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时尚符号》读后感7000字
读罢杂谈:《百年时尚符号》 叶军、刘晓宁
这些时尚符号在中国兴衰史的纪实,配着些许人文轶事,描述起来原来这么有趣。
旗袍、高跟鞋、电影院、交谊舞、美发、内衣、西服、照相馆,八大符号,让我很好奇的是,作者是根据什么定义这些为时尚符号的呢?百年之间让人们趋之若鹜的赶时髦行当,除了服饰,还有那些拍照、看电影、跳舞,在现在看来,都已日渐成了平常事。
如果说一时兴起的让人们觉得做起来是很时髦的事,现在我们也可以说出很多,例如全民追新数码产品、gap year travel,是否这些也可以被称之为时尚符号?
摘录:
1.百年旗袍:身体的抗争史
1929年4月,民国政府公布了有关服装的条例,正式将旗袍定为“国服”,规定旗袍为:“齐领,前襟右掩,长至膝与踝中点,与裤下端齐,袖长至肘与手脉中点,色蓝,纽扣六。”
年汉口对外贸易兴盛,旗袍面料包括纱、绉,绸、缎、花呢、棉,十分丰富,甚至有皮做的旗袍。许多绸缎号财大气粗,常有绸缎号在武汉报纸头版刊登整面广告,面料名称也是亦中亦西,如,蜜司绒,福特呢,柳荫绉,直贡绉、罗宫绉,金缕缎等。
其中,女人们尤爱以蓝色为基调的阴丹士林布作为中式旗袍的面料。阴丹士林布以其不易褪色的品质深受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青年女性的喜爱。那时的时尚女性春秋季是一袭阴丹士林蓝旗袍,冬季则是长棉袍外罩阴丹士林蓝大褂,长围巾直垂至膝。阴丹士林是那个时代的流行密码。
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
旗袍鼎盛,造就了著名的品牌——白海记。1940年代,白海记在汉口风行一时。从各界名媛,到寻常女人,都以有一件白海记旗袍为傲。
白海记的创始人白海山是湖北黄陂白家湾人,他16岁到黄陂桃园学便装手艺,后到郑州、上海等地学艺。1938年在汉口华清街兴康里自设白海记成衣店。创业时只有白海山夫妇及其弟白荣山三人,一台缝纫机,铺面仅十平方米左右。到后来,白海记发展到名满三镇、享誉中外的程度。
旗袍的制作是相当精细的。用裁缝师傅的行话说,叫掐斤掐两,不能多一分,也不能少一分,要依着人的身体,宛如人的第二道肌肤。胸围要恰到好处,腰节需稍上,稍微拿捏不到位,人就会显得胸塌腰坠,整个人恹恹的,没有精神。
新中国成立初期,旗袍流行如故,白海记名声不减当年,但是自1950年代后期到改革开放前的这一段时期,旗袍被说成是“四旧”、“封、资、修”。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出国访问时穿了一身旗袍,在“文革”中竟成了一大罪状。旗袍减产甚至停产,以生产旗袍为主的白海记,几经辗转,先后改名为红旗时装厂、海燕时装合作社、四新便装合作社、江岸时装合作工厂,直到1982年,白海记的招牌才重新被启用。
《花样年华》中,张曼玉换了23件旗袍,一名冷香端凝的女子在一件件花团锦簇的旗袍包裹下,时而矜持忧郁,时而雍容大度,每一件旗袍都代表着女主角的心情,不停变换旗袍,换不掉的是女人柔美成熟的气息。而在《色·戒》中,汤唯前前后后共换了27件旗袍,导演李安是要透过旗袍的款式与质地,点出女主角所面对的环境改变。
平常,她就像我们穿着西装或者休闲装一样,穿着旗袍来来往往,有人赞赏,有人指点,她都一笑了之。看到她的时候,她穿着暗紫色的乔丝绒旗袍,披着玫瑰红的披肩,拿一个手包,精致,女人,没有突兀之感。她敢穿,镶金嵌银,大花大朵的旗袍她都穿。丈夫故去后,她没有再婚,独自将女儿抚养成人,60多年的人生风雨,什么样的旗袍花色她都震得住。“旗袍是不说话的老师,提醒我做一个女人不要张牙舞爪,举手投足要端庄,永远要有涵养,有韵味。”她说。
彼时,穿旗袍是解放的姿态;此时,穿旗袍却多少有了坚守的意味,成为个性的代言。一百年,旗袍也画出了一道曲线。正像当年穿旗袍需要勇敢,如今也常是有性格的人才能洒脱地穿上旗袍,这是不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2.高跟鞋:鞋跟上的自我追寻
如果女人不能拥有和控制自己的身体,就不能说她是自由的——玛格丽桑格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旨在解放女性双脚的“天足运动”也随之风起云涌。“天足运动”始于清末,“天足”即放足,是针对妇女的缠足而言的。“天足运动”的开始,象征着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发。当现代中国女性撒开脚自由奔跑的时候,我们应该记住一位英国女性——立德夫人。1878年,她在上海成立了“天足会”,并在无锡、苏州、扬州、镇江、南京等地成立分会,并利用书刊广为宣传该项运动。在《穿蓝色长袍的国度》一书中,立德夫人专门写了一章反对裹足。她在书中这样写着:如果你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踏进冰冷的海水里的感觉,那么你就能体会到我现在动身去中国南方宣传反对裹足时的心情。对那里我十分陌生,而裹足是中国最古老、最根深蒂固的风俗之一。
王慧娥的弟弟至今记得姐姐对他说过:“缠小脚真是糟糕,如果没放脚,就更糟糕了。”
据当时的《汉口商业月刊》记载:“当时的皮鞋皮件所采用的原料,一为上海入口之舶来品,如‘花旗皮’及‘香港纹皮’等。此项皮品质甚佳,为皮鞋皮件制造原料之上品,然其价格亦甚高,销路自属有限,故各皮鞋皮件厂近来采用此西纹皮数量甚微。二为国产皮,为本市各制造厂之出品,虽不及细纹皮之优良,然其价格低廉,适合社会各阶层之购买,市场之销售量至大,故以采用此种国产皮者为多。”
汪培华对鞋非常讲究,她曾对学生说:“看一个人穿什么样的鞋,就知道她是什么样的人。”
一位网友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曾饶有趣味地说:“只是很多女性穿着高跟鞋不会走路,头和肩有些向前探,两膝不敢伸直,那种姿势有些像跋山涉水似的。尤其是流行小细跟时,胖妇女穿着这样的高跟鞋,怀里再抱着个孩子,看那两小跟真是扛不住……”
进入21世纪,丝绒、丝绸、珠宝、缎带、木头、金属,一切的时尚素材都被设计师们用在了高跟鞋的设计上,而高跟鞋的鞋跟也从附属物件成了独立设计和装饰重点。巴洛克跟、酒杯跟、匕首跟、复古跟、异形跟,乱花渐欲迷人眼。
康永设计过一款高跟鞋,叫“I still believe in love”(坚信真爱)。这款鞋的鞋面上隐藏着love字样,通过拨动鞋面,可以露出字样,还可以依据喜好呈现出各种斑驳色系。
“男人来了又走了,留下来的永远是女人。”
这是凯莉的扮演者莎拉·杰西卡·帕克在金球奖颁奖典礼上说的话。《欲望都市》中,Mr.Big是凯莉贯穿六季的男友,能实现凯莉所有的希望和理想。然而,在剧中,他没有姓。而凯莉的每一双鞋都有品牌和价格。男人退场,这也许是大女性时代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凯莉不是还有一句名言吗:“爱情会逝去,但鞋子永远都在。”
3.电影院:随风而逝的风景线
4.交谊舞:百年间摇曳的风情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交谊舞是1937年被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带到延安的,当时,延安的革命干部们掀起了一股跳交谊舞的热潮,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朱德都十分热爱跳交谊舞。而且,那时跳舞已经有了个“四步曲”:一边站,试试看,一身汗,死了算。
毛主席跳舞喜欢走大步,从来不按音乐节奏走。这就要求乐队演奏水平很高,谁来跳舞就用谁喜欢的舞曲伴奏。还要学会让音乐跟着毛主席的脚步走,乐队指挥始终瞪着眼,盯着毛主席的脚。
那时是“一块钱,跳三跳”,就是一元现洋买三张舞票,可与跳三次舞。进舞厅是每人一块现洋的入场费,随需赠送饮料一杯,牛奶、咖啡、可可、清茶、红茶(带白色方糖)任选其一,舞客还可以在舞厅内吃西点和西餐。
跳舞的女性穿着打扮极为摩登,高跟鞋、皮包、羊绒大衣、卷发等构成摩登女郎必备行头。
我国著名的三大交谊舞是:北京平四、南京小拉和武汉三步踩。
一些老舞迷称,这时跳的“国标”是“中国标”:真正标准的标准舞,应该在“三点”用力,即手、肩和腰腹,以此构成三角形,并且主要靠腰腹用力。但由于男女跳舞时常常距离过远,以致只有手和肩两点用力,下半身常处于摇晃之中,这就使得所有的技术性动作都走了样。
1987年2月,文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下发《关于改进舞会管理问题的通知》,第一次明确肯定了“举办营业性舞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一种客观需求”,并要求“各单位要积极为大龄未婚青年和待业人员等组织专场舞会活动,为他们解决婚姻问题创造条件”。
此前,我问一个还在读大学的男生:“你会跳交谊舞吗?会利用学校扫舞盲的时候找女朋友吗?”他一脸诧异,之后是深深的鄙视:“现在谁还用这么麻烦的方法交女友?看上哪个,直接找她要电话号码不就得了!”答案在意料之中,却令人唏嘘:有些东西,你越是禁止,他越是心痒难耐;果真放开了,反而没人理会了——果然是物极必反。
5.美发:头发上的波澜
未出阁的女孩一般喜留“灯笼刘海头”,编一条长长的麻花辫;出阁的女人则将头发盘成圆髻,插上簪子,再罩上发网,俗称为巴巴头。
那时的女人头发讲究乌黑发亮、一丝不乱。在武汉,有条件的武汉女人多用皂角洗头,平常擦美人蕉(从植物美人蕉中提取的油脂);没条件的,过早时,顺手将油条、面窝上的油在头上抹两把,也算是护了发。在上海,女人爱用刨花水护发。刨花水又叫粘头树,上海人叫凝刨花。据说,用刨花水护发头发很黑亮,容易定型,还有淡淡芬芳。
据说爱司头源于日本,标准的写法应该是S头,就是将秀发用发夹固定成S状,有横S和竖S之分。梳爱司头的女人,才是风情万种的女人。摇曳的旗袍,一尘不染的高跟鞋,一丝不苟的爱司头,仿佛李泉的歌里唱的:“黄包车寂静地穿过/亨得利钟表店隐约的算盘声/滴答着时光的价钱/弹落掉老刀牌香烟的灰烬/丁香楼已换了佳人/再没人梳起时髦的爱司头……”
1938年,武汉沦陷。令人意外的是,日本人因为视理发为与“头脑”相关的事,对理发师比较客气。有时巡街盘查,遇到中国理发师,你只要伸出手去,日本人一摸,如果手上有理发师长期握剪刀形成的手茧,一般都不会为难你。
就像如今定期举办时装发布会一样,当时新新美发厅每年春秋季都要搞两次新发型发布会,将设计出的流行发型向全社会推广。胡蝶、黎莉莉、陶金、高占非等就多次参加新新美发厅的新发型发布会,这些明星们成为新新美发厅的模特,发型照片被挂在店堂墙上,供人参观挑选。
走过最初的忐忑之后,人们开始跟风、模仿了。喜欢林青霞的清纯时,满街都是长发;听迪士科女王张蔷的歌,街上就多了爆炸头;看了《血疑》,街上又随处可遇留着短发的“山口百惠”。
男人也一样,迷上了秦祥林的喇叭裤和烫发,大学校园一度流行男士烫发,男大学生纷纷顶着花菜一样的卷发,还自认为时髦,叫女大学生们无言以对。当然,女大学生们以失恋为名,矫情地哼着罗大佑的《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把头发一会剪短一会留长的做派,也令男大学生们齿冷。
姚念看发型师有绝招:先看他们吹头发,尤其是正反手吹头发的水平。好的发型师可以左右开弓,能将两边头发吹得互相呼应;基本功不到家的,两边头发就吹得“各顾各”,完全不搭调。
俗话说,看人装扮,一看头二看脚。头发是细节,穿衣再好,头发邋遢,整个人就精神不起来。代芙蓉说,现在的人很难理解,为什么过去老派的武可以花一个下午一边慢慢和发型师聊天,一边慢慢做一个头。在他们看来,做头是习惯,是情感,也是尊严。
6.内衣:袒露的新女性
中国古典审美意识里,美的胸乳,都像尤三姐那样的“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含而不露。好的胸乳,是小乳,古人又称丁香乳。所以女子不但不隆胸,反而束胸。
张爱玲曾在《红玫瑰与白玫瑰》里描写过这种古典:“她的不发达的乳,握在手里像睡熟的鸟,像自己的微微跳动的心脏,尖的喙,啄着她的手,硬的,却又是酥软的,酥软的是她的手心。”
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震颤着武汉三镇每一位妇女的心灵。以名妓金雅玉为首的一些们也想参加革命,她们报考了武汉中央军校女生队,但因为她们是而未被录取。她们想参加妇女干部培训班,结果也被轰出了门。正当她们彷徨失望之际,黄震龙趁机欺骗她们,说学习有什么用,裸体才是“最革命的”。无知的金雅玉她们误以为真,遂私下商量,准备举行裸体。
3月8日,武汉国民政府党政要员、女界领袖和20多万军民在汉口举行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大会。会后,军民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活动。当队伍经过金雅玉的住处时,金雅玉等人突然赤身裸体,手举彩旗冲进队伍。的人们惊呆了,队伍开始混乱。但金雅玉她们并没有感到害羞,她们边随着队伍前进,边振臂高呼:“打倒军阀!”“打倒列强!”“中国妇女解放万岁!”
据说阮玲玉是最早穿乳罩的女性之一,戴上义乳的阮玲玉胸部显得更加圆润挺拔,与旗袍的曲线结合得近似完美,给后人留下了令人惊艳的倩影。
经过漫长的岁月,文胸从最初的蔽体、保护功能到修身、纹饰作用,一路跌跌撞撞,终于不再是身份和地位的晴雨表,不再“为悦己者容”,而成为了女性情感表达的秘密小径……这也许才是更大的自由。
7.西服:时尚背后的坚持
那时有人学电视里的打扮,系上一根领带,左上口袋插一支金笔,或稍露一角洁白的手巾,上面还缀着一朵小花。大家就在背后喊:
“许文强——”
据李厚宽师傅介绍,西装可分为男西装、女西装和童西装三类。男式西装一般分为三件套西装(包括背心,也称马甲)、二件套西装和单件西装三种。它又可分为美式、欧式与英式三种基本式样。美式西装的主要特点是单挑扣,腰部略缩,后面开一个衩,肩部自然,垫肩柔软精巧,袖口裁剪较低,以便于活动,翻领宽度中等,两粒扣或三粒扣。欧式西装的主要特点是剪裁合体,装有垫肩,腰身适中,袖口开得较高,翻领狭长,大多采用双挑扣。英式西装的特点是垫肩较薄,贴腰,采用闪亮的金属扣,后身通常开两个衩。在这三种款式的西装中,以美式西装穿着最为舒服,而贴身的欧式西装,贴适合于身材修长的男性穿着。西装中比较考究的是背后开衩的燕尾服,它原是中世纪马夫的装束,后身开衩是为了上、下马方便。
在20世纪40年代,男西装的特点是宽腰小下摆,肩部略平宽,胸部饱满,领子翻出偏大,袖口裤脚较小,较明显地夸张男性挺拔的线条美和阳刚之气,此时的女外套也同样采用平肩的掐腰,但下摆较大,在造型上显得优雅而富于女性高雅之美。
到了50年代的前中期,男西装趋向自然洒脱,但变化不很明显。同期的女外套则变化较大,主要变化为由原来的掐腰改为松腰身,长度加长,下摆加宽,领子除翻领外,还有关门领,袖口大多采用另镶袖,并自中期开始流行连身袖,造型显得稳重而高雅。
在60年代中后期,男西装和女外套普遍采用斜肩、宽腰身和小下摆。男西装的领子和驳头都很小,女外套则较大,直腰长,其长度至臀围线上。袖子流行连身袖及十字袖。西装裙臀围与下摆垂直,长度达膝盖。裤子流行紧脚裤和中等长度的女西裤。此时期的男女西装具有简洁而轻快的风格。
到了70年代,男西装和女外套又恢复到40年代以前的基本形态,即平肩掐腰,裤子流行嗽叭裤(上小下大)。女装前期流行短裙,后期则有所加长,下摆也较大。
做工考究的手工西装工序不下数十道,每道工序容不得丁点马虎,入门不久的新手,要想做出来的衣服与顾客身材一模一样,穿上后非常合身,必须进行半成品试穿。一般试穿两三次,难度大的需四五次,有时甚至不惜将样衣当场剪掉,为顾客再度免费选料,重新缝制,以求得顾客的满意,借以树立商家的信誉。
说到当下西服的流行趋势,何建强以行家的角度介绍,新上市的男西服在颜色上较丰富,在保持传统的以深色、灰色、驼色系列占主导外,也加入了时尚而清新活泼的蓝色和深紫红色系列等,而白色等浅色系列终因浅薄而退到了边缘。在面料上趋于多样化,多以羊毛、羊绒、兔毛为主。在剪裁上更为修身,充分体现出穿着者的体型,松垮的衣服现已淘汰过时。
男西服款式的变化就像不敢公开恋情的情侣,总是在悄悄中进行,但近年的男西服即使最粗心的人也能注意到它的某些变化。如把领子设计为“大领”,较夸张的方头垫肩换成了“圆头”垫肩等。设计“大领”的理由是为了与当今世界流行的打大领结相匹配,而换成“圆头”的原因则是让西服显得更为舒适和个性化。另外,西装下摆较以前更为圆滑。男西服的这些小小变化,暗示了时尚界赋予男人更多的关注和期望。
8.照相馆:慢慢褪色的时代表情
严添承是葛店人,专在武昌黄鹤楼附近以卖字画为生。他看到日本人的照相馆生意红火,便萌发了弃画从影的念头。他设法在日本人的照相馆隔壁租下一间房屋,想通过这间房子板壁的缝隙偷学技术。怎奈人家防范甚严,无从窥视,只好另寻门道。于是,严添承利用自己和那位日本人都是信奉“福音教”的教友关系,互相交往,并以教日本人学习中国画为条件,向他学习照相技术。其他手艺倒容易学到,只是显影药的配方这项关键技术,日本人不肯传授给他。严添承趁日本店主不在的时候,暗中先把几种药的数量称了一下,等日本人配过显影药以后,再找机会把剩下的药重量再称一下,根据所少的份量来求得一个完整的药方。严添承就这样暗中留意,偷偷学艺,在将全部技术掌握后,于1881年投入本金200元银元,在黄鹤楼旁开设了显真楼照相馆。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5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