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时期的爱情》_精选读后感1900字
武汉时期重新翻开了《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完三分之二才把男女主的名字记全,故事很简单,但是可能年纪轻轻,就是读不懂。整本书大概花了三天时间看完了,也随便写写读后感吧。
大背景主要是当时18世纪到19世纪初霍乱流行和国家动乱,作者通篇讲的是爱情,篇幅不大。其实是把霍乱比喻为相思病和爱情,展开来叙述。
男主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是邮递员,在一次送信到女主费尔明娜·达萨的家,惊鸿一瞥后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女主,两人开启了三年的书信来往。年轻的费尔明娜遭到了父亲的反对,拒绝了男主后,嫁给了功成名就的年轻医生胡维纳尔·乌尔比诺。他们两个明知道没有爱情,但还是选择了在一起结婚生子。从此阿里萨纵情于形形的女人中寻求爱的庇护,其中不乏有有夫之妇,寡妇、14岁少女、高龄女性。因为偷情,情人被丈夫杀死,14少女也因爱而不得自杀了。一生有622位情人(仅仅是有记录的,还不算),但只爱费尔明娜的阿里萨在51年后终于等到了乌尔比诺医生的意外死亡,终于再次向他的花环女神表达了爱意,此时阿里萨是一家航运公司的董事长。在53年跨越了半个世纪,72岁的费尔明娜和76岁的阿里萨终于在一起。
男主角阿里萨的忠贞不渝的爱情让不少女性嗤之以鼻,女主角费尔明娜的傲慢清高让不少男主避而远之。
阿里萨得了爱情的霍乱还传染了给其他女人,伤害了她们,在乱花丛中的欲望中,不免让人唏嘘他那横跨半个世纪的忠贞不渝的爱情。
- 不必站在道德制高点,用我们现代的眼光和角度去鞭笞他们的爱情模式,谁规定爱情只有一种模式?就好比我们现在实行一夫一妻制就要推翻否认两千多年一夫多妻制下的中国爱情。这不过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人的爱情观罢啦。人性很复杂,爱也很多样,没有哪一种爱情是正确无误的。
- 让我们欣赏一下马尔克斯在文中的爱情和婚姻金句,也同样精彩,引人深思。
- 爱情如霍乱,具有相同之处
于是再一次证实了相思病具有和霍乱相同的症状。
- 霍乱和战争内乱的大时代背景下,每个小人物的爱恨情长,虽说平淡无奇,无关重要,却是他们这一代人的人生。
他永远也不会知道,因为根本没人知道,他们到底是霍乱还是战争的牺牲品,但那令人恶心的强烈气味污染了他心中对费尔明娜·达萨的思念。
- 情话不在于真,而在于此时此刻能给爱人带来愉悦的心情,听完后心里绽放出美艳的花朵,脑袋里满满的粉红色泡泡。
即便这是真的,她也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因为他写的那些情书里也尽是一些这样的句子,其价值并不在于它们准确的含义,而在于那种令人头晕目眩的力量。
- 看到这儿觉得很有趣,当爱情让人盲目,使人晕头转向的时候,外人都觉得他们可怜,不约而同地给予了怜悯。然而身处在粉红色泡泡中的恋人们却不留余力地继续盲目着。
一些村镇怀着同情为他们鸣炮驱赶霍乱,他们则用汽笛的哀鸣表示谢意。途中,无论哪家公司的船与他们相遇,都向他们发出致哀的信号。
- 套用乌尔比诺医生一段话:女人一生应该拥有两个丈夫,一个负责柴米油盐,一个负责风花雪月。������
事实上,胡维纳尔·乌尔比诺的追求从来不是用爱的语言表达的,而且奇怪的是——至少可以说是奇怪——像他那样一个天主教的卫士,向她提供的竟然仅限于世俗的好处:安全感、和谐和幸福,这些东西一旦相加,或许看似爱情,也几乎等于爱情。但它们终究不是爱情。
- 那个年代应该很少同性婚姻吧������������
认为那源于婚姻本身的性质:一项荒谬的、只能靠上帝的无限仁慈才得以存在的发明。两个几乎完全互不了解的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性格不同,文化不同,甚至性别都不相同,却突然间不得不承诺生活在一起,睡在同一张床上,分享彼此也许注定有所分歧的命运,这一切本身就是完全违背科学的。
萨拉·诺列加用一个简单的结论让他平静下来,那就是:凡赤身裸体干的事都是爱。她说:“灵魂之爱在腰部以上,肉体之爱在腰部以下。”萨拉·诺列加觉得这个结论很好,可以用来写一首关于貌合神离的爱情的诗。两人联手把这首诗写了出来,她还拿它去参加了第五届花会,并坚信从未有人以如此具原创性的诗歌参加过比赛。但她又一次失败了。
人心的房间比旅馆里的客房还多。
换一种方式,他们无法共同生活下去,换一种方式,他们也无法继续相爱——世上没有比爱更艰难的事了。
“社交生活的关键在于学会控制恐惧,夫妻生活的关键在于学会控制厌恶。”
- 费尔明娜知道她爱的不是他本人,而是臆想中的他的样子,像影子一样。追逐着光的影子,一旦被生活的黑暗淹没,就再也看不见影子了。
于是,费尔明娜·达萨发现了潜意识中阻碍她爱他的原因。她说:“他就好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影子。”的确如此:他是一个谁都不认识的人的影子。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2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