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1300字
这本书非常有意思。之前自己也写过一些关于日本文化的短文,但是角度比较单一,仅仅是从日本务实的「有用主义」的角度看待日本这个国家的文化特质,看完这本书,让我对日本整体由内而外的文化形态有了更全面也更具体的了解。
1/日本人对秩序以及规则的绝对遵从显示出了其「各就其位」的特质,这种特质不仅仅成为日本文化的底座,也衍生了日本在外交甚至战争上的道德立场。日本人认为在这种绝对秩序的制约中,个人,民族甚至是国与国之间才能够保持一种各行其是的安全平衡。
2/日本的「义理」观念也很有意思,日本人对于自我牺牲这种概念很漠然,他们的美德观是一种「亏欠文化」,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一种类似于经济交换的形式上,这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施恩和受恩并且远期加倍回报的处世方式。日本人对于义理所根治的荣誉观十分重视,甚至可以为此献出生命以证其诚。
3/日本的伦理规范并不排斥感官的享乐。日本人从未像西方哲学或是东方宗教所要求的那般将肉体和精神视为对立的力量,他们认为肉体的享乐属于「人情」的范畴,是不需要被束缚和打压的。他们对于苦行修行也并不在意,因为他们并不关心死后的事,在日本人看来,每个人无论地位高低,死后都可以成佛,因此,对肉体的抑制并无必要。
4/日本人的「耻感文化」与西方的「罪感文化」截然不同。在日本人的道德感中,「观众」的存在决定了他们对自我行为的价值判断。外界的制约与评判才是他们道德准则的约束力。
5/日本人的育儿观与美国人截然不同。在人生轨迹方面,日本人是一个U型曲线,即给予幼儿与老人最大限度的自由和宠爱,中年后则开始囿于羞耻观和文化桎梏。等而美国人则与日本人完全相反,美国人的自由最大化取决于其是否具备充分支配自己人生的财力和精力的多寡,也就是说,美国人在幼年时期受抚育和教养其成长的父母所限制,而年老时受制于有限的财富收入和生理的自主性。
6/日本能够重建一个和平国家的原因在于,它能够在一个行动方针失败后立刻投身于其他方针,他们具备随着现实改变而灵活应变的能力和容忍度。日本人对于现实的容错和顺应与其对义理的偏执看起来十分矛盾,这也是其文化有趣的地方。在对被证明是错误的行动方案的抛弃的执行力上,日本人毫不迟疑,甚至丝毫不计较沉没成本。他们可以说是一个道德观可应势而变的民族。
也许是因为东亚地缘的原因,其实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许多日本人的秩序观,伦理观甚至宗教观我都可以顺利理解,并不需要像本尼迪克特一样采取一种能够使美国甚至西方国家的读者理解的方式去解叙。不过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一点在于,在某些特定的方面,作者采用了日美对比的写作方式,反而让我更了解了美国人的某些普世的伦理道德观,这些方面甚至也与中国有着极大的差异。而这样的对比的刻画也更显著,更深刻也更完整。
人类学和文化研究展示了一个很普遍且有意义的视角,即每个人(民族)的性格,可能都是丰富而矛盾的。这也是我在阅读完整本书后最大的感受。关于这个视角,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事实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日本这个如此敏感而自尊的民族的领土上,这本书的日译本竟然销量极好,这也许同时也佐证了日本人的「耻感文化」的表征——他们真的很在乎别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5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