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_3500字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3500字

----《苏菲的世界》---

初次阅读历时27小时,353条笔记,今再次回读,阅毕,享之。这是我目前为止看过最厚的一本书。风靡世界的哲学启蒙小说。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艾伯特,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过程,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讲述从苏格拉底哲学至二十世纪的现代哲学。将这些晦涩难懂的哲学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现出来,再有就是用多种的表现形式(发问式、探究式、图片式、录像传输式等),立即使文字与事物都变得立体鲜活起来。

人唯有清晰的意识到总有一天,终将死去,才会体会活在世上是多么的美好。

活着是一种表现形式,无非就是生命的开始和死亡的终结,能够有意识的存在现有的空间之中乃是件幸事,享受生命赋予的幸福时光,体味和感知世界的色彩斑斓。

“人死后要不就是透过某种形式存在,要不就是根本不存在。”

这也是哲学能解释的人的灵魂具有流动性的起因,在多维的空间之间扭转流动。哲学家们对此解释各不相同。

本书主要讲述了十四岁女孩苏菲接连得到的几封奇怪的信件开展。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哲学是什么?

从实现的时空连接到外部世界的书信,从而开启了哲学课程的学习之旅,深入浅出的讲解模式娓娓道来。

哲学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人有好奇心的缘故。

对于孩子而言,世上的种种都是新鲜而令人惊奇的。对于大人们则不然,大多数成人都把这个世界当成理所当天的存在。孩子的世界充满童真童趣,没有成人世界里繁芜与杂乱,看待问题更加纯粹和简单,对外部世界的求知欲更强,正如以上所说,哲学的产生也是因为人们的好奇心,进而可知,推动哲学的发展,也是因为对各个真理的求知和探寻在不断的实践中完善。

将时间光标推至公元前500年,跟着时间的坐标轴看看历代的哲学家都产生了哪些著名的理论。

古希腊哲学家帕梅尼德斯(公元前540年--公元前480年)认为现有的万物是一直都存在的,没有任何事物是来自于虚无,已经存在的事物也不会消失与无形。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古希腊时期并称“希腊三贤”,是二代师生关系。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至公元前399年),自学成才,一生并没有留下任何著作。所有的理论都是通过学生柏拉图之口代为传扬。为追求真理最后为判死刑,服毒自尽。

正如他说是的唯有出自内心的意识,才能拥有真正的智慧。

柏拉图(公元前469年至347年),不先存在于理型世界中的事物就不可能出现在自然界中。我们在现实生活指那个看到的一切事物纯粹只是更高层次的概念中那些事物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至322年),指出我们对于自己感官未曾经验果的事物就不可能有意思。我们所拥有的每一种想法与意念都是透过我们的感官所得而进入我们的意识。真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乃是那些我们用感官察觉的事物。

由此观之,柏拉图更倾向于理性的思考来了解事物,对于不断改变的事物不可能会有真正的认识。对于感官世界具体事物只能有意见和看法。将所有的存在的现象归为于理智思考所得。而亚里士多德却不这么认为,认为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想法和意念都是透过我们听到和看到的事物进入我们的意识,从而形成具体的感官体验。将捕获所得的各种组织加以整理和分类,形成不同的表现形式,因而产生色彩斑斓的世界。

亚里士多德也将自然分属了层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动物都有,这些层级之上的就是人类。他认为人类乃是万物中最为完全的生命。人能够像植物一般生长并吸收养分,具有动物一样能够移动。此外,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气质,就是理性思考的能力。既然如此,犹如我们在大自然阶层的最顶端,宇宙间必然会有一位上帝来推动自然界所有的运作,因此上帝必然是位于大自然层级的最顶端。

万事万物随着时间的变迁,有些来了又走,有些被再次的流转,事物的兴起和衰亡都是一种机缘,每一件事情都显得悲伤而严肃。来世上一遭,或说彼此拥有,或说已经失去一般。一切感觉莫名其妙,或者说又自然而然。

在哲学与科学逐渐脱离教会的神学,使得宗教生活与理性思考之间的关系比较自由,新的科学方法与新的宗教狂热兴起,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十四世纪末)。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推进整个时代的变革。罗盘、火器、印刷术的发明,将这个时代的思潮推向了又一高度。

有了罗盘,航海比较容易了,这为后来伟大的探险航程奠定了基础。火器,使得欧洲各个国家的武器装备更精良。同时,印刷术的产生让文化的传播更为快捷和多元化,获取信息的能力更加快捷,用新科学的方法来看待科学,而将真理更多的体现在以观察、经验和实践为基础。多种新鲜事物的产生也推动了天文学、物理学等学科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他勇敢的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并把它传遍欧洲,被世人誉为反教会,结果被处以火刑,为捍卫真理而殉葬。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所说:“我们要测量那些可以测量的东西,至于那些无法测量的,也要想办法加以测量,大自然这本书是数学的语言写的。”他所做的比萨斜塔实验,验证不同重量的两个物体,放在同一高度而落地的时间一致,牛顿第一定律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精确的数学推算,用严谨的科学求真务实的态度,来验证真理所在。

牛顿三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每一个物体都会坚持它的静止状态或沿着一直线做匀速运动,除非此物受到力迫使它改变原有状态。(提出者伽利略)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两个物体的一对作用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接下来的时间来到了巴洛克时期。

将思绪拉回现实,苏菲又无意间拾得十元钱,恰巧是席得丢的那数额。在多维的时空之间,似乎又验证了冥冥之中自有安排,生命是由一长串的巧合组合的,如果那天不期而遇,定是上天给予我们的最好的馈赠。

在巴洛克时期戏剧不止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一种象征。

莎士比亚的在《皆大欢喜》中,他说:“世界是一座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演员,有上场的时候,也有下场的时候,每个人在一生中打偶扮演者好几种角色。”生命的短暂已逝,每个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历经的成长也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同一时期,不同的亲疏关系也有不同的身份,在熙来攘往的人群,那怕一个转身回眸,也许又会给自己多一个特别的身份属性。

西班牙作家卡德隆有句台词:“生命是什么,是疯狂。生命是什么?是幻想、是影子、是虚构之物。”似乎又回到了自然派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斯所说:“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不具备具体的形态,在人的意识形态里都只是一个虚幻的事物存在。人死后要不就是透过某种形式存在,要不就是根本不存在。

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用“数学方法”来进行哲学性的思考。柏拉图也说过数学与数学的比例要比感官的体验更加确实可靠。

斯宾诺莎指出,使我们无法获得真正幸福与和谐的是我们内心的各种冲动。在现实情况中,我们都有野心和欲望,对于求而未得的东西感觉更为强烈。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不快乐来源于不满足于已有的东西,为自己徒增烦恼,没有知足常乐的心态,永远都在攀比和追逐,忘记了停留驻足,欣赏沿途的风景。

康德指出,行为是否合乎德正取决于你是否出自善意而为之,并不取决于你的行为后果。行为的动机是行为的重点,对于他人有所帮助的事,真正的道德行为是在克服自己的情况下所的行为。基于责任所做,而且是自由的,遵循自己的意愿。

浪漫主义时期(十八世纪前后)

历史哲学家赫德指出,各个历史纪元各自有其价值,每个国家有其价值,而一个国家也都有其个性和‘灵魂’。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认同其他文化。

…… (此处省略32个字)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经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我们应该竭尽所能,让自己明白在历史上的根。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唯一方式。

在宇宙的混沌开元之际,大爆炸的力量使得各种物质在宇宙扩张,形成新的新的新球和新的银河系。生命就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宛若尘星。

多维的时间空间里,少校和席得的世界,艾伯特和苏菲的世界,两者并存还相互渗透,后者是前者的虚构世界,前者是后者现实存在,那谁又在虚构、描绘他们的现实世界呢?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他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6/6509.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