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文化苦旅(新版)读后感 (5)篇

文化苦旅(新版)

作者:余秋雨

文化苦旅(新版)在线阅读地址

文化苦旅(新版)读后感  第(1)篇


从翻来这本书第一章开始,我就有感觉,这将会是一趟长途跋涉,是目光和灵魂在书中的跋涉,是思想和视野的一次开拓,它并不是快消文学,它的每一章每一节都带给人厚重感,带给人思考的空间,要读懂,还得放慢速度,细细品味。


文化之苦,在于创造,而问寻文化创造之路,必是苦旅。问极苍穹,文化的宿命在于此。

我想象着,为了写这本书,余老先生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河流山川,一遍遍叩寻着中华文明的历前世今生。用脚步度量脚下这块大地,抚摸着前人留下的文字,观察着前人留下的足印,在一个个深夜久久思考,执笔把这些观察感悟写下来。


除此外,他还要走一条世界古文明探寻之路,把目光投向世界,以世界的眼光,以多种文明相比较的角度,来反思中华文明。穿过战火纷争不断的国家地带,在海上承受暴风雨的打击,在沙漠里不畏艰苦地行走。文学的考察,不再只局限于前人的书,而化作了一步一脚印的实地考察。中华文化缺乏的实证精神,从这里开始践行。古人有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不是说,书就不必读了,就去像个苦行僧一样去人间游历体验就好。书对于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而言,永远都是滞后的,有些内容可能写下来就已经过时了,早已经有更新的内容取代了它。但是,书的价值在于,使文明得以延续,使过去的事变成故事。这就是沉淀,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只有记得来时的路,他日我们才知道应该走向何方。所以,学者不仅要读万卷书,但是更要行万万里路,所谓知行合一,该是如此。余老先生之大学问在乎行,更在乎笔端,所以他在遇到危险时,其他的东西可以不要,但是笔和纸,一定随身携带。他让我感觉到大学者风范就在这些小细节中,而非印象中的高谈阔论,指点江山。


现代文明的足迹从哪里开始?他从本身出发开始探寻,然后从本国国土国情开始探寻,再放眼世界,最后回到本国近代文明的创造者身上,如此高屋建瓴的气魄,令人眼界顿开。


在他走出来的小山村里,有一群女教师承担起了文明开化的责任,而她们本身是封建礼教的被迫害者,正是她们把更多的学子送出了大山,而余老先生正是其中一个。一位老师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不要太黏着故土,只有来来去去,人活了,地方才会活了。所以他迈出了小山村,迈向了更广大的世界。


我说得太多反而多余了,去书中看看余老先生行走中记录的世界吧。心疼余老先生在国内的遭遇,敬仰他高尚的人格,感谢他坚守文学的传播,为普世大众留下珍贵的资料。我相信,即使再过二十年,经典依旧经典,而快消文化早已随着时代变迁而落后过时。

文化苦旅(新版)读后感  第(2)篇


第一次尝试在组内10个人共同看一本书,组员推荐的。特别棒。组团读的初衷是中国的孩子阅读量不那么尽如人意,那我可不可以从身边带动一批人,然后再由他们把这个圈子扩大。

昨晚熬夜读完,是太吸引人啦。秋雨果然是人如其名,在“萧瑟”凉风习习的秋天,下了一场蒙蒙细雨,他来得酣畅淋漓,你淋得“一病不起”。前半生耗费在行政上,非常可惜的一件事,但是却可惜了。后来辞职,走得彻底,辞得干净。做了一个纯粹的文化人,走访中国的大江南北,后来半途扩展到海外。第一次知道“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是他题的字,第一次知道“风雨天一阁,藏尽天下书”的来之不易,第一次知道大文豪苏轼不仅会写诗做饭,还懂水利工程,对西湖的改造智力让世人叹为观止,第一次知道一个文人的逝世代表着一种文化的终结。因为他的思想,他的见解,他的笔锋,他的人格魅力都是不可复制的,文化需要传承和超越,当接力棒传到你手里的时候,你有没有准备好迎接,又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演绎。还有满天流言蜚语对文人的攻击,他的父亲文革在牢里待了十年,他的叔父受不了侮辱谩骂曾三次割腕自杀,他离开官场平白无故遭遇了长达20年的唾沫。最怕的是你不懂文化还骂的一本正经,彬彬有礼,无懈可击,毫无还手之力。尤其是对一个作家的晚年来说,他已没有充沛的经历来为自己辩解,与已还击。但就像余秋雨说的:这样做根本毫无意义,这只能让中国多了两个特别能吵架的,却少了两个纯粹的文化人。任何一个作家都值得被尊重,没有他的思想,就不要轻易的指手画脚,评头论足。你有说话的权力,但你也要为你所说的话负责任的义务。

无论是文化的苦旅还是人生的苦旅,你都需要强大的逆商去承受面对这一切,树大必招风,风过树还在。。

文化苦旅(新版)读后感  第(3)篇

读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用时很长,不时的前翻又后退,不时查阅资料,知识普及面颇为广泛,让我不时产生一种无力感,但多次翻阅却能不断的汲取营养,作为中华儿女,我竟不知,我们的文化传承竟要经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无关天灾竟为人祸!
     如莫高窟,又如藏经洞,终究是让人既无力又气愤!!!!
摘录文化苦旅:
我又想到了另一位年轻诗人的诗——他叫李晓桦,诗是写给下令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r
   我好恨r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r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r
   阴森幽暗的古堡r
   晨光微露的旷野r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r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r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r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r
   离开如云的战阵r
   决胜负于城下

    然而幸好有这么一些人终究没有被生活的灾难所压垮,用生命,用所有的坚持,留下了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想想文化革命的残忍不公,这些文化遗产的保留,不禁让人心酸同时却让人无比庆幸,秋雨老师踏遍了中国文化的一条条天地之线,其中历经生死不足为惧,最终保留了这些文字,我们自当好好珍惜,牢记心中,万不能让文化再次湮灭!!!

2016.8.20随感!!

文化苦旅(新版)读后感  第(4)篇

我还是愿意给五星。
没有看过他在戏剧学方面的文章著作,有多厉害我不知道;只记得初读《文化苦旅》的震撼,那绝不是单纯的行走,其中所蕴含着的是一个读书人的责任感。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忽然耳闻他的一些传言,没有辩驳,所以我不知真假,这次,我看到了,我愿意相信,这种辩驳于我而言,是我想看到的,一个人如何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实在不容易,余先生做到了。我从心底佩服。
依然是那句话,行走在朝不保夕的路上,还能保有执笔写作的决心,我无法不钦佩。
多年来,确实少见这样集中的辩驳,但难道任由别人泼脏水是正确的做法么?有人说处处显摆自己的优秀,其实哪里是显摆,有一些东西叙述出来,就已经超凡脱俗了,因为本质如此啊!
久已不在江湖,为何江湖仍有关于他的传说,因为其人所作所为是否有价值,是否经得起考验,有时间这个公正的法官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心佩服余先生。

文化苦旅(新版)读后感  第(5)篇

《文化苦旅》因为各种原因把战线拖得很长,但是即使对于几个月前读的篇章,比如《道士塔》,比如《莫高窟》依旧是在脑海里有清晰的轮廓,不像很多现代散文那样,初读时觉得优美而动人,但是过了段时日,便忘了那种味道。《文化苦旅》的味道不会忘,我想即便很多年以后我已无法完整说出书中的具体内容具体片段,但是这本书在阅读时所带给我的那一种心灵上的触动的感觉是不会被忘记的。“苦旅”定基调为“苦”,就像是一个苦行僧一样,贴近大地、亲吻大地,去悟中国的文化、世界的文化而又到人生的文化之旅。读完整本书的感觉就像是跟随着作者免费的享受了一场文化盛宴,对于很喜欢了解文化类内容的来说,这本书无疑让我们增长了很多知识。就书而言,喜欢并推荐!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3/2659.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