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_读后感_1900字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_读后感1900字

为啥是万历十五年呢?

因为从这一年开始,皇帝开始不上朝了,一直延续到万历四十八年他驾崩。

作者认为“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在明朝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并从几个人物的不同视角描写了这一时期内大明朝廷的群像。

这个事件是个意义非常深远的标志。这意味着大明从朱元璋开始建立的,平衡了百余年的皇权-相权协调模式的彻底失控;意味着大明王朝政治制度中深层内核的问题和矛盾也彻底爆发了出来,而且在万历并不很努力甚至消极怠工的解决态度下,彻底走进了死胡同。尽管期间张居正用他的强势霸道,申时行用他的温柔调和也于事无补。

万历从小是在张居正的教育框扶下长大的,我们能看到起初皇帝还算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亲自主持祭天祈雨,步行回宫。

一切的变化发端于张居正之死。张居正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掌控大明十年,缔造了明朝回光返照式的万历中兴,死后却被自己一手培养的万历皇帝倒算差点被鞭尸。至此,万历开始怀疑他从小所受的教育,开始意识到人的阴阳两面,开始意识到他虽贵为皇帝却不能事事按着自己的想法做,他受制于庞大的文官集团。事情的爆发在立储之事。他不但遇到了朝臣的强烈反对,连生母太后也出面力压。万历皇帝扛了五年,到万历十四年郑贵妃生下皇子朱常洵,这个拉锯的局面彻底被点爆,长达十几年的“争国本”事件就此开始。

这一系列事件的本质实际上是皇帝理论上个人的“无限”权力和文官作为经理人进行行政和解释所必须从皇权割让而获得的权力之争。自从朱元璋设立内阁制度以来,历代皇帝都小心地维持这个平衡,却从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 张居正虽位极人臣,但是他心里了如明镜,他手上的权力,仍旧是来自皇恩浩荡,不过是皇帝年幼,自己代为执政罢了。令人想不到的是,万历亲政后,皇帝面对同样繁乱的局面, 居然采取了这种自暴自弃的、“赌气式”的不上朝的方式来进行冷处理。这一赌气,就是二十多年。

这说明,到了万历十五年,皇帝已经对这种无休止的、耗费精力的权力平衡束手无策甚至感到厌倦了。

这也说明,大明朝政治体制内核的这种矛盾,在皇帝放弃的前提下,机制上已经彻底失去了调节能力,不但凸显化了,而且溃烂了。

明朝实际亡于万历,也是黄仁宇先生提出万历十五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的原因。万历十五年,实际上是一个结果,而不是根源。大明帝国运行至此,病态已无可挽回。

明朝开国之时洪武皇帝为了最大程度地集权,废除宰相,皇帝不但要扮演上天在人间的代表、终极的裁判者、国家权力的根源的天子角色,还要成为终身的政府首脑。这种压力和工作之繁重,非常人所能承受。他是超级强人朱元璋,但他的后代子孙并不一定都像他。朱元璋设立内阁的初衷也是作为皇帝的助理和秘书班子。逐渐地当皇帝的个人素质不一样甚至转弱时,以内阁为代表的文官官僚的权利也就逐渐变大,到张居正达到顶峰。可是,这样的分析就能看出,这套制度的本质并不是分权和制约的关系,而是代理和让渡的关系。这就意味着这种协调的模式是不稳定的,明朝信奉四书五经和朱子理学,整个社会依靠道德进行管理,而非法制,没有法理依据的,也就导致了明朝持续不断的围绕皇权让渡而来的权力争斗。这才是困扰整个明朝政治的核心问题。

明朝政治的权力传递是单向的而不是制约的,导致皇帝作为天子也作为链条上的关键一环,其权力的体现和对整个体系的维持都太过依赖于这个具体的人的素质和道德水平。个性的正德皇帝,最后死的离奇蹊跷。强势者如嘉靖皇帝,到了后期也力不从心。而到了1587年,却遇到了放任自流,自暴自弃的万历皇帝。当这个极其重要的关键环节出了问题,整个链条也就堵塞了。同时由于没有制约模式,整个体系也毫无调整机制。对于明末的局面来说,除非再次出现绝顶的明君或者政治强人,局面是无解的。

但是所有的根源还是在制度上,不然即便万历是个政治强人,也不能保证世世代代皇帝都是政治强人,那么明朝的灭亡也是早晚。

同时明朝重农轻工,工业得不到发展远远落后于同期的欧洲国家和日本。经济制度不完善,采用的是就近供养制,而非中央统收统分的模式(当然按照当年的交通等社会发展水平来说是有一定难度)。

本书对政治哲学和经济制度进行深挖和探讨,最终触及人性和社会的本质。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明朝的历史展现了一个庞大帝国在百年中由于经济模式转型失败和始终无法突破制度缺陷而带来的后果。

最后说一句,搭配明朝那些事儿看,很酸爽!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2/759.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