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乡村旅游文献综述范文 第1篇
以往学者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较多,主要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将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探究贫困地区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从而实现脱贫的合理路径,如林移刚、杨文华(2017)基于生产要素视角,探究我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发展困境及优化路径,李烨(2017)构建扶贫效率模型,对我国乡村旅游扶贫效率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另一方面,以具体地区为例,探究该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制约因素,从而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如刘焕庆、吴健(2017)以全域旅游为背景探究延边州乡村旅游发展特征并提出合理建议.
以往学者在乡村旅游的不同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但是从乡村振兴背景出发,以乡村旅游中具有代表性的婺源县为例进行分析的文献并不多见.因此,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视角,分析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制约因素并从其发展经验中获得一定启示,从而为当地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乡村旅游提供一定帮助.
宿迁乡村旅游文献综述范文 第2篇
1.项目生态化
婺源县成为中国旅游强县与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密不可分.婺源旅游业的发展建立在自然环境与人文的基础之上,因此,当地政府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始终保持开发与保护相统一,大量投资生态旅游产业,创新旅游开发模式,防止因旅游业发展可能造成的环境破坏,形成了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反哺环境保护的良好局面,当地旅游业逐渐踏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
2.产业专业化
自合福高铁建成以来,婺源县政府把握发展机遇,建立了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建设中国旅游强县的目标.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婺源县政府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内容,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在假期期间多次举办具有乡村特色的庆祝活动,吸引了众多外来游客,从而使婺源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3.政府主导
婺源县政府基于市场导向作出的“优先发展旅游业”的决策是婺源乡村旅游业成功的前提.为了加快当地旅游业发展步伐,婺源县政府编制多个旅游发展规划,建立并完善旅游业管理体制及产业运行机制,促使该县形成良好的旅游业发展氛围,旅游业实现迅猛发展.此外,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让外资与民营企业共同参与旅游项目投资,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为婺源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4.居民参与
乡村旅游是存在于乡村地区,以休闲娱乐为目标,以自然与人文环境为依托的一种旅游模式,农民是乡村旅游业的主体.婺源乡村旅游业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其充分调动了当地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当地政府以尊重居民意愿为前提,通过收购古民居、提供开发补助、以资源入股、参与旅游产业经营等多种方式,协调旅游开发与居民利益之间的关系,提高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内生动力.
5.实施旅游+战略
乡村旅游不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代名词,旅游业的发展应对其他产业产生辐射作用.婺源县以优先发展旅游业为原则,大力推进“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模式,成功带动当地农业、工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产品附加值增加,旅游产业链延长,经济综合效益实现提升.在旅游+战略的带动下,当地剩余劳动力问题得到解决,农民收益得到提高,整体经济达到新水平.
参考文献:
[1]林移刚,杨文华.我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困境与研究:基于生产要素视角[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34).121-127.
[2]李烨.中国乡村旅游业扶贫效率研究[J].农村经济,.
[3]劉焕庆,吴健.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延边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东疆学刊,(34).101-105.
宿迁乡村旅游文献综述范文 第3篇
乡村旅游开题报告范文
导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旅游这一理念已经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中。而随着旅游产业的日益发展壮大,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乡村旅游已经开始成为旅游业的一大亮点。以下是我整理乡村旅游开题报告范文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选题的背景及目的
城市人在经历了繁忙沉重的工作生活后就会倾向于在闲暇时间外出旅游,以追求心神的宁静、人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快乐的休闲游憩、体验不同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此时乡村旅游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选择。选择此课题的目的在于分析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状况,并且分析基于体验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对如何开发以及如何改善展开研究并且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2、选题的意义
游客外出旅游是为了获得一种审美与娱乐的体验。
朱慧娟2011年在《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一文中写到我国农村面积较大,乡村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农村地区发展缓慢,设施落后,科技发展低,经济实力弱,给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局限。我国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
二、基于体验的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
由《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丛书》编委会编写的《乡村特色旅游建设指南》一书中提到吸引游客参加乡村旅游的元素之一是可以参与、体验乡村才有的项目,包括弄湿活动体验;新鲜水果和蔬菜采摘;篝火晚会、烧烤;垂钓;乘坐畜力车在乡间观光;体验乡村节庆;学习民族舞蹈和传统手工制作等。这样可以让游客到乡村去观赏乡村的风光,了解一些乡村风情、礼仪风俗等,可以在乡村及其附件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
龚维嘉2008年在《旅游线路开发与设计》一文中提到旅游线路的设计应该在投入运行之前就具备对游客的足够吸引力,运行中则能够使游客感到舒服和不断出现新奇感,运行结束后仍然能够使游客保持一种长久的回味无穷的体会。
从以上研究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乡村旅游虽然发展较快,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并且体验式的乡村旅游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在此篇文章中我将从我国体验式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以及开发的的现状着手研究,进一步指出我国体验式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三、选题研究的内容:
该论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体验式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
二、基于体验式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三、基于体验式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四、进一步开发体验式的乡村旅游产品的措施
四、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技术路线:首先,了解本论题的研究状况,形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其次,进一步搜集阅读资料并研读文本,做好相关的记录,形成论题提纲。第三,深入研究,写成初稿。最后,反复修改,完成定稿。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研究。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掌握我国目前体验式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及发展状况,并且研究如何开发基于体验的乡村旅游产品。
五、研究与写作计划:
xx-2-20---xx-2-25 提交开题报告;
xx-2-25---xx-3-25 文献研究,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发展研究与开发手段研究;
xx-2-25---xx-4-10 提交论文设计初稿,老师修改;
xx-4-10---xx-4-20 提交论文设计第二稿,提交非指导老师查阅;
xx-4-20---xx-5-10 修改论文设计,提交指导老师的修改;
xx-5-10---xx-5-20 提交论文答辩稿;
xx-5-20---xx-6-1论文答辩;
xx-6-1---xx-6-10根据答辩意见,修改论文终稿,提交学院保存。
一、立题依据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旅游业发达的国家,乡村旅游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青睐,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热衷乡村旅游活动。它不仅是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农村生活、体验自然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且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城市和乡村经济繁荣与文化融合。因此,2006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2007年又将全国旅游宣传主题确定为“中国和谐城乡游”,提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口号,同时^v^、^v^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为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总的来说,乡村旅游在空间布局上主要分布于都市郊区、远离客源的景区和老少边穷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各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和体验传统生活方式的心理需求。而作为旅游城市的都江堰虽然拥有青城山、都江堰、龙池国家森林公园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市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也日趋完善,但是由于都江堰农村人口众多,占到总人口的,并且都江堰工业基础薄弱,以至于剩余农村劳动力很难转移,因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带动农民致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乡村旅游的学术研究也应运而生,并各有侧重。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相对较早,从早期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及开发策略和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研究逐步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乡村旅游与乡村环境的关系以及社区居民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态度研究等方面转变。GASSON(1992)等人的研究也表明,乡村旅游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学者认为,乡村旅游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或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作用不大。Fleischer(1997)等以以色列典型的乡村旅游形式—提供住宿和早餐的农庄旅游为例,认为乡村旅游规模很小,旅游季节短,带来的收益较低,对地方经济影响不大。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早期对乡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的意义及背景方面。随着乡村旅游发展深入,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和模式研究一直是个热点问题。并且对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战略、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及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杜江等(1999)从乡村旅游需求和供给、主客互动关系的角度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12〕;过竹(2000)等在对南丹甘河白裤瑶新村的乡村旅游开发的案例中提出了乡村旅游与地河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结合以及社区参与是维持当地发展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选择。
(三)研究目的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发展前景好,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不足,难免存在产品雷同,整体接待水平低等问题。比如,都江堰乡村旅游多是以农家乐、乡村饭店为主,旅游活动以就餐、钓鱼、采摘和打牌为主,大都停留在“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乐”层面上。震后在都江堰乡村旅游恢复的过程中,需要一系列理论的指导。
二、研究内容
针对乡村旅游对目的地影响的不断复杂化、多元化以及对农村和农民影响的不断加大,本文在国内外对乡村旅游研究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的产生、发展现状以及主要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和总结。主要探讨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探讨和分析乡村旅游的基础概念。本文首先在乡村旅游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乡村旅游的内涵及特点、产生与发展等方面对乡村旅游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界定了乡村旅游的概念。
(2)评述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通过查找资料,对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主要发展模式进行了整体性的分析,由此得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趋势。
(3)本文的重点内容是对都江堰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主要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分析都江堰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现状,走访考察部分乡村,了解乡村旅游对农村地区的影响程度。第二部分通过市场调查及分析,对都江堰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找出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提出建议和措施。以新农村建设思想为指导,提出都江堰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保障措施。
(5)结论。总结和回顾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今后的研究趋势和发展前景。
三、论文框架
1、绪论
(1)选题依据
(2)结构框架和研究方法
2、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及特点和模式
(1)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
(2)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3)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3、都江堰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分析
(1)都江堰乡村旅游的产生
(2)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①效益分析
②条件分析
(3)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构建
5、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保障措施
一、研究背景
乡村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萌芽,经过三十多年发展,乡村旅游已具有一定规模,形成了围绕大中城市、名胜景区、山水生态区、特色农业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并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据有关资料统计,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约占国内旅游接待总量的1/2,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
2016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业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显示,在近5年的时间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业市场规模快速发展。经历初创期--发展期--扩张期--升级期四个发展阶段,乡村旅游从过去的小旅游、中旅游时代,现已进入到大旅游发展时代,发展形势迅猛。政策支持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
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精准扶贫,积极对扶贫开发方式进行创新,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2017年,在全国旅游工作报告中,表示积极推进“旅游+农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并提出要继续进行旅游扶贫模式的推广,加强乡村旅游“千千万万”品牌建设,并突出乡村旅游扶贫在旅游扶贫的重要地位。发展乡村旅游在扩宽居民增收渠道、促进保护农业生态和乡土文化,以及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乡村旅游不仅能够满足都市游客休闲度假的需求,也为发展社区经济投入了鲜活的生命力。首先,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增加社区居民就业机会,带动社区居民增收致富,提升了社区居民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指数。其次,发展乡村旅游使当地社区在交通、电力、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方面得到建设,改善了社区居民生活环境。最后,城乡居民互动的过程中,生活观念、消费意识、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相互渗透,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同时利于提高妇女的地位,使居民见多识广,思想观念发生转变。在区域经济方面,乡村旅游发挥综合带动效应,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精准扶贫,加快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研究所得的成果还较为薄弱,涉及到该领域的学者较少,大部分学者的研究视角多集中于社区参与模式、社区参与机制研究领域,并且对社区参与影响因素研究仅仅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面,对于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难以用定量的方式进行表述与呈现。本文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影响因素与社区参与度之间复杂的作用机理,通过量化的形式说明上述关系,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现实意义
以社区为主导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能够有效增加社区居民收入、保护社区居民利益、减轻社区居民负担等一系列重要的现实问题,对于提高旅游扶贫综合效益、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国家大力支持旅游扶贫,通过发展旅游带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减小贫富差距,欧美国家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重视社区居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体系中地位与作用,引导居民积极参与,来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特别是旅游发展基础认知、政策支持的感知,社区的社会资本状况、居民参与旅游态度、参与能力等因素,分析上述影响因素对社区参与度的影响程度,得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提升依据,同时也为政府管理部门落实和完善社区参与旅游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三、研究思路及内容
研究思路
本文在梳理总结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社区居民感知为研究视角,提出了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模型,根据国内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实际发展状况,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影响因素测量量表、社区参与度测量量表,设计调查问卷,对影响因素与社区参与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在实证分析、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研究结论,并提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提升策略与建议。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部分进行阐述,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该章对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进行介绍,并对国内外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相关研究进行评述。
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对社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概念进行界定,对社区一体化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梳理,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章理论模型。依据相关研究成果,梳理了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模型来源,并结合影响因素与社区参与度相互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相应假设,最终构建了本文的概念模型。
第四章研究设计。依据相关研究与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选取调研地点,并设计调查问卷,对影响因素量表、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量表进行解释。
第五章实证研究。按照第四章所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利用软件对不同类型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进行比较,利用软件、软件对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并对测量模型、结构模型进行分析,探索影响因素对社区参与度的影响路径。
第六章结论、建议与展望。归纳总结本文的结论,并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对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提升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对本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归纳与总结,指出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提出下一步的研究展望。
四、提纲
1 绪论
研究背景
现实背景
理论背景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现实意义
研究思路及内容
研究思路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研究述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相关概念解析
社区
社区参与
乡村旅游
理论基础
社区一体化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理论模型
模型来源
研究假设
参与旅游态度的影响因素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的影响因素
模型构建
4 研究设计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样本选择依据
数据收集
问卷设计及变量测量
旅游开发基础认知量表
社会资本量表
政府支持力度感知量表
参与能力量表
参与旅游态度量表
社区参与度量表
5. 实证研究
描述性统计分析
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比较
测量模型分析
测量模型拟合优度检验
信度分析
效度分析
结构模型分析
影响因素和社区参与度结构模型分析
参与旅游态度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模型分析
6 结论、建议与展望
结论
建议
培育社会资本,促进社区良性互动
增大政府扶持力度,改善居民参与环境
注重创新发展,扩宽居民参与内容
提升居民综合素质,强化居民参与能力
培养居民积极参与态度,增强居民参与意愿
加强乡村旅游的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
研究创新
研究不足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五、研究方法
宿迁乡村旅游文献综述范文 第4篇
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旅游业发达的国家,乡村旅游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青睐,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热衷乡村旅游活动。它不仅是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农村生活、体验自然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且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城市和乡村经济繁荣与文化融合。因此,2006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2007年又将全国旅游宣传主题确定为“中国和谐城乡游”,提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口号,同时^v^、^v^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为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总的来说,乡村旅游在空间布局上主要分布于都市郊区、远离客源的景区和老少边穷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各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和体验传统生活方式的心理需求。而作为旅游城市的都江堰虽然拥有青城山、都江堰、龙池国家森林公园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市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也日趋完善,但是由于都江堰农村人口众多,占到总人口的,并且都江堰工业基础薄弱,以至于剩余农村劳动力很难转移,因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带动农民致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乡村旅游的学术研究也应运而生,并各有侧重。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相对较早,从早期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及开发策略和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研究逐步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乡村旅游与乡村环境的关系以及社区居民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态度研究等方面转变。gasson(1992)等人的研究也表明,乡村旅游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学者认为,乡村旅游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或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作用不大。fleischer(1997)等以以色列典型的乡村旅游形式—提供住宿和早餐的农庄旅游为例,认为乡村旅游规模很小,旅游季节短,带来的收益较低,对地方经济影响不大。
我国早期对乡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的意义及背景方面。随着乡村旅游发展深入,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和模式研究一直是个热点问题。并且对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战略、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及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杜江等(1999)从乡村旅游需求和供给、主客互动关系的角度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12〕;过竹(2000)等在对南丹甘河白裤瑶新村的乡村旅游开发的案例中提出了乡村旅游与地河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结合以及社区参与是维持当地发展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选择。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发展前景好,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不足,难免存在产品雷同,整体接待水平低等问题。比如,都江堰乡村旅游多是以农家乐、乡村饭店为主,旅游活动以就餐、钓鱼、采摘和打牌为主,大都停留在“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乐”层面上。震后在都江堰乡村旅游恢复的过程中,需要一系列理论的指导。
针对乡村旅游对目的地影响的不断复杂化、多元化以及对农村和农民影响的不断加大,本文在国内外对乡村旅游研究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的产生、发展现状以及主要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和总结。主要探讨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探讨和分析乡村旅游的基础概念。本文首先在乡村旅游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乡村旅游的内涵及特点、产生与发展等方面对乡村旅游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界定了乡村旅游的概念。
(2)评述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通过查找资料,对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主要发展模式进行了整体性的分析,由此得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趋势。
(3)本文的重点内容是对都江堰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主要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分析都江堰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现状,走访考察部分乡村,了解乡村旅游对农村地区的影响程度。第二部分通过市场调查及分析,对都江堰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找出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提出建议和措施。以新农村建设思想为指导,提出都江堰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保障措施。
(5)结论。总结和回顾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今后的研究趋势和发展前景。
1、绪论
(1)选题依据
(2)结构框架和研究方法
2、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及特点和模式
(1)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
(2)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3)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3、都江堰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分析
(1)都江堰乡村旅游的产生
(2)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①效益分析
②条件分析
(3)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构建
5、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保障措施
宿迁乡村旅游文献综述范文 第5篇
1、选题的背景及目的
城市人在经历了繁忙沉重的工作生活后就会倾向于在闲暇时间外出旅游,以追求心神的宁静、人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快乐的休闲游憩、体验不同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此时乡村旅游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选择。选择此课题的目的在于分析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状况,并且分析基于体验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对如何开发以及如何改善展开研究并且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2、选题的意义
游客外出旅游是为了获得一种审美与娱乐的体验。
朱慧娟20xx年在《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一文中写到我国农村面积较大,乡村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农村地区发展缓慢,设施落后,科技发展低,经济实力弱,给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局限。我国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
由《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丛书》编委会编写的《乡村特色旅游建设指南》一书中提到吸引游客参加乡村旅游的元素之一是可以参与、体验乡村才有的项目,包括弄湿活动体验;新鲜水果和蔬菜采摘;篝火晚会、烧烤;垂钓;乘坐畜力车在乡间观光;体验乡村节庆;学习民族舞蹈和传统手工制作等。这样可以让游客到乡村去观赏乡村的风光,了解一些乡村风情、礼仪风俗等,可以在乡村及其附件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
龚维嘉20xx年在《旅游线路开发与设计》一文中提到旅游线路的设计应该在投入运行之前就具备对游客的足够吸引力,运行中则能够使游客感到舒服和不断出现新奇感,运行结束后仍然能够使游客保持一种长久的回味无穷的体会。
从以上研究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乡村旅游虽然发展较快,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并且体验式的乡村旅游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在此篇文章中我将从我国体验式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以及开发的的现状着手研究,进一步指出我国体验式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该论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体验式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
二、基于体验式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三、基于体验式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四、进一步开发体验式的乡村旅游产品的措施
研究技术路线:首先,了解本论题的研究状况,形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其次,进一步搜集阅读资料并研读文本,做好相关的记录,形成论题提纲。第三,深入研究,写成初稿。最后,反复修改,完成定稿。
研究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研究。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掌握我国目前体验式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及发展状况,并且研究如何开发基于体验的乡村旅游产品。
xx-2-20---xx-2-25提交开题报告;
xx-2-25---xx-3-25文献研究,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发展研究与开发手段研究;
xx-2-25---xx-4-10提交论文设计初稿,老师修改;
xx-4-10---xx-4-20提交论文设计第二稿,提交非指导老师查阅;
xx-4-20---xx-5-10修改论文设计,提交指导老师的修改;
xx-5-10---xx-5-20提交论文答辩稿;
xx-5-20---xx-6-1论文答辩;
xx-6-1---xx-6-10根据答辩意见,修改论文终稿,提交学院保存。
宿迁乡村旅游文献综述范文 第6篇
1.基础设施不完善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婺源县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急速上升的旅游需求与其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相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地旅游业规模的扩大.随着旅游需求的持续增长,当地基础设施供给不足问题将愈加凸显,提升旅游接待能力与游客体验满意度成为该地发展乡村旅游的迫切要求.
2.产品开发形式单一
江西省婺源县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有着明显的开发优势.然而由于当地政府在旅游资源开发上缺乏详细的规划与指导,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始终停留在观光和农家乐等项目上,旅游产品开发形式单一,且产品开发程度不够深,难以真正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不利于当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管理与专业人才匮乏
婺源县政府在建立并完善人才培训机制上缺乏作为.在管理人才上,部分管理人员未能正确解读国家政策要求或对于乡村旅游的重视程度不足,难以指导并带领当地居民做好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在专业人才上,由于缺乏完善的人才引进与培训机制,从事旅游相关职业的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与该地区发展迅猛的乡村旅游相矛盾,严重制约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宿迁乡村旅游文献综述范文 第7篇
2018年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乡村振兴战略在解决我国乡村发展问题中的重要地位,围绕乡村振兴提出了一系列工作要求以加快农村脱贫步伐.乡村旅游是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提出的一种以休闲娱乐为目的,以村庄环境文化为依托的旅为,对于加快农村地区发展,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江西省婺源县位于三省交界处,为我国山区县代表,当地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普遍较低.自合福高铁开通以来,婺源县依托其美丽的自然环境与独特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旅游业,形成多元完整的旅游体系,从而成功搭上经济发展的便车,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因此,本文在探究婺源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问题及启示,从而为其他县域乃至全国各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借鉴.
宿迁乡村旅游文献综述范文 第8篇
乡村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萌芽,经过三十多年发展,乡村旅游已具有一定规模,形成了围绕大中城市、名胜景区、山水生态区、特色农业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并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据有关资料统计,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约占国内旅游接待总量的1/2,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
2016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业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显示,在近5年的时间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业市场规模快速发展。经历初创期--发展期--扩张期--升级期四个发展阶段,乡村旅游从过去的小旅游、中旅游时代,现已进入到大旅游发展时代,发展形势迅猛。政策支持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
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精准扶贫,积极对扶贫开发方式进行创新,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2017年,在全国旅游工作报告中,表示积极推进“旅游+农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并提出要继续进行旅游扶贫模式的推广,加强乡村旅游“千千万万”品牌建设,并突出乡村旅游扶贫在旅游扶贫的重要地位。发展乡村旅游在扩宽居民增收渠道、促进保护农业生态和乡土文化,以及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乡村旅游不仅能够满足都市游客休闲度假的需求,也为发展社区经济投入了鲜活的生命力。首先,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增加社区居民就业机会,带动社区居民增收致富,提升了社区居民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指数。其次,发展乡村旅游使当地社区在交通、电力、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方面得到建设,改善了社区居民生活环境。最后,城乡居民互动的过程中,生活观念、消费意识、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相互渗透,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同时利于提高妇女的地位,使居民见多识广,思想观念发生转变。在区域经济方面,乡村旅游发挥综合带动效应,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精准扶贫,加快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二、研究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研究所得的成果还较为薄弱,涉及到该领域的学者较少,大部分学者的研究视角多集中于社区参与模式、社区参与机制研究领域,并且对社区参与影响因素研究仅仅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面,对于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难以用定量的方式进行表述与呈现。本文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影响因素与社区参与度之间复杂的作用机理,通过量化的形式说明上述关系,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以社区为主导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能够有效增加社区居民收入、保护社区居民利益、减轻社区居民负担等一系列重要的现实问题,对于提高旅游扶贫综合效益、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国家大力支持旅游扶贫,通过发展旅游带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减小贫富差距,欧美国家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重视社区居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体系中地位与作用,引导居民积极参与,来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特别是旅游发展基础认知、政策支持的感知,社区的社会资本状况、居民参与旅游态度、参与能力等因素,分析上述影响因素对社区参与度的影响程度,得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提升依据,同时也为政府管理部门落实和完善社区参与旅游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本文在梳理总结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社区居民感知为研究视角,提出了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模型,根据国内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实际发展状况,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影响因素测量量表、社区参与度测量量表,设计调查问卷,对影响因素与社区参与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在实证分析、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研究结论,并提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提升策略与建议。
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部分进行阐述,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该章对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进行介绍,并对国内外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相关研究进行评述。
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对社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概念进行界定,对社区一体化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梳理,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章理论模型。依据相关研究成果,梳理了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模型来源,并结合影响因素与社区参与度相互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相应假设,最终构建了本文的概念模型。
第四章研究设计。依据相关研究与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选取调研地点,并设计调查问卷,对影响因素量表、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量表进行解释。
第五章实证研究。按照第四章所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利用软件对不同类型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进行比较,利用软件、软件对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并对测量模型、结构模型进行分析,探索影响因素对社区参与度的影响路径。
第六章结论、建议与展望。归纳总结本文的结论,并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对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提升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对本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归纳与总结,指出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提出下一步的研究展望。
研究背景
现实背景
理论背景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现实意义
研究思路及内容
研究思路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研究述评
相关概念解析
社区参与
乡村旅游
理论基础
社区一体化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
模型来源
研究假设
参与旅游态度的影响因素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的影响因素
模型构建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样本选择依据
数据收集
问卷设计及变量测量
旅游开发基础认知量表
社会资本量表
政府支持力度感知量表
参与能力量表
参与旅游态度量表
社区参与度量表
描述性统计分析
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比较
测量模型分析
测量模型拟合优度检验
信度分析
效度分析
结构模型分析
影响因素和社区参与度结构模型分析
参与旅游态度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模型分析
培育社会资本,促进社区良性互动
增大政府扶持力度,改善居民参与环境
注重创新发展,扩宽居民参与内容
提升居民综合素质,强化居民参与能力
培养居民积极参与态度,增强居民参与意愿
加强乡村旅游的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
研究创新
研究不足
研究展望
宿迁乡村旅游文献综述范文 第9篇
1.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婺源县位于三省交界处,为我国山区县代表,总人口约为30万,其中大部分为农业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近年来,婺源县政府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依托自身自然环境、文化底蕴、交通等优势,优先发展旅游产业,以旅游业为主导,以建设最美乡村为目标,建立多层次旅游体系.
如上表所示,上饶市近三年在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率及年接待游客数上均实现明显增长,其中婺源旅游业贡献巨大.在旅游产业的推动下,2017年,婺源县贫困发生率下降为,当地第三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旅游而兴起的特色农产品构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旅游+农业”的经济格局,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旅游业成为婺源县主导产业,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使当地基础设施及第三产业趋于完善.公路、住宿、餐饮、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当地贫困居民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与旅游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如导游等日渐增加,当地居民依托旅游产业进行自我发展,生活质量提升效果明显.
3.对生态的促进作用
婺源被称为中国最美乡村,在自然环境和文化底蕴上均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旅游业的发展使农村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得到增值,加大了当地政府与居民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该地政府始终围绕生态主题,对当地自然风光与古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同时,推出多项绿化与动植物保护工程,创新旅游模式,从而保障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530/180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