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道德经》读后感_2900字

《道德经》读后感2900字

书名:道德经
类型:哲学类作品
作者:老子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点评:
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印象中的<道德经>就是一本哲学著作,应该是高深莫测的。才疏学浅,我应该是读不懂,也用不上的。
但因为经常查询历史人物和书籍的简介,在查看<道德经>的介绍时,发现<道德经>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它不只是一种哲学层面的思想和智慧,更成为一种指导行为的策略和方法。而且是世界上发行量第二多的书籍,而且是中国的著作。没道理不读一读的。
讲真在读完之后,我的最大感受是,为什么没有早点读<道德经>啊,这本书以后可能的话,我每年都要读一遍。书中修身处世的内容真的高见啊,可以解决我心中的很多困惑,而且可以直接作为我行动的准则使用。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关于治国用兵的论述,这些内容看上去或许我们普通人是用不上了?但是换个角度看的话,治国和治理公司也是有相通之处的啊,看一看对治理公司也是有帮助的,而且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全面的了解老子的思想。
<道德经>总有81章,前面37章是道经,后面的44章为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道经》讲述宇宙根本,指出“道”的存在;《德经》讲述由“道”而生的道德精神,以及与之相应的修身齐家治国等方略。
整本书的很多内容很深奥,暂时没能理解消化,无法做出评价。目前感触最深的是:顺道而为,不要强求。要知足,不做虚妄的事情。要谦虚少言,言多必失。不要越俎代庖,干涉别人的份内事,等等。
这里就只摘录一下个人觉得有用的内容,以作记忆。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说出来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说出来的“名”,不是永恒的“名”。
2.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就个人修行方面来说,保持中心的虚静,充实内心,少说多做,这样才能保持无穷元气,拥有智慧和源源不尽的生命力量。
3. 以其无私,故成其私:越是低调的人,最后往往越能脱颖而出;越是无私的人,最后往往越能成就自己。事物发展的这个逻辑并非悖论,而实在体现了一种辩证而深刻的哲学智慧。
4.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受宠就会使他惊喜不安,失宠会令他恐惧害怕,这就是宠辱若惊。减少欲望,漠视荣辱,不患得患失。这样,才能活得更洒脱自在,减少内心因荣辱而受的惊吓。
5. 致虚极,守静笃:只有内心空明虚静,才能在静中回归本真状态,在本真中产生高超智慧,进而体认万物的发展规律,从而指导自己做出正确的行动。
6. 夫唯不争,莫与之争: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7.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踮起脚跟想站得高,反而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走得快,反而走不远。凡事有时有度,不能勉强,欲速则不达,而应顺其自然。有道之士,凡事执道而行,审时度势,待机而动,所以总能一举成功。
8.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轻率会失去根本,急躁会失去自我的中心主宰。一切轻率和躁动,都会让人陷于轻浮和不安中,从而失去主宰自我的根本,失去自我。
9. 善行无迹,善言无瑕: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言谈的人,不会留下破绽。真正的高明和智慧是不露痕迹。
10. 无为无执,无败无失:圣人无为而治,所以不会失败;不强力执行,所以不会失天下。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并不是要人真正被动地无所事事,守株待兔地等待时机,不再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强调事物的发展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须遵循,审时度势,适时出击,这样才能使之前所有的努力产生效果,自然而然地成功,而不是徒劳地勉强为之。
1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些是老子认为修身的几重境界。老子以人我对比之法,来说明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人生要寻找的,其实也是自己
12. 不自为大,故成其大
13. 以贱为本,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低为根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事情,需要从一而起,而且需要执一而终,这样才能做成事情;任何事情,只有先归零处理,刷新起步,从一开始,才能解开纷扰,才能更新创造,最终臻于圆满。
14.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害,这样才能长久。人要知足知止,名利、金钱等皆身外之物,不值得珍惜。没有什么比生命的充实和内在的幸福快乐更重要。
15.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最完美的东西看去总有残缺,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事物相反相成的道理,所谓的大智若愚、抱残守缺、福祸相倚等,都源于事物间的相反相成的道理。圣人不求完美,不理想主义,能忍受缺憾、空虚、弯曲、笨拙、木讷、亏损等,因此能成就自己相对完美的人生。
16.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大道平坦,但人们却偏爱走邪径:大道甚夷,无有险阻。世之不知者,以为迂缓,而好径以求也。故凡舍其自然而有所施设者,皆欲速者也。
17.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的智者不夸夸其谈,高谈阔论的并非智者。老子说明真正有道德的人,能达到“玄同”之境界。就是淡泊寡欲,低调谦卑,无欲不争,和光同尘,与万物浑然一体;而且不分亲疏远近,不分高低贵贱,没有利害关系,这样的人已经超凡脱俗。
18. 和光同尘:人的个性天生,需要保持,也改变不了。但人毕竟活在社会中,所以个性必须融于共性之中,做到和光同尘,否则个性的生存必然受到共性的排挤。所以聪明人保持个性但尊重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尤其是有才华的人,往往恃才傲物,如果能保持亲近他人,就不会因才招妒,让才华充分发挥,自己得以很好地发展。
19. 各得所欲,大者为下:有真智慧和真本事的人,往往不是盛气凌人,难以让人接近的,而是谦卑自处,意气平和,宽容大度,安静从容,不与人争,不与人辩,低调而默默,看去毫不起眼,但在关键时刻,又能显示超凡的智慧和能力,从而脱颖而出,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0. 难作于易,大作于细:解决困难从容易入手,做大事从小事入手。
21.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轻易许诺必定失去信任,轻视问题必定遇到更多困难。
22. 不争之德,用人之力:不争则无往而不胜,无为则无所不为,自己不出力,自然有人代为出力。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所以聪明人善于借力,拿来,为我所用。所谓集思广益,众志成城,集众之力,铸成不倒长城。
23. 代大匠斫,稀有不伤:那些代替木匠去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现实中,很多人操心过多,或者严苛于人,对人不放心,横加干涉,插手别人的事,甚至越俎代庖,岂不知,这不仅于事无补,好心没好报,而且会打乱原有的秩序,好心做成坏事。所以当戒之。
24. 余者损之,不足补之:低调不只是一种姿态和修养,更是一种智慧。真正有德之人,如香兰芷草,不必张扬,其芬芳自能吸引人;真正做好事的人,从不宣扬自我,而是生怕有人知道。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在他们看来都是很自然。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4/3895.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