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读后感1600字
历时十一个小时读完这本书,读到最后突然有些不舍,不忍就此结束。他的文章:文风朴实,文底深厚,看他的书往往能在不经意中给人以某种心灵的震撼。读到最后的那些文字,不禁让人含泪微笑。
【离别之后才懂了它——这句话中包含着一份检讨。我们一直偎依它、吮吸它,却又埋怨它、轻视它、责斥它。它花了几千年的目光、脚力走出了一条路,我们却常常嘲笑它为何不走另外一条。它好不容易在沧海横流之中保住了一份家业、一份名誉、一份尊严,我们常常轻率地说保住这些干什么。我们娇宠张狂,一会儿嫌它皱纹太多,一会儿嫌它脸色不好。这次离开它远远近近看了一圈,终于吃惊,终于惭愧,终于懊恼】——特别喜欢的一段文字,不得不为之沉思的文字。
粗看此书是余秋雨老师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以旅行日记的形式在表述寻找人类古文明的经历。但它不仅仅是一本日记,在读的同时能给我们传递一些问题,古希腊、古埃及、约旦等古国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古文明,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再到没落,而我们中华文明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是如何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我们对此应持有什么样的观点呢?我们又应该如何去面对呢!
旅程第一站是希腊,蔚蓝的爱琴海是古希腊的源头。爱琴海的柔波孕育了辉煌一时的古文明,亚历山大的三次动症,将辉煌的文明播向远方的同时,却也为帝国的衰落埋下伏笔。古希腊犹如一位智慧的老人,欧洲许多国家借用他的智慧站在了他的顶端,而自己却失去了复兴的机会。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帕特农神庙前的呼吁,“我希望帕特农文物在我死前回到希腊,如果在我死后我一定复活”,这是令人心碎的声音,也是一个文明古国最后的尊严吧。
古埃及,繁华的法老时代已荡然无存,可是埃及身上仍背负着沉重的历史。谈到埃及必定会想到金字塔,一望无际的沙漠,耸立着的金字塔像是在向人们诉说着古埃及曾经的辉煌。余秋雨老师在书中所写【站在金字塔前,我对埃及文化的最大感慨是: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而埃及的秘密,或许就是金字塔所守护着的,包括永久的真谛,它用神秘包装自己,使后人无法窥视。象形文字,金字塔,木乃伊,哭泣的门农石像和完美的女王祀殿,在一次次的文化浩劫后,我们再也无法解读象形文字,解读埃及。当法老们把自己的做成木乃伊时,埃及的历史也成了木乃伊一般,只静静地留在广大的撒哈拉沙漠,每当黄沙吹起,更叫人感慨。
河流是孕育古文明的基石,而在印度的恒河边,却让我们领略了前所未有的震惊。无以计数的人们泡在恒河边,以为这样可以将病痛治愈,更有长时间拥塞在河边等死之人,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把骨灰撒入恒河。在恒河边,所能看到的是人的肮脏,人的丑陋,人的死亡,就这样夸张的,毫无节制的释放给自然。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信仰,真的很难理解。
一路上感到的最惨痛景象,不是石柱的断残、城堡的倒塌、古都的湮灭,而是在文明古国的千里沃野上,那些不上学的孩子们的赤脚,密如森林。
文明的衰败直接导致了当地人民的贫困,而孩子总是让人心疼的,伊拉克有太多的失学儿童,他们连字也不认识,可他们的祖先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很小的孩子,本该天真无邪快乐生活,却硬生生地迫与政治联系了起来,学校里教授的只是像“打-倒美国,反对禁运”之类的口号。战争让许多孩子的父亲离开了,生活的重担便压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他们蜡黄的脸,深深的大眼睛,显示着他们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沉重。
余秋雨老师说,“文明的沦落,原因之一是失去了反省的能力。”费孝通说,“对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来说,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要有文化自信,要做到文化自觉。”我想,这千年一叹,不只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更是“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杨柳依依”是古老文明的辉煌记忆,这“雨雪霏霏”是现代文明的挑战、一种对简单和自然文化的向往。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4/3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