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缩写本》读后感2200字
1、关于帝国兴衰:
商鞅变法是帝国兴起的起点和根本原因,可以说正是因为选择了商鞅变法并经过几代君王的沉淀,才最终把秦帝国推向巅峰。然而春秋战国,变法者不少,法家名士也不止商鞅一人,何以商鞅变法傲视群雄,最终帮助秦国扭转乾坤、扫灭八荒,创造了华夏一统的盛世局面?
本人认为最重要的两个原因是:
第一,得遇明主。历来君王用人有几个境界,爱才、识才、育才、知才、用才、留才(爱才而不识才,容易把奸臣当忠诚;识才而不育才,只能看缘分,但几率很小;育才而不知才,往往人岗错配,他要的你不给,你给的他不要,导致人才流失;知才而不敢大胆用才,心胸狭隘,难成大事;用才而不留才,那就是不懂珍惜了),而秦孝公不仅在用人方面达到了如火纯青的地步,更让自身在适才方面达到了完美,并不断成长,商鞅三试其志方肯显山露水,其目的一是试探孝公是否务实,是否识才,二是试探孝公是否有坚定的强国志向,三是试探孝公之志可否由强一时变为强永远,不识才,则良莠不辩,变法容易受小人影响,志向不坚定,则变法难以成功,无法强永远,则变法没有意义。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刘备与诸葛亮的组合,然刘备暮年,因想为关羽报仇而违背了当初的战略布局导致形势逆转,不得不令人叹息。由此可见,历史上无数人才为报答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而这些恐怕都只是二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除了本身自我实现的需要之外,从理性的角度上来说,只有找到真正的明主,才能够确保战略得到彻底的贯彻和执行,最终实现战略目标,否则必然前功尽弃、白忙一场。
第二,立足实际。商鞅变法能克服重重阻力得以实施,受到历代秦王的重视和传承,其间变动甚少,并最终帮助秦帝国把国力推向巅峰,除了其本身的才能、阅历,更重要的是他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踏遍了八百里秦川,连没有路的犄角旮旯也没有放过,遍间了解了民情民心。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而古代社会发展缓慢,民风民俗一旦形成,在较长的时间里都较难改变,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他对在秦国的变法充满了信心,也对贵族的反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由此可见,商鞅并非天生的法家,他推行的变法是基于整个国家的实情、民心的客观情况作出的理性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同后世的海瑞、包拯等所谓清官之流不是一个级别的,他变法、都是基于长远强国的战略目标,而非一时一人之得失,其胸怀与格局之大是前者无法比拟的。进一步的说,后世关于秦国因暴政而亡的争论也有了答案,暴政可以兴国,也可以亡国,只看其是否符合国情民心,当帝国的版图不断延伸,秦帝国已非当初的秦帝国,别说没有人愿意以庶民之身遍间,即使商鞅再世,恐怕也难有精力和体力走遍中华,即使走遍中华,恐怕也难总结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变革方案,而当初的秦法适用于八百里秦川,却显然难以适应整个中华,最后兴国的\\暴政\\成了亡国的\\暴政\\。(其实所谓暴政,很多时候不过是制度脱离了现实,由于精力有限,统治者来不及做出调整,而在民间感受来看,便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了,比如陈胜吴广起义、刘邦起义的无奈,放在八百里秦川,那些人赶到服徭役地点应该是合理且没有困难的,但地域扩大之后,便成了不能完成的任务)由古观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不仅是国家高层,即使是底层的百姓,恐怕也难以看清社会的轮廓,听到真实的声音,统计学、大数据或许是有力的辅助手段,然似乎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分封制或现代国家松散的邦联制可能也有其存在的道理,从这个层面看,美国的制度不仅胜在民主,也在于每个州各自独立的自治权。
2、关于统一中国的成就:且不论其在历史意义上结束了封建制,建立了大一统的郡县制和文化,让中华民族的基因中从此镶上了\\分久必合\\的烙印,单从其难度来说,中华民族之后的一统都难以望其项背。首先,他没有成例可依,且工程浩大。在此之前的商周夺取政权,所需要做的只是号召天下诸侯讨伐一个帝王,其实相当于一个比较大的诸侯国,而在此之后的政权更替,也往往只需要消灭一个政权,而秦灭六国,需要讨伐六个最强的诸侯国以及各种零星小国,而且全凭一己之力,兵力此消彼长,其间难度可想而知,因而无法一蹴而就,需要几代人的积累和逐渐扩张;其次,当时并没有路,打的仗多了,才打出了路,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才开始了大修路运动,才发现原来修路那么难,后来的统一战争就统一没有了这个烦恼,反而为了战争需要,在动不动的破坏道路,可见当时要统一中华的难度有多大。
3、关于秦帝国的皇帝为什么人才辈出:首先说个题外话,其实秦始皇的爸爸和爷爷就比较弱(让人不禁联想,这如果不是隔代遗传的话还真有可能是吕不韦的贡献),他的儿子也比较弱,都说如果扶苏继位,可能结局不同,但个人认为扶苏即使没有胡亥的昏庸,恐怕也不可能强过他老子,要挽狂澜于既倒,挽大厦于将倾,实在太难。其次,秦国自孝公之后还真是英才辈出,不论是皇帝还是臣子,个人感觉这自然有上天的眷顾、基因的优势,但更值得研究的是秦国的继承人选拔机制和培养机制,可惜书中好像涉及不多(抑或我没有认真研读),但从嬴政的太子选拔等场景可以看出,它一定有优于他国之处。再次,再好的制度也难以抵挡历史的偶然性,如果秦惠文王车裂商鞅之后,废除秦法,那估计又是另一番光景了。
4、关于本书:优点:文笔行云流水、作者才华横溢,读起来酣畅淋漓,往往难以释卷;缺点:鸿篇巨制,欲罢不能,读完难有精力再读第二遍,只能说太佩服写作者了。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4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