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珍藏版)》读后感2200字
你不得不知的影响力这条套路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可以调节的开关。拧动别人内心开关的能力就是影响力,也就是能让对方按我们的“意愿”行事,赢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所以,在我看来“影响力”是个中性词,是善是恶,全凭用它的人。随着现代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我们很容易就通过一个触发,做出愚蠢的决定,而这本影响力就是教我们如何避免被盲目影响的。
一,互惠。互惠就是接受了对方让步的人以同样的方式回应。著名考古学家理查德·李基认为:正是因为有了互惠体系,人类才成为人类。在这个人情社会,接受而不试图回报他人善举的人,是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一个人靠着硬塞给我们一些好处,就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所以互惠原理可触发不对等交换,人们就乐意率先让步,从而启动有益的交换过程。就是先给予,后索取,再索取。一般叫做“拒绝—后撤”术。
- 例:我向你提出一个你肯定不会答应的大要求,然后我退步,变成一个小的要求,小要求跟大要求一比,更显得微不足道了,这就同时调用了互惠原理和对比原理的力量,于是利用你的亏欠感来达到我的小要求。
面对礼尚往来的人情社会,我们该如何避免掉入互惠利益的陷阱里呢?
首先,由于我们不能鉴别他人的给予是否是出于善意,所以不能全部拒绝,我们得有一个意识,请求者并不是我们真正的对手,他不过是借助互惠原理(或其他任何影响武器)来争取我们的顺从罢了,倘若别人的提议我们确实赞同,那就不妨接受它;倘若这一提议别有所图,那我们就置之不理。我们只需善意回报善意,并不需要用善意来回报诡计。
二,承诺和一致。
承诺和一致就是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同时也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因为言行一致省心省力,也符合社会道德预期,我们对自己最初采取的行为或者思想,总会慢慢滋生出认同感,进一步加强一致性。
- 例:先给你一个甜头,在给你的一些“好人”这类标签驱使下,诱使人做出有利购买,等你决定好了,又巧妙地取消最初的甜头,但并不影响购买,来达到他的目的。
面对人的言行一致原则,我们该怎么避免掉入他们的陷阱呢?
首先,我们得意识到,这种一致可能会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有时这种死脑筋的言行一致是愚不可及的,做决定时,我们要回到最初的内心深处,看是否会同意现在的决定,尤其是在交易时。
三,社会认同。
就是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因为这一行为既简单,又是大多数人在做的,因为责任分散,既然没人在乎,那就应该没什么问题,这就陷入一种叫做“多元无知”的有趣现象。
- 例:增强喜感的“罐头笑声”、人多的餐馆肯定好吃、一群人看见需要帮助的人,却没人帮助……
面对完全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这种社会认同,我们该怎么避免掉入伪造的证据愚弄呢?
首先,我们要持有这样的意识:要是很多人在做相同的事情,他们必然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尤其在我们并不确定的时候,我们很乐意对这种集体智慧投入极大的信任。其次,人群很多时候都是错的,因为群体的成员并不是根据优势信息才采取行动,而只是基于社会认同原理在做反应。我们要是能敏锐地察觉出社会认同自动导航仪采用失准信息时的状态,我们就可以在有必要的时候关了它,自己接管控制权。面对明显是伪造的社会证据,我们只要多保持一点警惕感,就能很好地保护自己了。
四,喜好。
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欢的人所提出的要求。长相的喜好、相似性的喜好、熟悉程度的喜好。他们利用人的正面关联,把对人的喜好投射到商家的产品上,来诱导我们购买。
- 例:自己喜欢的明星,他的相关东西都觉得好。
一些导致好感的因素,如外表魅力、熟悉感和关联,都是在潜意识中影响我们,那我们该如何防范呢?
我们只需关注跟好感有关的一件事就行:我们是不是觉得自己超乎寻常地、迅速、热烈地喜欢上了对方?只要发现这种感觉,我们就该警惕了。我们不去压抑好感因素产生的影响力,听凭这些因素发挥力量,然后用这股力量反过来对付那些想从中获利的人。
五,权威。
权威就是相信专家,相信有威望的人的话,而且往往是盲目地相信,我们从小无不是在权威“教化”下长大的,要听老师的,要听医生的……因为服从权威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好处,既省心又省力。即使是一个头衔或是衣着,问题就来了,权力和权威的外部象征,说不定是靠假冒伪劣的材料编造出来的。
- 例:“耳痛”的病例。
为免受权威地位的误导,我们该怎么避免呢?
因为我们一般都会低估权威(及其象征)对自己行为的影响,一旦它出现在要求顺从的场合,我们往往会来不及提防。故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是提高对权威力量的警惕性。听起来很简单,其实并不容易,有了警惕后还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这个权威是真正的专家吗?”“这个专家说的是真话吗?”
六,稀缺。
稀缺就是少,物以稀为贵。我们基本可以根据获得一样东西的难易程度,迅速准确地判断它的质量。机会越来越少的话,我们的自由也会随之丧失。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
- 例:“数量有限”或“最后期限”来人的购买兴趣。
面对稀缺压力,我们该怎么避免呢?
不靠对整个形势做深思熟虑的认知分析,而是倾听来自内心的警告信号。一旦在顺从环境验到高涨的情绪,我们就可以提醒自己:说不定有人在玩弄稀缺手法,必须谨慎行事。我们可以把敌人的力量转为自己所用。我们要意识到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难以弄到手,就变得更好了。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套路去吧。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6/6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