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刀锋在线阅读地址
刀锋 读后感 第(1)篇
是我读的毛姆的第二本长篇小说,读了《刀锋》之后才惊觉,那本自己同样爱不释手的《月亮与六便士》也是出于毛姆之手。可是,我们可以发现这两本小说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最为显著的就是一本是虚幻的,另一本是纪实的。但是,那位抛家弃子的鲜活画家形象和拉里又是那么的想像,都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都渴望在这凡世中找寻另一种生命存在的价值。所以,毋宁说,那就是毛姆自己的形象。
形形,喧闹,光怪陆离,物欲…越是在这个纷繁嘈杂的世界里,毛姆的内心越是矛盾与痛苦挣扎着的。
这本小说似乎有着一种魔力,我拿起便不肯再放下,好似我也是艾略特、拉里、伊莎贝尔身边的一个人物,好像他们的故事我也亲身参与其中。总是迫切的,希望快一点再快一点知道他们之后的命运。但是,当我接近尾声时,又是多么的不舍,就好像你要和你的好朋友永别了,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难受。
《刀锋》叙述的是一位俊朗优秀的少年—拉里,本应在参军回来后上学、工作,本应和青梅竹马伊莎贝尔结婚。但是,一战中以为年轻好友的牺牲,让他叩问上帝,叩问邪恶存在的意义,他不断追问自己的灵魂,渴望找到问题的答案。课可那个问题究竟是什么,连他自己也说不清。后来,他没有在既定的人生轨迹上行走了,拉里游历世界,最终在印度一位象禅那里找到了答案,找回了心灵的平静。拉里是一位迷人的少年,视金钱、等都为枷锁。他似乎也乐于扮演救世主的角色,甚至愿…与结婚来拯救一个灵魂。而我,还是想知道,最后他还爱着伊莎贝尔吗?她于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呢?
艾略特,这个整本小说都离不开的人物。其实,我对他的喜爱觉不亚于拉里。艾略特是一个典型的gentleman,他重视家族,他重情义,虽然也有点攀权附贵,但这并不是他性格的瑕疵,就像他临死也要参加宴会一样,都不是他性格的缺陷。我相信他一直在坚守着什么,这些更多的是环境使然。
伊莎贝尔,一个典型的美国人。在她和她的丈夫身上我看到了一战后那个轰隆而来的美国梦。伊莎贝尔无疑是深爱着拉里的,但是在她的观念里,男人就要工作,就要承担社会赋予他的那一份责任。所以,拉里只能成为她的情人,而绝不会是她理想的结婚对象。而她的结局似乎也不错,毕竟格雷满足了她一切的念想,他们两个才是最相像,最适合结婚的人。但是,拉里就这样永远的成为她心头的一颗红砂痣。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后来她千方百计地阻止拉里结婚了。
最后,作者对他们之后生活的设想也十分合情合理。或许,性格决定命运在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还有一个角色令我很感兴趣,那便是一直充当叙事者和旁观者的作者。他是一位出名的作家,他也经常出入各种知名的宴会,他是小说中人物生活的参与者,见证者。从本质上说,这群人都是同类人。但我很很纳闷,既然这是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那么毛姆究竟是其中的谁?是执着于自己内心的拉里,是那个永远保持绅士做派的艾略特?还是那个冷静的旁观者?亦或是每个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点毛姆的影子吧。
作者自称这本小说带给了他无限的乐趣,我觉得它更像是作者完成了一件心头大事,毛姆终于把自己的人生轨迹与阅历都呈现出来了。所以,写完这本小说后,毛姆不留遗憾的走了,结束了自己在这世间的所有怨念。通过这本小说,我也看懂看开了很多事情。跟着主人公们的脚步,自己也可以一睹欧洲一些国家在二十世纪初的样貌,同时也对美国梦、1929年的金融危机的影响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切实走近那一个个毛姆笔下的人物,去窥探他们的内心。
这本小说如果能带给毛姆多大的乐趣,那么带给你的也觉不亚于他。
这是一个值得你久久回味的故事,让你拿起便不舍放下。
刀锋 读后感 第(2)篇
决定要为[刀锋]好好写评论。很久很久没有读到能够照进灵魂的书了,毛姆先生的书,让人浮想联翩,一面是追求灵魂和精神的拉里,一面是现实中的:迷恋上流社交圈的艾略特,把享受生活就是拥有物质满足当作精神追求的伊莎贝尔,凡夫俗子格雷,苏珊1没有爱生活也随之失去,苏珊2凭借自己的力量慢慢走近上流。毛姆先生对每个人刻画的都有两面性,让人又爱又恨,拉里对自己内心追求的到底是什么的探索,拉里不断学习,拉里却因无欲无求而来者不拒,这本书前5章我都太喜欢拉里了,恨不得融进书里,与拉里一起看看他的生活和他一同体悟,但是后来毛姆先生真正和拉里聊起来,我却也觉得拉里是处于精神境界极高的世界里的,我等凡夫俗子并不愿意走进,及时我们很向往很崇拜。毛姆对艾略特的人物特征写的也是绝了,一面他一心一意就只想在上流圈子有一席之地,永远要在重要高端的晚会上出现,而且从来不会疏于打扮自己,临死也一直想写他的圈子。他的另一面,对人尤其是自己的亲人,非常的照顾,从不吝啬,品味独特,人也善良,虽然爱慕虚荣,但也让人喜爱。伊莎贝尔对拉里的爱一直在,对格雷和家庭也很爱,只是因为与拉里的精神追求完全不同,她追求的是享受生活,物质生活,而这些拉里都给不了,她的控制欲又极强,自己得不到拉里,却也不让他人占分毫,对于拉里,她自私,只因为爱。我觉得我的需要描述不出伊莎贝尔,她是典型的贵族富人吧……词穷了。总之,我太喜欢这本书了,舍不得放下,我们用几个小时就读完了作家几年的心血,就读完了别人整个的人生。这本书让我震撼,原来真的有这种人,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前行,拉里是太多人的向往,但是很少人去践行。我爱毛姆,我爱拉里[害羞][害羞][害羞]我觉得,我写的不能表达本书的精髓,更没有表达出我对这本书有多么的喜爱,文字能力有限,心中再多对书的感觉,文字也表达的不够,真是愧对作者。
刀锋 读后感 第(3)篇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小说 不如更像一部故事随笔 叙事手法随意 故事起伏性不强 哲理也并没有深入 有的只是将毛姆本人串入其中的一个小故事。但并不妨碍它仍然是一部好作品。简单概括我认为主题由一句话就可涵盖“你知道什么是人生的价值吗?你敢去实现自我的价值吗?”故事通篇有以下几大人物“艾略特、伊莎贝尔、格雷、苏珊、苏菲以及拉里”就如同作者在结尾所说 他们每个人都达到了自己想要的目的 读者会觉得这个结尾太过寻常。其实这句话依然是个毛姆式讽刺 明明他自己也在故事中占了很大的分量可他偏偏不剖析自己 使自己跳成第三者实属狡猾。艾略特虽然在社交圈功成名就但他却会为一些不被邀请的宴会所懊恼甚至在残烛之时都要为其所累。伊莎贝尔看似融入了上流社会但她却心底里对着拉里式的自由有着幻想。格雷看似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但他在失去工作时却觉得他的人生都没有意义他认为只有工作才能证明他自己的价值。苏珊虽然蜕变逆袭但在毛姆讽刺她时她依然要回一句别管闲事她内心深处并没对自己过去的身份释然。而苏菲虽然在堕落中死亡但仅存的遗物竟然是毛姆的书她也没有放弃灵魂深处的呐喊。所有人里 唯独拉里真正的到达了自己价值的彼岸 作者并没有赞扬拉里的选择也没有贬低其他人的选择 我想他想表达的是无论选择哪一条路都没有对错 因为不管怎样你都要为你的选择失去一些东西。只是像拉里这样的人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去做,就像书名一样,你需要勇气用一把刀锋切开自己的胸膛正视自己的心脏
刀锋 读后感 第(4)篇
至此,共读完毛姆的三本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一直很火,当时经常在空间看到有同学借书名表达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困惑。这类问题无可避免,看书也解决不了。那个摈弃一切在小岛上像疯子般疯狂作画的人,跟刀锋里自在行走,居无定所的拉里,应该都是纯粹为理想而活的人。人性枷锁的菲利普就没那么极端了,反而像芸芸众生中的你我大多数,一边摸索,偶尔消弭,自我化解,想来想去,我们套在身上的枷锁确实挺多的,社会规则摆出了枷锁,决定如何处理实则掌控权在我们手里。三本书的三个主人翁给出了他们的答案,可惜一百个人就有一百零一种人生,也许看书并不是为了寻求答案,不过是在他人的形迹里,窥探到其他可能,然后作为闲暇时间里的假想罢了。要说人物形象,最喜欢的的是本书里非主线最后被谋杀的苏菲,命运很惨,但在遭受人生变故后将世间认知的颓靡进行到底的做法,还真是痛快。我们从小就被告知要绝地反击,哪里跌倒哪里爬起,却从来没有人会跟我们说,摊在地上的烂泥,大概是真难受,让它多瘫会儿吧。l
刀锋 读后感 第(5)篇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毛姆的书,好像很多人对毛姆的认识都是月亮与六便士,而我对他没有任何的认识,这也许没什么不好,至少没有了那么多的主观印象,毛姆对于人物心里状态的描写,确实是文笔高明,四两拨千斤,每个人物都刻画的深刻而真实。而这本书中后部所描写的对于人生大哉问的回答,我想也许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吧,就像毛姆自己所说,他并不想在这本书里涉及过多的哲学问题。虽然他在书的结尾说这本书的结局还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我来说,这看起来却更像他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下。我的心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疑虑,最大的一个就是拉里的变化,并没有完全的写清楚。至于这本书中每个人的人生态度,我想每个读书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任何人都有坚持自己人生信条的权利,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毛姆也许给了大家一种开放性的结局,足以让读者在各种人生态度的混乱斗争中得到宽慰。这本书没有任何一个人去主角,也没有任何人是无足轻重的。没有所谓的正确的道路,只有属于每一个人的道路。
刀锋 读后感 第(6)篇
看毛姆的书就像看一副名画一样,笔触细腻流畅,沁人心脾。跟拉里的对话常常深深的震撼着我,感受一种生命趋驶的力量。不冗长,不繁复,不故弄玄虚,经常感知温柔的力量,一切描述都恰到好处。好比春日清晨里的第一束阳光,带着一丝丝的凉意,让人精神一震,被这光晕所惊美感叹。自己读书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感觉。如伊莎贝尔对物质的追求,又急力抓住内心温存的爱。如格雷曾经春风得意又狠狠的失败跌倒,到精神涣散再慢慢受到亲情的鼓励重新振奋。如苏珊步步为营,精心努力建立起的地位与内心强大的后盾。如艾特略临死前都不忘记要毛姆为他穿上侯爵衣服进入棺材大山一样的虚荣心。如拉里常常沉默不语,内心对某种问题的执着和思考。这些情绪其实映射着人生的方方面面,叫人无不动容。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1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