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正文

徐迟黄山记优美的句子,徐迟黄山记句子赏析

徐迟黄山记优美的句子,徐迟黄山记句子赏析推荐阅读:

1. 谁能帮我找一篇和徐迟写的黄山记能形成对比的描写黄山的作文

游黄山记 费伯雄

山以黄名,志旧迹也。昔者春申君尝读书于此,因以名。其山下有竹林,特产方竹。迤北为渔庄,板桥三尺,流水一湾,竹径茅庐,鳞次栉比。仲春之月,新趣盈眸,宠燕啄花,娇莺坐柳,宛然如在画图中也。登高东望,大江接天,沙鸟风帆,出没变现。隆冬雨雪,云气郁然,雪色江芦,千里一白。一年之内,致各不同。于是访耕夫,揖渔父,欲求春申君之故址,而二三父老且有不知春申君为何许人者。

嗟乎!此正吾父老之幸,而春申之不幸也。夫春申至今千有余年矣,吾父老当太平之世,处无事之时,耕凿自安,嬉游鼓腹,此诚所谓不识不知者,又谁计千百年之上有所谓春申其人者哉?

吾为父老幸,吾为春申悲,因为黄山之歌曰:“君未生兮山已在兮。君既往兮,山犹存兮。谁终谁始,君兮山兮?”又歌曰:“君得山兮,欣有托兮。山得君兮,以成名兮。谁显谁晦,山兮君兮?”

游黄山记译文:

山用黄来命名,记述陈旧的遗迹。以往春申君黄歇曾经在这个地方读书,因此而得名。那山下有一片竹林,特产方竹。往北是是渔庄,三尺板桥,一湾流水,竹林小径,点点茅屋,像鱼鳞木梳一样整齐密密而又整齐地排列。春季第二个月,清新趣味满眼,惹人宠爱的燕子啄着鲜花,娇小的黄莺坐在柳树上嬉戏,仿佛是在画图中一样。登上高山向东望去,大江和远天相接,沙鸟和风帆,时隐时现的。深冬下雪,云气悠远,大雪履盖着江边,千里只有白茫茫一片。一年之内,景致各不相同。于是访求农夫,拜渔夫,想访求春申君的旧址,而一些老农尚且有不知道春申君是什么人。

唉!这正是老农们的幸运,也是春申君的不幸。春申君离世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这些老农正处于太平盛世,生活在无战事的年代,耕田打井自求安乐,饱食过后嬉戏游玩,这实在是所说不了解不知晓纷乱的人,又有谁还会计较千百年以上还有一个所说的春申君这个人呢?

我替父老们感到幸运,我替春申君感到悲哀,于是创作黄山之歌说:“您还没有出生时,山已经存在了。您于世长辞了,山还依旧长存。谁是终结谁是开始,是您呢还是山呢?” 又创作到:“君靠山,欣喜有所寄托。山靠您,因而成就名声。谁更显达谁更隐晦,是山呢还是您呢?

2. 征集意境优美的句子

四月中的细雨.忽晴忽落,把空气洗得怪清凉的。

嫩树叶儿依然很小,可是处处有些绿意。含羞的春阳只轻轻的,从薄云里探出一些柔和的光线,地上的人影,树影都显得很微淡的。

野桃花开得最早,淡淡的粉色在风雨里摆动,好像媚弱的小村女,打扮得简单而秀美。——《二马》 王统照笔下景物描写范例: 天气是醉人的温暖,恰好是樱花落尽的时季。

细沙的行人道上满是狼藉的粉色花片,有些便沾挂在平铺的碧草上。几树梨花还点缀着嫩白的残瓣。

北面与西面小山上全罩着淡蓝色的衣校,小燕子来回在林中穿跳。在这里正是一年好景的残春,到处有媚丽的光景使人流连。

——《山雨》 周立波笔下景物描写范例: 太阳透过榆树的密密层层的叶子,把阳光的圆影照射在地上。夏末秋初的南风刮来了新的麦子的香气和蒿草的气息。

北满的夏末秋初是漂亮的季节,这是全年最好的日子。天气不凉,也不顶热,地里还有些青色,人也不太忙。

——《暴风骤雨》 徐迟笔下游记散文范例: 只见云气氤氲来,飞升于文殊院,清凉台,飘拂过东海门,西海门,弥漫于北海宾馆,白鹅岭。如此之漂泊无定;若许之变化多端。

毫秒之间,景物不同;同一地点,瞬息万变。一忽儿阳光普照,一忽儿雨脚奔驰。

却永有云雾,飘去浮来;整个的公园,藏在其中。几枝松,几个观松人,溶出溶入;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笔意简洁。

而大风呼啸,摇撼松树,如龙如凤,显出它们矫健多姿。它们的根盘入岩缝,和花岗石一般颜色,一般坚贞。

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它们因风展开了似飞翔之翼翅。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而这舞松之风更把云雾吹得千姿万态,令人眼花缭乱。

这云雾或散或聚;群峰则忽隐忽现。刚才还是倾盆雨,迷天雾,而千分之一秒还不到,它们全部停住、散去了。

庄严的天都峰上,收起了哈达;俏丽的莲蕊峰顶,揭下了蝉翼似的面纱。阳光一照,丹崖贴金。

这时,云海滚滚,如海宁潮来,直拍文殊院宾馆前面的崖岸。朱砂峰被吞没,桃红峰到了波涛底,耕云峰成了一座小岛,鳌鱼峰游泳在雪浪花间。

波涛平静了,月色耀眼。这时文殊院正南前方,天蝎星座的全身,如飞龙一条,伏在面前,一动不动。

等人骑乘,便可起飞。而当我在静静的群峰间,暗蓝的宾馆里,突然睡醒,轻轻起来,看到峰峦还只有明暗阴阳之分时,黎明的霞光却渐渐显出了紫蓝青绿诸色。

初升的太阳透露出第一道光芒。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红,也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鲜。

一刹那火球腾空,凝眸处彩霞掩映。光影有了千变万化,空间射下百道光柱。

万松林无比绚丽,云谷寺豪光四射。忽见琉璃宝灯一盏,高悬始信峰顶。

奇光异彩,散花坞如大放焰火。焰火正飞舞。

那暗呜变色,叱咤的风云又汇聚起来。笙管齐鸣,山呼谷应。

风急了。西海门前,雪浪滔滔。

而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码头上装卸着一包包柔软的货物。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

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准可以撞碎我的帆桅,打翻我的船。我穿过密林小径,奔上左数峰。

上有平台,可以观海。但见浩瀚一片,辽无边际,海上蓬莱,尤为诡奇。

我又穿过更密的林子,翻过更奇的山峰,蛇行经过更险的悬崖,踏进更深的波浪。一苇可航,我到了海心的飞来峰上。

游兴更浓了,我又踏上云层,到那黄山图上没有标志,在任何一篇游记中无人提及,根本没有石级,没有小径,没有航线,没有方向的云中。仅在岩缝间,松根中,雪浪折皱里,载沉载浮,我到海外去了。

浓云四集,八方茫茫。忽见一位药农,告诉我,这里名叫海外五峰。

他给我看黄山的最高荣誉,一枝灵芝草,头尾花茎俱全,色泽鲜红像珊瑚。他给我指点了道路,自己缘着绳子下到数十丈深谷去了。

他在飞腾,在荡秋千。黄山是属于他的,属于这样的药农的。

我又不知穿过了几层云,盘过几重岭,发现我在炼丹峰上,光明顶前。大雨将至,我刚好躲进气象站里。

黄山也属于他们,这几个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他们邀我进入他们的研究室。倾盆大雨倒下来了。

这时气象工作者祝贺我,因为将看到最好的景色了。那时我喘息甫定,他们却催促我上观察台去。

果然,雨过天又青。天都突兀而立,如古代将军。

绯红的莲花峰迎着阳光,舒展了一瓣瓣的含水的花瓣。轻盈的云海隙处,看得见山下晶晶的水珠。

休宁的白岳山,青阳的九华山,临安的天目山,九江的匡庐山。远处如白练一条浮着的,正是长江。

这时彩虹一道,挂上了天空。七彩鲜艳,银海衬底。

妙极!妙极了!彩虹并不远,它近在目前,就在观察台边。不过十步之外,虹脚升起,跨天都,直上青空,至极远处。

仿佛可以从这长虹之脚,拾级而登,临虹款步,俯览江山。而云海之间,忽生宝光。

松影之阴,琉璃一片,闪闪在垂虹下,离我只二十步,探手可得。它光彩异常。

它中间晶莹。它的比彩虹尤其富丽的镜圈内有面镜子。

摄身光!摄身光! 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黄山记》。

3. 关于黄山的文章

有,徐迟写的《黄山记》黄山我也去过,和原文非常相似,原文如下: 一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

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

它选中皖南山区。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它巧妙地搭配了其中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

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褐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这样布置后,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采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云海五座,如五大洋,汹涌澎湃。

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然后,大自然又毫不悭吝地赐予几千种植物。

它处处散下了天女花和高山杜鹃。它还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播在险要处。

黄山松铁骨冰肌;异萝松天下罕见。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缈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

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一道温泉,能治百病。

名种走兽之外,又有各种飞禽。神奇的音乐鸟能唱出八个乐音。

希世的灵芝草,有珊瑚似的肉芝。作为最高的奖励,它格外赏赐了只属于幸福的少数人的,极罕见的摄身光。

这种光最神奇不过。它有彩色光晕如镜框,中间一明镜可显见人形。

三个人并立峰上,各自从峰前摄身光中看见自己的面容身影。 这样,大自然布置完毕,显然满意了,因此它在自己的这件艺术品上,最后三下两下,将那些可以让人从人间步入胜境去的通道全部切断,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

它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它封了山。

二 鸿蒙以后多少年,只有善于攀援的金丝猴来游。以后又多少年,人才来到这里。

第一个来者黄帝,一来到,黄山命了名。他和浮丘公、容成子上山采药。

传说他在三大主峰之一,海拨一八四○公尺的光明顶之傍,炼丹峰上,飞升了。 又几千年,无人攀登这不可攀登的黄山。

直到盛唐,开元天宝年间,才有个诗人来到。即使在猿猴愁攀登的地方,这位诗人也不愁。

在他足下,险阻山道挡不住他。他是李白。

他逸兴横飞,登上了海拨一八六○公尺的莲花峰,黄山最高峰的绝顶。有诗为证:“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

李白在想象中看见,浮丘公引来了王子乔,“吹笙舞松风”。他还想“乘桥蹑彩虹”,又想“遗形入无穷”,可见他游兴之浓。

又数百年,宋代有一位吴龙翰,“上丹崖万仞之巅,夜宿莲花峰顶。霜月洗空,一碧万里。”

看来那时候只能这样,白天登山,当天回不去。得在山顶露宿,也是一种享乐。

可是这以后,元明清数百年内,大多数旅行家都没有能登上莲花峰顶。汪瑾以“从者七人,二僧与俱”,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登山队,“一仆前持斧斤,剪伐丛莽,一仆鸣金继之,二三人肩糗执剑戟以随。”

他们只到了半山寺,狼狈不堪,临峰翘望,败兴而归。只有少数人到达了光明顶。

登莲花峰顶的更少了。而三大主峰中的天都峰,海拨只有一八一○公尺,却最险峻,从来没有人上去过。

那时有一批诗人,结盟于天都峰下,称天都社。诗倒是写了不少,可登了上去的,没有一个。

登天都,有记载的,仅后来的普门法师、云水僧、李匡台、方夜和徐霞客。 三 白露之晨,我们从温泉宾馆出发。

经人字瀑,看到了从前的人登山之途,五百级罗汉级。这是在两大瀑布奔泻而下的光滑的峭壁上琢凿出来的石级,没有扶手,仅可托足,果然惊险。

但我们现在并不需要从这儿登山。另外有比较平缓的,相当宽阔的石级从瀑布旁侧的山林间,一路往上铺砌。

我们甚至还经过了一段公路,只是它还没有修成。一路总有石级。

装在险峻地方的铁栏杆和很结实;红漆了,更美观。林业学校在名贵树木上悬挂小牌子,写着树名和它们的拉丁学名,像公园里那样的。

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在前,雄峻难以攀登。这时山路渐渐的陡峭,我们快到达那人间与胜境的最后边界线了。

然而,现在这边界线的道路全是石级铺砌的了,相当宽阔,直到天都峰趾。仰头看吧!天都峰,果然像过去的旅行家所描写的“卓绝云际”。

他们来到这里时,莫不“心甚欲往”。可是“客怨,仆泣”,他们都被劝阻了。

“不可上,乃止”,他们没上去。方夜在他的《小游记》中写道:“天都险莫能上。

自普门师蹑其顶,继之者惟云水增一十八人集月夜登之,归而几堕崖者已四。又次为李匡台,登而其仆亦堕险几毙。

自后遂无至者。近踵其险而至者,惟余侣耳。”

那时上天都确实险。但现今我们面前,已有了上天的云梯。

一条鸟道,像绳梯从上空落下来。它似乎是无穷尽的石级,等我们去攀登。

它陡则陡矣,累亦累人,却并不可怕。石级是不为不宽阔的,两旁还有石栏,中间挂铁索,保护你。

我们直上,直上,直上,不久后便已到了最险处的鲫鱼背。 那是一条石梁,两旁削壁千仞。

石梁狭仄,中间断却。方夜到此,“稍栗”。

我们却无可战栗,因为鲫鱼背上也有石栏和铁索在卫护我们。

4. 黄山记 文章

黄 山 记 徐迟 一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

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

它选中皖南山区。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的区域里,分布了这末多花冈岩的山峰。

它巧妙地搭配了其中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

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霭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这样布置后,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云海五座,如五大洋,汹涌澎湃。

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然后,大自然又毫不悭吝地赐予几千种植物。

它处处散下了天女花和高山杜鹃。它还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播在险要处。

黄山松铁骨冰肌;异萝松天下罕见。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缈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

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一道温泉,能治百病。

各种走兽之外,又有各种飞禽。神奇的音乐鸟能唱出八个乐音。

希世的灵芝草,有珊瑚似的肉芝。作为最高的效果,它格外赏赐了只属于幸福的少数人的,极罕见的摄身光。

这种光最神奇不过。它有彩色光晕如镜框,中间一明镜可显见人形。

三个人并立峰上,各自从峰前摄身光中看见自己的面容身影。 这样,大自然布置完毕,显然满意了,因此它在自己的这件艺术品上,最后三下两下,将那些可以让人从人间通入胜境去的通道全部切断,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

它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它封了山。

二 鸿蒙以后多少年,只有善于攀援的金丝猴来游。以后又多少年,才来到了人。

第一个来者黄帝,一来到,黄山命了名。他和浮丘公、容成子上山采药。

传说他在三大主峰之一,海拔1840公尺的光明顶之傍,炼丹峰上,飞升了。 又几千年,无人攀登这不可攀登的黄山。

直到盛唐,开元天宝年间,才有个诗人来到。即使在猿猴愁攀登的地方,这位诗人也不愁。

在他足下,险阻山道阻不住他。他是李白。

他逸兴横飞,登上了海拔1860公尺的莲花峰,黄山最高峰的绝顶。有诗为证: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惜升绝顶,俯视天目松。

李白在想像中看见,浮丘公引来了王子乔,“吹笙舞风松”。他还想“乘桥蹑彩虹”,又想“遗形入无穷”,可见他游兴之浓。

又数百年,宋代有一位吴龙翰,“上丹崖万仞之巅,夜宿莲花峰顶。霜月洗空,一碧万里。”

看来那时候只能这样,白天登山,当天回不去。得在山顶露宿,也是一种享乐。

可是这以后,元明清数百年内,极大多数旅行家都没有能登上莲花峰顶。汪以“从者七人,二僧与俱”,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登山队,“一仆前持斧斤,剪伐丛莽,一仆鸣金继之,二三人肩糗执剑戟以随。”

他们只到了半山寺,狼狈不堪,临峰翘望,败兴而归。只有少数人到达了光明顶。

登莲花峰顶的更少了。而三大主峰之中的天都峰,海拔只有1810公尺,却最险峻,从来没有人上去过。

那时有一批诗人,结盟于天都峰下,称天都社。诗倒是写了不少,可登了上去的,没有一个。

登天都,有记载的,仅后来的普门法师、云水僧、李匡台、方夜和徐霞客。 三 白露之晨,我们从温泉宾馆出发。

经人字瀑,看到了从前的人登山之途,五百级罗汉级。这是在两大瀑布奔泻而下的光滑的峭壁上琢凿出来的石级,没有扶手,仅可托足,果然惊险。

但我们现在并不需要从这儿登山。另外有比较平缓的,相当宽阔的石级从瀑布旁侧的山林间,一路往上铺砌。

我们甚至还经过了一段公路,只是它还没有修成。一路总有石级。

装在险峻地方的铁栏杆很结实;红漆了,更美观。林业学校在名贵树木上悬挂小牌子,写着树名和它们的拉丁学名,像公园里那样的。

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在前,雄峻难以攀登。这时山路渐渐的陡削,我们快到达那人间与胜境的最后边界线了。

然而,现在这边界线的道路全是石级铺砌的了,相当宽阔,直到天都峰趾。仰头看吧!天都峰,果然像过去的旅行家所描写的“卓绝云际”。

他们来到这里时,莫不“心甚欲往”。可是“客怨,仆泣”,他们都被劝阻了。

“不可上,乃止”,他们没上去。方夜在他的《小游记》中写道:“天都险莫能上。

自普门师蹑其顶,继之者惟云水僧一十八人集月夜登之,归而几堕崖者已四。又次为李匡台,登而其仆亦堕险几毙。

自后遂无至者。近踵其险而至者,惟余侣耳。”

那时上天都确实险。但现今我们面前,已有了上天的云梯。

一条鸟道,像绳梯从上空落下来。它似乎是无穷尽的石级,等我们去攀登。

它陡则陡矣,累亦累人,却并不可怕。石级是不为不宽阔的,两旁还有石栏,中间挂铁索,保护你。

我们直上,直上,直上,不久后便已到了最险处的鲫鱼背。 那是一条石梁,两旁削壁千仞。

石梁狭仄,中间断却。方夜到此,“稍栗”。

我们却无可战栗,因为鲫鱼背上也有石栏和铁索在卫护我们。这也化险为夷了。

如是,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327/164203.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