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回忆录(全集)》读后感1300字
处暑,天热起来了。
前两天终于看完了《文学回忆录》,木心五年的授课实录,断断续续花了一个半月终于看完。从希腊神话到魔幻现实主义,古今中外,蔚然大观。懂的很少,不懂的很多,实在不敢说了解了什么,但是却总是看见一个挺拔的老头,戴着圆顶帽,立在那里。因此觉得总有点东西不吐不快。
这套书,本是木心应一群海外画作家之邀在88-93年所进行的一次“文学远征”,按木心写诗又毁作的脾性,此书也只可能在其作古后得以“擅自”发表。如陈丹青所言,木心94年最后一课以后,毕生再没有作过任何一次演讲,那么这次“文学远征”,倒颇有些先贤布道的遗风。
按照木心的观点,广义的文学和艺术是相连的,所以天才的作品都有共通性,莫扎特的曲子可以听出和陶诗一样的味道。然而天才也是有层次的,一流的天才创造而自知,二流的天才不创造而自知,三流的天才不创造也不自知。精妙的比喻。所以巴尔扎克不一定比托尔斯泰伟大,却一定比他高明。同样的道理,诗经里也有着最好的诗句,以后的屈原,李杜,精妙却也概念化了,中国诗也就盛极而衰。
木心言称自己最早的老师是福楼拜,跨时代的神交毫无突兀之感(有念:或许木心也可以做我们跨时代读者的老师)。文学的时代,越往前越美好,可惜木心自己却活在一个不美好的年代,年轻时看过圣经和莎士比亚,中年却被迫将几百万字的手稿毁掉,手指被折断还用米粒大的字体在悔过书的空白里抄写诗歌,80年代终于出国,“出来才能看得清自己”,对于一个富有文学理想主义的人来说,思考的不自由与表达上的强烈对立不啻于身体上的监禁。木心对着一群画家讲文学史,讲到动情处总有停顿,手势立住,不知道他那时想到了什么,但是他肯定是想起了某一个精妙的东西,然后在表达的时候,停住了——一如他出国的前十几年。
看的书少,不知道还有多少其他的文学评论家像木心这样直接地在表达爱憎。他喜欢老子,因为他认为老子真正具有“宇宙观”,喜欢陶潜,因为陶渊明“立在(诗歌的)塔下来回而不登”,赞美尼采也赞美酒神,多引纪德诗,痛斥孔子的伪,叹息曹雪芹的孤,认为托尔斯泰的“解放农奴的做法”不可取却又赞美他墓碑上不置一字,批评萨特靠近社会主义、用存在主义当商品却又觉得“拒领诺奖的理由潇洒超过纪德”。文人总是真性情啊,一会爱,一会恨,或者爱恨兼有,单纯总比现实中蝇营狗苟真实。木心不喜欢鲁迅,认为他局限且偏,我不这样认为,但是我能真切地感受到木心的不喜欢,真实而发乎内心。
这便是我看过书里的木心,一个孤独却真实可爱的文人。“文学远征”里,他认为自己所授的内容“你们现在看不懂的,不理解的,六十岁再理解”,他只是单纯地授课,通宵达旦地侃侃而谈,他也不允许出版自己的讲义。“文学远征”过后,木心终身再无登台讲授的经历,06年回乌镇定居至死,回国后,作品出版,读者增加,也有一帮如我般的读者会时不时想起他。但是,他心念的中国文脉,比起他的时代,现在终究是断掉了。倘若木心活到今日,他会怎样想呢?我不知道,但是我想,他依然会非常孤独。
“在我青壮年时代,你要活得像个人,太不容易了。所以我同情阮籍,阮籍更应该同情我哩。”
谁又不是呢?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7/8133.html