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小波
黄金时代在线阅读地址
黄金时代读书赏析 第(1)篇
“转”的学问2018年4月16日隔壁邻居大妈,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出门转转。长年累月。转,已经成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按她老人家的话说,转一转,腿脚灵活了,吃饭香了,觉睡得熟了,精神好了,身体也棒了。这话是有道理的,凭我多年观察,大妈的精气神在年复一年的转转中,确实不错。看来,这“转”确实有学问。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人尽管有思想,可是也离不开转。你只有转动眼睛去看,转动耳朵去听,转动嘴巴去说,转动心灵去想,才会有思,才会有想。正可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眼珠一转,计上心来。这思要转,这想也要转。日积月累,斗转星移,转着转着就转出了思想的火花。转也是有讲究的。牛顿在苹果树下转了几圈,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霍金依靠眼球的转动操纵电子控制系统,就转出了闻名于世的“黑洞、霍金辐射”理论,成为举世无双的“宇宙之王”。卢梭栖居在一座孤岛上,每当他思绪停滞时,他就出门转转,转出了《忏悔录》。罗马皇帝奥勒留喜欢骑着马在战场上转,转出了流传深远的《沉思录》。孔子带着学生在各个国家之间不停地转悠,周游列国,转出了儒家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转也是有路数的。转的不好会带来厄运。秦始皇就喜欢经常出门转,最后一次出门转的时候,驾崩在路上,随从赵高和李斯私自修改遗诏,把本属于长公子扶苏的皇位送给了荒淫无度、残忍暴虐的二公子胡亥。从此,埋下祸根,江山不保。常言道,混得好不如转的好。混来混去只会混得一身铜臭,终究摆脱不了绿毛乌龟的形象,脱不了俗。只能入得了厨房,却登不上大雅之堂。你混得好的同时,还要有几把“转刷子”,在绿油油的铜锈之上刷上一层金粉,才会看起来明晃晃,金灿灿。我们村的那个外号“二蛋子”,大名王富贵的,也很会转。家里穷得叮当响,初中未毕业就回家种田了,连个老婆也娶不上。早些年头,为生活所迫,他也出去转了。前几年,在外面靠坑蒙拐骗赚了不少的黑钱,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后来,金盆洗手,退隐江湖,做起了企业,享誉一方。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地方官员奉若上宾,前呼后拥,左一声王总,右一声王总,把那“二蛋子”乐得脸上像鸡蛋花。而他的情史则被村民们口口相传,津津乐道。据说,有三个女人围着他转,而且转出了四个孩子。可谓人生大赢家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那意思是人生啊,如同一条河。我们都捏着一张旧船票,乘着一艘破船在那河水中打转。本来你是在河东边转的,那里山清水秀,水美草绿,你独享美景。可是有一天突然风转向,你不知不觉间就被那条破船转到河西去了。河西山穷水恶,浊浪滔天。于是你的好日子也就结束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坏运气。人本来是很简单的,很纯洁的。人的一端是动物性,另一端是神性。前者是本能,后者是前者的升华。本来,按照这种简单的模式转,转着转着,动物性就会越来越少,神性就会越来越多。人简简单单地来,快快乐乐地活,从从容容地走。这个过程就完美了。坏就坏在,在两端之间,裹挟着一个社会。而社会是有功利性的,人是趋利性的动物。任何事情跟功利扯上关系,就变得复杂起来。于是,转进功利性社会里的人们,“乱花渐欲迷人眼”。不知不觉就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动物性的一端不仅没有转得蒸蒸日上,而且越来越繁复和沉重。而神性却被转得每况愈下,直至了无踪影。在功利性社会中,围着权力转,绕着利益转,贴着名声转,靠着财富转,成为了人生的全部。而唯独没有那个一直存在着的自己。“一个人失去了自我,即使拥有整个世界,又有什么意义?”耶稣也擦不掉蒙在世人眼睛上的名和利啊!表面上看,是社会让人转得迷失了方向。根子里却是人自己。蒙田说:“最不易交往的是人,最易交往的也是人。不易交往是因为他的罪恶,易交往是由于他的天性。”那种天性就是生命的单纯,那种罪恶就是转晕后的并发症——欲望。心之所思,欲之所念也。宇宙万物都在不停地转。斗转星移,岁月荏苒,季节轮换。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啊?幼童时代,我们在家里转;少青时代,我们在学校转;年轻时代,我们在社会转;中老时代,又轮回到家里转。从围城外转到围城内,从起点转到终点。到头来才发现,路过的人早已忘记,经过的事已随风而去。转到终点,却是一场游戏一场梦!在日复一日地转中,我们的人生就走向了末端。不得不让人感慨:到黄昏点点滴滴,怎一个“转”字了得!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云转,云不转心转。再漫长的人生路,也能转过那道弯。每一天我们都在转。如果哪一天在转的过程中,你在人群中多看了我一眼,那一眼或许就是五百年后的一个回眸。我们彼此发现,这尘世之间,还有你我的存在。遇见就成为人生中不可多得的期待。前几天,一位朋友问我,如果有许多美女如众星拱月般围着你一个人转,你会是什么感觉?我知道他是在埋汰我。我几斤几两心里还是清楚的。既无潘安之貌,也无唐寅之才,更没有“二蛋子”的大富大贵,哪里会有这样的桃花运?人贵有自知之明。我明白,春天的桃花开不到初夏,好运气也不会围着我转。于是,我依然在自己的世界里转。看世事纷争,独享一份清明。
黄金时代读书赏析 第(2)篇
一些私论,不系统,纯主观。
王小波作品里景物描写着笔不多,给人以荒谬而真实的矛盾感,像Salvadore Dali的《永恒的记忆》。而且压抑。在他笔下,那段时期的天空和空气都是压抑而凝固的灰朦色彩。
荒谬而真实贯穿他作品的本身。事实上那个时代就是荒谬,却又真实存在的。好多人写它,用批判的口吻,以揭开伤疤的痛苦神情,以不愿重蹈覆辙的反思态度。
只有王小波是吊儿郎当,有股泼皮流氓劲儿,和时代一同颠倒,将所有的不可思议以理所当然的平静笔法写出,还生怕你不信,总要正反逻辑推理一番以增强说服力。这种讽刺,笑中带苦,功力可见一斑。像唐寅,“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
荒诞来源于颠倒黑白,也来源于虚构。虚构有象征意味,先锋文学也虚构,朦胧诗也象征。读多了能嗅出部分作家的用力过猛。王小波的虚构火候把握适中,不做作。
还能读出卡夫卡,读出意识流。读出他思维无章法的流动痕迹,杂乱而真实。
苟同前几日论文里读到的一个观点:所有的反思文学作品都在批判时代,只有王小波在探究人性。人性无法泯灭的弱点助力于那一时代的造就,也是人类永恒悲剧的原因。
王二和程清扬做多少次爱都没有关系,然而他不可以打陈清扬,这种只能隶属于情侣的调情行为破坏了他们的革命友谊。
我抓不住《黄金时代》的内核,做个不恰当的类比:谈感情是对包养和被包养的金钱关系的玷污。
这年头真心是最不知道拿什么去等价交换的。
王二身上王小波的影子太强烈了,他同那么多女人,也喜欢过不少女人。读他写给李银河的情书,纯情的像个似的,也挺神奇的。
黄金时代读书赏析 第(3)篇
很多年前,一次偶然的在读者书刊里看到王小波的一篇文章,文笔诙谐幽默,风趣自然,被他深深吸引;而刘心武先生说:他是最会编故事写文章的第一人。听此介绍后,一直想有空一定找王小波的作品看看。初读此书,着实吓了一跳,以为是一部小黄书。可是仔细阅读根本不是,王小波以自我对话式的写作方法,发生在文革时期的三个故事构成,但说的都是那个年代,叫王二的“我”的,与“性”相关的生活。追问自己的存在,通过性反应那个时代人的精神世界整个被压抑,而他在大形势的压抑下反应“王二”的不同。彰显着他的个性,如文章里所说“那种报告我从来听不见,我有选择性的耳聋症,听不见犯重复的话。所有的忆苦报告里都说,过去是多么的苦,穷人吃糠咽菜,现在是多么的甜,我们居然能吃到饭;所以听一个就够了。后来X海鹰告诉我,那些忆苦报告内容还有区别,我听了微感意外。比方说,那位军训教导员讲的故事是这样的:在万恶的旧社会,他和姐姐相依为命,有一年除夕(这种故事总是发生在除夕),天降大雪(这种故事发生时总是天降大雪),家里断了炊。他姐姐要出去讨饭(这种故事里总是要讨饭),他说,咱们穷人有志气,饿死也别上老财家讨……小波写性不是为了写性,而是在写生活。因为是生活,所以也没有必要大书特书,直白的表达……他用他的笔写下他对那个时代的不满“李先生就在座管上骑了一段时间,其状就如在受桩刑:疼得呲牙咧嘴,手舞足蹈这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只要一年就能变得连他的亲妈都认不出来。在乡下时我很少吃窝头,倒常常吃鸡。老乡们说,母鸡见了我就两腿发软,晕倒在地,连被提走了都不叫一声。这当然是过甚其词。当时我虽然极具男性魅力,却未必能迷倒雌性鸟类。但是他依然穷困潦倒,这是因为只有他能读懂西夏文,所以他的学问就得不到承认。假如别人能先读懂了西夏文,或许他的学问就有人承认,但是那又不是他的学问了。除此之外,还因为当时在文化革命中,北京城八百年的城墙被人拆掉了都没人说个不字,还谁关心西夏文”那个年代物质的匮乏,精神生活的压抑,知识分子不被理解,知识不被尊重,尤如红楼梦里埋下的伏笔,谁解其中味?说实话有些地方我读不懂小波的错综复杂,读不懂他的矛盾、他的痛苦、他的挣扎。事实上,性,在王小波的作品里,已经成为了一种权力的交易。小说中,公社社长这类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藉着叫王二与陈清扬写材料的机会,打着“ 上报要详细,才能宽大处理”的原则,津津有味的品读王二与陈清扬的细节,性压抑在这段岁月中是普遍存在的,人们会想尽各种办法去释放,王二与陈清扬,正是一种直接而又勇敢的代表,这可能就是他们的黄金时代。可能就因为他的作品真实,写法直接、大胆,文坛上才评价他的作品是文坛最美的收获了。这本书从一开始就不按时间顺序规规矩矩的描述事物的发展,而是逻辑,从一样事物的逻辑牵扯上另一样事物的逻辑。我最喜欢是—我的阴阳两界,喜欢这样带有喜剧特色的结局。王二说孤独有孤独的好处,走进了寂寞,你就变成了黑夜里的巨灵神。所有他可以专心地翻译他的Story of O,不为发表,不为稿费,心无旁骛,只因喜欢。
黄金时代读书赏析 第(4)篇
上下班的路上,读完了此书,很多时候自己一边读一边笑,高晓松说王小波是他喜欢的作家,因为不仅写的好,他还用北京话写小说,所以觉得特别好。
冯唐,石康,高晓松他们应该差不多是一个年代的人吧,作品里,言谈举止里透漏的信息重合率特别高,都读过很多的书,喜欢李渔,金圣叹,喜欢音乐,北京灰色的天空等等,这一切都让我着迷,不知道是因为喜欢这些人所以才喜欢他们作品里的东西,还是我本身就很喜欢这些东西,而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了,找到了共鸣一样,他们的思想里有一种悲观,好像看透了一切所以豁达到什么都不在乎,又好像单纯到什么都不懂,离群索居一样按照自己的想法过着所谓的日子。
高晓松特别容易感动,动不动就哭;王二特别容易犯迷糊,总二二忽忽的发呆;石康的作品里有种放荡不羁的今朝有酒今朝嘴的快意恩仇,冯唐的作品却是思想大于行动羞涩的现实派,看冯唐的作品看完了会想哭,石康的书看完了会觉得惋惜,王小波的看完了就只剩好笑。
我喜欢北京这个城市,无论被多少人诟病,也许因为这里现在有我的家,我没办法去假设如果在北京没有我的家,我是否依然会喜欢北京,所以我只能喜欢她,我喜欢北京的便利,喜欢北京灰色的天空,喜欢北京胡同巷子里流传的故事,喜欢曾经的北京也喜欢现在的北京,未来我想我依然还会喜欢。
黄金时代读书赏析 第(5)篇
王小波的小说,第一次读,一读就是个合集。
他写他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人和琐碎的事儿。都是用没有温度的语言,娓娓道来。这是我的经历,这是我的思想,这是我的生活,这是我的世界。他不寻求积极向上的说教,也不避讳屎的肮脏和的隐晦。
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被“革命”弄得很神经,几近阳痿。他们一个念头地追求纯洁、革命、积极、向上,却忘了这个世界其实有纯洁就有下流,有革命必有反革命,颓废之中才显露积极,向上走累了必然向下。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世界。
后来读王朔,他的小说属反叛型,我就是个流氓、痞子、颓废者、反革命,与过去唱反调,确实属于一个时代的产物。而王小波却是不温不火,不急不躁,不反不叛,把这个世界的真实说了出来。
也许不深刻,也许不伟大,也许没意义,但这就是我们真是的世界。
小波的风格是慢慢迷醉你,让你不能自拔。也许不能教育你,但能深深地影响你。
黄金时代读书赏析 第(6)篇
这是本维多利亚时期风格的小说(集),文中充满了荷尔蒙的气息,充满了对性的各种想象和意淫。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在青春期的发育过程中,如果性的需求被过分压抑,那么这个人成年以后大概率是要得精神病的。而且,一个人在现实状态下的真实形态通常与自己臆想出来的自己的形态往往是完全相反的,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一个人越是缺什么,就越是在别人面前炫耀什么。所以通读本文后,我对于本书作者王小波大约可以勾勒出以下的形象:这是个身材短小,满脸胡渣子的中年男人,卷卷的头发几个月都没有洗过,还发出阵阵的臭气。平时说话不多,形态猥琐,看见女人就会远远躲开不敢搭讪,因为他的生殖器没有完全发育好,是那种幼稚型的还有包茎。小时候因为偷看女人洗澡被暴打过,从此在性压抑的背景下长大,潜意识里憎恨女人却又对女人的身体充满遐想。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