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穿透历史》读后感_2800字

《穿透历史》读后感2800字

一开始是循着作者田余庆先生的名字看到这本书,读到末尾编选说明中写道:“作 为《东方早报》的周日文化副刊,《上海书评》于2008年7月6日创刊,至今已有两百多期”(这套书八本就是选辑其中文章而成)时, 一种“真不愧是上海报纸上刊登的访谈文章”的心情油然而生。
作为从小物质生活比较宽裕的八零后,我并不曾对上海出产的轻工业制品(大白兔、百雀羚、美加净)存在强烈艳羡;也没有在沪学习工作,被弄堂里满口“阿拉”的大妈翻过白眼;倒是某位曾因工作在上海生活一年的亲戚多次吐槽说上海是文化荒漠没有历史积淀和内涵。然而,不知为何,我好像始终对上海怀有某种崇尚赞叹的心情。
大学同宿舍的shock来自上海曹杨二中,几次卧谈后发现她在文史哲方面的积淀完全不在我之下,让我暗暗产生了“上海的语文和英语教育恐怕超前北京五到十年”的强烈挫败感(我从北京比较好的高中毕业,文科素养怎么也算是平均水平)。多年以后回想起来,在那个大家都骄傲地自诩为精英的学校里,像我这样如此快就认 怂的人应该是很奇葩了。不过后来再从电视上看到武亦姝这种牛人也不再觉得如何惊艳,可能是多受几次 也就习惯了的缘故。(这段纯属受后的回忆+吐槽,请假装没看见略过)
这本《穿透历史》中一共16篇访谈,其中倒有6篇(占三分之一强)都在谈秦(汉)制,而且大多提及了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并持批评态度:有的客观对比中西方制度(邢义田谈罗马史背景下的秦汉制度),有的直接批判秦始皇为始作俑者的专制主义(祖龙魂死秦犹在、中国两千年专制制度的根),有的直接批判小说编造的故事(美化商鞅变法有违史实),有的分析秦制的利弊(并未远去的封建郡县之争),有的干脆矛头直指作者的愤青无脑(孙皓晖式话语与“伪中国史观”)。
可惜我没有在小说热传电视剧热播的时候跟风,如今首先没时间沉下心去读这六部500万字的巨著,其次看过这些负面评论也已是欲以平常心阅读而不可得了。微信读书里有这部小说,后面的点评也以歌颂铁血统一,追慕“中华原生文明”,一反教科书传统观点为“暴秦”翻案为多。主席曾写下过“祖龙虽死秦犹在”、“百代都行秦政法”的句子,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丛书第三部,鹤间和幸编写的书名就是《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所以我们还是先仔细想想始皇帝代表的秦为我们留下了哪些东西:
首先是泱泱万里长城,作为夷夏的人工分界线,它为稳定的农耕民族防御流动的游牧民族提供了固定据点,虽然两侧的政权如走马灯般变换,但外进攻内防守/防守反击的战略态势恐怕自长城建起伊始就确定下来。当然 ,实际上长城修筑始于燕赵韩终于明代,始皇帝并不具有筑长城的专利权,但却在民间传说中留下了孟姜女哭 长城、毛人筑长城的心理烙印;
其次是以天下人满足一人之欲的骊山陵和传说中的阿房宫,不过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流传至今的只剩下文物遗产了;
秦直道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 千八百里,道未就。”如今史料记载不详,直道的修建时间、用途都已无从考证,如果考虑军事功用和方便行 人往来,那无疑是利国利民的基础建设工程,倘若只是为了“欲游天下”,那就和隋炀帝的大运河无甚区别, 最多评价一句“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爵制是经过秦才发生系统性变化的,夏商制固不可考,西周春秋的爵称大致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 ,战国时代废除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但其它国家大体仍然分为卿和大夫(楚叫执珪),真正开创完备的二 十级军功爵位制的是商鞅。此后汉承秦制,但重新加入王族封爵,并划分赐爵与封爵,接续的历朝历代都根据 自身情况加以调整,细致的爵级划分与封建王朝生命相始终;
郡县与封建之争至少一直持续到唐封建或许可以看做是城市国家的后遗症,郡县则是中央政权直接任免官僚的 王畿天领。同样秦也不是郡县的发明者,战国时代魏国的西河郡、楚国的宛郡、燕国的代郡都已经存在,始皇帝是最早将这种制度推行全天下的人。另一方面,虽然强推郡县制,封建各国的概念并没有从人民的观念中剔 除,反秦的各路义军中旧六国贵族占有重要地位:项梁项羽拥立了楚怀王的子孙义帝心、张良拥戴韩王信、张 耳拥立赵王后裔赵歇、周市拥立魏王咎、齐王旧族有田儋田荣田横。因此项羽入关后只能自称西楚霸王,重新分封。倒是楚汉相争后,旧六国王族硕果仅存了韩王信,刘邦得以封建郡县并推,并重新分封若干异性同姓王 。
百代犹行的秦政法,始皇帝的最大遗产,我想应该是大一统的观念和随之而来中央集权制度,虽然至今我也不甚明白何以分封割据的各国百姓在经历了秦统一和楚汉战争后形成了统一的天下国家自觉,并将分久必合的信 念持续千年之久。
再翻回头来看小说《大秦帝国》,虽然里面演绎了不少美化秦政的故事,不过我觉得那本来就是艺术加工后的小说家言,姑妄言之姑妄听之而已,如果过分指责小说编造故事,未免有胶柱鼓瑟之嫌,就像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再怎么丑化魏武,大家仍然不会错认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我想几位专业人士批判这部书, 除了出于历史学家揭穿编造,还原真实的责任感外,多少也是因为对书中隐约显现的集权军国主义、民族主义 和专制主义心怀隐忧。
上海被称为开近代风气之先:百年中国看上海,自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开埠以来,曾经小小的海边县城逐渐 发展为长江门户、东南重镇的远东第一大都市。经济中心的地位促成上海崛起兴盛,此地商品云集,资本竞逐,市场活跃,这些都是以自由开放为前提。上海本身以及其带动的周边江浙地区不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 发展的重点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支点,更是国家元气活力所在。然而,经济市场是深受政治影响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稳定包容开明清廉的政治环境,开放自由的市场便难以企及。上海人的敏锐政治嗅觉恐怕也是全国其他地方难出其右的。关于这方面我先想起一个传说故事:明太祖洪武年间,嘉定安亭沈万二是地方首 富,某次他向从京城回来的人打听坊间传闻,京城来人说:“皇上最近写了首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沈万二听了叹息说:“要出大事情了。”于是很快将家产 托付给信任的仆从,自己带着家人隐居起来。果然没过两年,江南的富户们都先后被朝廷抄家,唯独沈万二得以善终。这个故事有说来自冯梦龙的《智囊全集》,也有见于文人的笔记小说和地方志,虽然我觉得完全就是 一个编造用来对比沈万三经历的故事。有趣的是,嘉定安亭正是如今上海嘉定区。1991年发表《做改革开放的 “带头羊”》的皇甫平和刊登文章的《解放日报》都来自上海么?
最后还是想引用书中的一句话:“国家权力始终处于传统中国舞台的中心。中国文化的命门存在于政府和意识 形态(政教)当中,其混合体决定着其他一切,包括经济领域。”虽然历史传统的形成有悠远深厚的历史背景 ,改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还是希望:稳定包容开明清廉的政治环境,造就开放自由的上海。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5/5975.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