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皮囊 读后感 (6)篇

皮囊

作者:蔡崇达

皮囊在线阅读地址

皮囊 读后感  第(1)篇

看完蔡崇达的《皮囊》,印象最深的还是厚朴篇,我对厚朴的结局又惋惜又心疼:惋惜这个少年年纪轻轻就以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心疼他那么用力地去拥抱这个世界,却最终也无法与它和平共处,最终在绝望中死去。年轻的时候,谁又不曾像厚朴一样对这个世界满怀幻想与期望?不过,与他不同的是,大部分人最后都选择了放弃天马行空的幻想,向现实妥协,而他,却选择了反抗,勇敢地去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当他的幻想与这个世界的规则格格不入时,他输了。他身上被安置了失败者的标签,所有人都把他当做一个笑话,于是,他选择了死亡。是什么造成了他的死亡呢?1、逃避现实:厚朴的脑子里有一个想象的美好世界,他也一直在追求那样恣意潇洒的生活,可当他发现现实世界与他想象的完全不同时,他没有勇敢面对现实,而是选择了逃避。当蔡崇达试图改变厚朴的观念时,他直接愤怒地挂断电话。被劝退后,他没有悔改,而是一如既往地活在想象的世界里,最终酿成了悲剧。在现实的挫折面前,逃避是人的本能,因为直面现实需要付出代价,而人都是趋利避害的,都不想去承受直面现实的痛苦。可是我们能逃得了一时,却逃不了一世,没有人能一直生活在想象的桃花源里,当现实与期望的落差越来越大时,想象的世界逐渐崩塌,人也会崩溃的。厚朴,就是被自己想象的世界压死的。2、放纵的理想厚朴在进入大学第一次班级聚会时说:“我要谈一次恋爱,最好马上破处;我要组建个乐队,最好再录张专辑;我要发表些诗歌,最好出本诗集;我要我的世界分分秒秒都精彩,最好现在就开始精彩。”以上这段话可以说是他的理想,可他最后到底干成了什么:谈恋爱破处了,可到最后他身边也没有一个与他相爱相守的伴侣;他组建了乐队,可是不会唱歌,乐队也没有专业人员,一到毕业就全散了,更不要说录专辑;他写的诗满怀热血却很幼稚,没有发表一首诗歌,更别提出诗集了;他的世界的确是精彩的,可最后却以悲剧收尾。厚朴是一个满怀热血的少年,渴望自己的青春多姿多彩,这本无可厚非,可是理想并不是靠着自己的想象去实现的。他有理想,却从来没有想过去付出:他想谈恋爱却从不付出真心,他想组建乐队出专辑却不去学习来提高音乐技能,他想发表诗歌出诗集却从来不去读诗……他一味地放纵自己去追求一种形式,最后一事无成。理想从来都不是放纵,放纵的,只是欲望罢了!3、父亲错误的教育方式父母是每个人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观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甚至可以说,父母教育观的对错很大程度上能决定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走向。而厚朴选择死亡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他的父亲对他错误的世界观的传递,他认为世界就像他父亲所描述的那样美好,所以,当他发现现实世界与他一直以来想象的世界完全不同时,他采用了最极端的方式来表达他的反抗。“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看现实:都是从大学过来的,回首看看,大学里面有很多“厚朴”,也有很多“作者”,真的能够靠自己成功的“厚朴”不多,更多的是默默为自己设定目标的“作者”,大学殿堂里的理想在踏出校园之后总会受到现实的考验!而现在理解这些东西也不晚,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计划,务实、谦卑的去努力,当然还需要那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这会帮助你抵达真实的梦想。

皮囊 读后感  第(2)篇


皮囊,最开始以为是一本小说,看各路评价都很高,也很好奇就想看一下,看了之后才知道相当于一种回忆、怀念式的散文合集。

看了一些读者的评论,说蔡是一种类似鸡汤式的散文,父亲病重母亲还要去盖房子。我却想说,每一个在农村中生活过的人大多或许都能理解与赞许。

蔡生活在大天朝的沿海闽南小镇,我生活在祖国偏远的大西北农村。虽天南地北,但是在父母辈的想法、神灵、身边的亲戚朋友的一些做法行为,童年时的玩伴,上学过程中遇到的同学等等极其相似。感叹我大天朝地域辽阔的同时又感觉到中华文明的如此统一一致,即使身处南北,观念、想法、行为如出一辙。

整篇的文字我想或许蔡是想用一种缅怀的方式来怀念我们终将回不去的故乡,那些曾经出现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却可能此生再无见面的机会的人。很多人说,世上没有感同身受这一词。可如结尾的最后一段话一样,文字可以让我们达成一种共鸣,一种内心深处的唤醒。当看见某些文字时,看到童年的阿小、张美丽、厚朴这些人,描写村里的某些片段,会默许的点点头在心中说,我生命中也曾遇到过这样的人,这样的情况。由作者带着我们在怀念一次我们走过的旅程,纪念我们回不去的故乡,并献给仍在城市漂泊的自己与每一个人。

皮囊 读后感  第(3)篇


#厚朴#或许能真实地抵达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自律即自由。

#回家#从16岁开始离家住校,对我来说回家和回到家乡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的家乡在一点点变化,家乡在我的记忆里是模糊的街道以及不知道怎么称呼的模糊的街坊邻居。而我,离家乡越来越远,圈子越来越大。但是户口一直和爸爸妈妈在同一个户口本上,所以那就是家。无论他们在哪里,无论我在哪里,心里都有个家。

皮囊 读后感  第(4)篇


可以是我看过的书的中最好的一本书,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发现我自己内心的真实恐惧和真的是一种逃避的状况,我被套路了那么多年,现在连自己都开始套路自己了,很恐怖,很慌,很茫然,很迷茫,现在连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了,因为这些事情很有可能是我们我们自己套路自己,自己欺骗自己,我也许一直都在骗我自己,人。很可怕,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还一直说自己在很忙,你敢说吗?我们很苦恼,但是我们很无奈!我们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干嘛的?我们总是无法安心的做好自己的事情,总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想多了吧。或许吧,也许真的吧?可以自己真的没有想过太多,或许太多了,可是这真的是我们年轻吗?我们还年轻吗?古代我们这个年纪都不知道生了几个孩子了,我们青春吗?可是我们的心态却像老人了。不管是谁,不管什么年纪,你好,我们便是晴天。

皮囊 读后感  第(5)篇

#3#蔡崇达的《皮囊》直面的是自己、亲人、朋友,所以很真实。那些早熟的想法让他与同龄人产生一种疏离感,确实让我心疼。正如作者所说:当我真正动笔时,才发觉,这无疑像一个医生,最终把手术刀划向自己。写别人时,可以模拟对象的痛感,但最终不用承担。而在写这本书时,每一笔每一刀的痛楚,都可以通过我敲打的一个字句,直接、完整地传达到我的内心。直到那一刻我才明白,或许这才是写作真正的感觉。也才理解,为什么许多作家的第一本都是从自己和自己在乎的部分写起:或许只有当一个写作者,彻彻底底地解剖过自我一次,他书写起其他每个肉体,才会足够的尊敬和理解。当然了,正如马塞尔.普鲁斯特所说: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皮囊 读后感  第(6)篇

这是一本很沉重的书,虽然作者在后半部分极力的挽转。我们极度向往城市的繁华,以为那才是生活的本质,我拼命的为了留在北京,张美丽因为将城市的所谓的繁华葬送姓名,两个阿文为了香港的生活标新立异,文展为了在城市中立足证明自己从而走向抑郁,厚扑为了所谓的城市梦想葬送学业,还有我的父亲年轻时向往的大海!这些鲜活的生命,无不在所谓的梦想与责任面前,被城市所吞没,孤独收场。最后证明,我们拼命的忙碌,其实只不过是为了更体面的回去,我们将金钱与权利包装成梦想,自我催眠与麻痹,丢失灵魂,剩下一具皮囊!而在我们逃离的小镇上,我的老母亲,却用对丈夫的爱与相守诠释梦想,她比任何人都活的明白!我们,只是一群在城市中找不到目标的行尸走肉,迷茫着,咆哮着。。。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2339.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