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读后感2100字
有这么一个人
她学物理出身,但物理的视角没让她了解到生活的真相。
于是改学经济学,但经济学也给不了她想要的答案。
最后,她走进了心理学的大门。
她就是李雪
沉浸在心理学世界的十几年中,她救己助人,这些满满的收获和经验,汇集成一本书《当我遇见一个人》。
这本书不是纯粹的心理学书籍,更是李雪自身经验和生活真相的分享。
但这本书并不适合每个人看
尤其是脑子中有“天下无不是父母”、“百善孝为先”等顽固信念的人。
只适合:尊重自己感受,愿意自我负责,愿意成长的人看。
有必要说下,李雪认可自由市场,认为市场的很多问题,出在监管过头,而不是缺乏监管上。
所以,如果喜欢呼吁政府监管的人,可能也不适合看这本书,虽然这两件事似乎不相干。
《当我遇见一个人》,全书围绕亲子关系来讲,尤其指母婴关系
为什么重点讲亲子关系?
李雪认为,早期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内化成我们的性格,决定了命运。
人的一生,就是在轮回童年的幸与不幸。童年经历如木马程序一般写进每个人的潜意识,精准控制人人生轮回。
也就是说,弄明白了亲子关系是怎么回事,也就明白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
全书分五章,分别是觉察、态度、关系、内在、外在
从五个方面来深入了解亲子关系形成的因素,怎么建立好的亲子关系,不好的亲子关系有哪些,亲子关系的影响。
带着这些问题来看这本书,会有更大的收获。
觉察:即带着觉知的观察
想要解决问题,先得看到问题,了解问题从何而来。
觉察放在书中的第一章,意义在于此。
到底该怎么觉察,李雪举了个孩子夜哭的例子,孩子哭的时候,试着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观察下,你是怎么回应的,是烦躁不堪还是耐心哄抱。
有时我们本能做出的反应,多半是曾经养育者对待自己的方式。
不要被潜意识的模式带着走,遵从自己的内心,孩子夜哭,排除生理原因,很多时候,仅仅只是需要抱抱。
态度:放下批判,全然看见
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内在的成长节奏,养育者不要随意的干扰,不做太多限制。更不要乱贴标签,尤其是负面标签。
在给孩子制定规则的时候,前提是尊重孩子的感受。
- 我个人的理解是,尊重孩子。
就像纪伯伦的那首诗《孩子》中说的: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关系:童年沟通模式决定未来沟通模式
关系的本质是回应,我们对孩子的回应方式决定了孩子的关系质量。
在回应孩子的时候,还是参照不评判的原则,多确认感受。
比如孩子很开心的从外面玩回来,尽量感受孩子开心的心情,不要说衣服脏了,玩这么久,就知道玩之类的话。
另外孩子的需求有很多,没有父母能完全做到全部满足。
这些都没有关系,诚实的父母好过精疲力竭的满足。
- 以前我看的很多育儿书中,里面很多完美妈妈的形象,说实话,看完心理压力很大,觉得自己哪哪都比不上人家,有很深的挫败感。有时为了达到好妈妈的标准,会违心去满足她,但是满足后自己又心有不甘,而这股不甘的情绪,多半也会用其他 方式发泄出来。
- 比如,给女儿买了我不想买的玩具后,在女儿玩玩具时,会忍不住就一些小细节指责她,比如说她不会玩,或者没好好爱护之类。
- 说一些有的没的,无非就是发泄不想买但是买了的不甘情绪。
- 后来,我试着做诚实真实的妈妈,虽然会拒绝女儿,但是在能满足她的时候,我也会痛快满足,付出的时候没有委屈感。大家情绪都不受影响,很好。
内在:会痛的不是爱
在家庭关系中,最常见的关系模式就是没有界限和控制对方。
比如,常见的逼婚,按理来说,一个人成年后,结不结婚是自己的事,跟其他任何人都没有关系。
没有界限的父母可不吃这一套,他们的理论体系里只有一条:你是我的孩子,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你不听我的还不行,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了,你得听我的,要不然就是没良心。
不仅要管你结婚生孩子,还要管你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和结婚生子,无限循环下去。
这样的家庭模式,产生不了真爱,因为被管的人很痛苦,会痛的不是真爱。
怎么斩断这个轮回呢?唯有觉知,看见事情的真相。
外在:你配得起更好的
追求更好的,是人的本性。
可是很多人却不敢去追求更好的,究其原因,在于幼年时期被灌输了一些信念。
比如,孩子要买玩具,家长不给买,真实原因当然是不舍得,但说出来的理由是:你玩具很多了,不能买;这个很贵,你选个便宜的;这个有什么好的......
这些都是限制性信念,常听到的话,孩子会默认,并按这种信念来行事。
- 深有体会,我就有很深的不配得感。
以上是《当我遇见一个人》的大体内容
说的虽然是亲子关系,但其实本质是希望我们每个人能看见自己。
看见是疗愈的开始,也只有看见了,才有改变的可能。
那天在豆瓣看了下关于这本书的评论,真是毁誉参半
说书不好的,主要说逻辑不通、论证不足、排版不严谨、举的例子过于极端、个人经历不代表全部以及李雪没生过孩子怎么懂孩子之类的。
当然,这些也都没错。
但就我个人感受而言,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很多答案,作者说的很多情况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也都出现过。
我是这本书的受益者,我只关心这点,至于其他的,我不关心。
针对李雪还没生孩子,不懂孩子的,李雪自己的回复是:我虽然还没生孩子,但我没忘记做孩子的感觉。
这个答案真棒。
所以,我喜欢这本书,也推荐给你。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6/7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