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读后感 (6)篇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作者:阿图·葛文德 王一方主编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在线阅读地址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读后感  第(1)篇

看这本书之前,刚巧读到和菜头的一篇文章,叫《最好的约定》。和菜头写这篇文章的契机是:有一位绝症患者,在他的某篇文章后面留言,这是他第一次留言,也许是最后一次。因为他罹患癌症,刚刚做完最后一轮治疗,没有任何效果。所以,这一次暴击,他大概是没有办法安然度过了。他说:“请不要把留言放出来,你看见了就好。”
对于这样的读者,想必谁都不会无动于衷吧?和菜头有感而发,关于死亡,他写道:
没有什么“一切都会好起来”,也没有什么“要相信奇迹”,上天所不能赐予的,我们就无需奢望。祝福若愿意降临,它自有时间和因由。也没有什么“活好每一天”,“珍惜当下”,说得仿佛我们会特别地浪费或者特别地珍爱今天一样,仿佛我们的态度会延长或者缩短每日24小时一样。在命运的疾风下,我们只是随时等待着割弋的卑微稗草。现在,对于你来说,收割的时日就要到了。
《圣经.诗篇》里摩西曾经写过一首诗:
你使人归于尘土,说:
你们世人要归回。
在你看来,
千年如已过的昨日,
又如夜间的一更。
你叫他们如水冲去;
他们如睡一觉。
早晨,他们如生长的草,
早晨发芽生长,晚上割下枯干。
我们因你的怒气而消灭,
因你的忿怒而惊惶。
你将我们的罪孽摆在你面前,
将我们的隐恶摆在你面光之中。
我们经过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
我们度尽的年岁好象一声叹息。
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
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
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谁晓得你怒气的权势?
谁按着你该受的敬畏晓得你的忿怒呢?
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
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
这是一种开解方式。它告诉你我千年不过一瞬,有无数生命来自尘土又复归尘土,死亡是我们共同的命运终点,没有谁会更为特别一些。又宽慰我们说,寿数的长短并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即便活到七八十岁,年岁的漫长不过是劳苦愁烦的自我矜夸,一切终究转眼成空。与其想着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不如考虑怎样度过在这之前的时日,这是唯一有意义的问题。
死生事大,在穿越阴阳两界之际,人难免会觉得恐惧孤独,总想要找到某种依托。《圣经.诗篇》里大卫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
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
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
他使我的灵魂苏醒,
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
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
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
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
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
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
直到永远。
一想到有一个永恒的存在,而且能够始终和自己同在,那么自己渺小而短暂的生命就有了依托。自己和千千万万人一样,拥有共同的内在,并且终将被那个永恒的存在接纳和庇佑,上升成为永恒的一部分,从而使得死亡从分离变成一种回归,这就是宗教能够抚慰人心的原因。
没有什么能改变死亡的事实,能够改变的只是我们对死亡的看法。当死亡变成了一件具体的事情,人就从对死亡的不可知里解脱出来,而你在这个过程里有许多事情可以去做,于是死亡就变得不那么特别。它和人生里所有的事情没有多大差别。
人其实都是面对着死亡的,每过一天,离死亡就更近了一步,直到生命的终结。向死而生,这样才活得更带劲儿。这本书带给你的,不仅有厚重的思考,更有生命的热情。
P.S 推荐纪录片《人世间》,相信你会有别样收获。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读后感  第(2)篇

这本书首先给我的感觉是作者非常的博学多识。他是一个医生,但是他著书的过程中囊括了很多关于社会关于人文的思考和理解。他描述的不仅仅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现象、存在的问题,他还会深入下去,去挖掘引起这些问题的根本。之后才真正的引出他的重点——不是在抱怨医生或患者的不明智,而是问题的症结,为什么那么难?为什么它会存在?
而更深的感受当然是关于衰老和死亡。话题无疑是沉重的。刚开始阅读时觉得难以承受。人们总是倾向于他们所乐于接受的东西,所以也因此人们总是避讳衰老和死亡,希望永生,希望永远青春美丽。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其实衰老,甚至死亡,并不远。每一个生命历程中很大一段都是在走下坡路,很长一段时间,其实都在忍受着衰老的威胁。我们没有发现并不代表它不存在。我也才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父亲母亲已经在面临着衰老。比赛爬楼并一直远远地跑在前面,或者把各种琐事处理得井井有条一气呵成,这些都会逐渐成为记忆(mdzz我为啥又把自己搞哭了)我也就会面临养老照看家人等类似的问题,而且自己也完全不打算做好准备去迎接这些。话题太沉重,自己当然并不希望去想,父母老了该怎么办?当然希望一切不会发生但是当然这根本不可能。希望自己能长慢一点,时间过得慢一点,父母就不会老。
尽管一直围绕着衰老和死亡这个主线,但也有不少惊喜。将近结尾的时候看到很多希望或者说泰然。当看到身患重病的人们最终接受了自己的病症,在家中安然离去,自己也会不觉长舒口气。想到一句话,我们惧怕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的对它的无知。所以经过了很多次的讨论之后,对衰老,对于临终关怀,对于一系列的养老体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一个人在生命的最后有更多的思考了之后,一切似乎也并没像最初时让人绝望,使得最后即使在读到一个人离去,也会有种欣慰,脸上也会挂着笑
我想整篇文章的结构也像一本小说,有启程转合有有结尾。从最开始的迷茫,到中间看得更深的时候的一种无奈和悲伤,再到看到人们对于临终关怀的尝试和令人满意的例子,最终是作者父亲有些让人唏嘘的离去。这也是我佩服作者的原因。在书的最后以他的父亲的离去收场。可以说这并不是一个很令人满意的故事,他甚至并不能比得上之前叙述的一些病人。这让我感受到其实医生他们自己也是有所缺憾的,他们也并不能把自己生活安排到完美。尽管在医生的职业生涯中,他们已经接触到了无数的生老病死。但是当她们自己面对的时候,他们依然显得很束手无策,依然迷茫。这也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坦诚。也感受到了现代医学确实面对着这样的障碍和瓶颈。我们不能总奢求着医生打到一些我们想要达到的能让我们满意的结果。毕竟,社会的进步需要的是时间需要的是人的理解,需要的是各个方面的支持与配合,这并不是一朝一夕有个虚幻的概念就能实现的。也许作者加上了他父亲的经历,便是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这种局限。能够终老,能够最终安然的死去,还需要很多人的理解和努力。
故事都发生在美国。我希望飞速发展的中国,也能尽早关注到这一问题,在社会上能多有些尝试和改革。
最后,愿所有人老有所养老有所终。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读后感  第(3)篇


作者在书中主要讨论了三大话题:临终医疗、护理和养老。透过作者提供的一个个案例,读者可以看到美国人享受到的良好、充分的医疗,美国病人和医生的互动过程。作者对美国养老历史及现状的考察,让我们看到美国老年人普遍享有比较体面、舒适的老年生活。养老的社会化既保证老年人受到专业、可靠的照顾,又不增加儿女事务性的负担;类型多样、选择丰富的养老机构可以保障老年人的安全、医疗、生活、社交等方面的需求,而且这些机构还在不断地改进,往更人性化、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以中国人的视角看,美国的医疗和养老状况令人艳羡。不过,作者写这本书可不是为了赞扬美国的成就,而是对美国医学界提出了严厉、深刻的批评——他认为美国医学界没有做好照顾临终患者和老年人的准备:医务人员对临终病人和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了解和关怀得不够,常常不关心治疗是不是符合病人的最大利益,即有意义地活着;他批评医生在明知治疗已经没有意义的时候,还在继续提供治疗方案,提供虚假希望,导致病人以非常不人道的方式死去,他认为这样的治疗很野蛮,是对病人的折磨。他描写的那些被过度、无效治疗折磨的病例是在“奢侈地遭罪”,读之令人不寒而栗。

作者高度评价姑息治疗、善终服务——这是在积极治疗无效和最终死亡之间的一个新的医学与护理阶段,不以治疗为主,而以帮助病人减少痛苦,在亲人的陪伴下,在善终服务医护人员的调理下,安宁地死去为要。他提供的几个实例阐述了善终服务的方式、内容及其对于临终病人的益处——这样的临终、死亡方式值得期待。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读后感  第(4)篇

衰老与死亡于我而言似乎太过陌生和遥远,毕竟你能要求一个健康的年轻人对这些沉重宏大的主题拥有多少深刻的认知呢?不同于“人终有一死”的轻描淡写,真正难以承受的是生命接近尾声时的病痛与丧失能力再无法维持体面生活和个人尊严的屈辱,挥之不去的是无尽的孤独无助厌倦甚至是愤怒,我贯有的理解实在是太浅薄了。所幸这本书给了我一个窗口,跳出恣意揣测的狭隘角度,近距离地观察生与死的真实姿态。书里处处充满人文关怀和人性的温暖,面对疾病、衰老与死亡,如何接受现代医学的局限性和生命周期的限定性,放弃无效治疗,从而转向对生命质量的维护(减少痛苦和在人们生命终结之时帮助他们实现其最重要的愿望)的确是个值得探究的优秀课题。到那一天,生的愉悦与死的坦然都将成为生命圆满的标志。愿我的故事能依我所愿地书写到终点。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读后感  第(5)篇

医者父母心。没有想到这本书会读得如此令人唏嘘。衰老与死亡本来是生命自然的过程,而现代医学和社会环境却如此抵触这个进程,把每个人都变成了与死神殊死搏斗的勇士。我们难道没有其他选择了吗?人终有一死。大限将至时,能平静面对才是最大的幸福。每个章节都读得很沉重。有些问题你可以不去想,但是它就在那里等你。医学能做的就这么多,剩下的问题就属于哲学伦理学讨论的范畴了。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面对需要抉择的时刻,不论是替自己,还是替亲朋好友。书里有句话说得特别清楚:“我们自己想要的是自,而对于我们爱的人,我们想要的是安全。” 每每我们以为出于好心想要延续他人的生命,其实只是在延续他们的痛苦。想要做到真正尊重别人的选择,有时确实会令自己陷入两难境地。一本引发思考的好书。强烈推荐。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读后感  第(6)篇

之前听过有书介绍这本书,很感兴趣。今天终于读完了全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死亡这个永恒的无法逃避的主题,然而,人们却总是逃避、回避这个话题。结果就是,因为缺乏准备,缺乏理性思考,常常糊里糊涂、身不由己、痛苦被动地给生命划上不完美的句号。于亲人于自己,都是折磨。了解死,是为了更好的生。凡人终有一死。站在终点的角度看待当下的一切,是不是有更高远的视野、更豁达的心态?既然这一结果每个人必须面对,那么这一课,越早上越好。相信看完这本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触动和收获。无论是医务工作者,还是疾病中的当事人,还是健康的人,或病人的家人。因为,这个话题和各方都紧密相关。希望,直面这个压抑沉重的话题,拨开恐惧糊涂的迷雾,人生的旅途走得更加轻松愉快,温暖敞亮。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2282.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