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2900字
总结一下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吧,
首先,这本书以主要介绍王阳明的一生经历来顺带阐述王阳明心学的发展。
通过王阳明的经历,我们大概可知王阳明首先是一个极其执着而且有天赋的一个人,如在其年少时可以为了钻研象棋,可以三天三夜不眠不休来学习象棋。这种特质对于他以后的学识,自身思想的增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年轻时,不拘一格的学习,如对道家,儒家,及至佛家钻研,发现了各家学说的不足之处,因此对其心学的产生起到了一个思想源泉的作用。而起到关键点作用的是,是在龙场悟道。我个人觉得这悟道是王阳明自身积累多年学识与思想的迸发,将其所学融会贯通,大彻大悟,然后心学思想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发挥出其巨大的威力。
书中对王阳 明心学介绍还是很全面的,不过本书作者带有个人观点的,有些部分过于夸大心的作用了。总体来说这本书对心学了解入门可以起到一个不错的作用。给个4星吧。
而在本书后几章,主要讲了心学。认真一览,发现心学这一套理论着实有几点令人着迷的地方。如,
1王阳明心学提倡人人平等的思想,主张每人心中皆有良知,良知可分善恶,可分是非,因此每人都有能成为圣人的潜质。
2主张人们只俯首于自己内心,遵从自己内心的良知而行,要求人们不畏权威,追求自由,崇拜独立人格。不俯守于任何人。
3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存天理,灭人欲。注意,这里的与朱子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有所不同。这里是指,心即理,天理存于心,依乎心中良知行事,人欲指私欲,何为私欲,过多的欲望便是私欲(这里有着浓厚的辨证法的味道),要克制自己的私欲,控制自身的情感与欲望,不让自身良知被情感与私欲所蒙蔽。
4 不拘泥于常规与传统,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其中王阳明提到一个致中和的观点,是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之符合我心中所知的准则,因此,这个规则被你调节过后,便由你心产生,所以其内在于你心之中,存在于你的良知之中。所以,只要是良知认为合适的事,便大胆去做,勇敢去打破常规,因为一切适合的规则都已经内在于我们的良知之中了
5 心境的磨炼。心学鼓励不动心,即是自己心境的平和存乎心中,不仅在平时,也在于自己即使遭遇变故或屈辱时,平时愤怒或惊慌失措时现在能不愤怒和不惊慌失措,保持冷静和平和的心去迎接现状与面前的挑战。(其实这里我觉得是自己可以愤怒或恐惧但心中能依旧保持平和与冷静,理智没有被情绪或恐惧所控制。或者说修炼心学不动心到后面,做到只依乎心来行事,即依乎良知来行事,不为情绪或欲望。 )
6.物欲与私欲。里面提出一个有效的去物欲与私欲的方法。王阳明说:“无事时,将好色,贪财,慕名等私欲(注意这个词,是私欲)统统搜寻起来,一定要将病根拨去,使它永不复发。再打个比方,就好比是猫逮鼠,一捉一个准,摒弃一切私心杂念,态度坚决,不给老鼠躲藏和逃脱的机会,这才是真功夫。如此扫尽心中私欲,达到彻底干净的利落功夫,自然就恢复良知了。换而言之,便是一个恶念涌上心头,便马上把它克掉,绝不能让任何一点恶念留在心头。一个善念涌上心头,便把它留在心中,成为自身良知的一部分。
7.致良知:听从心里第一感觉,即直觉(因为良知会在第一时间告诉你,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和乔布斯的听从心中最深处声音有异曲同工之妙)
谈谈自身对心学的看法吧,
心学强调心的作用,因为我们认识这世界是从心开始的,心是认识这个世界的本源。在王阳明心学吏上,有一个这样的关于心外无物的故事: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以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习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我对这个心外无物是这样理解的,我没有看这花时,这花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长什么样,开在哪里,我们不得而知。因此,这时我们的心是没有这朵花的,当我们看到这花时,我们心中便有了这花了,而这花长什么样什么味道什么触感,是靠我们的视觉嗅觉触觉等来感受到的,然后留在我们心中的。然而这花真的长这个样子吗?不一定,从光学原理上来讲,我们人类感受颜色是从可见光反映到我们眼中的,而可见光是花朵无法吸收的光才保留下来下来,并反射到我们人眼中的。因此,这样可以说明,花的状态是在你的心中的。所以,心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源泉。这个世界的运行对我们来说,是存在于心中,而非心外。因此说心外无物。
那么所谓的天理何在?即然世界存乎心中,那天理自然也存在心中了,那么,心即理。因此天理存在于我们心中,存在于我们的良知中。那么王阳眀提倡我们为人处事要依乎我们心中良知而行,也就是依乎心中天理而行。
王阳明对于良知有一个观点是天理从心中来,从良知中取,不必向外界取。这句有两种理解。一是,良知自出生以来便存在于心中,我们只需依照良知行事便可。例如我们孝敬父母一样,只要我们心中有孝心,那么我们自然便会做出种种具有孝心的行为。但是,我想到了一种情况,我们倘若出现好心办坏事这种情况呢?我们是依乎良知而行事,但是事实想要的结果与我们依乎良知行事的结果相违,那怎么办?
二是,良知是在我们心中,也是自出生以来便存在。但我们的良知需要时常从外界获取天理,然后经过良知自身的消化与吸收,成为自己心中的天理。因此,我们的天理可以从心中来,从良知中取,不需要从外界获取,因为我们的良知已经帮我们从外界获取并消化了。其实,个人觉得外界中有很多所谓的天理都有其局限性,不能按照书上一概而论,例如在军事中便是,如果你把书上的理论奉若天理,那么在军事领域上,你就犯了教条主义了,那么你会在军事上输得很惨。而为什么说天理从自己心中取呢?因为当我们对外界的知识进行学习过后,那些知识如果合乎我们良知的,会留存在我们心中,被我们良知所消化与吸收。所以当我们需要使用天理时,只需向心中要,在良知处取,不需向外界求,良知会告诉我们该怎么做的。
再结合王阳明经历来看,王阳明早期对军事领域知识极大的积累,为他良知所吸收,所以他在战场上的真理只需从心中取,不须向外界求,然后,加上心学,成就了他的奇迹般的军事辉煌。因此,我觉得第二种理解更具有心学思想。
那么又来一个问题,良知是什么?
文中所言,良知能明善恶,辨是非。那么狭义上来说,良知应是指我们心中的品德与智慧,良指品德,知指智慧。其实应该广义上来说,是我们的心,我们自身的哲学观。因此,我们要让自身的品德与智慧不断增长,让我们的心不断强大,让我们自身的哲学观更加完善,那样,我们身上的良知才不会被蒙蔽,我们才不会做出不该做的事。
佛家有慈悲心,儒家有仁心,道家有无为心,而王阳明心学有:我心。
我心即天理,我心即良知,我心便是我,故心外无物哉。
我有我心,我只俯守于我内心,我便是我。
才华暂且不足,只能写到这里。以上便是自己对心学的一点小小了解,献丑了。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6/7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