你发现你对学习不感兴趣,而这种学习对你来说又非常重要时你不妨试一试假喜真干这一妙方。

成功的喜悦又会激发他进一步努力的动机,更容易达成目标,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总之,产生学习倦怠的情绪并不可怕,只要你采用科学的方法,合理调节自己的作息时间,调节自己的心态,建议每天早上起来后,多锻炼一下身体,使身体疲劳得以恢复,同时,有时间的话出去进行短期的旅游,回来后,你一定能以饱满的热情与必胜的信心,重新投入新一轮的学习生活中,相信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后,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324/158505.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