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三十年(下卷)》读后感800字
强力推荐!
那是一个已经虚弱到了极度的国家,从领导者到匹夫百姓,一开始都显得茫然无助,外援无望,内资困乏,僵硬的体制捆住了所有人的手脚。那些在日后改变了时代和自己命运的人们俱出身卑微,几乎没有受过任何商业教育,星火从穷乡僻壤燃起,自东南沿海而兴,跌跌撞撞,时隐时现,倔犟寸进,终成燎原大势。三十年后,他们创造了一个商业无比活跃、经济持续增长时间最久的国家,他们自己也成为了全世界最不容易应付的商人。
从保定府直隶总督后花园的那个黯淡夜晚,到即将来临的2008年8月8日烟花满天的北京之夜,历史完成了一段曲折跌荡的、神话般的宏大叙述。便是在这样的一个长达130年的时空纵深中,我们一起来体验刚刚经历的“激荡三十年”,自当有一份别样的感慨。
三十年来的中国商业界,一切已面目全非。在1979年,8家大型国营工厂被选为全国首批企业改革试点,如今6家不复存在,2家难言辉煌,它们都没有成为成功的涉水者。在80年代,曾经叱咤一时的改革风云人物,如年广久、步鑫生、张兴让、马胜利等等,都成了沉寂的“历史人物”,而在90年代涌现出现的众多商界英豪,如牟其中、褚时健、潘宁、李经纬等等,或沉或浮,俱成过眼云烟。一些曾经是改革标杆的地方和名词,如“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及“蛇口经验”等等,也已失去光彩逼人的先发效应。三十年来,人们曾经激烈争辩的“姓社姓资”问题,如今早已达成了共识,很多冒险者为之付出了代价甚至失去了生命的“禁区”,在今天看来,都已是当然的寻常事。历经数轮成长周期的洗涤,经济变革的主题及公司成长的路径,几度转轨变型,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想。中国企业跋涉在一条十分独特的市场化道路上,它们在一系列看似偶发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过程中――譬如“特区”的开设、乡镇工业的意外崛起、亚洲金融风暴的发生、互联网经济的诞生以及十分特殊的资本市场等等――不断适应、随机衍变。在这场精彩而多变的历史进程中,根本观察不到经济学家津津乐道的“客观规律”。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6/7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