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小说的艺术 读后感4500字

小说的艺术

作者:昆德拉

暂无简介

小说的艺术 读后感 第(1)篇

最近偶然看到一篇雄文,米兰.昆德拉的《被诋毁的塞万提斯的遗产》。这篇文章是昆德拉的书《小说的艺术》中的一篇。

通篇看下来我觉得塞万提斯的遗产就是对于被遗忘了的存在的探究。

1935年胡塞尔在维也纳和布拉格所做的对于“欧洲人性危机”的著名演讲中提到,欧洲人性危机的来源于伽利略和笛卡尔,他们所代表的科学精神将世界缩减成科技与数学探索的一个简单对象,具有单边性,将具体的生活世界排除在人类视线之外。而这无疑就会导致人们“对存在的遗忘”。

在这样的一种缩减过程中,人的地位或者说人性的地位被逐渐的剥夺。但是却又在同时产生了一个悖论。这个悖论就是,当笛卡尔的理性高歌猛进将从中世纪的继承而来的价值观一个个击溃时,纯粹的非理性却又占据了世界的舞台。按理来说理性应该赢了,为什么非理性却又占据了世界舞台?那是因为再也没有普遍的价值体系可以被人们普遍接受。也就是尼采所说的虚无主义,最高价值丧失了价值却没有人能够重建,于是现代人普遍都成了一个漂泊者。

尼采曾经对现代文明大加批判,认为现代人已经不是完整的人,人性已经残缺不全。这表现在生命本能的衰竭和精神文化的贫乏,现代人因为浅薄的乐观主义盲目的相信自己的理性,却又在探索中因为科学的极限—对于世界与人生的意义问题的无解—而变得失落。

布洛赫认为,发现惟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惟一的存在理由。而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是什么呢?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这是一个莫名奇妙的问题,小说不就是一个故事吗?哪里还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但对于小说家而言,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小说丧失了这一功能那就代表着小说不再存在。

小说的不复存在是有可能的吗?当然。在极权世界中,小说的发行量可不能算少,但是我们可以说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不过是小说死后的躯壳。在经过被禁止、审查、意识形态高压以后,小说名存实亡,已经失去了对存在的探究作用的小说实在是不能称得上为小说,充其量只是谄媚的赞歌。

极权世界追求唯一的真理,全然不顾小说所代表的相对性、怀疑、探索。幸好,极权的苏联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借用昆德拉的一句话,“而且我们现在知道小说是怎样死亡的:它没有消失;它的历史停滞了:之后,只是重复,小说在重复制造着已失去了小说精神的形式。所以这是一种隐蔽的死亡,不被人察觉,不让任何人震惊。”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之中分析欧洲四个世纪的小说对于存在不同方面的剖析,摘录如下。在塞万提斯的时代,小说探讨什么是冒险;在塞缪尔·理查森那里,小说开始审视“发生于内心的东西”,展示感情的隐秘生活;在巴尔扎克那里,小说发现人如何扎根于历史之中;在福楼拜那里,小说探索直至当时都还不为人知的日常生活的土壤;在托尔斯泰那里,小说探寻在人作出的决定和人的行为中,非理性如何起作用。小说探索时间;马塞尔·普鲁斯特探索无法抓住的过去的瞬间;詹姆斯·乔伊斯探索无法抓住的现在的瞬间。到了托马斯·曼那里,小说探讨神话的作用,因为来自遥远的年代深处的神话在遥控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以上这一段就是前面那句“发现惟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的解释。

距离《堂吉诃德》的发表已经过去很多年了,而如今大部分的我们对于这部伟大的小说想要表达什么一无所知。也许在你小时候听从老师的建议去阅读了这本世界名著,看到了堂吉诃德的故事,把他当成了一个笑话,一个故事。后来长大后慢慢的发现,其可能是对一种理想主义的批判或者赞扬。但是,你任然没有接触到他的核心。原因在于,人是有一种天生的、不可遏制的欲望,那就是在理解之前就评判。

人类求知欲的泛滥导致我们阅读任何一本书都希望迫切的得到点什么,能记住点什么,能够成为今后与人炫耀的资本。我们不敢承认读不懂,或者说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读不懂,以为简单的文字背后就是文字本身的意思。我对于今天的学校要求小孩子们去读世界名著的做法极其的厌恶,小孩子们就应该去读那些他们能够读懂的东西,任何一本名著都不是一个小孩能够染指的。读完一本书很简单,只要你能够识字,但对于字的组合排列所代表的意思我们却不一定能够懂。

人们总是在对与错,善与恶之间寻找站队,以极其确定的视角来认识世界,这对于正常的生活来说的确重要,但如果你想探究人类存在的依据或者其他的话,这就成为了一个笑话。独断者总是需要一个确定的东西去信仰、去相信,在这样的过程中失去了我们宝贵的可能性。我们已经习惯于最高审判官的存在,审判着一切小说,将其中的人分对错、分善恶。

现代人是推崇简化的人,在这样的一种精神推动下。人简化为他的工作职责,爱情被简化成回忆的骨架,民族历史被简化成为几个历史事件。一切让位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这样的简化让我们忘了生活本来的面目,让我们遗忘了存在。

从我们生下来的那一刻开始,父母就要为了我们的将来打算,希望将我们培养成为所谓的精英。我们过着同样的生活,相信同样的生活理念,很小开始就为升学做准备,不断的考试,不断地学习,读大学,找工作。好像生活就剩下这一种,所有人都在同样的路上前行,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我们不断满足社会的期待,成为社会需要的螺丝钉,为就业打算,为金钱打算。我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样的生活足够简单,简单到有一个目标在我们面前只要我们向他前进就好,我们越来越喜欢用金钱来解决问题,来安慰自己。况且这样的生活依然让人过得艰难,谁还愿意去探索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呢?

基于“简化”,昆德拉认为在我们的今天小说的存在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重要,因为小说存在的理由是永恒的照亮生活世界。在大众媒体肆虐的今天,他们所传播的必然就是那些为所有人所接受的,也就必然是被简化的。这是精英文化没落的开始,是大众文化崛起的开端,媒体给与了更多的人力量,却因此传播了最无关紧要的东西。在英国每日邮报之前,世界上没有一份报纸是为大众而写,没有一份报纸会把谁家的猪狗丢了之类的事情写进文章之中。大众报纸的兴起让人们看到,在报纸很短的篇幅就足以写出如同《悲惨世界》中一样的故事,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去阅读那些写的又厚又难以携带的巨著呢?当读者开始以大众报纸的标准来评价小说的时候,小说家们自然受不了,小说家们感觉到话语权的衰弱,于是他们开始在写作的时候尽量的晦涩,为的就是区别读者,他们不想那些大众侵袭他们的领域。这就是现代小说变得没有多少人能够读懂的原因。

昆德拉以两种特性来表达他所认知的小说的精神。一是小说的精神是复杂性,小说要告诉我们的是,事情远比你所想的要复杂,而我们的时代精神却告知我们某某是好人或者坏人,对于那种复杂性几乎是一种忽视的态度。二是小说的精神是延续性,是与以往的所有时代与相连,与未来相连的延续性。小说所描写的不只是当下的故事,更是一切时间与空间的故事,他们重复来到这个世界,一次一次被人所认知,一次一次被人所解读。时代的流行情绪就像一场盛大的宴席,所有人只存在一会就要离场。可是很多人不想离场,于是被边缘,始终挣扎着向他靠近,失去了自主生活的能力,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自己找寻过自己的生活。

堂吉诃德所讲述的是一个没落贵族,面对时代的发展,慢慢感到神权旁落,大一统的世界观正在支离破碎,一个人在破裂成无数个不同的世界里进出的隐喻,这种失落的情绪是持续几百年的缩影,堂吉诃德不止是一个人。欧洲人在几百年间慢慢感受到世界没了方向,一切变得模糊不清。以往人们无论身处何处都知道有着上帝或者说“绝对精神”的某一存在在某个地方看着他的子民,而现在人们在科学的教导下已经知道神的远离,尼采也曾喊出那句著名的“上帝已死”,尼采断言,在科学和理性高歌猛进的时代有多少人还真正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是人们还是同样的进入教堂做礼拜,尼采讥讽他们,你们所进的不再是教堂而是上帝的坟墓,你们每个人都是杀害上帝的人,你们的手上全是鲜血。于是人们开始热衷于与直播,好让人知晓自己的存在,为自己的存在争取必要。

但愿你看到最后能懂塞万提斯的遗产到底是什么,因为我也不太懂。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4/2784.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