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棚杂忆(图文典藏版)》读后感1200字
季老的学识,八百多万字的著译是为明证,自不待言,尤其是曾有一段时期初涉中外文化交流领域,从此在我的脑海中,季老就与佛学、吐火罗语、梵文、巴利文、哥廷根大学、瓦尔德史米特教授、西克教授等“艰深晦涩、佶屈聱牙、无几人能知能懂”的内容和名字联系到了一起。
季老为人朴实,有目共睹。曾有一个轶事流传甚至广:某年秋季,北大开学,燕园一片繁忙。有一报到新生行李甚多,站在道旁发愁。忽见对面走来一位清瘦的老头,对方光着脑袋,上身穿一半旧的中山装,领口露出洗得泛黄的白衬衣,足蹬一双黑布鞋。以为见到老校工,新生开口:“老师傅,您能帮我提点儿行李吗?我一人拿不动。”老头儿愉快地答应了。他先帮新生找到报到处,然后又帮他把行李送到宿舍,这才挥手再见。数天后,在全校迎新大会上,新生忽见当天的老头儿正坐在校长席上,原来对方就是著名的东方学教授、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季老就是这种人,学富五车,学问专深,然而传记散文却深入浅出、质朴无华,无一丝卖弄夸耀,亦无趾高气昂、盛气凌人之状(读完不少“名”人的自传之后,不少人多会心生:投胎是门技术活、自己这辈子是白活了、传主的人生就是传说中的“开了挂”的人生--可望不可即),真正的静水深流、闻喧享静,鲜于世态炎凉的悲怆、少有愤世嫉俗的怒火,蕴含着平静乐观的人生态度、淡定执着的生命取向,真是谱写了一曲笑中带泪的士人风骨歌。
其实,对于大多数非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季老艰深的学问可能距离我们很远,然而,季老的治学之志、人格之美、坦诚之心则理应为我们后辈所继承。在我看来,季老的品格可以总结为实事求是、尽力而为。这种品格的最好体现就是本书的出版。
我们都知道,无数的人经历过这段悲怆悲伤的历史,然而却鲜有人“敢于”写出来,“虽然个别人写了文章或书,却总还是不过瘾”,我想,个中缘由,不言自明吧。作为蹲过牛棚、挨过耳光的季老来说,这样的道理怎能不懂?况且中国人一直都有着“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的“亲亲相隐”、讳莫如深的传统,有几个人敢于乐于“舍得一身剐”来说得罪人“真话”?然而,已届耄耋之年的他却不忍怀着这样的秘密离开世界,更害怕这样一个以千万人遭受难言的苦难为代价而换来的“难得的经验”一旦泯灭就难以发挥它的“社会效益”了,于是甘愿冒着可想而知、“千夫所指”的风险秉笔直书(2009年,季羡林去世后,先是故居被盗,后又有财产归属纷争风波,据说与牛棚一文得罪了人不无关系),不带刺儿,不来气儿,不为报复,只为警醒。敢于直言、突破禁忌、实事求是、理性客观,冲这点,我对季老佩服得五体投地。
至于,牛棚生涯、文革往事,泣血带泪,文中自有交代,我不剧透,只是我想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切记,切记。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6/6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