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形而上学》读后感_900字

《形而上学》读后感900字

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还是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是懵懵懂懂,深感不得要领,难以名状的莫名,玄而又玄。
该书的名字,会让我们联想到本土文化的“形而上学”。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形而上学”出自《易传.系辞》,而不是《易经》,即“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儒家提出来的。形而上指超越的内在,形而下指形体的外在。前者为意像,后者为具像。
而西方的“形而上学”共有三个传统分支,一是本体论,研究存在的问题;二是神学,研究神或众神及关于神的问题;三是普遍科学,研究第一原则,当中引发其他的争论。如非矛盾定律。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就是专门研究本体论的著作。该书以逻辑的形式奠定了本体论的思想,就是研究“本体的原理与原因”的学问,它把超经验的存在作为研究对象。他把“四因”最终归结为“质料因”和“形式因”,究竟如何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了解亚里士多德思想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此书晦涩难懂,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首先是因为这部著作讨论的问题十分抽象,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这部著作的核心主题是“作为存在的存在”,或者说“存在本身”,这本书开启了一种叫做“存在论”或“本体论”的哲学领域。其次是《形而上学》并不是一部完整的著作,而是由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编纂者安德罗尼科把一系列手稿编辑到一起的。一共是长长短短的十四卷,其中最短的只有4页,最长的有27页。这些手稿前后并不是很连惯,也不是在同一个时期完成的,有的不但重复,而且前后不一致,这就给理解亚里士多德本来就非常抽象的思想制造了更大的困难。第三是亚里士多德写作这些手稿语言非常简练,有些地方意思并不是很清楚,还有些跳跃,看起来像是他的讲课笔记,而不是完成度很高、准备好公之于众的书稿。本来读哲学类的书籍就费心费力,再加上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就更显得异常吃力了。
把这本书的书名翻译成《形而上学》,其实是日本学者井上哲次郎的功劳。这个翻译堪称精妙,极好地捕捉到了这个词的原初意涵,也就是要研究超出物理学对象的那些对象,于是“形而上学”一直延用至今。
亚里士多德原书的本意是“物理学之后”,研究的是超出一般自然对象的,与“存在本身”有关的那些主题。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5202.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