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非偶然》读后感2800字
这是我读社会心理学家Elliot Aronson埃利奥特·阿伦森的自传《绝非偶然》的第二篇读书笔记。
我们知道原生家庭的影响可能伴随着人的成长,许多人一生困在原生家庭的魔咒中。如上文说的,阿伦森在自传里开篇提到了童年时期的不如意。他出生于贫民区:“直到美国参战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在贫困中挣扎。伴随着物质匮乏,我们也成了精神上的穷光蛋。父母对任何观点或思潮都提不起兴趣,他们从不讨论政治、音乐、艺术、历史或时事。”
他有一个明星哥哥,总是被大家拿来和木讷的他作对比:“我讨厌哥哥吗?当然啦。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在操场上玩乐,只要我们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他总是魅力四射,映衬出我的暗淡无关。”
还有他与父亲的隔阂:14岁的时候阿伦森已经是一位十分出色的棒球选手,可是父亲却一次也没来观看过他的棒球比赛,当时的他,不以为然。然而当他成为了一名父亲以后,他却异常渴望能观看自己孩子的比赛。由此,他意识到,其实自己小时候非常渴望父亲能来观战的。
回忆这一切,他没有逃避自己的情绪,更多地是坦诚地表达自己对家庭关注的渴望,同时,他并没有抱怨,而是:“潜心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我学会了用新的视角看问题,减轻了常人会有的冲动——将今昔的感受混为一谈。由此我不再因父亲当年的缺席而耿耿于怀。”
阿伦森看待原生家庭影响的方式,给困在原生家庭影响的人提供了很好的治愈参考。首先第一步,不逃避情绪,不逃避渴望,认真感受是对事情重新解读的最好开端。正如阿伦森14岁时意识不清自己的渴望一样,很多时候我们在某一件事情上闷闷不乐,其实真正的不满情绪却在另一件事。如果自己都分辨不清情绪的本质源头,如何治愈自我?
意识到情绪的根源以后,除了尝试说服自己理解和接纳也还不够,因为主动说服是理性的,但是理性常常是在安然无恙时才存在。一个人还存在不满情绪,就很难理性。即使说服了表面,也说服不了潜意识。所以除了尝试理解和接纳,还应该学习与成长,一旦拓宽了原有的视角,我们对世界对人性会有一个全新的视野,也会有一个全新的解读。
值得一提的是,想要全新的视野,学习和理解社会心理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阿伦森写道:“传统的心理学观点强调遗传或儿时经历的影响——不管你乐不乐意,你会成为跟自己父亲一样的人。相反,社会心理学试图弄清楚其他因素对你的影响,例如同辈群体、你自己的经历、以及你如何解释它们。”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在他的著作《真实的幸福》里,也曾经写过:“只要知道一个事实,早期的时间对成人生活只有一点点影响,就足以解放很多人的心灵。”
在自传里,阿伦森主要是写自己的经历,对自己新生家庭的笔墨较少,但还是有非常值得参考与借鉴的地方。直到年老时,回顾一生,阿伦森感恩自己拥有了一个非常幸福与亲密的家庭关系,而这一切绝非偶然。
哥哥的早逝,给了他心灵的震撼,他很早就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在自己与新生家庭关系中做出了平衡与努力。他努力做到专心陪伴:“几乎每个晚上和周末都是不容干扰的家庭时间。我不允许每个备课、写论文、学术报告和其他食物的占用周末时光。我对待周末的原则是,人在家,心也在。” 同时,他把夫妻关系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上:“我们不只是四个孩子的父母,还依然是一对年轻的情侣。”
对于孩子的教育,他采取的方式是:“警觉地不干涉主义。”即尽量避免干涉孩子们的私人生活,但鼓励讨论跟他们有关的任何问题。这个和我们经常说的“放养”有点类似。
最有趣的是,阿伦森坦诚他的“放养”教育方式,导致了一些疏忽。他写道:“我们曾对孩子们说,如果卧室门锁上了,就意味着我们不想被打扰,除非他们需要我们开车带他们去急诊。朱莉三十多岁时,有一次饶有趣味地告诉我们:‘我三岁那年有一次在你们卧室门外坐了一个小时,只是希望你们听到我在抽泣!’ 更为严重的是,最近约书亚才告诉我们,有整整一年时间他的四年级老师都跟他过不去。约书亚抱怨说:‘我真希望你早点知道这件事。’ ”
哈哈,这真的和很多“过度干涉”的家长不一样。最后,阿伦森说:也许我们应该多一些警觉,少一些不干涉主义。但所有孩子都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原谅了父母的错误和疏忽,并且和我们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他们彼此之间的感情也很好。”
个人想法是,“放养”的方式基本上是把家长部分教育权更多地过渡了给环境,当然环境本身已经承担了许多教育影响,这种方式则更多地依赖环境的教育。也就是如果环境本身是良善、积极的,例如像阿伦森夫妻本身已经树立了优秀的榜样,那么孩子们应该从“言传身教”中耳濡目染得到了很好的教育。但如果,本身环境不太理想,那么放养可能更像放纵,孟母三迁也是这样一个道理。
除了自身在学术上的努力,阿伦森也致力于消除社会偏见的公共事业,尤其是在社会动荡时期。其中他领导的团体,致力于帮助人们用良好的沟通方式进行沟通。他写了一句非常警醒的话:“我们知道你不想伤害他,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没有伤害他。”人表达的初心与效果有时候往往相反。所以怎样算是比较好的沟通方式呢?
根据阿伦森的实验,我把他总结为以下方式:人的思维:事实 - 内心感受 - 判断。尤其在亲密关系里,要学会区分内心感受与看法和判断判断,尽量只表达事实与内心感受,而不是直接判断,或者说表达的顺序一定要合理。例如,不要直接说:我觉得你是个伪君子。而是说:因为你xx(事实),我感觉xx(感受),所以我觉得你是个伪君子(判断,这句最好别说哈哈)
原因有二:1.判断常常不准确。错误归因,信息局限,有个人偏见。误解的产生,通常就是仅仅执着于自己的判断。2.说内心感受,是引领对方进入自己的世界,是双方的共同关系,而不是强行直接进入对方的世界。因为语境里有“你”和“我”:因为你xx,我感受xx;而不是只有“你”:你是个伪君子。
那么人为什么会常常不由分说武断地下判断呢?本质上是因为害怕展示脆弱的一面。承认了对方会影响自己、会被影响,本身就是社会定义的脆弱,不重要的人不可能影响到自己。这是一种社会保护,尤其不适用于亲密关系。其次,把主导权过渡给了对方,而你未必能确定对方进入自己的世界,是否会聆听或者改进,所以便会感到害怕。一个信任的亲密关系,比较不会害怕去表达脆弱,关键因为“放心”,放下提心吊胆的心,放下防御之心,相信对方不会伤害自己。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说阿伦森的成就如书名一样《绝非偶然》,是自己努力与选择的结果。我想阿伦森的哥哥和妻子应该是他命运中的神助攻,阿伦森与他们之间真挚的感情让人非常动容,如果有兴趣非常值得细细品读。书里还有许多值得学习与思考的地方,读书笔记多少也只能结合自己的思考概括一二,强烈推荐细读。阿伦森坦率、自省、幽默的人格魅力,还有书里提到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一定会让你深受启发。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7/8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