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刀锋在线阅读地址
刀锋读后感 第(1)篇
转/锋利与厚重
——毛姆著《刀锋》读后感
面对茫茫的宇宙、雄浑的自然,人类何其渺小,人的力量何其单薄,只有倚托社会,人类才能挑战造物,为自己的生存开辟出日渐松动的空间。人的一生,有的锐利如刀锋,有的厚重如斧背,他们相辅相成,使人类社会宛如由不同成色的人生煅造而成的利斧,得以在大自然的榛莽中辟山开路。
说拉里就是这种“刀锋”般的人物,应该不会有太大的争议。这个聪慧沉稳的前飞行员,在战争中产生了对生命的独特体验:战友的突然遇难,使他惊愕于生命的短暂和命运的叵测,并由此而对生命倍加珍惜,这种珍惜使他把精力倾注于个性使然的热爱,让自己情有独钟的兴趣,成为生命力的聚焦点。于是,他沉静如秋水,灵动如飘风,时髦的潮流不能将他裹挟,舆论的喧嚣也不能让他驯服。他有自己的认定,这认定既是思想织出的谜团,又是智慧对疑问的挑战,面对硕大庞然的客观世界,他就是想对自己感兴趣的那一点探个究竟,并为此孜孜不倦、乐而忘返,任亲朋故旧们有种种惊诧、愕然、惋惜和慨叹,他那高贵的头颅就是不肯转向俗世人生,并不惮于因此而背负重重艰难。他的人生,始终是一种锐意精进的姿态,哪怕因此而辜负爱人的期盼、朋友的支援,不断地进行着人生场景的转换,稍稍有那么一点轻薄之嫌——这不正是“刀锋”的突出的特点吗?
我们说拉里是“刀锋”,不仅仅因为他沿着坚定地探索走进了神秘的瑜伽、获取了博大仁厚的胸襟,既独享了与众不同的人生,又为世界展示了崭新生活的可能;这些当然是重要的,但同样重要(如果不是更加重要的话)的是,他的迷醉般的献身,客观上总能为他人、为这个凡俗的世界提供福荫、消灾解难。你看:他可以用神奇的催眠术为朋友治疗头痛,也可以用一段柔情为漂泊无依的模特营造人间温暖;既想用自己的关怀和呵护,去感动一个被厄运驱为娼妓的,又在善良的犹豫和不忍中,满足了居孀的寡妇的寻欢——这种种不同的修为,在俗世舆论中本是天差地别的,可在拉里,却是一视同仁的自然而然。他以自己的趣向为旨归,以自己的智慧和意志,甚至是以一种尚难廓清的直觉,将魂牵梦萦的冥思和踏踏实实的创造融为一体,将乐享年命的豁达与造福他人的功德融为一体,这是多么美好曼妙的个体人生,又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社会一员啊!在故事的最后,毛姆有这么一段概述:“一些说不上来的人,会象飞蛾扑灯一样被吸烟到他身边来,并且逐渐和他的热烈信仰取得一致,认为人生最大的满足只能通过精神生活来实现,而他本人始终抱着无我和无求的态度,走着一条通往自我完善的道路,将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在对《刀锋》的反刍回味中,我心里经常闪过一个奇怪的念头:拉里,这个不耽世俗、不求喝彩而又在不经意间为人间造福的生命,可不可以看成另一种版本的(也许是更加合理可行、从而更加可资标榜效法的)保尔·柯察金呢?他不是用刻意的利他和无情的斗争,而是用深沉的蕴蓄和坦然的独往,炼成了另一种“钢铁”,在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锋刃上,发着凛冽耀眼的闪光……
把伊莎贝尔和格雷说成“斧背”,可能会招来许多不同意见,因为,他们的生命太平庸,他们的日子太琐屑,似乎很难说那是在成就着一种厚重。我相信,就连作者本人,也是站在我的对立面的,不然他就不会为伊莎贝尔编排这么一段刻薄的文字:“一年后,伊莎贝尔生了一个女儿,根据当时的风气,她给她取名叫琼;隔了两年,又生了一个女儿,又根据当时的风气,取名普丽西拉。”读书时看到这里,我不禁在心里暗笑,觉得写本书时已浪得大名的毛姆,未免对凡人们太不厚道了!对这位拉里的前未婚妻,尽管毛姆也让她漂亮、聪明,甚至说了“她的性格中顶可爱之处就是对裸的事实从不恼火”,但除了在作关于拉里的陈述或赞美之外,作者笔下的这位商完全乏善可陈,连家中的藏书,也被毛姆作了如此的奚落:“书籍都有镀金的格子护着,并且加了锁,以防止人们翻阅;也许这样做倒好,因为这些书大部分是十八世纪的有插图的”。毛姆这种居高临下、深感不屑的心态,无疑贯穿了小说的始终,所以绝大多数读者,都会感到这对夫妻的出现只不过是一种布景,或者干脆就是一段夜幕、顶多也就是暗淡的黄昏,不过是把拉里那慧星般耀眼的生命轨迹,衬托得更加灿烂而已。但是,无论是伊莎贝尔的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的生活,还是格雷所做的为那些“有固定收入的寡妇、退休的军官等等”小资产者代理投资的营生,在这个世界上可是太普遍了,没有这些人孜孜矻矻的忙碌,没有那些财富在社会各领域之间的有效流转,特别是没有格雷那种直到破产前都为自己的信用和客户的财产勉力苦撑的踏实的商业道德,我们的世界其实是无法维持的。如果所有的人都象拉里那样以食利为经济来源,以一忽儿法国、一忽儿德国、一忽儿印度地到处“晃肩膀”为生活的全部内容,他那笔 “月入3000法郎的稳定收入”,很快就会断流,甚至会在突然间就被灾难的裂隙溘然吞没,他哪里还能那么悠闲自得地安坐图书馆、随心所欲地浪迹异国他乡,而又保持着随时可以为一套合身的礼服专门从巴黎飞到伦敦去定做,那样的潇洒和优雅!千千万万的格雷和伊莎贝尔们,在看似凡庸、实为必须的日常生活中循规蹈矩、奔波忙碌,以他们的恪尽职守,实现着“世界正被财富改变着,美国就走在这个潮流的前头”(伊莎贝尔语)的巨大转变,维持着社会的稳定运转,平衡着大大小小的各种波折和灾变,也养育着当时和后世的拉里和准拉里们,没有他们,拉里那笔可观的遗产从天外飞来吗?也许有人会说拉里们的生活来源可以靠获奖,但是别忘了:无论是诺贝尔还是洛克菲勒,为积攒那笔福荫后世英才的奖励基金,可都是在俗世奔波中摸爬滚打,操劳了整整一生的!
不过,伊莎贝尔和格雷们,也的确有某种局限,他们身上甚至潜藏着某种危险,那就是对拉里那“刀锋”般的禀赋和追求不予理解,习惯于投以冷眼,甚至有一种略带愤慨的不以为然的心态。在他们看来,大家就是全体,普遍追求的就是该去拼争的,现实呈现的热门,就理所当然该是人生趋骛的目标,舍此之外,其他一切都是莫名其妙的不务正业。在任何一个时代,持这种观点和生活态度的人都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少数,他们那种对一个个个体来说也许无可厚非的腹诽和訾议,如果被汇聚成洪流,标榜为定轨,那是足以淹没一切天才、拘死一切创建的。这就好比一大堆铁锭,如果不是用来煅造斧背,而是用来专砸那些“刀锋”的话,“刀锋”们不仅不能辟荆斩棘,而且注定要伤痕累累、面目全非的。幸好,无论是在格雷们占主流的美国社会,还是“代表着真正的欧洲文明的法国交际界”(艾略特语),还没有谁能经营“舆论一律”,更没有人能把党同伐异、惩治“不轨”的拉里们当成自己的神圣营生,他们最多也就是议论议论、在闲谈交流中表示一下不屑而已。于是,拉里们就得以用貌似谦恭的冷傲,保持自己的独立不羇,在不伤害他人的边界约束中,在各行其是尚被允许的社会机制里,由人笑骂,泰然处之,接受命运和现实的种种捶击、淬炼,完成自己独擅胜场的追求和创造,最终得以成为寒光凛冽的“刀锋”。
俗世才是人世,超凡脱俗的人们因此不该随便鄙视它、轻薄它;但一个又一个建基于俗世之上的人世,竟能如此地大不相同,并且虽经百转千廻,总朝着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却又实实在在得益于那一个个不肯苟同世俗、总要秉持疑虑、忘情地献身于索解、勇于问战、乐于独创的人间英才,他们才是人类社会这把开辟自然的利斧的锋刃,缺了他们,我们的日子肯定会停滞不前,甚至要被无情的大自然漠然吞没的。若以为这是危言耸听,那就请想一想——“形而下”的蔡伦、牛顿、邓稼先、比尔·盖茨们,“形而上”的老子、苏格拉底、王夫之、弗洛依德们——没有他们,我们的世界会是今天这样吗?
“四大文明古国”,曾经何其辉煌,如今只有中国还有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直接的原因是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努力,看看他们背后,到底是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这些人居功至伟,还是一度被宣扬得几乎要成为民族潜意识的“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人民,只有人民”呢?作为反证,印度、埃及、巴比伦的古文明,一个比一个寂没无声,后者甚至从这个世界消失了,而能够被举为它们的代表人物的名字,就是一个比一个少,这其间的联系,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我不会提倡人人都向着“刀锋”的人生努力,灿烂得耀眼的东西,通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倒宁愿向每一个能进入我的视野和内心的人们,都推荐东汉马援的《诫兄子书》中那脍炙人口的名句:“效伯高不得,犹为勤勑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骛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脚踏实地,从容易理解、大众接受的事情做起,总要牢靠得多。但我们切不可从这里跨多一步,误认为所有的高蹈踔厉都是履空凌虚,甚至由此而丧失了对出类拔萃或横空出世的虔敬心和理解力,那可就与固步自封、停滞落伍离得不远了。如果一个社会,在大力宣传理当成为常规的“实事求是、埋头苦干”的同时,把它与对于特立独行的嘲笑、对于献身精神的贬斥混为一谈,甚至听任别有用心的人对一切的越轨反常都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这样的社会,其衰亡的危险怕是真该警觉的了!
──────────────────────────────────────────────────
断断续续读完这本书,所思所感尚且浅薄,故转载以上读后感。
正如毛姆在本书最后所说,“书中与我有关的人物无不如愿以偿:艾略特成为社交名流;伊莎贝尔凭着巨额财产,活跃于上流文化圈;格雷有了轻松赚钱的稳定工作,每日朝九晚六;苏姗·鲁维耶的生活无虞;苏菲求得一死;拉里获得幸福之道。”我想这是毛姆大叔觉得有心无力之处,对于众人的追求,谁都无权干涉,更不可能改变。诚然他在书中对于伊莎贝尔的塑造用了反讽手法、苏珊和苏菲的命运则是沉沦。对于书中人物,无论是推崇还是嗤之以鼻,都不如就这么结尾。序言说,人性的刀锋无法翻越。作者身边之人,都是在刀刃上行走之人,刀锋凌厉,各人所求,不过减少伤痛罢了,他人无可指责。
刀锋读后感 第(2)篇
说三观也好,说各自需要不同也罢。即使是拉里,也需要首先解决自己的生理和安全需要,首先那里有自己固定的收入,尽管不多,但是维持他的生活所需,是没有问题的,他可以在巴黎,租上一间小房子。周围环境还不错,离他心仪的图书馆非常近。
本质上说拉里和我们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当他满足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之后,在面对社会需要和尊重需要的时候,他与我们稍有不同。
我们大多数人会如同伊莎贝拉和格雷一样。我们努力工作,获取财富,拥有自己的朋友圈,在自己的朋友圈中获得别人的尊重。这完全没有问题,因为这也是我们自我实现的一种。我们在自己获取的财富,和自己的社会地位当中,去完成自我实现。这类人生命的目标是明确的,去获取财富,去享受物质文明带来的。
艾略特的自我实现是在社交场合展示自己,他一心想恢复自己祖上的荣光,他也确实做到了,以伯爵的尊称埋葬。他的发家史与他的社交活动让我们觉得搞笑,甚至在他行将就木之时,仍为了一张请柬而大动肝火。到最后都开始可怜起他了。但是他在自己的,社交的精神世界里乐此不彼。是不是?
在他眼里我们,我也是特别特别的可怜?就像在他的眼里,拉里特别特别的可怜一样。
当然我在拉里的眼里应该也是特别特别的可怜的吧,不过拉里的精神世界似乎不会觉得我可怜,他只是觉得我可能需要一些帮助。
但我在俗世中遇到挫折,面对压力面对恐惧面对未知,会不会有一天问自己,自己每天的生活都是为了什么?然后茫然无措。
我们会像艾略特一样去看待人际关系。像布雷德利太太一样让女儿嫁个靠谱的人过好一辈子。像伊莎贝拉一样去看待婚姻。像格雷一样去看待工作。我们很少会像拉里一样去思考。
看本书的时候,我抱着探索生命的意义的目的去看这本书。可现在,还是一无所获。我想我没有时间像拉里一样去寻找答案。大概只会像伊莎贝尔一样说,生活就应该这样,去努力工作,挣很多钱,住大房子去旅游,去世界看看去过上层人物的生活。即使现在工资比较少,但只要肯努力工作,未来总是好的。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拉里最后归于尘世,伊莎贝尔也重新在城市中开始努力。不管怎样,去热爱生活。
刀锋读后感 第(3)篇
在《月亮与六便士》之后,十个小时阅读了毛姆的《刀锋》,文风一如《月亮与六便士》,暗含着满满嘲讽的尖酸刻薄,读起来却偏偏无比真诚。某些程度和《月亮与六便士》有异曲同工之处,一个是人对艺术的求索和执着,一个是人对人生的探索和坚守!一书完结,拉里和伊莎贝尔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诚然,这是两种极端的生活模式,而我们大多数人介乎在这两种形式之间,我无法断言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相对正确的人生,就像无法断言爱情真正的样子,她,是一个现实而又理性的姑娘,在年少的时候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是怎样的生活,也可以判别出自己和他不在同一个世界,而他,固执的在自己认定的路上不断找寻、不断向前!对于伊莎贝尔,站在女子的立场,个人还是蛮欣赏这个理性的姑娘,如果注定选择一场生活,那选择适合自己的无非是最理性的,她清楚地认识到:她和他之间的距离(人生追求)是她无法逾越的鸿沟,她理性地放弃了!私以为,她是幸福的,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生活!对于拉里,是个为数不多的存在。他的生活太过自我、纯粹,他们或许不是大众眼中的成功者,但这种心性自由的生活,却是大众向往却做不到的。他追寻着内心的方向不断向前走,至于到底走到哪或是追寻什么?他心中未必会有一个具体的诠释,但他心底必定有一个确定的方向。面对他人眼中的既定规则和世俗的约定俗成,他全然不顾的用半生去寻求生命的意义,经历了颠沛流离、体力劳作、静思悟道而终回归生活,从此无消无息。那么,是否他也未曾挣脱内心深处的束缚和命运的摆弄呢?无论如此,私以为,他是幸福的,毕竟这个找寻的过程是他自己想过的人生!前天有人问我:你的理想是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我泛泛的给出:按自己的意愿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于我,生命最重要的事,是活得像自己、是自己。我不确定自己能否越过生活这把刀的锋刃,但这个翻越的过程,我会不畏其难地坚持走下去!
刀锋读后感 第(4)篇
无聊。虽然叙述的人被文中的人称为毛姆,但我严重地怀疑其真实性。本文就像设定人物,设定了结局,然后添加了中间的过程一样,太想当然了,读起来一点意思也没有。而个人认为,一部故事的好看与否,很大一点是在于它是否有个人色彩。就是同一件事情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出身、不同的经历)感触的点是不同的,因而反应也完全不同。我觉得读书过程中最美妙最拨动心弦的一点就是通过对一件事不寻常的反应去探知他们的过去,这样的人物是丰满的是真实的。这本书的中心人生意义和自我价值的探索也算是毛姆最爱讲的话题了,但对比于我最喜欢的他的作品《人性的枷锁》可谓是天差地别,《刀锋》的内容可以说是很干瘪了。流水账般的叙述方式,有趣的地方值得深究的地方一笔带过,笔者的对事态发展的看法也十分偏颇(对他想夸赞的人物一个劲地夸,不喜欢的人物,用各种例子来凸显她的自私和卑鄙,就像他们对一件事情还没有做出反应就已经想好对他们行为的评价了)。不知道不是是毛姆故意将叙述者本身也描述成虚伪世界的一员,全书读起来就像是虚伪者讲出来为了吹嘘自己的故事。
刀锋读后感 第(5)篇
月亮与六便士是故事,刀锋是生活。而坦白说作为一个俗人我还是更喜欢看故事一些,毕竟画家离开的环境确实让人生厌,走的痛快。风格还是毛姆的风格,对人性下面的真相总是毫不留情的点出来。但其实这种人性虽然有些娇柔做作但也有可爱之处。艾略特我不讨厌,确实有时候蠢的可爱。雅莎贝尔在书的前半部分我一直蛮喜欢的,拥有俗人智慧的妻子妈妈角色都做的很好。不过和拉里真是完全不同的人,两个人互相满足不了对方的追求,也互相无法妥协。嫁给凡夫俗子格雷挺对的。拉里的经历使他的追求显得理所应当,真挚的像是天使。声音悦耳动听,笑容坦诚迷人,试问谁不喜欢这样的朋友?不过血战钢锯岭的道斯的经历不也让他活了下来,而且更爱身边的人和生活了。觉得诸多事情就是求一个平衡。无法说是非,本来也就没有对错。不过就像毛姆说的都是幸福结局,祝月亮的追到了月光,追六便士的获得了勋章。能求仁得仁,挺好。
刀锋读后感 第(6)篇
【上刀山做自己】生命中自我的重新再定义,体悟与认同,在不断追寻与探索自我及生命的过程中,从现实的二元认知逐步转向“自我”多元化认知的过程中,生的意义将自我不断迭代再创造,找寻那个唯一自我内心安静的世界如上刀山,一切的感知与体悟到最后都会是一种人生收获,如毛姆本人,亦或是书中的拉里,伊莎贝尔、艾略特,苏菲……我们都应该学会以开放、包容、创新的与自我相处,善待自我的心灵。最后引自原文的几段话总结:1、静思、克制、谦虚、退让、专心致志,并热切向往自由,就可以超脱轮回。2、人往往妄自菲薄,智慧才是解脱之道;救赎不必靠出世苦修,只要舍弃自我即可;行事不为私利,能常保心地纯洁;责任就是契机,让人学习放下小我、成就大我。3、唯有一个又一个的人生体验,才能满足我的渴望、活力与好奇心。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2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